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所以,在我们看来,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5、知识的来源在于我们的感觉以及我们的感觉所引起的意识的变化。简单的觉察只是感官的认识,但可能是获得个别知识的途径。可是意识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意识可以分析为其组成的部分,但这整体总表现为一幅图像或一个结构。
6、科学的知识与科学思想的方式,虽有助于基本的宗教,但与若干宗教信徒的心理颇不相合。这些知识及思想方式的大大扩大,无疑地增强了脱离有组织的基督教会的潮流——现代所特有的潮流。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作者:乔治·萨顿(美)
成书时间:1930年
推荐版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
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年),世界知名的科学史家。萨顿从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科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是使科学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他认为,科学活动是人类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最有力的纽带,因为人类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致的,对科学、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将会把整个人类统一起来。由此,他提出,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史是唯一能够确切地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科学在人类精神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统一性即显示了人类的统一性。萨顿在科学史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绩,使他成为公认的科学史大家之一。除此之外,萨顿还是一个富于献身精神的人道主义者,而科学史研究正是实现他的理想的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是反映萨顿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内容提要】
作者首先告诉读者,研究科学史,乃至历史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他指出,我们只能生活在现在,而且认为我们必须完全地毫无保留地是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人。但是,为了理解现在并且使它多少成为我们自己的现在,我们必须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我们的职责就在于充分利用每一种可能得到的信息来源,充分表彰过去的每一个真正伟大、真正高尚的行动,还要为了更伟大更高尚的东西而展望未来。
进而,作者有理由坚定地认为,对于历史,我们不能只当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我们所知道的一点点东西,我们所具有的这一点点力量,都多亏我们的祖先们积累下来的努力。仅仅是感激之情就足以促使我们去研究这些努力的历史,去研究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也正是在这种激情的鼓舞下,作者全面地展开了论证。
谈到研究历史与科学的意义时,作者说,如果我们渴望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并渴望在共同的职责中充分地担负起我们自己的那一份,那么我们就必须是历史学家、科学家和手艺人;而且,只有当我们成功地把历史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才将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作者说:“科学进步的主要动因是人类的好奇心,这是一种非常根深蒂固的好奇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兴趣,甚至不是很谨慎的。”作者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就是两种看法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冲突,一方是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这些所谓人文学者,另一方是科学家。由于双方的不宽容和科学正在迅猛地发展这一事实,这种分歧只能加深。同时,作者看到,目前这种情况还只是一个开始,还没有达到高潮。如果所有的科学知识和物质力量都集中在一群人手里,而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机会都集中在另一群人手中,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毫无疑问,许多科学家冷漠的态度会使情况恶化,可这种冷漠的态度却完全不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过错。它是由于两种过分强大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而造成的,一方面是科学家自己的研究所具有的吸引力,他们过分专心于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了,另一方面是旧人文主义者对他们的排斥力,使他们以为他们的合作是人们不需要的。
作者将研究科学史的原因归结为:一个是纯粹历史的理由,要分析文明的发展,即理解人类;另一个是哲学的理由,要理解科学更为深层的含义。从这两者中任何一种观点来看,古代和中世纪科学的历史至少是和近代科学的历史一样有用,而仅仅了解这其中一种历史的人,则既不真正了解科学的历史,也不了解文明的历史。
作者还论述了东西科学思想的差别,他认为,人类的统一包括东方和西方,它们就像是同一个人的两种精神状态,它们代表了人类经验的两个基本而又互补的方面。在东方和西方,科学的真理是相同的,美和仁爱也是相同的。所有地方的人是同样的人,只是稍微强调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人,而不是完全两个世界互不相通的人。“东方和西方,谁说这两者将永不相遇?”作者质问道,“它们相遇在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心灵中,这些艺术家并不仅仅是艺术家,他们的热爱并不限于美;它们相遇在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心灵中,这些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真理不论多么宝贵,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必须用美和仁爱来使生活完美。”作者充满信心地认为,人类为了获得更完善的知识、更纯粹的真理和为了驱除谬误与偏见而进行的努力永远不会终止。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某些有益的知识可以加强正义,医治苦难和疾病,传播美,对于它的无知就绝不会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罪恶或者罪行。而且,即使我们的知识能臻于完善也仍然是不充分的。我们就如同需要真理一样需要美、爱和仁慈。对于科学的发展的方向,作者认为,科学的统一性和人类的统一性只是同一真理的两个方面。随你怎么看它,它都代表着人类思想的主要方向。我们不知道人类注定要走向什么地方,我们也不知道最终的目标,我们不可能理解它,这是由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我们离它太远了,但是我们凭着至少五千年的经验知道,为我们科学努力所确定的这个总的方向基本上是稳定的。
他提出,科学是我们精神的中枢,也是我们文明的中枢。新人文主义不会排斥科学,而是将包括科学,也可以说它将围绕科学建立起来。它是我们智力的力量与健康的源泉,然而不是唯一的源泉。无论它多么重要,都是绝对不充分的。我们不能只靠真理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新人文主义是围绕科学而建立的原因。科学是它的核心,但仅只是核心而已。新人文主义并不排除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它将减小把科学知识抛弃给科学自己的专业所带来的危险。它将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它使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圣徒结合成单一的教派。它将进一步证实人类的统一性,不仅在它的成就上,而且也在它的志向上。
