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18994900000032

第32章 千古成功智慧——志之所向,金石为开(1)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

【释义】有志气的人,事情终究能够成功。

【解析】原句是:“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全诗说的是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当时张步盘踞青州多年,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弇各个击破,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在激烈的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耿弇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坚持带伤继续战斗,经过一场激战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到了今天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胜任,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处】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释义】良马虽因年老力衰卧伏于槽中,但仍有驰骋与千里的雄心;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也不会放弃他的雄图壮志。

【解析】这句话中,曹操自比为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

战国时的廉颇可谓是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典型。战国末期,秦赵长平之战爆发了。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拜廉颇为帅,让他带着20万精兵到长平去迎战秦军。后来可就在这时,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改用赵括为将,廉颇被罢了“官”。

因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长平大败,一夜之间,秦军坑杀赵40多万。廉颇在赵国呆不下去了,就出奔到了魏国,魏国却不敢任用廉颇。

廉颇走后,赵国又与秦国数次交战,始终没有胜过,于是派使者去看看廉颇的现状,是不是还能打仗,引发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典故。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做的饭,还吃了十斤肉(真是佩服古人的食量)。吃完后又披甲上马,以表示自己还可以作战。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使者收了郭开的贿金,于是回国后告诉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暮,但是饭量还很好,只是吃与我交谈的时候,起身去拉过三次屎。”于是,赵王以为廉颇不能再用。也就再也没有召廉颇回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释义】鸿鹄志向在于蓝天,岂是那些在矮树低墙之间扑腾,每天只求温饱的麻雀们所能理解的?

【解析】原句是:“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秦朝阳城(今河南方城县)有一个叫陈涉(名胜,字涉)的人,年轻时候家里很穷,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由于他对秦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愤恨不平,于是决心摆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他对同伴们说:“苟富贵,毋相忘。”也就是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同伴们讥笑他:“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能发迹呢?”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也就是说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七月,陈涉与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这个政权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点燃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烽火。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出处】出自唐·李白《上李邕》

【释义】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解析】全诗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去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远大的抱负。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官场失意,受朝中权贵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所写,诗中表明了他没有心灰意懒,期待有一天能够像大鹏一样随风而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处】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处在人生困窘之时要更加坚强,不放弃凌云的壮志。

【解析】王勃引用的这个典故来自“竹林七贤”中嵇康的故事。嵇康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其家世代儒业,嵇康自幼就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胸怀青云之志。嵇康的兄长嵇喜对他有这样的描述:“叔夜(嵇康的字)年轻时主要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成年以后才渐读老庄之书,但儒家学说一直是他的主导思想。”嵇康认为做人应该讲求大义,应该坚持忠烈之节。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晁错论》

【释义】凡成大事者,都必须要有超强的毅力,或者说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解析】我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说过:“治学问,做研究工作,就要持之以恒,不怕失败,倒了,爬起来,想一想,再前进。”

明代有一个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他年轻时候,他的母亲就鼓励儿子“志在四方”,甚至“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徐霞客的母亲甚至不顾70岁高龄,还满怀豪情伴同徐霞客游览了荆溪、勾曲(今江苏宜兴一带)。在家人的支持下,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历时30余年。他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当时14个省,每次当徐霞客旅游考察归来,向母亲和家人谈起所见所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及灵怪惊险之举时,母亲总是发出朗朗笑声,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高兴。由于有自己的宏伟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嵩山、落迦山、太和山、恒山、罗浮山、盘山,又遨游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星宿海(现青海省境内)等,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尽收眼底,真可谓“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出处】出自唐·杨炯《出塞》

【释义】男子汉都很有志气,必将看到自己建功立业。

【解析】周恩来就是“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的典型,我们都熟悉周恩来在少年时写的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而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诗是周恩来1919年9月自南开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时所作。它表达了周恩来同志拯救民族危亡、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正因为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雄心斗志,所以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工作,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成为彪炳千秋的伟人。

志正则众邪不生

【出处】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

【释义】志趣高尚的人,不会产生各种邪念。

【解析】岳飞就是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他从小就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志向。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他母亲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以勉励。在学艺期间,他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辍,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最后终于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出处】出自南宋·范开《稼轩词序》

