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18994900000009

第9章 千古为学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

【解析】全诗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出处】出自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释义】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

【解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时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义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出处】出自北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释义】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解析】原文是:(苏)轼与弟(苏)辙,师父(苏)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释义】完全相信书本的话,那么还不如没有这些书本。

【解析】原文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代陆九渊在《政之宽猛孰先论》中也有此语:“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用来比喻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如果一味迷信书本,就不如没有书。书作为先人的思想文化、科学知识的成果载体,成为后人的指导,值得我们继承、推崇。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新事物,任何人的思想都是有限的,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也不能放之古今而皆准。书亦有错谬、伪劣的存在;也有因食古不化、教条死套不着实际的读者,使书反成误人之物。因此,我们读书时要冷静而客观地分析之后再做选择,选择那些能长智、能给人启发、能发人深省、能给人带来愉悦情感的健康的书来读,切不可生搬硬套完全按照书上的内容来做。

好读书,不求甚解

【出处】出自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释义】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工夫。

【解析】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家住浔阳一带,当时他的家乡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一家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陶渊明二十几岁时在江州做了个名叫“祭酒”的学官。他对官场非常失望,没过多久,就辞官回家。陶渊明读书,主要在于领会文章的要旨,不在于在字句上花工夫。成语“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者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宋代理学家陆象山也在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陶渊明的读书心得,那么这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是否就是不认真呢?不是。读书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阅读学习材料,我们就要“甚解而苦其心志”,明确每句话所包含的意思。读课外书可以广收信息以求见多识广,胸有全局,以避免居于一隅,坐井观天;可以紧扣专长,集中精力,早登高峰。总之,为陶冶情操或自娱,所以在阅读课外书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读懂的内容上,对于不懂的地方先“不求甚解”一路读下去便是。我们读名著大多是为了获得享受,在享受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和教益,而刻意求解的读法往往把享受的情境破坏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处】出自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释义】读书超过了万卷,下笔写作时像有神仙帮助似的。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向人述说自己少年时得意的情况,而后人则常用它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诗的全文是:纨夸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诗静听,贱子请县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处】出自《论语·述而》

【释义】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解析】原文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责的一句话,也是自谦的一句话。

学然后知不足

【出处】出自《礼记·学记》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主要是用来劝诫人要不断地学习。

【解析】原文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出处】出自东汉·刘开《问说》

【释义】不学习,就不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自己的疑惑);不问人,就无法让自己的知识广泛(充实)。

【解析】原文是:“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开卷有益

【出处】出自北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

【释义】读书总有好处。

【解析】原文是:“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出自《论语·公冶长》

【释义】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解析】原句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出处】出自《诗经·小雅·小晏》

【释义】在大路旁盖房子,总是征求行人的意见,行人的意见多有不同,所以房子是改不成的。是用:所以。溃:遂。比喻七嘴八舌,无助于拿定主意,或盲目听从别人,结果难以成功。

【解析】我国的孩子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我国的父母也习惯于安排子女的事。这样做的后果便是,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即便有,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没有主见、犹豫不决的人,很容易受环境、情绪、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左右摇摆不定,因此错失时机,往往不能取得成功。

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有及时的心理暗示,提醒自己要果断,做了就不后悔,后悔就不做;其次是考虑要周全,但不是瞻前顾后,缩首畏尾。不要有太多顾虑,即使错了,也是对你的一次帮助,怕什么?没有失败,哪来成功?努力培养自己果断的习惯,有益于成才。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出处】出自《论语·季氏》

【释义】君子有九种要注意的事项:看的时候要注意是否看清;听的时候要注意是否听清;自己的脸色要注意是否温和,容貌要注意是否谦恭;言谈时要注意是否忠诚;办事时要注意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考虑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愤怒时要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取利益时要考虑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解析】孔子提出的这九个方面,无论人际交往还是修身养性,或者成功立业,它都是极为实用的警句。生活离不开它,成才更离不开它,因而要在平时努力培养自己这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

观察仔细才能了解清楚事物的全貌,认真听清楚才能正确了解对方的真实意思,态度温和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态度谦恭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态度诚恳才能有助于获得对方的认可,办事严谨才能让委托者放心,征求意见才能避免发生误会,克制愤怒才能避免产生恶劣后果,合理合法的财富得到后才能安心。

