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社交知识全知道
18972500000007

第7章 社交中的心理效应(4)

他给雕像穿上美丽的长袍,拥抱她、亲吻她,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她接受。

后来皮格马利翁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就使这个雕像真的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意思是,热切的期望能使被期望者达到期望者的要求。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

新学期刚开始,该校的校长就对两位老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效果显示,你们两位是本校最好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从全校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

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老师非常高兴,感到自己受到了特别的对待和重视,感受到校长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和信任,从此,更加努力教学了。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热情和期望,学生也从老师的眼神和言谈举止中,接收到这种暗示的信息,感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是天才,是英雄,智商高,最主要的是感到了老师的期待。

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你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

这两位老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你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老师的期待,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这种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当我们希望别人成为我们希望的人时,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信息,告诉他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你希望他成为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当他有了天才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天才;当他有了英雄的感觉,他就会成为英雄。

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就要尽量鼓励他们,夸奖他们,告诉他们行。在你的热切期待中,他们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总是批评他们,暗示他们“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朽木不可雕”,那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就会自暴自弃,不求进取,就真的会堕落下去了。

古人说“用人不疑”。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要想使你的员工发展更好,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当然,如果一个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下属都是饭桶,一无是处,并经常批评指责自己的下属,那么他的下属也可能真的变得一无是处。

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欣赏和期待,他会按照你的意愿而变化,成为你期待中的人。

夫妻双方在结婚前想象自己的另一半应该是什么样,但是结了婚才发现对方还是个“毛坯”,离自己理想中的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那怎样才把对方改造成“成品”,成为适合婚姻的成熟的丈夫或妻子呢?

最好的方法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暗示,用自己的期望去引导对方。鼓励对方做你希望他(她)做的事,当他(她)做到了,你就说他(她)做得太好了,真是个好老公(老婆)。天长日久,他(她)就被你改造过来了。

总之,你不能要求对方一开始就什么都懂,毕竟人们都是在婚姻这个学校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成熟起来的。最重要的就是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期望,并让对方感到你相信他(她)可以做到。

用心看待每一个人

——刻板效应

我们常听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南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等,这些都是人们在不进行具体分析的情况下,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加上媒体的炒作,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比如,我们总认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易冲动的。“80后”是不懂做人做事、没有责任感、不爱国的,“90后”是不用正经语言说话的、自私的,商人是尖酸刻薄、狡诈精明的,等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人们运用这些刻板印象去判断别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指的是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和评价某一类人的心理现象。俗话说“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就是它的典型表现。

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

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者看,照片上人的特征是眼睛深陷,下巴外翘。在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照片上这个人的情况时,对甲组说,这是一个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一位著名学者。然后让两组人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甲组被试者认为: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凶狠、狡诈,内心充满仇恨,下巴外翘证明他具有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者认为: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下巴外翘表明此人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对同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所作出的评价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我们在认知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根据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与此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来对其进行判断。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他眼睛和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同样的特征就会被认为是思想深邃和意志坚忍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睛和头脑的联合作用往往导致我们出现错误的认知判断。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成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看做是对某个人的评价,甚至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来对并未接触过的人进行刻板评价,因而影响了正确的判断。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从属于同一种族或同一年龄层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刻板效应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概括、抽象而笼统的看法,不能代替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否则容易导致以偏概全的认知错误,进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

刻板效应通常不是以直接经验或者事实材料为依据,而仅仅凭借一时的偏见或者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形成,通常与事实并不相符,甚至有时是完全错误的。

刻板效应常常造成我们的认知偏差,影响我们的判断,欺骗我们的思维,导致我们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

恩莫德·巴尔克曾警告人类:“以少数几个不受欢迎的人为例来看待一个种族,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在今天,对人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同样也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应该避免这种做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相异的个性特征,独立玄妙的内心世界。

别让刻板蒙蔽了我们的眼睛,用心看待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摘掉光环,警惕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

你是不是因为喜欢听某个明星唱歌,就喜欢他(她),觉得他(她)这也好、那也好、样样好,越看越喜欢?

你是不是会因为喜欢某个电影或电视剧里面的某个演员,而喜欢他(她)的一切,不管他(她)参加什么节目,你都喜欢?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称赞,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他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这就是所谓的“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你顺眼越看越顺眼,看你不顺眼越看越不顺眼”。

对于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实验。

他让参与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是有一般魅力,有的则没有魅力。看过照片后,戴恩要求参与者对照片中的对象进行魅力评定。

结果表明,参与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没有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积极的、好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友善、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这种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常表现在初次与人交往时,以他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气质风格等来推断他的身份、地位、才能、品德、性格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