同时,尽管科学有许多好处,可是只靠科学却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单单科学本身并不是文化,尽管它是文化的一个基本部分。当一个人考察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科学活动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考察它们的全部,这一点将是足够明显的。我们不应该只是考察它们最好的那一部分,而不去同样考察它们平庸的和罪恶的那些活动——它的整体。没有智慧的科学确实是很糟糕的东西,而没有智慧的技术就更糟糕了。各种技术上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的增加为技术的熟练提供了广泛的天地,因为技术的熟练正像演奏音乐的技巧一样,既可以令人钦佩也可以让人鄙视。当它恰如其分地为思想所制约的时候,它是令人钦佩的;当它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时候,它就变得让人鄙视了。掌握一项复杂而费力的技术常常能掩盖智力的平庸,就像礼仪和信条掩盖了对宗教的愚昧一样。作者批评道:由于旧人文主义者的的冷淡疏远,也由于某些科学家的狭隘,然而首先是由于掠夺成性者的不知足的贪婪,产生了所谓“机械时代”的罪恶。这种“机械时代”必然消逝,最终要代之以“科学的时代”: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
在作者看来,科学史是一部长期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将永远不会完结,要同迷信和愚昧的惰性斗争,要同说谎的人和伪君子斗争,要同骗子和自我欺骗的人斗争,要同所有黑暗势力和谬论斗争。艺术史是一部长期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将永远不会完结,要同丑的惰性斗争,要同所有的把生命的装饰品看得比生命本身的和谐还重,甚至准备破坏自然的美或污染他自己栖息地的那些人斗争。社会或政治史是一部长期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将永远不会完结,要同所有形式的暴政——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斗争,要同在人们交往中的专横跋扈斗争,要同强者与富人对弱者与穷人的剥削斗争。人类的历史充其量不过是一部《天路历程》的历史,它绝不可能没有斗争,因为这些斗争是永远不会完结的,除非生命本身完结。作者说,如果我们希望继续生存下去,我们必须把自己同一些伟大的目标牢固地联系起来。例如,我们可以试着延续我们的一些传统,再不然,假如我们是从事历史研究的,我们可以试着把它们准确地记录下来。在任何情况下,对这些传统的研究都将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崇敬和感激,并激起人类最崇高的忠诚之心——不是对家庭、民族、国家、语言或宗教的忠诚,而是对真理的忠诚。对真理的忠诚高于对其它任何事物的忠诚。我们中间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增加科学和艺术的遗产,但是我们都能帮着维护它们,并且尊敬那些建立它们的人。
作者最后指出,如果我们成功地通观整个宇宙,包括宇宙中最珍贵的成分——人类,如果我们培养出一种尊敬和感激的情感,那么我们就是正在为建立我们自己的平静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可以肯定目前有许多事情对于人们内心和平的伤害是严重的,但是应该把这些弊病不仅同我们未实现的理想相对照,而且应该同过去那些完全真实的情况相对照,我们应该回顾过去,为了使我们消除疑虑,看到人类持久不变的目的和持续的进步,即使这种进步很缓慢,我们还应该展望未来,为了指导我们自己的尝试和探险。
精彩语录
1、新人文主义是一种双重的复兴;对于文学家是科学的复兴,对于科学家则是文学的复兴。
2、新人文主义并不排除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我们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
3、所揭示出来的宇宙的那种难以想像的无限性,不仅在纯物质方面没有使人变得渺小些,反而给人的生命和思想以一种更深邃的意义。4、历史的研究,尤其是科学史的研究,不仅能看作是智慧和人文主义的来源,而且可以看作是我们良心的校准器:它帮助我们不自鸣得意,不骄傲自大,不急于求成,但却保持着信心和希望,并且为完成我们自己的使命默默地永不停息地工作。
5、科学史是一部长期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将永远不会完结,要同迷信和愚昧的惰性斗争,要同说谎的人和伪君子斗争,要同骗子和自我欺骗的人斗争,要同所有黑暗势力和谬论斗争。艺术史是一部长期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将永远不会完结,要同丑的惰性斗争,要同所有的把生命的装饰品看得比生命本身的和谐还重,甚至准备破坏自然的美或污染他自己栖息地的那些人斗争。社会或政治史是一部长期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将永远不会完结,要同所有形式的暴政——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斗争,要同在人们交往中的专横跋扈斗争,要同强者与富人对弱者与穷人的剥削斗争。
《生命问题》
作者: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奥地利)
成书时间:1949年
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e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年),现代知名的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1901年生于奥地利,后来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留在该校担任理论生物学教授。1949年移居加拿大,先后在渥太华大学、阿伯塔大学以及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授。1969年以后任美国布法罗城纽约大学教授。贝塔朗菲是一位学识渊博、充满创造力、富有良好哲学与文学素养的科学家。这些特点与他从小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贝塔朗菲生长于德语文化圈的国家,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他把整个自然界视为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有机体,认为世界是流动不息的,后来,由德国和奥地利科学家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理论所包含的整体性思想,以及发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所体现的整体、动态、组织的思想,都对他的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贝塔朗菲一生的科学论著很多,《生物学世界观——自然的和科学的生命观》一书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先后被译为法、俄、日、西班牙、荷兰等多国文字,成为现代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学术名著。在书中,贝塔朗菲用机体论生物观概念取代了以往的机械生物观,并且在机体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普遍适用于各学科领域、富有新世界观意义的“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法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后来,这就发展成了贝塔朗菲在1968年发表的重要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一书中提出的系统论观点。
贝塔朗菲的主要作品有:《生物学世界观——自然的和科学的生命观》、《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机器人、人与心智》、《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等。
【内容提要】
贝塔朗菲在《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一书中,通过全面考察20世纪上半叶生物学的实验成果和思想成果,以及广泛汲取了物理学、心理学、哲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的新的思想成果,深刻剖析了生物学界长期以来为之激烈论争的焦点问题——机械论生命观与活力论生命观的本质特征和思想根源,结合各学科领域普遍出现的类似于机体论的整体原理、组织原理和动态原理等现象,提出了超越机械论与活力论生命观的第三种生命观——机体论生命观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