【释义】大的钟发出的声音一定洪亮,志向崇高的人意趣一定远大。

【解析】刘邦就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史记》中记载:“高祖尝游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说的“大丈夫”就等于是皇帝。这对于身为草芥小民的刘邦来说,的确可以说是惊人之语、狂妄之想了。但是,正是这个理想,让他不再满足于小小的亭长一职,他整个人生焕然一新,开始了百折不挠的奋斗。在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南征北战中,他屡败屡战,终于灭秦平楚,开创了大汉朝。

这充分验证了高尔基的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益。”

志不强者智不达

【出处】出自战国·墨翟《墨子》

【释义】原句是:“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通达;言语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

【解析】基辛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中学时因家境困窘,常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迷惑。他当时的志向是当一名会计。

他命运的转机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20岁的基辛格应征入伍,次年当了师指挥官的德语翻译,因工作出色节节提升,1946年被调到欧洲盟军司令部情报学校教授反间谍课程,此时的想法已经发生了变化。他渴望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并从此立志成为一名政治家。于是他于1947年考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历史、政治等科目,各科成绩优异,并于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1961年,基辛格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非正式顾问,这是个令别人羡慕的职位,可他觉得离他的目标还差得远,便毅然辞去了这项工作。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基辛格被聘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于1973年就任国务卿。在这一职位上他的外交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的基辛格已步入了政治生涯的巅峰,成为活跃在国际大舞台上的大腕。试想,如果基辛格仅仅将志向定位为当一名会计,对世界政治舞台将是莫大的损失,美国的历史也要改写。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出处】出自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释义】只要意志坚定,金石都能为之开裂,还有谁能够阻挡呢?

【解析】曾国藩(1811—1872),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在他的一生中,立志为本一直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理想与信念,也正是这个信念激励着他走向成功。男儿“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八字诀(早、考、扫、宝、书、蔬、鱼、猪)和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被曾国藩反复品味,作为曾氏家族的家训主要内容。后来,曾国藩入京为官,在这段时期,他极为注重修身。就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他立下了澄清宇内之志。所谓“澄清宇内”,便是经邦治国、安定天下。这是儒家信徒的最大志向了。

咸丰二年年底,一个改变命运的机遇降临到曾氏的头上,这便是先一年起义的太平军冲出广西,向江南进军,东南各省陷入战乱之中,为了配合正规部队的作战,朝廷在江南各省任命了四十三位团练大臣。这四十三个团练大臣,后来死的死、走的走,几乎都没有办成什么事,唯一一个成就一番大业的就是曾国藩。湘军的做大做强,有一个千难万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多乐少、败多胜少。从衡阳出师到武汉的打下,这七八个月里,曾氏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两界的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羞辱,直到武汉打下,才一洗满面羞惭。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曾国藩在江西、安徽一带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氏遭遇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弄得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从朝廷到地方都不能容的异类,以致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五十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

面对着这一切,他都忍了。有野史说:幕僚给朝廷拟奏折说湘军“屡战屡败”。曾氏将“战”“败”两字易了一个位置,变为“屡败屡战”。这一字之易,体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气概:绝不屈服,绝不退缩,倒下了再爬起来,前人死了,后人再继续。这也正是“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这句话的生动体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出自《易经》

【释义】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解析】关于这句话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武林高手跪在武学宗师的面前,接受来之不易的黑带。这个徒弟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在武林中终于出人头地。“在授予你黑带之前,你必须接受一个考验。”武学宗师说。“我准备好了。”徒弟答道。出乎徒弟的意料,宗师只是问了一个问题:“你必须回到最基本的问题: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我辛苦练功应该得到的奖励。”武学宗师等待着他再说些什么,显然他不满意徒弟的回答,但徒弟没有再说什么。最后宗师开口了:“你还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经过一年的摔打以后,徒弟再度跪在宗师面前,宗师问道:“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本门武学最杰出和最高荣誉的象征。”徒弟说。武学宗师还是不满意,说:“你仍然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又过了一年,徒弟第三次跪在宗师的面前,宗师又问同样的问题:“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黑带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炼、自强不息的精神。”“好,你已经可以接受黑带,开始奋斗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处】出自《论语·泰伯》

【释义】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解析】原句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