从细微处着手养成良好的“九思”习惯,让你更快成才。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处】出自《论语·述而》

【释义】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解析】一个优秀的人才应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能由一个道理而推知其他的道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要具有这种能力,关键是锻炼自己的联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拥有丰富的知识,思维尽可能开阔,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有天马行空的勇气,不要被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比如用一种方法解决某个数学题,我们不能只想到这一个问题,而是要对所有的同类题都采用这种解题方法。

只有养成勤于联想、深入思考的习惯,才会发挥一个人的无限。

欲速则不达

【出处】出自《论语·子路》

【释义】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

【解析】生活中一心求速成,因冲动而坏事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许多人学习外语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一心只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结果,既花费精力又花费时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渴望快速成功,所以很多人都产生了投机取巧的浮躁心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所以要想成功就不要太心急,一心急,事情只会越做越糟,事倍功半。

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养成稳扎稳打的行为习惯能让你受益匪浅。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处】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

【释义】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解析】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不同,兴趣不同,习惯也不同。俗语说,“好变坏一刻钟,坏变好需一年”。喜欢看书的好习惯会在一瞬间就消失,然后染上上网打游戏的习惯;而抽烟的坏习惯要想去掉,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习惯的力量异常强大,能将你送入天堂,也可将你拖入地狱。不良的习性好比生命中多余的“石屑”,只有坚决地拿起手中的斧凿将其剔除,才能让人生凸现生命的质感,镂刻出别样的景致。

人性原本相近,习性使之越距越远,不要让习惯驱使你偏离正道。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出处】出自《论语·公冶长》

【释义】遗憾啊,我没有见过能见到自己的错误就能自我反省的人。

【解析】只有能经常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在迷茫时反省自己,寻找自己迷失方向的原因;在成功时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在与人交往时反省自己,说话是否得体,或者与别人相比自己有什么缺点……

反省自己不是自责,也不是自卑,而是完善自我、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出处】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释义】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久而久之)习惯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解析】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一经形成,往往不用思考,便下意识地运作。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危言耸听。知识积累、才能增长、素质提升等,都与不断重复的良好习惯有关。良好的习惯往往又是良好性格和素质的积淀与反映。在潜意识中形成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成才目标的实现。试想,一个生活懒散、没有规律的人,怎么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怎能有宽广的胸襟和见识?一个时时处处自以为是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合作?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又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分析判断能力?

好习惯再小,也会对成功大有帮助;坏习惯再小,一旦形成,长大后就可能禀性难移,有可能成为成功的阻力。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好习惯的主人,不要让自己成为坏习惯的奴隶。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出处】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释义】看到一片落叶,就知道快要到年底了。

【解析】“一叶知秋”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高度科学概括,它的全部哲学意义在于:让人从一片树叶的凋落而知秋天的到来,从事物的细微处看到它整体的面貌和发展趋势。“一叶知秋”的人,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经常注意身边事物的一些细小的变化,从而推知大的变化。

一个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当推理成为一种习惯,便可以激发他的思想空间,增强其逻辑能力,提升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盲摸象,各说异端

【出处】出自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释义】许多个盲人一起摸象,各自说大象像自己所摸到的那一部分。比喻片面地看问题,往往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析】每个人都有看问题的角度,但这仅仅是反映了事物的一方面,如果固执己见,往往以偏代全,妄加揣测。学习上,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主旨;交往中,常常怀疑别人对你的态度;做事时,因理解偏颇将好事做成坏事的也大有人在。

那么怎样培养全面看问题的习惯呢?遇大事、难事,要提炼事情的重点,排列出主次,并用它解决问题,以增加自己的练习机会。分析后多与其他人沟通,修正个人观点,逐步培养分析事物的正确角度。

当形成了这种习惯后,思考速度会自然提升,遇到小事也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方法了。当你掌握这项技能后,会发现眼光和思路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出处】出自《论语·子罕》

【释义】有的苗不吐穗,有的苗吐穗了也不结果。

【解析】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就如庄稼的生长过程,如果半途而废或者不努力,很可能在学习期满后得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一点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不要以为只要进了大学就一定能拿到毕业证书,混到毕业以后就一定能有好的前途。现在已经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具备足够的真才实学,是很难有好的结果的。如果不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毕业之后很可能成为一个“秀而不实”的空头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