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19023500000062

第62章 道德伦理的赞颂(1)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有高度道德文明的民族。重道德、尚情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特色。我们祖先的伦理观、道德观一向是重义轻利,注重教化,砥砺名节,提倡刚正不阿、廉洁自律、修身齐家、宽厚仁爱、笃重情谊、谦恭礼让,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当社会风气不正、民族的文化道德传承受到挑战之时,我们的祖先总会有人拍案而起,勇敢捍卫自己民族的精神文明。元代社会之初,就是一个中华文明曾经被鄙视、被否认、被践踏的时代,所以那时的戏曲家谱写了大量赞颂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的剧作。而后“提倡风化”竟成为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这当中曾出现一股逆流,一些作家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吹鼓手,但是历史是公正的,民众是公正的,枯燥的说教,没有生命力的戏剧作品,自然会被时间淘汰。凡是能够流传至今的戏剧作品,总有其可取之处,其中之妙处要在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

一、看陈母如何教子

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所作杂剧流传下来的有一本叫做《陈母教子》,内容是讲宋朝时,有一冯氏妇女,她的丈夫早早亡故,她带着三子一女过活。她不顾日子艰难,教育三个儿子苦读孔孟之书,督催他们应举考试。当两个儿子考中状元以后,她的第三个儿子陈良佐去应考却只考中探花(第三名)。状元被王拱辰取得。于是陈母把女儿嫁给了王拱辰。陈母寿诞,在状元堂设宴,陈良佐遭到母亲羞辱,愤而离开了家门。陈良佐发愤读书,再去应试,高中状元,可是他又接受了人家贿赂的礼物,因此被陈母责打。剧终以寇准奉旨赠陈母为贤德夫人,奖励她教子有方作结。

该剧所演故事与《宋史》卷二八四所载陈尧佐三兄弟事类似。但是关汉卿写剧时,《宋史》尚未编成,所以关汉卿可能取材自刘斧的《青琐高议》,不过他将尧叟、尧佐、尧咨三兄弟的名字改动成良资、良叟、良佐,加了一个女儿,还把不是一个时代的状元王拱辰拉来,目的在于着力塑造一个上层贵族老年妇女的典型形象,也就是封建社会里所谓的贤母形象。

冯氏的丈夫原任相国,其先祖乃是汉朝名相陈平。冯氏为这样的家庭背景自豪,她希望三个儿子能够重振家风,光宗耀祖。陈母识文断字,能够讲解儒家经典。丈夫去世后她就担当起儿子的老师,她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儿子都考取状元。这是一个满脑子只有“状元”两字、被封建礼教浸透了骨髓的老妇人。当她的三儿良佐没有考取状元时,她竟感到满面羞惭,斥责儿子说:“你则好合着眼无人处串,谁着你腆着脸去街上走!气得我浑身上冷汗流。”她抄起拐杖责打儿子,骂道:“我使这拐杖蒙头打,呸,我看你羞也那是不羞!”陈母是关汉卿在剧中大力歌颂的人物,其意旨就在于通过陈母教子表现封建社会教子成人、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明明白白宣扬儒家的礼教纲常。

关汉卿之所以创作这样一本杂剧,是与其生活的时代紧密相关的。元代蒙古统治者从马上取得天下,他们根本不懂得汉族传统的礼义治国的必要。所以他们入主中原,在近八十年里取消了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那时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关汉卿本人就属于读书人的范畴,他切身感到民族压迫的痛苦,士人读书没有前途的痛苦,所以他创作的戏曲《窦娥冤》、《望江亭》、《鲁斋郎》等都尖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现实性很强烈。他的另一些剧作《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则借古讽今,曲折隐晦地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陈母教子》也属于后一种类型。科举兴废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关汉卿不能明白演出时事,就借历史宣讲科举,为读书人呐喊。那时陈母的舞台形象,无疑会在失去科举考试途径的广大读书人心中引起强烈反响。台上台下,汉族的传统文化与蒙古族野蛮统治形成鲜明对比,创作此剧关汉卿可谓用心良苦。

