为什么这样对世界进行划分呢?“世界1”、“世界2”、和“世界3”这些术语是由于无倾向和任意性而有意识地选择的。但是为它们编号为1、2和3却有着历史的原因:似乎物质世界的存在先于动物情感世界。作者猜想世界3只是由人类特有的语言的进化才开始存在的。他说:“我将把用语言简洁陈述的人类知识的世界看作最具有世界3的特色。它是问题、理论和论据的世界;我也将把尚未用语言系统阐述的那些问题、理论和论据包括在内。我也将假定世界3有一部历史——在某些年代某些问题、理论和论据被发现,也许是遭到驳斥,而在那些年代其他的问题、理论和论据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遭到驳斥。”
作者认为,在世界1中,生命的起源也许是宇宙中的独特事件,目前亦未可知。我们无法解释它,它非常接近大卫·休谟勉强地称作奇迹的事物,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动物意识的、欢乐与痛苦的感情的世界2的出现,似乎是第二个奇迹。第三个伟大的奇迹是人脑,人类心灵和人的理智的突现。这第三种奇迹也许比其他奇迹更容易解释,至少从进化论方面。人是一种动物。他和其他动物似乎比他(与其他动物)和无生命物质要接近得多。但是这并不会缩小把人脑与动物大脑,把人的语言与所有其他动物的语言——与大多数高等动物具有的表达它们的内部状况和与其他动物交际的倾向分隔开的鸿沟。人创造了人类语言,及其描述职能和真理的价值,论谈职能和论据的有效性的价值,因而超越了仅仅具有表达和交流职能的动物语言。随之人创造客观的世界3,在动物界只有它的相当模糊的相似物。随之他创造了一个文明的、学识的、非遗传成长的新世界:不是由遗传密码进行传达的成长。与其说取决于自然选择,不如说取决于以理性批评为基础的选择的成长。因此,作者说,当我们试图解释这第三个伟大奇迹:人脑和人类心灵的突现,人的理智和人类自由的突现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人类语言的作用和世界3的作用。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把物质世界看作部分地而不是全部的决定的。也就是说,让我们假定种种事件按照物理学定律依次发生,但是在它们的联系中有时有某种松弛,由与我们从轮盘赌或者掷骰子或者掷硬币或者量子力学所了解的序列相似的不可预测的、也许是概率的序列来填充。这样,作者说:“我们就会有非决定论的世界1,如我确实这样提出过的那样。但是如果这个世界1在因果关系上对于世界2和世界3封闭,对我们就毫无益处。这样的非决定论的世界1会是不可预测的;然而世界2随之还有世界3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影响。封闭的非决定论的世界1会如往常一样运转下去,无论我们的感情和意愿如何,与拉普拉斯的世界的唯一差异是我们不能预测它,即使我们完全了解它的目前状况:它会是由偶然性所支配的世界,即使只是部分地支配。”
作者进而指出,要考虑到人类自由,尤其是创造性,非决定论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这样的论点,即世界1是不完全的,它能够受到世界2的影响。这一切意味着世界3可以作用于我们心灵的世界2。但是倘若如此,就毫无疑问,当一位数学家在(物质的)纸上写下他的世界3的结果时,他的心灵——他的世界2——就作用于物质世界1。因而世界1对于世界2开放,正如世界2对于世界3开放一样。
作者特别强调指出,放弃一切封闭的宇宙的观点——因果关系上以及概率上封闭的宇宙的观点,因而放弃拉普拉斯设想的封闭的宇宙,以及波动力学所设想的封闭的宇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宇宙是部分因果关系的,部分概率的,部分开放的,它是突现的。相反的观点起因于把我们人为的关于世界1的、世界3理论的性质,尤其是它们所特有的过于简单化,误认作世界1本身的性质。我们本可以知道得更清楚。人无疑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创造世界3的过程中,人超越了自己和自然,因为自己和自然先于人的自由而存在。人类自由诚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它超越了自然,至少因为它先于人类语言、批评思想和人类知识而存在。因此,世界1和世界3本质上是不同的。
精彩语录
1、常识倾向于认为每一事件总是由在先的某些事件所引起,所以每个事件是可以解释或预言的。……另一方面,……常识又赋予成熟而心智健全的人……在两种可能的行为之间自由选择的能力。
2、把意识的突现和以前的生命的突现看作宇宙进化中两个比较新近的事件,看作像宇宙的起源一样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做出科学理解的事件,似乎是有道理的。这种有节制的态度坦白地承认未决的问题的存在,因而没有关闭通向发现它们更多情况的道路——关于它们的性质,也许甚至关于发现可能的解决办法至少是部分的办法的道路。
3、我说的“世界3”是指人类心灵产物的世界。尽管我在世界3中把艺术品包括在内,也把道德标准和社会制度(因此人们可以说,还有社会)包括在内,我却主要只谈科学图书馆的世界,谈论书籍、科学问题和理论,包括错误的理论。
4、让我们把物质世界看作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地决定的。也就是说,让我们假定种种事件按照物理学定律依次发生,但是在它们的联系中有时有某种松弛,由与我们从轮盘赌或者掷骰子或者掷硬币或者量子力学所了解的序列相似的不可预测的、也许是概率的序列来填充。
