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18994900000034

第34章 千古成功智慧——志之所向,金石为开(3)

相传东晋咸和年间,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号其峰曰“飞来”,亦名“灵鹫峰”。《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二年(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两句的核心意思可以用一个成语“高瞻远瞩”来概括。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故事。战国时期,处于楚国之北的郑国,是楚人问鼎中国必经之途,而郑国对于齐国来说,是抑制和抗击楚国重要堡垒,故郑国是齐楚争夺的焦点。

齐桓公密切注视楚伐郑,了解到南蛮的狼子野心后,为救郑防楚,多次会盟中原各国诸侯,使得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初夏,齐桓公为遏制楚国北进,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盟军南征攻楚。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楚成王与斗子文高瞻远瞩,制定了利国利民的韬晦之计,采取了尊周天子亲近诸侯政策,使他们一时无法为难于楚。于是,周天子赐胙(古时祭祀供的肉),《史记·楚世家》记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楚国这一策略,不仅取得了与中原各国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还可以以奉周天子之命为由,大力攻伐周边不肯称臣纳贡的小国。楚成王开拓疆土灭亡的小国比楚武、文两王时代还要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处】出自《论语·子罕》

【释义】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但人却不可以改变志向。

【解析】说起这句话,就不能不提关于陈独秀的一个小故事。陈独秀在1919年的《每周评论》上曾有过《研究室与监狱》的著名论断。他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最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而他说的这些话,并非为逞一时之快的豪言壮语,而是身体力行的自箴之词。1932年当他第五次被捕时,在解往南京的火车上,他呼呼酣睡,毫不在意。当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向他求字时,他提笔就写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几个大字。在狱中,当他听到有可能被处死的消息时,却毫不畏惧地说:“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提我下狱处死,不欲生在此恶浊社会。”真可谓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出处】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绝不退让。

【解析】故事说的是,孟子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齐国。但他在离开时,很希望齐王能亲自出面来挽留他。孟子出京城临淄到齐国西南部的昼地后,住了三天才走。途中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样慢腾腾地,孟子说,我自认为还是太快了呢,我想齐王也许能最终改变态度,把我召回去。齐王如果用我,何止齐国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太平。

有一个名叫充虞的人问孟子,说:“老夫子现在好像很不愉快的样子,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每过500年必定有位圣君出现,而这当中也必定会有命世之才出来。从周朝到现在,已经过去700余年了。论年头,早超过(500年)了;而以时势的发展来考察之,则现在正该是出圣君贤臣的时候了。老天爷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么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出自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解析】吴晗在1961年写的《谈骨气》中也引用了这句话:“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并且举了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来说明: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吴晗又用了民主人士闻一多的事迹来说明: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会得到胜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出处】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释义】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至肌肤消瘦。

【解析】商王武丁的宰相傅说就是一个在苦难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人才。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小人”中间,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后来,从版筑护路的奴隶中发现了傅说,擢拔为相。

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那里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却无从施展。

有一天,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这个人蒙着奴隶穿的衣服,说自己姓傅名说,正在做苦役。武丁醒来以后想:“傅者,相也。说者,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悦民者哉!”认为这是个好兆头,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帮手了。天亮以后,他把这个梦告诉百官,却没有一个人相信。武丁就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寻找,果然在傅岩找到傅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出处】出自唐·张九龄《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释义】在机会到来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否则,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有了。

【解析】凡是懂得做事之道的人都善于把握时机,在机遇来临时当机立断。一旦对事情考察清楚,并制订了周密的计划后,他们就不再犹豫、不再怀疑,而能勇敢果断地去做。因此,他们对任何事情往往都能做到驾轻就熟,马到成功。

不能准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的人通常很难决定真正开始做一件事。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犹豫和迟疑当中,这种人也往往会错失许多良机。成功的秘诀,就是随时随地把握时机。要把握时机,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

【释义】遇到了它而不该放弃的是时运,踏了进去而不该错失的是机会。

【解析】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它不相信眼泪,它与怠惰无缘。机遇稍纵即逝,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常常能获得它。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能不能抓住它,主动权在每个人自己手里。

把握机会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善于抓住灵感,许多灵感往往就是财富的源泉、成功的先机。紧紧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也就抓住了成功的机会,许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许还会给你带来很多的财富。如果你想成功,不妨随时思考如何把瞬间的灵感转变为自己的机会。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出处】出自清·王有光《吴下谚联》