《陈母教子》剧以家庭教育内容为主,很容易写成干巴巴的说教,如果场面冷清,老生常谈,观众是不会耐心看下去的。所以此剧中精心塑造了一个陈良佐。他是幼子,最得陈母宠爱娇惯,所以他不像两个哥哥那样循规蹈矩,他爱占小便宜,爱吹牛,还瞧不起两个哥哥,轻狂自傲。所以他第一次没有考中状元一点儿都不奇怪。但是他毕竟受过母亲良好教育,他不是毫无廉耻、不知进取的村夫莽汉,所以当他被母亲责打,又遭家人嘲讽后,激起他的廉耻心、进取心,遂发狠说:“母亲,不必人前羞我,您孩儿顶天立地,噙齿带发,带眼安眉,既为男子大丈夫,不得为官,着母亲哥哥羞辱,则今日好日辰,辞别了母亲,再去上朝求官应举去。我若不得官,我去那深山中削发为僧,永不见母亲之面。”陈良佐的形象好比绿叶衬托着红花——陈母的形象,陈良佐的滑稽骄狂,挫折受责,以及他一再出错为该剧增加许多波澜,许多情趣,所以此剧出自大家手笔,艺术成就可加圈点之处实在良多。

二、“东堂老”诚信可靠

元代杂剧家秦简夫是大都人,后来南下,居住于杭州。他所作的杂剧《东堂老》反映了元代商人生活的景况以及他们之间交往的诚信道义,歌颂了东堂老李实——一个老商人的高尚品格。

《东堂老》的故事是说扬州富商赵国器之子扬州奴出身富贵,不知艰难,所以他整日里花天酒地,与一帮无赖子弟胡混。赵国器临死,不放心儿子,怕他把自己辛苦挣下的家业挥霍干净,就托付邻居,也是他的朋友——人称“东堂老”的商人李实,照顾他的儿子,并且他把自己的资金也都寄存于李实手中。两人还签了一个协议。赵国器死后,扬州奴果然不务正业,继续与柳隆卿、胡子传一帮狐朋狗友鬼混,没有多久,就把田产挥霍一光,最后把房屋也出卖了。扬州奴所卖的一切财产都被李实买去。扬州奴用最后一笔卖房的钱继续和他的混混朋友泡酒楼,玩妓女。一次他们正在月明楼鬼混时,李实闻讯前去,狠狠把扬州奴责骂了一顿。扬州奴恶习难改,终于把手中的钱花得一文不剩。他成为穷光蛋后,那些狐朋狗友对他也再不理睬。

扬州奴跟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里,实在无以为生,他只好从李实那里借了一文钱,开始买卖青菜,他开始懂得了要勤俭度日。李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知道扬州奴的确已经悔改,就在自己生日那天约他到自己家来吃饭。李实还约请了左邻右舍。在席上,李实拿出扬州奴的父亲赵国器与自己立的文书,当众说,当初赵国器担心他死后儿子会把家产挥霍,就预先交给李实五百锭银子。扬州奴挥霍家业,把田地、房屋、奴仆以及其他财产一一变卖时,都是他用那五百锭银子一一买下。而今扬州奴既知悔改,他就把这些财物原样还给赵家。大家作证,李实好歹没有辜负老友之托。扬州奴和在场的人全都感动不已。市井无赖听说扬州奴又有了钱财,结伴又来巴结,东堂老严厉斥责,扬州奴也断然表示再不与他们交往。

该剧起意在于“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全剧刻画最生动的形象是“东堂老”李实。他受朋友之托,接受代管钱财,代为教育浪荡子。他不负所托,不贪钱财,此等品格不仅在当时令人钦敬,就是在当今,这种作为和品格也都十分难能可贵。君不见见财起意,谋财害命,现实社会不是还屡有发生吗。剧中写李实也是个商人,第二折李实自述其经历唱道:

[滚绣球]想着我幼年时血气猛,为蝇头努力去争。哎哟,使的我到今来一身残病。我去那虎狼窝不顾残生,我可也问甚的是夜,甚的是明;甚的是雨,甚的是晴。我只去利名场往来奔竞。那里也有一日的安宁。投至得十年五载,我这般松宽的有,也是我万苦千辛积攒成。往事堪惊!

人说商人没有不爱财的,又说“无商不奸”,但是李实这个商人却是商人中的道德高尚者。正如他将财产交还给扬州奴后所说:“你父亲暗寄雪花银,展转那移十数春。今日却将原物出,世间难得俺这志诚人!”诚信道义,这是自古及今人们对商业道德高尚境界的追求。东堂老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商人也完全可以道德高尚。

