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19023500000036

第36章 抒写性灵的晚明散文(2)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变化和身体的感受,就把北方初春乍暖还寒的节候特点给准确地形容出来了。他还有意把游人镶嵌在优美的初春景色里,把自己踏春的欣喜感情投射给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仿佛因为作者的喜气,把周围的一切都感染上了喜气,实在是把春天的气息给写活了。这样的文字,不去阐发道德伦理,不用板起面孔来说教,给人最美的享受,又叫人不能不感发起积极向上的情趣。把初春的明媚比做美女梳妆时的神态,多少可以看出晚明小品散文在追求“幽韵”的同时,又不废“声色”的时代特点。晚明小品文作家张岱把袁宏道抬得很高,说袁宏道的游记小品是继北魏郦道元、唐代柳宗元之后的第三位大家。

晚明小品作家虽然反对前后七子模拟秦汉和唐宋古文的举动,可如果因此认为他们完全不把唐宋古文放在眼里,那就冤枉他们了。只是在唐宋作家里面,他们比较看重苏东坡,韩愈虽然“文起八代之衰”,却并不是晚明小品作家主要的效法对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韩愈文章多是正襟危坐、板起面孔讲大道理的长篇大论,苏轼文集中则不乏充满性灵的碎小篇章。在公安三袁之前,苏轼的文章之所以受世人重视,多半是由于笔锋流畅犀利的策论对参加科举的士子大有裨益,前文提到过的“苏文熟,吃羊肉”,无非就是这个意思。到公安三袁,才算真正发掘出东坡小品的价值来。老三袁中道在《答蔡观察元履》中说:

今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其高文大册,人固不深爱也。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

他们兄弟对苏轼的“小文小说”情有独钟,不能因此就说别人都不喜欢苏轼的“高文大册”,他这话说得未免太绝对了些。

东坡《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绝佳的小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色撩人,闲步中庭,竹柏在池水中映出倒影,都是因为一个“闲”字,才能体味出这夜色中的“乐”趣来。看似普通的情境,实际上并非一般人能够领会得来的。整天为着名利奔波的人,会有心情去理会这些吗?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真趣,都得从“闲”境中去寻找,这对当今高速运转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不也很有启发吗?这种小文章,不去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一点特别的体验、一种思绪自然而然地写出来,却能让人感觉到诗的情愫和意境,富有玩味不尽的情趣。

其实苏东坡小品的重新发掘者,还是李贽。万历二十八年(1600),李贽选编了一部《坡仙集》,主要收录苏东坡的小品文。李贽提倡表彰东坡小品,似乎就是晚明时代“小品热”的直接诱发因素。《坡仙集》催生出了一大批以“小品”命名的文集。其中著作如朱国祯的《涌幢小品》,陈继儒的《晚香堂小品》,王思任的《文饭小品》;选本如陆云龙《皇明十六家小品》,卫永《小品冰雪携》等。

三、追求灵气的晚明小品

公安三袁之后,又有钟惺、谭元春,继续高举“性灵”的大旗。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万历进士,文集为《隐秀轩集》。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天启举人,有《岳归堂集》。这两位作家都是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作“竟陵派”。他们的散文创作,顺着“走向自我”这个方向,比公安派走得更远,把“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作为自己追求的艺术境界。这些说法乍看都不太容易理解,通俗地说,实际上就是比公安派更加刻意地追求个人化的情思或者瞬间的情感体验,并且要把它表现得幽深、峻峭。这或许是他们标新立异的一种手段,不过实在是过于渴望别人的注意了,过于渴望表现自己的非同一般了,多少有些走火入魔。竟陵派作家的散文很少有名篇为人所传诵,大部分文章在艺术上都很平淡,有不少作品还显得支离破碎,文气不够顺畅。大抵无论才气还是学问,他们都不能同公安三袁相比。

在公安派和竟陵派之外,还有很多有较大影响的小品文作家,他们虽然并不以某某派别相标榜,但是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比如徐霞客的地理游记小品、王思任的诙谐小品、张岱的笔记小品等,都为晚明时代小品文创作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徐霞客(1586—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在重视张扬个性的晚明知识分子当中,徐霞客算得上是一个奇人。他自幼聪慧过人,气质迥异,博览古今史籍地志和山海图经,可是从来不把心思用在科举上面。一心羡慕古人“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的壮举,不甘心一生待在一个小地方,决心走遍天下名山大川。他的母亲也很支持他,还特意给他做了“远游冠”壮行。他从二十二岁开始出游,足迹遍及当时的十四个省,历时三十多年,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旅游上了,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凡所到、所经之处,徐霞客都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当地的地貌和名胜、当地的物产民俗,还花费精力对地质地貌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文字记录达六十多万言,被他的友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地理学文化资料,同时也是晚明游记小品的一座宝库。明末清初学者、诗人钱谦益说《徐霞客游记》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还说它“当为古今游记之最”,可以说都是非常恰当的评价。

