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诺未门:犹太人的家教圣经
18945800000009

第9章 诺未门教育系(4)

小猫拿自己的尾巴和老猫的尾巴玩,主要目的是娱乐,间接可以发展捕捉老鼠的能力。小狮子也会追逐老狮子翻滚,也可以间接锻炼自己将来与其他动物搏斗的能力。

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为了他的生活不至于单调,为了发展他将来的生存能力,我们必须让孩子进行游戏。

因此,对于孩子的自发游戏,父母应该加以关注,善于引导,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孩子身体、智能、品德的综合发展。

下面是一位犹太教育专家与孩子的游戏实录:

他在房间的四壁大约60厘米高的位置贴上用红色和其他颜色纸剪成的字母、文字和数字的纸片,做成很多美术字,五彩缤纷,以吸引孩子的目光。

然后,老师鼓励孩子爬向这些纸片,对那些准确行动者给予奖励。然后将这些纸片上的内容读给孩子听。

孩子满两岁时,他们便开始教他们玩黏土,用苹果、香蕉等孩子常见的水果做样品,让他们仔细观察后,按照它们原来的形状学着做,对做的水平要求不高,只要大体上成形即可。

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的灵活和灵巧性,从而训练他们的右脑。

积木对两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玩具,因为它可以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

组合房屋、组合汽车、拼图等玩具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是犹太教育专家最愿意采取的启发孩子智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犹太人看来,孩子在游戏中所能获得的,比单纯的学习要快得多,也快乐得多。他们从孩子幼时起即与他们戏耍,从中获得许多亲子教育的乐趣。例如: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要求孩子说出瓶子除了可以装水外,还能做什么?让孩子有机会多动脑筋。或者是常用一些未完成的句子来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例如:你可以说:“这棵树好大哦!就像是……”或“今天的月亮好圆,像……”让孩子接着联想,相信一定会出现很多有趣的答案。而当孩子告诉父母一个发现或一个故事时,他们常用“后来呢?”的提问方式,激发孩子不同的想象及思考。

以下就是犹太父母教孩子常玩的亲子游戏——

培养孩子乐观的游戏

道具:两张卡片,可以用孩子喜欢的卡通纸片,一张标“+”,另一张标“-”。

这个游戏需要三人一组,并排坐在一张长凳或分别坐在三张并列的椅子上。

游戏开始时,让孩子坐在中间,母亲持“-”卡片坐一边,父亲持“+”卡片坐在另一边。

孩子说出自己正面临的问题,然后持“-”者说些悲观的或消极的意见,由持“+”者进行反驳。请记住,反驳可以不是积极的,但必须是符合实际的,或“可证实的”。不要使用“只要用心,你什么都能做到”之类空洞而不切实际的话,因为有些事我们是做不到的。

也不要用“努力奋斗吧!”这一类演讲语言。

坐在中间的人对问题的答案充当裁判,圈出符合实际的积极答案。

每一轮五分钟,然后持片者互换角色,坐在中间的人再提出问题,新一轮开始。

这个游戏以二至四轮为宜,不宜过短或过长。

培养孩子合作的两个游戏

第一个游戏需要一个小盒子和10个乒乓球或弹子球。球要同规格,其中一个球与其他球的颜色不同,可以用彩笔做记号,被指定为“基准球”。

以盒子为目标并在距其1.5米处画一条线,从这里为基准,第一个参与者首先弹出“基准球”,尽可能接近目标,其他人轮流弹其他球,渐渐把“基准球”撞到盒子边。一轮不行就进行第二轮,直到“基准球”撞到盒子边缘为止。

第二个游戏是由杰姆迪科夫发明的,他是世界合作游戏的先驱。

这个游戏由两个人参加,需要8支铅笔、1个杯子、2根草绳、1小卷纸。

把8只笔排成两个四方形,杯子放在正方形中央,每人拿一根草棍,互相合作把纸卷顺铅笔沿正方形绕两周。由于气流是单向的,因而这一工作难度极大,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绕了两圈后,参加者必须把纸弹进杯子。

要增加一点趣味性,可以规定游戏在两分钟完成,也可以增加几支铅笔,使图形更复杂。

一旦孩子了解合作游戏的原则(合作好则皆大欢喜,不合作则会失败),那么就不可能玩不成。由于游戏很有趣,因而对每个参加者都是有益的,孩子往往玩过以后会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再玩。