另外,此剧还提出了一个应当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扬州奴自幼娇生惯养,所以他不懂生活的艰难,更不懂得如何做人交友。他生于富裕之家,长于富裕之门,但是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却是失败的,他之所以成为一个败家子,与他父亲家教不严有密切关系。知子莫如父,当赵国器看到儿子不成材,自己教子失败,他已经无能为力了。他把改变儿子性格品行的责任推给了朋友李实。李实劝过、骂过,扬州奴却旧习难改。结果扬州奴落得一文不名,饿得简直就要上吊了,李实有钱就是不给他一文,连一碗面条都不施舍给他,只是借给他一文钱为本钱,叫他挑担卖菜,自食其力。终于在贫穷和劳动的磨炼下,生活现实的教育使扬州奴变成一个新人。此剧写扬州奴最后能知过改悔,这也是一种良好品德。年轻人难免有错,知错必改也属不易。剧中写扬州奴的悔改过程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足可为古今一切浪荡子借鉴。

该剧结构严谨,善于运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所以剧中人物情节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像扬州奴在市井鬼混,愚蠢到被人指使卖尽家产;当他成为一个乞丐时,找那些所谓的朋友借钱,谁料却被两个无赖欺骗,甚至将他们往日积欠的账目都要他归还给茶楼。也只有到这时候他才有所觉醒,说:“他两个把我稳在这里,推买东西去了。他两个少下的钱钞,都对在我身上。早则这哥哥饶了我,不然,我怎了也!柳隆卿,胡子传,我一世里不曾见你两个弟子孩儿!”

该剧应是秦简夫从现实生活取材所写的时事剧,但是分明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

三、死生交范张鸡黍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古来我国就把朋友作为人伦之一,讲究交友必须诚心,对待朋友必须信义第一。在这方面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已经成为千古佳话,成为我国民众交友的楷模。刘、关、张结义发生的年代很早,但是他们之间的友情故事被广大民众得知,盛传,还是凭借小说和戏曲的传播。其实在他们的事迹广泛传播之前,另一对朋友生死相交的故事在民间早就传扬开来了。这就是范式与张劭不失信义的事迹。

据《后汉书·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氾。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醖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汉书》记载的范、张交谊本身事迹就已经很感人了,但是它是正史,流传不广,尤其不能被广大民众所知。所以在元代道德沦丧,汉族传统几乎要被蒙古统治者践踏得稀烂时,一些民众戏曲家就自觉捍卫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写出许多维护道德伦理的剧作。范、张友谊生死忠信的故事就被杂剧家宫天挺写了出来。剧名就是《死生交范张鸡黍》。

《范张鸡黍》剧情节基本遵照史书编写。讲范式、张劭、孔嵩、王韬同学于京师。张劭因不满谄佞盈朝,又不肯低就,于是离京回乡。三人来送。因为范式与张劭结为生死之交,所以临别张劭问范式何时再得相会。范式说两年后的今日他必到张家拜访。张劭说届时他一定杀鸡炊黍以待。同时孔嵩有万言书托付王韬转交贡院,要请王韬在朝为官的岳父给以美言。可是王韬把孔嵩的万言书吞为己有,并因此得官。两年后范式去看望张劭,路上遇到王韬。两人便一同去到张家。张劭算定范式会如约而至,所以要杀鸡炊黍预作准备。他母亲有些怀疑,张劭却坚定不移。范式如期而至使张母很受感动。

范、张再次相别不到一年,张劭患病。一日范式梦中见到张劭鬼魂,嘱咐他代为照料他的老母和妻子。范式醒来认为张劭肯定已死,于是他立即动身去张家奔丧。张劭病死,到了下葬之日,灵车离墓地不远时,却推不动了,直到范式到达,亲挽灵车,张劭棺木才入墓穴。后范式被举荐为官,又举荐孔嵩为官,并讲述了张劭母子的品德。于是张劭母子得到表扬,王韬劣迹败露受到应有惩罚。

对照史书记载,可知宫天挺在写戏时有他的创造,那就是王韬其人其事的杜撰。该剧以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歌颂了范、张的笃厚友谊。王韬的添加则使该剧又增加了对当时官场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情绪。王韬是何等人?只看他说:“自古道文章好立身,着我做官人,有人来告状,则要烂精银。”这就可知他是“衙内”之流。这类人把持朝政,群居要路,嫉贤妒能,所以范式激愤地高唱:

〔天下乐〕你道是文章好立身,我道今人都为名利引。怪不着赤紧的翰林院老子每钱上紧。他歪吟的几句诗,胡诌下一道文,都是些要人钱谄佞臣。

〔那吒令〕国子监里助教的尚书,是他故人;秘书监里著作的参政,是他丈人。翰林院应举的,是左丞相的舍人。则春秋不知怎的发,周礼不知如何论,制诏诰是怎的行文。

〔鹊踏枝〕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装点皮肤,子曰诗云。本待要借路儿苟图一个出身,他每现如今都齐了行,不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