【释义】要想知道去往山上有哪些路,只需问问上山的人。比喻成就某件事,应当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解析】俗话说,“信息灵,百业兴”。没有准确的信息来源,创业就无从谈起。而要获得准确的创业信息,就要询问身边的亲朋好友。熟人的亲身经历能为你提供实用、可靠的信息,并且能帮你预测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另外,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也可以查找到有用的信息。信息满天下,专寻有心人。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一个准确的情报,会使一大笔生意成功。

天生我材必有用

【出处】出自唐·李白《将进酒》

【释义】上天要我出生在这世上,就一定有我的用处。

【解析】我们常常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就是由于我们总是在自己原本对的时候,向反对意见妥协。原本不知自己正确与否,只要有反对的声音,就产生退缩的心理,沉默不言了。在别人都说“不”的时候说“是”,这需要勇气。大部分人都需要其他人的附和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少人敢于坚持自己的个性。于是,大多数人都成了组成芸芸众生的普通人,而那些卓尔不群、不为大多数人意见所左右的人则成为少数的成功者。

人最可贵的品质是能明智地意识到什么不该相信。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屈服于来自外界的意见与批评,那么,或许他已经错过了许多成功的机会。别人的意见未必总是正确的,一个敢于坚持自己的人,才能赢得机会的青睐。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出处】出自《论语·颜渊》

【释义】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比喻做事毫不懈怠,尽心尽力。

【解析】将事业转化为财富,全在于尽心尽力地实干、无怨无悔地奋斗。创业之初会遇到很多困难,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能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很多人都渴望自己能拥有成功的人生,请问,你付出努力了吗?而且,你努力的程度又如何呢?你是否“尽心尽力”了?背水一战的豪迈、破釜沉舟的壮举,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正体现了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全力以赴吗?尽心尽力并非简单的“尽力而为”,而是用尽全身心投入的“全力以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出处】出自《论语·公冶长》

【释义】一条道理还没有能亲自实行之前,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析】对学问进行求索,通过实践来获得感知固然可贵,值得表扬,但是只因为自己还没有去实行就拒绝接受新的道理,是非常无知的。因为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都必须自己亲自去实行;另一方面,对于没有能力去实行的道理也不应该拒绝去了解,因为许多道理彼此是相通的,对于那些不能亲自去实行的道理,知道了之后也可能会启发我们,从而有利于我们现在的行动。

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时代,拒绝接受我们暂时还无法实行的新技术、新观点、新思维等是有害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去接受一切新的东西,而不管我们现在是否有能力去实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释义】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解析】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有神。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出自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释义】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见一次。

【解析】不可偏听偏信道听途说,除非自己亲眼见到才能辨别事件真伪。有些事非要你亲自尝试,才会体味其中的感受,也才能得到真实的结果。如现在娱乐节目中有一种一个传一个的游戏,传到最后一个时已经和原来完全变了样,这就是中间环节的误差。经历的中间环节越多,与实践之间的误差也就越大,因此生活中有条件亲身实践的事情,就应当亲自去实践。经历一定的中间环节,就有得不到正确认识的可能性。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释义】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解析】凭空想象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任何一项成就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只会一事无成。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出处】出自北宋·程颢《二程遗书》

【释义】有了知识而不能实行,这种知识是肤浅的。

【解析】自古以来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现在也如此,学知识并非为了拿到高分的成绩,或奖学金,或出于竞争意识要胜过他人,或安慰期盼的父母。学习,是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更多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转化财富。

知与行相互依赖,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进步更快。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出处】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

【释义】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解析】一个人拥有智慧,除了在书本中学习外,他的经验和阅历是必不可少的。经历的事情越多,获得的经验就越丰富,领悟出来的知识、才能、见解就越多。而这种领悟必然需要时间,需要充足的经验和阅历。相对来说,时间越长,经验和阅历越多,那么,领悟的智慧也越多。“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的成长是从挫折中得来的,同样,“智慧”也是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

没有跌倒,不知道行路的艰辛,没有失败,不能体会痛苦的滋味,缺少坎坷的人生不是幸福,而是遭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处】出自《礼记·中庸》

【释义】凡事只要提早准备就会获得成功,不提前准备就会遭到失败。

【解析】成功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有备无患”,有了准备,面对困难就有应对措施。例如凡是发表意见、在重要场合讲话,事先都要准备好讲什么、怎么讲,这样就不会词不达意;行事前预先考虑做这件事时将会遇上什么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一个人如果在创业前没有预想到将要面临的困难,没有做好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没有打赢这场无烟战争的坚定决心,那么在困难真正来临时,就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出处】出自春秋·晏婴《晏子春秋·杂下》

【释义】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