7.提问与对话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学者中也有类似驴马之人,他们只会搬运书本。

——《犹太法典》

中国人读书时,许多人不求甚解,走马观花,看完后随手抛在一边,管他希特勒为何要杀犹太人,管他诸葛亮为何放走曹操。中国人旅行时,许多人喜欢参加旅行团,大家手拿彩色小旗,排着队,在导游的讲解下,很快就看完所有风景。事后,去了哪几个风景点,有何典故传说,一问三不知。

犹太人旅游时就大不相同了,他们每到一处之前必定下很大功夫去了解该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惯,乃至于旅游中出现的各国人种都要分辨得清清楚楚,犹太民族由于2000多年的流散和惨遭迫害,迫使他们出于自卫的本能而不得不详细地研究各国民族,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求得生存。正是这一历史原因,使他们无形中养成了一种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并“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因此,他们在旅行时不仅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大长见识。

一知半解和做事马虎是犹太人最厌恶的事情。世界上我们熟悉和知道的东西太少了,但是一般人往往喜欢从表面上去看问题,从不愿深入仔细地研究事物的本质。

例如,有的人一看到和中国人肤色和头发不同的人,就知道是外国人,但是具体是欧洲人还是美洲人就一概不知。如果你问他,他就会不耐烦地回答:“他们都是黄头发、蓝眼睛,我怎能分得清是哪国人?知道是外国人就行了!”其实同是外国人,既有白人,也有黑人;既有欧洲人,也有美洲人。其历史、文化乃至语言都各有特点,双胞胎尚能辨认,蓝眼睛、黄头发怎么不能辨认?只不过是不了解其特点罢了。据卖鱼人讲,每条鱼的纹路都不同,从鱼的外观就可分辨出鱼的味道。

犹太人也是外国人,但是只要从他那只独特的鹰钩鼻就能判断出他是不是犹太人。正是犹太人的好奇心,构成了犹太商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犹太商人不耻下问,不将不熟悉的问题弄清楚,决不轻易做生意。也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才使他们做事谨慎小心,在商战中永立不败之地。

一个犹太人给一位日本朋友打电话,要求借车旅行。这位日本人考虑到这位犹太朋友第一次来日本,对日本很陌生,便热情地对他说:“你要到京都一带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我可以义务陪同。”“谢谢你的好意,我已有足够的准备。”犹太人借到车后,便带上地图和导游手册独自旅行去了。几天后,那个犹太人满面春风地回来了,把车还给那个日本人,并请日本人一起吃饭。饭桌上,犹太人仿佛要弥补损失一顿饭似的,抓紧机会连珠炮似的向日本人提问:“日本男人外出时不穿和服,为什么回到家中反而穿和服呢?”“为什么和服的领子是白色的,白色不是最容易脏吗?”“日本人为什么要用筷子吃饭?用勺子不是更方便吗?筷子是不是日本贫穷祖先的遗物……”问、问、问!那个日本人被问得晕头转向,连饭也顾不得吃,但是犹太人不问清楚每一件事,决不罢休。犹太人从来不耻下问,正是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才使犹太商人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流的商人。

虽然,犹太人非常重视知识,但是他们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和孩子们纠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不无关系。

与孩子促膝谈心

很多犹太教育研究人员认为,由于犹太人母亲经常与幼儿谈话,尽管孩子太小,还不会回答,但仍然有助于启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增进他们的智力,促使他们成为天才。

美国的父母对与孩子的交流十分重视。当孩子呱呱坠地时,父母就试着与咿呀学语的孩子进行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打开美国的报刊,也有鼓励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获得一个共识: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应该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和他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与人交往。

有一次,我乘机从纽约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个小时。坐在后排的一位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与自己2岁和5岁的孩子进行交流。孩子问的问题十分有趣,比如飞机怎样在雪上飞、飞机在飞的时候怎么不动、飞机上的窗子为何不能打开等等。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母亲有问必答;同时这位母亲也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与孩子促膝谈心,就像姐妹兄弟那样,非常平等,彼此尊重,丝毫没有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架势。

你又提问题了吗?

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得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问:“你又提问题了吗?”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犹太女性西曼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的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西曼自己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一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里,正和人聊天的西曼马上迎了出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西曼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西曼继续问他。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竟然一天问了二三十个问题!西曼满意地点了点头。

其实,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怎样让孩子更聪明?犹太人给出了方法。而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