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犹太人借智慧
18974200000009

第9章 犹太人用智慧博弈(2)

持久战不如出奇致胜

谈生意者一旦对未来存有希望,想象该生意将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时,就不达目的不肯最后签约。所以,采取出其不意的方法,来个突然袭击,使对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束手无策,更利于生意的签约。

在生意场上,一些生意人摆出架子准备进行持久的拉锯战,置生意的截止期于不顾。对此,犹太商人主张以出其不意的方法,来个突然袭击,改变原有的态度,使对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对方原本认为时间挺宽裕,但突然获得终止谈生意的最后期限,而这个生意对他们又至关重要,自然会手忙脚乱。由于他们很可能在资料、条件、精力、思想、时间上准备并不充分,在经济利益和时间限制的双重驱动下,只得屈服,并在协议上签字。

美国汽车巨子艾科卡在接管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之后,他的第一步任务就是压低工人工资。他首先将高级职员的工资降低了10%,自己也从年薪36万美元减为10万美元。随后,他对工会领导人讲:“17美元一小时的活是有的,20美元一小时的活一件也没有。”

这种强制威吓且毫无策略的话语当然不会奏效,工会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双方僵持了一年,始终没有进展。后来,艾科卡心生一计。一日,他突然对工会代表们说:“你们这种间断的罢工,使公司无法正常运转。我已跟劳工输出中心通过电话,如果明天上午8点你们还不开工的话,将会有一批人顶替你们来工作。”

工会代表吓坏了,他们本想通过谈判,在工薪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他们也只在这方面作了资料和思想上的准备。没料到,艾科卡竟会来这么一招!被解聘,就意味着他们将失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工会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完全接受了艾科卡的要求。

艾科卡经过一年旷日持久的拖延战都未打赢工会,而出其不意这一招竟然奏效了,而且解决得干净利落。

出其不意,提出时间限制这一策略讲究一个“奇”字,它并非一个无往不胜的利器。一旦被对方预料到最坏后果,并作了准备,最后通牒的威力便发挥不出来了。

这里有一个反例: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与工会的谈判中采用“提出时间限制”的技巧长达20年。这家大公司在刚开始的时候,使用这一方法屡屡奏效。但到1969年,电气工人的挫败感终于爆发。他们预料到资方最后肯定又是故伎重演,提出时间限制相要挟。在作了应变准备之后,他们放弃了妥协,促成了一场超越经济利益的罢工。

一般来说,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

首先,出其不意,提出最后期限,要求谈生意者必须语气坚定,不容通融。因为谈生意者一旦对未来存有希望,想象将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时,就不肯最后签约。所以,坚定有力、不容通融的语气会替他们下定最后的决心。

其次,提出时间限制时,时间一定要明确、具体。在关键时刻,不可说“明天上午”或“后天下午”之类的话,而应是“明天上午8点钟”或“后天晚上9点钟”这样具体的时间。这样的话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时间逼近的感觉,使之没有心存侥幸的余地。

再次,以具体行动来配合所提出的最后期限。具体做法是:收拾行旅,与旅馆结算;预订车船机票等。

最后,让谈判的领导发出最后通牒时具有强大的威力。当然,出其不意地制胜对方时,必须掌握语言分寸,不能言过其实,一定要摆出一个谈生意务实主义者的风度。这就要求:第一,抓住对方的成交心理,使其产生心理压力;第二,不要贪得无厌,应做到适当的让步;第三,坚持用客观条件说服对方,使其心悦诚服;第四,不要高高在上,以势压人。

双赢使生意越做越大

市场的广阔与多元性,使得一个有灵敏头脑的老板不必为自己受挤而妒火中烧。他应果断地避开众人,不畏踏上冷僻的羊肠小道。开辟新的道路,一样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一笔生意,两头赢利,能不能策划得如此完美,就看你的经商智慧了。大多数犹太人进行商务往来时,都能通过巧妙调整来实现双赢。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犹太人不仅追求高产出,而且追求一次或一项投入可以有多次或多项产出。

例如,美术商贾尼斯特别注意招徕潜在顾客,尤其是那些公关学校或大学中的女孩子。这些女孩子即将步入社会,一旦培养出她们对现代美术的兴趣,不仅她们会经常光顾,将来她们还会偕同自己的丈夫来购买美术品。

