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富爸爸家训2
18908900000041

第41章 法则25:教会孩子结交好友

交友就如同选择一本书,一个好朋友就是一本好书,让人终身受益,否则就可能把人带入歧途,陷入痛苦的挣扎。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他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都住在清华园。很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在一块儿玩,后来还在一个中学读书。他们俩都很聪明,但是性格不同,杨振宁比较机灵,邓稼先沉稳老实。可是他们都很敬重对方,以对方的优点为榜样互相学习。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

长大以后,他们都在美国留学,并且都学习理论物理学,搞原子核物理研究。邓稼先毕业后不久返回祖国,支持祖国的科技建设,杨振宁则留在美国继续搞科学研究。

邓稼先回国以后,被派去领导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10月2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杨振宁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很为自己的祖国高兴,同时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是否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但他知道这是国家机密,如果问邓稼先,会让他为难的,所以就一直没问过。

1986年,邓稼先病逝,杨振宁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在从美国发来的电报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指导孩子选朋友

孩子是不可能离开自己的群体而仅仅在父母和其他大人的圈子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孩子就是要在孩子中间,通过嬉戏、玩耍,发展体谅他人、自发性、适应能力这些重要的素质。不少处于少年期的孩子听朋友的话胜过听父母的话。有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索性不准孩子与他人来往,甚至把其禁闭在家。这种封闭式的做法是断然行不通的。它既难办到又不利于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

【情景再现】

最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六年级孩子过生日宴请孩子的事儿,着实让父母吃惊不小。生日这天,孩子的同学来了十几个,却不见他的一位好友。父母问起来,孩子说:“他连个小组长也不是!”原来,这天来的尽是班干部,最小的也是个小组长。

孩子如此看重“官”,也反映了孩子的某种向往与追求,虽然仍显得朦胧、幼稚一些。但是这种心态,如果因为父母的疏忽,日后被强化了,那么对孩子的人生取向与未来发展,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一点,不能不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目前社会上,有的人崇尚手中有权的,认为与这些人搞好关系,事情好办,仕途通达。于是逢迎者有之,行贿者有之,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不想,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孩子。所以,家教的另一个任务是:教育孩子重视友谊、友情,更要重视教育孩子具有正确的交友观。友谊、友情,是一种纯真情谊的融合,它最忌讳带有个人的功利性目的。古训“君子之交淡若水”,即为排除物欲私念、以纯真交友的写照。这样的“交友”,有利于形成亲密无间的关系,“友”也交得长远。如果只想为个人捞取什么好处,那么这种友谊就变味了,最终形成的只能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肯定长久不了。

孩子们是喜欢交友的,而且普遍带有浓浓的纯真。但是,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受到一些不良影响父母也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孩子的父母,要看到这种变化,及时采取对策。父母在发现孩子交友不良时应重在疏导,不要打骂。打骂将会适得其反,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的转移,往往会把他和坏朋友拉得更紧。有的孩子由于受到父母的惩罚与驱赶,一气之下出走,流落街头,在彷徨、绝望之际,任何人对他的迎合与关怀,比什么吸引力都大。他们企求从新结识的朋友那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相反的,却产生对家庭的厌恶,对父母的仇怨。

一旦遇到孩子结交了不适当的朋友,父母首先要冷静分析,一定不能直接否定,在了解情况时要表现出兴趣。不要只是问一些诸如“他是谁,是做什么的,在哪里认识的”这样肤浅的问题,应鼓励孩子说出他和朋友之间交往的一些细节,表示出父母愿意和孩子共同分享的兴趣。尊重与认可孩子的想法,即使父母反对孩子间的交往,也不要急于让孩子接纳你的观点。不妨花时间多和孩子接触,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坚持下去就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还可以找个“第三者”做教育工作。但这个“第三者”一定是父母和孩子都信任的人。出现孩子交上“坏朋友”,往往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孩子平时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比较大,让孩子感到苦闷,而与这样的朋友在一起会很放松,没有压力。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孩子在平时比较“弱”,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而这样的朋友能够充当保护者的角色。所以,父母找的这个做教育工作的“第三者”,一定要更强势,能够“镇住”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轻松和被保护,愿意听“第三者”的话。