5、因而我们生活在开放的宇宙之中。在有人类知识之前我们是不能做出这个发现的。但是一旦我们做出了这个发现,就没有理由认为这种开放性完全依赖于人类知识的存在。
《科学中的革命》
作者:I.伯纳德·科恩(美)
成书时间:1985年
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作者简介】
I.伯纳德·科恩(I.Bernard Cohen),美国当代知名的教育家、科学史家。1914年3月1日科恩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37年在哈佛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4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后来一直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并且也在美国国内和其他国家多所著名学府执教。科恩还担任过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协会的主席、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第一任副会长以及该联合会的会长。
科恩治学长期从事着科学史及科学哲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大量学术论著。这使得他不仅在美国国内,而且在国际学术界中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科恩的主要著作有:《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革命》、《牛顿〈原理〉引论》、《科学文选:从达·芬奇到拉瓦锡》、《科学中的革命》、《新物理学的诞生》等。
【内容提要】
作者写作该书的出发点是对科学与革命的好奇。作者指出,人们往往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科学及其与之相随的技术,是通过一系列的革命性飞跃而进步的,这使得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焕然一新了。那么,就对科学进展的描述而言,革命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总能够盛行不衰、并且总能够令人满意的描述方式了呢?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思想家们,例如开普勒、伽利略、哈维等人,是否确信他们本人的工作是革命的呢?与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同时代的人是否认为这些科学家的理论都引起一场革命了呢?也许,他们不喜欢把科学进步看作是那么富有戏剧性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变革,例如法国大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兴起等,对于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历史学家们对科学革命的思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作为科学变革的一个特征,是与革命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构成了本书的出发点。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述17—20世纪科学革命这一概念的编年史和这一概念前后相继的变化情况;作者从四个时期的每一个当中挑选出了一些主要的革命事例进行说明。他称:“我之所以选择这些革命的事例,或者是因为它们本身固有的历史重要性(例如哥白尼革命、牛顿革命、达尔文革命以及爱因斯坦革命等事例那样),或者是因为,它们与阐明或例证我所说的所有科学革命的主要特点有关联。”
作者说他选定的革命时期:“我并非只是以我自己的个人评价,甚至也不仅仅是凭借与合格的历史学家保持一致,去断定哪些历史时期构成了科学上的革命时期;我是以历史证据作为依据的,我既要依靠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同时代的目睹者们的判断,也要对延续下来的传统加以考虑。”此外,作者说,今天(20世纪80年代——编者注)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家们对过去都有这样一种一致的看法,即所谓革命就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当然,这种意见的一致并未使这些事件成为革命。那些追加的检验可用来帮助我们确定,什么可以看作是革命,什么则不行。革命思想发展过程中那些截然不同的阶段,就是科学革命是否确实发生了的象征。除了这些问题之外,作者断定,人们对于全面的历史记录不可能存在什么争论:它表明,在现代科学开始进入成年时起的大约300年间,科学发展中的那些重大事件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都被看作是革命。作者把本书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就是对那些事件、对把它们视为革命的那些说明加以描述和分析。