在买卖中把握双赢的技巧,这不仅是贾尼斯的经商手段,也是大多数犹太商人采用的手段。这样可以使得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犹太人这种“一笔生意,两头赢利”的赚钱之道是完全符合现代经商原则的。犹太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他们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现代社会的企业提倡竞争、鼓励竞争,但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起发展。过去,公司为了赚钱,总想独霸市场,一心想着挤垮同行。他们在处理与同行的关系上,多是互相诋毁、互相攻击、互相欺骗。不仅信奉“同行是冤家”,而且坚持“三十六行,行行相妒”。但事实证明,过去那种做法于经商没有任何益处。

第二,虽然竞争公司间有点像战场上的“敌手”,但就其本质来说是不一样的。公司经营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作贡献,公司的产品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司赚的钱也被国家、公司和员工三者所用,公司间的竞争手段必须是正当合法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司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帮助、支持和谅解,应该是朋友。

第三,竞争对手在市场上是相通的,不应有冤家路窄之感,而应友善相处,豁然大度。这就好比两位武德很高的拳师比武,一方面要分出高低胜负,另一方面又要互相学习和关心,胜者不傲,败者不馁,相互间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在市场竞争中,对手之间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竭尽全力与对手竞争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在竞争中一定要运用正当手段。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质量、价格、促销等方式进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决雄雌,切不可用鱼目混珠、造谣中伤、暗箭伤人等不正当手段来损伤对手。

现代社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市场形势此时可能对甲企业有利,眨眼间就可能变得对乙企业有利。所以,老板应“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应当以一时胜负来论英雄,更不可以因一时失利而迁怒于竞争对手。

这样看来,“一笔生意,两头赢利”的赢钱术确是犹太人的睿智表现。

学习竞争者的优势,携手合作

不同的企业,在管理、人才、市场、业务、地域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可能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承认各方的优势和互补性,携手合作,才能切开较大的市场蛋糕,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利益。

犹太人以理智的头脑选择合作伙伴。在著名的商业合作案例中,我们不难看见犹太人的身影。

犹太银行家莱曼兄弟的产业传到第二代莱曼的手里时,商行的势力已经扩大到运输业和橡胶轮胎业。在这期间,莱曼家族又同其他几家犹太富豪结成姻亲关系,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例如,刘其森家族把制铜业带进莱曼家族的范围,同萨克斯公司联合之后,使莱曼兄弟公司成了华尔街的“大人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步入经济繁荣期,莱曼公司把全部资金都投向联合大企业。当时,莱曼公司大出风头,成为企业兼并和盘购狂潮的领头人。

后来,由于经济衰退、银行内部纠纷等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莱曼公司进入衰退期,被列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警告名单。为了挽救莱曼公司,股东们更换了董事长。两年之后,莱曼公司开始复兴,资本利润率一直保持在80%这一不同寻常的增长水平。

为了利于竞争,莱曼公司于1977年与另一家犹太银行库恩·洛布公司合并。库恩·洛布公司是与莱曼兄弟公司同时发展起来的,他们最初在辛辛那提卖干货,以后带着5 077美元到纽约开银行,全盛时取得美国投资银行的支配地位。同莱曼公司合并后,新银行在最大的投资银行中排名第四。合并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把莱曼公司在国内的势力和库恩·洛布公司在国外的特长集于一身。按当时媒体的话来说,这“使华尔街最好的两家厨师合并为一体了”。

犹太商人的这种群体意识,还曾于上世纪60年代催生了一种崭新的实业形式——联合大企业。联合大企业是一种实现多种目的的控股公司,它拥有性质各异的利润中心,主要赢利中只有一部分来自新产品的生产、市场的渗透、收入的增长、均衡发展以及价格赢利率的提高,更大一部分则是利用多家企业联合的强大势头兼并和盘购,产生一大批由华尔街认购、出售和买卖的新公司的股票。

一位犹太商人说,如果不能打败他们,就和他们结合。

在现代经济模式下,许多商业项目是非常庞杂的,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自完成。不同的企业,在管理、人才、市场、业务、地域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可能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承认各方的优势和互补性,携手合作,才能切开较大的市场蛋糕,为合作双方带来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