【情景再现】

某初中一名男孩子,在学校与一名不安心学习的孩子关系要好。通过这个孩子,他又结识了一些社会青年,并与这些社会青年称兄道弟,从此不思学习,整日游荡于学校周边,敲诈本校及外校孩子钱财。在一次严重斗殴之后,被学校派出所抓获并处罚,这名孩子也遭到学校除名。

某高中一名16岁女孩,喜爱网上聊天。一天,她在网上认识一位异地网友,两个人聊天时间不长,女孩便轻信了这位自称是某大学学生的男青年。周末,当女孩怀着对大学的向往和好奇瞒着父母来到男孩所在的城市,与这个“大孩子”网友见面时,被强迫与其发生性关系。

某学校一名高二女生,与同班孩子发生恋情。一次,两人偷尝禁果,女孩意外怀孕。对生理卫生知识一知半解的两个中孩子此时并不知情,同时又带有一丝侥幸心理,没有及时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直至女孩生产。

由于孩子涉世不深,辨识能力差,一时不慎就可能出现不良的交往。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应该细致地做好教育工作。一般来说,当孩子结交了坏朋友并犯了错误的时候,大多数孩子会怀着悔恨又害怕的心理,这正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如果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则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耐心地弄清情况,再诚恳地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提高孩子的认识。必要时,还应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终止孩子与不良朋友的交往。

一些孩子误交朋友,与父母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是不少父母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有了防范意识,比如孩子的早恋;二是不少父母“只顾自己的钱袋子,忽视了孩子的脑袋子”,发现问题只是粗暴地干涉,不能很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去真正了解孩子自己的想法。还有不少父母在孩子遇到相关的问题时,自己也变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帮助孩子解决。一位心理学家说:“如果一个孩子不是经常与别的孩子保持接触,那么,友谊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因此父母应当扮演好牵线搭桥的角色。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与其他孩子交谈,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此外,亲自参与可以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交友的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情景再现】

在网上看见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就读于职业中学的邻家少年,去年暑假在家中闷得慌,于是上街闲逛。在游戏厅遇见几个同龄的高手玩家后,便整天在一起切磋技艺,没几日就成了“朋友”。实际上,那几个“朋友”本是闲散青少年。有一天,他们兜里的钱花光了,就鼓动那名少年一起,从游戏厅里“拎”出两个低龄孩子“敲”了一笔。谁知,一局游戏尚未打完,几个人就被带进了派出所。

对于孩子交友,父母不宜横加干涉,但不能听之任之。应当在他们开始交流交往之前,就谈些自己的交友心得,讲些“交上好朋友一生受益,交上坏朋友终身有害”的实例,帮助孩子明白事理,增强“免疫力”和鉴别力。那么,父母应当如何对待孩子交友的问题呢?

第一,明辨是非。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平时饭前饭后,应该多与孩子谈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还要与孩子多分析社会上的一些善恶实例。然后告诉孩子,对朋友,特别是一些后进孩子,要多帮助他们,帮助他们上进。如果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很差,那么暂时不要让他与思想行为落后的孩子交友。

第二,明确目的。要让孩子明确交友目的。交友,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的。交友,不是为了玩。玩,仅是一种生活的调节。更主要的是应该你有困难,我帮你解决,我有困难,你帮我出谋划策。

第三,尊重差别。父母尊重孩子间的差别,了解这点非常重要。孩子固然需要指导,不过他们也需要自己决定某些事情,只要孩子不出格,就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选择。父母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交友模式,孩子也需要灵活性。

第四,做好指导。父母对于孩子交友要做个好指导。那种对孩子交友采取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态度,则是父母失职的表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的关键在于选择。孩子的分辨能力较弱,他们有时会认为我今天请你吃东西看电影,明天我寻衅斗殴被打时你拔刀相助,就是“够哥们义气”。有些本来很好的少年,就因为交上了这样的“朋友”,讲了这种“义气”,步入歧途而身陷囹圄,造成终生悔恨。父母应当引导少年期的孩子认清友谊的真正含义,以正确的思想标准和健康的感情志趣结交朋友,并积极帮助与挽救有过错的少年同伴。

