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谈墨子
19006600000030

第30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人生的大道理

我的钩拒,是用友爱来钩对方,用恭敬来拒对方。不用爱来钩对方就不会亲近,不用恭敬来拒对方就会亲近而不庄重。

——《墨子·鲁问》语译

天下混乱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士大夫君子们只明白小道理,不懂得大道理。

现在天下的诸侯,彼此互相侵凌、攻伐、兼并,这跟杀掉一个无罪的人比起来,罪过已是数千万倍了;跟翻越人家围墙,抓拿击打人家子女的比起来,跟凿穿人家府库,偷盗人家的金玉布帛的比起来,罪过已是数千万倍了;跟翻越人家的牛栏马圈,偷盗人家的牛马的,跟擅入人家的果场菜园,盗取人家的桃、李、瓜、姜的,罪过已是数千万倍了。可是他们却说:“这是义呀!”

——《墨子·天志下》语译

一个人就持一种道理,两个人就持两种道理,十个人就持十种道理,人越多,他们所持的道理就越多。所以人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而认为别人的道理是错的,因而就相互非难对方,引起天下混乱。

——《墨子·尚同上》语译

1.小事明白 大事糊涂

假如有人偷了一只鸡,一头猪,人们就会骂他是贼;假如他窃得一个都城,一个国家,却不把他当贼看,反而顺从他的意志。

一个人在家里能主持正义,对父母的偏见敢于提出批评;可他在官场却一味逢迎上司,明知上司决策失误其后果不堪设想还连说:“英明、英明。”

假如有人饿了渴了,知道给他饭吃,给他水喝;但这人犯了罪,杀了人,却不知道把他送到监狱,反而将他躲藏起来。

这就叫只懂得小道理,不懂得大道理。或者叫小事明白,大事糊涂。

懂得大道理的人就是懂得人生的人。他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东西,什么是不重要的东西,他们懂得如何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私欲太甚的人难以懂得大道理。一事当前,首先替自己打算,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这种人心里只有自己,而没有江山社稷的大事,不可能懂得国家兴亡、社会安危、人民疾苦这类大道理。

有一个故事。说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船横渡湘江,船到中流,被激浪打翻,大家都落进水里,拼命向岸边游去。其中有一位汉子使出全身气力,也游不了几尺远。同伴奇怪地问他:“平日你最会游泳,今天怎么落到后面去了?”他喘着粗气回答:“我腰上缠着一千枚大钱,重得很,所以游不动啦。”同伴说:“怎么还不丢掉呢?”他不回答,只是摇着头。不一会儿,他更加游不动了。已经上岸的同伴对他大声呼叫道:“你好愚蠢!命都顾不上了,还要钱干什么?”他翻着白眼,沉下水底淹死了。这位先生连钱重要还是命重要的小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懂得大道理呢?

胆小怕事的人难以懂得大道理。高官权贵们手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常用高压政策来逼迫人民顺从他们的意志。官们有句古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正确的道理一经传播,便被天下人知晓,便会危及官们的地位,故须加紧防范,将真理扼杀在摇篮中,并用权力意志取代人民的自由意志。这样一来,胆小怕事的人为了保全自己,便为屈服淫威和高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要么糊里糊涂,根本不懂得大道理;即使懂得也不敢坚持,眼睁睁看着罪恶横行。

贪图享乐的人也不能懂得大道理。享乐型的人也许品德并不坏,但他们沉湎于花天酒地的享受之中,追求情欲刺激,无精力也无心思去关心天下大事,去培育正直刚毅的德性,每遇大事来临,就难免惊慌失措。

2.大道理使人明智

人生在世总要懂一点大道理才好。

为什么呢?

大道理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看起来离实际生活太远,太虚无缥缈,但它对人生的作用却是别的东西不能替代的。

大道理使人明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使生活有了合理的尺度和准则。

大道理使人善良。了解了人世的苦难,对人就多了一份宽容之心、仁爱之心。

大道理使人深刻。对世界的运动和历史的演变有着独到的认识和体察,就能举一反三、由表及里,不为表面现象所惑。

大道理使人丰富。不仅懂得眼前的人或事,还能懂得过去的和未来的人和事,人生的意义由此获得根本的改观。

人的智慧在于能从日常生活中、从小道理中发现大道理,掌握大道理。大道理并不表现为声威赫赫,富丽堂皇,通常表现为朴素、简洁、平凡。

一个名叫愚公的山里老头曾向齐桓公讲过一个故事。愚公说:“我养了头母牛,生了头小牛。我辛辛苦苦把小牛喂了半大,牵到市场上卖了,买了匹马驹回来养。谁知乡里有个恶少年闯到我家说,‘你家养的是母牛,怎么会生个马驹?一定是偷来的。’随后不由分说,就把马驹牵走了。邻居听说了,都说我太笨,给我起了个名叫愚公。”

“噢,原来这样,”齐桓公听罢哈哈大笑:“你这老头儿果然愚蠢,哪有这样便便宜宜把马驹给别人的?”

