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果缺乏空气,就不能生存。食物和水固然对人类很重要,但不管怎样,人类一旦缺乏空气(大气),便会马上一命呜呼。
大气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大气中包含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多种元素。
众所周知,若缺乏氧气,人会马上因窒息而死亡,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有人不需要氧气还能活下来的。可见氧气对于人的一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大气随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相应的有所变化。
在风水学中将一年分成“阴季”和“阳季”两个方面。所谓“阳季”,是从冬至到次年夏至(即十二月二十二日到翌年的六月二十二日),也就是指太阳逐渐接近北极,白昼愈来愈长的这段时间。
春天的大气,氧气充足,适合万物成长;
夏天的大气次于春天,氧气也很充足,但由于阳光过于强烈,草木的呼吸旺盛,使水分中的氧气不断发散,空气就会比春天稀薄。同时由于阳光热度的蒸发,使得氧气容易上升,而地面上的氧气分量也就相对减少。这段时间是指七八月,是各种危险比较容易发生的时段。
秋天的大气中,氧气较少,氮气较多,可说是属于氮性空气,它具有让事物凝结的作用。也即秋天的天气,会使养分产生凝结作用而使叶子飘落。人到这个时期,全身细胞组织会不断地成长,并且会产生要储存脂肪而进行凝结作用的指令。这是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冬天所作的准备。由于一年四季体内的机能都会有所不同,而告诫人们要有意识地去巧妙地摄取食物。如果秋天只摄取少量的溅粉、脂肪类,则体内的脂肪会减少。那么,冬天一来临,就会特别怕冷,或者很容易就感冒,甚至引起各种机能障凝。这也是民间在立秋时节有着“贴秋膘”习俗的来源所在。
到了冬天,草木都处在冬眠状态,大气中的氧气成分会减少。水中的氧气也会因为气温较低而蒸发,使得氧气更稀薄。这段时间为一二月,是各种危险最容易发生的时段。
在七八月和一二月这两个时段,氧气都较稀薄,而外界温度的高低和人体体温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人的死亡率也就提高,正因为这样,为了提醒人们并发出警告,因此将其分别称为“里鬼门”和“鬼门月”。
风水学特别重视风水吉地
现代水文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上亿万年来演变而成的山川河流、自然地貌、地下水脉和地质构造,形成了各种山川水流、水质、土质、岩层结构,这些地质构造之中又包涵和产生着各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会产生各种有益或有害的影响。例如:铁、锌、有机蛋白等,对人体是有益的,而镭、氡、锶等放射性元素,对人体与智力发展是有害的。由于这些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组合结构的不同,对人类也会产生不同的正负面的效应。
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能健康长寿?而有的地方的人就容易患病或早逝?这些都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吉地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有时还要闻尝土和水的气味,从中判断这个地区的风水是否有利于人的体力和智力,思维和事业。如“砂环水抱”人丁兴旺,“众水到堂”财源广进。如水味甘甜是吉地,水味苦涩人多病等。
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
风水学中的“龙脉”构思,就是现代地质地理学关于山脉、水脉与岩层的走向的学问。而风水中“生旺龙脉”的思想,也与现代水文地质学说中的环境选择、水土保护、环境保护等观点相融洽。
风水学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上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
居住环境与大气污染
张弘平先生说:“指在空气中正常成分之外,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成分增加,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而使大气的质量恶化,对人们的健康和精神状态、生活、工作、建筑物设备以及动植物生长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影响和危害。
大气污染经历了三个时期:最早是煤烟污染,其中主要是粉尘的污染,进入60年代,工业污染进入二氧化硫污染时代,现代光化学烟雾已成为最重要的污染形式。这些污染基本上是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所致;其次是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在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也成了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呼吸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
具体说来,大气污染可产生下述影响:
1、引起急性中素事件,其中最严重的是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
2、诱发疾患或引起慢性中毒。一般认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或病情加重都和空气污染有密切关系。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呼吸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增加。比较典型的是日本发生的哮喘病。
3、致癌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中致癌物质的种类日益增多,其中主要是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某些无机物等。
4、刺激作用,大气污染可刺激呼吸道使之发生炎症,长期作用下还能发生萎缩性炎症;并使眼部疾患增多,发生不同程度的头痛。
5、大气污染还对人体健康产生某些间接危害。其主要途径有: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及交通运输;影响居民生活卫生条件;影响农业,损害物品;气候变化,产生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后果。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工业布局合理化,改变燃料构成及燃烧方法,革新防护技术,综合利用,化废为宝,绿化造林等各个方面,并且在采取措施时应该综合考虑。”
居住环境与噪声污染
接近或超过人耳听觉所能随的限度的声音构成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光通运动等领域的各种机器运转。能影响和改变人体政党的生理状态,甚至诱发疾病。具体说来:
1、噪声污染可能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弱,听力敏感性下降,产生听觉疲劳,如果长期在90分贝以上的嘈杂环境下工作,还可能出现噪声性耳聋。
2、噪声还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有导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张力遭到损害,时间持续过长,就可能形成顽固的兴奋灶,并累及植物神经系统,产生头痛、头晕、耳鸣、凡悸、失眠或嗜睡、全身无力等神经衰弱症侯群,严重时还可产生精神错乱。对心血管系统,噪声可致心肌损害,导致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提高。对消化系统而言,噪声的长期作用可致胃病和胃溃疡。不仅如此,噪声对血液成分、视觉、基础代谢、免疫力、内分泌、皮肤温度、皮肤电阻,也有一定影响。总而言之,噪声使人抵抗力减弱,健康水平下降,诱发某引进疾病。
3、噪声污染还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由于上述噪声污染带来的危害,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力求缩小和消灭噪声源,又在传播途中减弱其,而后则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期减弱和消除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选址要考虑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
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难怪当今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学者偶尔把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时便惊讶地发现延绵发展了几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人类伊始,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寻求一种遮风避雨,防范猛兽侵害的住所,仅仅依赖自然山洞土穴蔽护。于是便出现了人工建造的简陋的居所。如有巢氏在树上搭建的茅棚,山顶洞人挖掘的窑洞,便是人类为避免自然灾害和天敌伤害而建造的人工建筑的原始形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对居家的建筑住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住所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的要求之外,还增加厂美观性、密闭性、健康性的需求,并希望其住宅与周围环境协调,有利居住者身心健康。西周初年,周武王想在洛邑建都,就召请周公“相宅”,便将人对建筑与环境的需求上升到了对风水需求的阶段。
随着人类建筑的多元性发展,民房建筑与宫廷建筑,寺庙建筑与宫廷建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要求各有不同。这些建筑所处不同的地理位置,建筑材料不同,建造形态、规模、风格、方位与色彩等等,这种因素对于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生命信息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力、作用力,并产生不同的正反效应。
风水学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将传统风水学的合理内涵与现代生态建筑学相融合,即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多元化效应。也讲究建筑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面对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协调、更同步,以更有利的科学方法。探索人、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