他指出以下这些均为历史事实:在18世纪初,法国科学家丰特奈尔明确地指出,微积分的发明是数学中的一场革命;1773年拉瓦锡宣布,他的研究纲领将导致一场革命;1859年,达尔文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革命而欢呼,并且预言,如果人们接受他本人的思想,那将引起一场“相当可观的自然史革命”。同时代的文献表明,拉瓦锡和达尔文的彻底改革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很快就被公认为是场革命。
作者说,从18世纪到20世纪末,许多科学家都在其著述中把他们自己的创造看作是革命,但是哥白尼和牛顿却没有这样做。牛顿及其前辈们之所以没有承认自己的事业是革命性的,其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工作是在“革命”这个词普遍应用于科学领域之前完成的。不过,还有更深一层的理由:在现代科学最初100年左右的时间里,许多伟大的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们,更愿意把他们自己看作是古代知识的复兴者或重新发现者,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改善和扩展知识的革新者,但不认为他们自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那种革命者。
进而,作者认为,在确定某一系列的事件是否“真的”构成了一场革命时,必须对新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作出判断。从某种程度上讲,指明某一特定的事件为革命,不仅依赖于判断变化种类的客观标准,而且还依赖于个人对变化程度的判断。这后一个因素有碍于任何对革命作出普遍适用的定义的尝试。例如,牛顿革命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合理的力学系统,在此基础上,人们就可以追溯和预见地球和空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个目的的实现是以质量、空间、时间、力和惯性等概念为出发点的,而且它还包含着万有引力概念。例如,在创建一种社会的目的中,可能就包含着经济上机会均等、政治自由、建立议会体制或代议制政府等等要求。真正的区别在于,在大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中,目的被说成是即刻便可以达到的。比如,俄国革命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和无阶级的社会。这个目的实现,从未被看作是一系列无止境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前奏;一旦这个理想的国家建成了,以后也就没有革命的必要了。然而科学的发展,作者说,尤其是17世纪和18世纪革命时期过后的发展,使人们预料到,科学将要进行一系列连续的没有终点的革命。在这里,不存在这样一个最终的特定的目标:一旦它实现就意味着不再会有革命发生了。例如,牛顿的信徒就充分意识到,还有些领域,比如化学、光学、热学以及生理学领域,十分需要进行一次科学革命。甚至在地球动力学和天体力学领域内,太阳和地球的同时运动过程中月球的运动,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在科学中,一次成功的革命也就为进一步的革命制定了一个革命的纲领,而一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则有一个最终的革命希望实现的纲领。
谈到科学革命的影响因素,作者认为,无论一种给定的有关科学变革的观念是受社会政治理论或社会政治事件的影响,还是受其他外部原因的影响,作者说,它总要受到科学发展本身的影响,即总要受到使科学家们对其领域的认识、或者使其专业中的实践一天天发生戏剧性变化的那些理论、发明或系统阐述的影响。从对科学变革的本质无认识的时代到亲眼目睹科学变革的时代,史学家、哲学家或科学家对科学变革究竟有什么看法,作者说,我们尚无法充分了解。只有在将来的某个时候,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评价:更大的社会范围内的那些看法和事件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了对这些事件的解释的。出于这个原因,本书把相当大的篇幅集中在具体的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亦即对一个理论被构想、被讨论、被反对、被改造、直到最后被承认有可能导致有关自然界的一种革命性的新观点为止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探索。简而言之,作者认为本书不仅要讨论科学革命的概念,而且还要展示一些实际发生的科学革命事件的主要特点,对于这些事件来讲,革命这一思想是完全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