第二天上朝时,齐桓公把这个笑话讲给管仲听。管仲听罢,肃然变容,整整衣襟就跪倒在地。齐桓公忙问是什么缘故,管仲沉痛地说:“那个老头一点也不愚蠢,而是我们当政者愚蠢啊!假使尧舜在上,法制严肃,哪会发生诈取别人马驹的事情?即使有,那老头也决不会给他。而现在,老头知道官吏舞弊,刑法混乱,即使告官也没有用,因此只好把马驹给恶少年了。请大王重修法政。”

由此可知,管仲才是真正懂得大道理的智者。

3.同与异

世间万事万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人的灼见,或者说超出常人的智谋,就在于能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有更深入的把握。只看到一面看不到另一面,只看到眼前看不到长远,就是短视、片面、俗见、平庸。

譬如下棋,双方棋子相等,势均力敌,但下法各异,千变万化,没有定数。有的人只考虑眼前这一子该如何走,想不到这子与其他子乃至整盘棋的关系;有的人则着眼全局,不在乎一兵一卒的得失,这种人往往棋高一招,稳操局面。

譬如打仗,当敌强我弱,战局发展不利于己方时,战略家能从错综复杂的战局中,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于我方的因素,从敌方的强大攻势中发现其薄弱环节,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像着名的诸葛亮隆中对策,就充分体现了同异相交的智慧光芒,诸葛孔明将刘备的优势劣势,曹吴两方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得淋漓尽致,使迷茫的刘备立时心明眼亮。

同与异的关系是社会人生最基本的关系,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举手投足,都蕴涵着同与异的道理。

蛇和蚯蚓旋转滚动,有的后退,有的前进;飞鸟飞逝,甲壳动物蠢动,前者轻柔,后者坚重;宝剑有异于铠甲,前者致人死地,后者保护自己生命;在家未嫁之女和她的母亲,一个是晚辈,一个是长辈;两种断丝颜色竞胜,有的白,有的黑;分中央,是由于有四旁;人的言论行为、学问名实,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母鸡孵蛋,有的成小鸡,有的不成小鸡;兄和弟,有的和睦在一起,有的互相敌视;身体处在此间而心志飞往别处,前者形存,后者实亡;货物的价格,有的昂贵,有的便宜……

明白了同与异的道理,心胸就会坦荡荡,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与己相同而不以为人多势众,与己不同也不视若仇敌;得到什么不沾沾自喜,失去什么也不悲观绝望。

3.器与魂

武器是有形的,可以杀伤敌方;精神是无形的,可以使敌人自降。

农具是有形的,可以用来耕田种地;生产经验是无形的,可以适时安排农活。

药物是有形的,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的伤痛;感情是无形的,可以使人心理康复。

有形的是器,无形的是魂。

有形的靠学习,无形的靠领悟,能工巧匠展示出可以学习掌握的技艺,先哲圣人传达出的则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人生境界。

从前楚国人跟越国人在长江里船战,楚国人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见有利就进攻,见不利想要退却,这就难了。越国人逆流而进,顺流而退。见有利就进攻,见不利就能很快退却。越国人凭借这种水势,屡次打败楚国人。

怎么办?正在这时,公输盘从鲁国南游楚国,开始制造船战的兵器,他制造了钩镶这种兵器用作装备,敌船后退就用钩钩住它,敌船前进就用镶来推拒它,这种兵器只适用于楚国的战船,不适用越国的战船。楚国人凭借这种兵器的优势,屡次打败越国人。

公输盘很高兴,对墨子夸耀道:

“我船战时有钩镶,不知你的义也有钩镶吗?”

墨子回答说:

“我义的钩镶,胜过你船战的钩镶。我义的钩镶,用爱来钩,用恭敬来拒。不用爱来钩就不会亲近,不用恭敬来拒就会轻慢,轻慢不亲近就会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敬,就是互相得利。现在你用钩来制止别人,别人也用钩来制止你;你用镶来推拒别人,别人也用镶来推拒你。互相钩,互相推拒,就是互相加害了。”

钩镶之器固然可以拒敌,但若无兼爱之心,其结果只能是互相加害。兼爱之心是无形的,但却可使相互仇恨之心化解。

物之钩镶是器,“义之钩镶”是魂。

有器无魂必将祸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