第五,留有余地。虽然孩子需要引导,但他们自己也需要做出一些决定。例如,有的父母经常为孩子的衣着和发式唠叨不休。专家们认为,这类事情最好还是让孩子来决定。“同样,孩子在选择朋友时也应留有余地。父母都希望孩子们交朋友,但他们不希望交那些坏朋友。”心理学家布鲁克斯说,“只要没有危险,最好让孩子决定哪些友谊可行,哪些不可行。”

尊重孩子的朋友

有许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与优秀的同学为伍,一旦发现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交上朋友,便会感到惊恐,生怕成绩差的学生影响了自家的孩子。所以就想方设法让孩子与成绩差的朋友断绝来往。

【情景再现】

青文的好朋友小丽,经常到青文家玩。可是,每次小丽走后,家里都会变得一片狼藉,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一次,爸爸对青文说:“千万不要向小丽学,你看家里被她弄得多乱,这种孩子没有人会喜欢的。”

听了父亲的话,青文非常不高兴,撅着小嘴对父亲说:“不许你这样说我的朋友!”说完就闷闷不乐地进了房间。

尊重孩子的朋友,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赖父母,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友谊,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作为父母,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总感觉非常兴奋,对孩提的朋友更是感到特别亲密,说起与孩提朋友一起做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父母的经历说明:孩子需要朋友,孩童时代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朋友的缺失不仅使孩子的童年孤独,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因此,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朋友,通过尊重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心灵。

父母对待孩子的朋友应该多一点真诚,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真心实意。有的父母看成绩差的孩子来家里玩,表面上很客气,可等孩子一走,就会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警告:“学习这么差你还跟他玩,是不是也想和他一样呀!”甚至批评孩子:“你怎么能和这种人来往?怪不得学习越来越差!”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不但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损害孩子间的感情。

因此,对于孩子间的交往,父母既不能草木皆兵,任意破坏孩子与朋友之间纯真的感情,也不能听之任之,使孩子陷入不当的交际圈。而是要充分利用孩子喜欢交往的心理,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建立纯真的友谊。

【成功导读】

浩文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己的东西总乱扔一气,结果到用的时候却怎么都找不到。后来,他认识邻居家一个叫芊芊的小女孩,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儿。

浩文的妈妈发现芊芊非常爱干净,自己的东西也从来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妈妈问浩文:“你和芊芊是好朋友吗?”

“当然是啊!”浩文回答妈妈。

“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学习,你看芊芊多爱干净,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你能做到吗?如果你做不到,芊芊可能就不会和你做好朋友喽。”

后来,浩文果然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习惯,自己的东西也收拾得整齐多了。

浩文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主动克服自己的缺点。其实,孩子间的互相学习跟父母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孩子的学习比较简单和直接罢了,而这恰恰是孩子所需要的。尊重孩子的朋友,鼓励孩子与朋友交往,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和交际能力。父母有什么道理可以阻止呢?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了特长,就会为孩子结识新朋友提供机会,在交往中增强自信心。托马斯·伯恩特说:“友谊建立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么就努力培养他的多种兴趣。这样,在参加共同活动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间的友谊。”

鼓励孩子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培养集体意识,可以克服孩子好强的个体意识。朋友之间的集体生活可以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让孩子遵从集体活动规则,认识到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只顾自己,就会受到朋友的排斥,朋友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儿,最终将会促使孩子最终向集体规范“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父母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朋友,父母及时给予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孩子说:“听说你交的朋友很出色,我很想见见他,你看可以吗?”或者说:“真高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听说你的朋友很棒,你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另外,还要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把孩子的朋友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当孩子的朋友来家里时,父母应该说:“我们家来朋友啦,欢迎欢迎。”或者说“真高兴我的孩子有你这样的朋友,你们能来太好了!”而且要鼓励孩子热情接待,让孩子的朋友感觉到你对他们的支持与尊重。

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尽管需要父母的指导,但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在选择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常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时候,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只要对方不是品行太差,还是尽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在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与帮助。父母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与孩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