虽然文学史上很少提及徐霞客的游记,但这部游记的确是上乘的散文之作。徐霞客文字简练,词句优美,饱含着感情去描写山川岩壑的瑰丽,关口边塞的险峻,奇柏苍松的挺秀,以及石林云海的磅礴,让读者时刻都能感受到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前面我们说过,张岱把北魏的郦道元、唐代的柳宗元和明代的袁宏道称为游记三大作家,其实徐霞客的游记在艺术上并不在这三家之下,同时还具有明显的个性。

我们来看徐霞客笔下的天都峰是如何的奇美壮观: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即便是在攀登到天都峰所经过的路上,也是奇景纷然,变幻无穷:

遂前驱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在这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间,时时处处都能见到作者天真无邪的形象和率真烂漫的性情。这些游记小品的独特价值,在于把科学性和文学审美特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描写的范围广阔,所使用的文学手法也极为新颖多样,堪称晚明小品中的奇葩。

晚明小品中,还有一位特殊的作家王思任,他的作品以诙谐见长。他生性滑稽,因此在文章风格上,也显示出鲜明的艺术个性。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号遂东,又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做过兴平、富平、当涂、青浦等地的知县,改松江教授,升国子助教,转南京工部主事、江州兵备使者,罢官后回到家乡,著书自娱。南明王朝建立后,鲁王在绍兴监国,起用他为礼部侍郎。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兵攻陷绍兴,王思任避入绍兴城南凤林山中,坚决不投降清朝,绝食而死。

王思任虽然性格诙谐,但在爱国精神上极为执著认真,他的小品文擅长多种题材,但最著名的,还要属那些把深沉的爱国情感寄托在幽默诙谐笔调中的作品。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这就是南明弘光政权。马士英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勾结奸佞阮大铖,排斥异己,搞得朝政大坏。清兵攻陷南京,马士英扶保皇太后逃到浙江,为唐王政权所不容,后来跑到四明山做了和尚,被清军俘虏,拒不投降,最后就义。马士英的结局虽然比投降清朝的阮大铖要磊落,但当时士大夫普遍痛恨马、阮误国。王思任生在明亡之际,又曾在南明朝廷做官,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忱。他拒绝马士英进入浙江,用小品文的笔调上书马士英,书信中有云:“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竟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

王思任的诙谐似乎无处不在,随手拈来就能让读者会心一笑。比如《剡溪》一文的开头写道:

浮曹娥江上,铁面横波,终不快意。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水村灯,明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过清风岭,是溪江交代处,不及一唁贞魂。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舟听鸟,杳小清绝。每奏一音,则千峦唒答。秋冬之际,想更难为怀。不识吾家子猷,何故兴尽?雪溪无妨子猷,然大不堪戴。文人薄行,往往借他人爽厉心脾,岂其可?

文中写沿着曹娥江溯流而上,观赏剡溪景色。为了表现自己无穷无尽的游赏兴趣,作者还对东晋名士的故事发表了感慨。

在晚明小品作家中,张岱以品行高洁、个性坚强和富有民族气节著称。张岱(1597—1680),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早年生活平安富贵,艺术兴趣广泛,结交了一大批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将近五十岁的时候,明朝灭亡,张岱到嵊县的山中躲避战乱,后来迁居到卧龙山下的快园,甘心做明朝遗民,在贫困拮据的生活中发愤著书,后来以八十余岁的高龄去世。张岱曾经在公安派和竟陵派散文上下过不少工夫,最后融会二家之长而独成一体。成为明代小品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小品文,题材广阔,几乎无所不写,传记、游记、序跋、碑铭等,到了张岱笔下,都能写得情趣盎然、幽默诙谐。比如《西湖七月半》,湖光月色,人物情态,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湖心亭看雪》、《西湖香市》等篇也是历来为读者所赞赏的名篇。他专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柳敬亭说书》一文,将柳敬亭说武松打虎一节描写得入骨三分,仿佛比柳敬亭本人的演说更要精彩几分。进入清朝之后,张岱常常在他的小品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故国之思,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增加了晚明小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深度。

《西湖七月半》,几乎是所有涉及晚明小品的论著中都要提及的精彩之作。我们把全文引录下来,借此品味张岱小品文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