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19023500000064

第64章 民众世俗情趣多(1)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相互往来关系错综,日积月累习惯使然,于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就形成它独特的风习和世俗。然后,这些独特的风习和世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影响并约束人们生活走向的传承力量,限制并规范着那一民族、那一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特点。从穿衣吃饭、婚丧嫁娶、劳动生产到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无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戏曲作为民族和时代、地区的产物,必然要反映一定的民俗民风和世情世俗,只是各种剧作由于其创作主旨不同,反映的程度也不相同。

一、《虎头牌》演绎女真风情

女真族是在十二世纪初叶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很快,随着他们部族力量的强大,就南下中原,打败了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取而代之,建立了金国,随后又逼迫宋朝从汴梁迁都,形成与南宋对峙的局面。到十三世纪中叶,蒙古族兴起打败金国,继而又灭掉南宋,建立了元朝,统一了天下。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时兴起的元杂剧主要表现汉民族的生活,但是有一些剧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蒙古族、女真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尤其少数民族的剧作家,在他们的戏曲作品里反映本民族生活内容就更多、更充分。

女真人蒲察李五,汉名李直夫,即是一位著名的元杂剧作家。他居住于德兴府(今河北怀来),或说他曾官湖南廉访使。据《录鬼簿》与《太和正音谱》记载,他所作杂剧有十二种之多。《虎头牌》则是他的代表作。

该剧讲女真人银住马夫妇从渤海寨到夹山口看望侄子山寿马。山寿马自小失去双亲,是叔叔把他养大。山寿马镇守边关,累著功勋,升职为兵马大元帅,行枢密院事,被赐佩带双虎符金牌,可以便宜行事。山寿马的叔叔银住马想得到镇守夹山口的素金牌千户一职,就恳求山寿马。山寿马答应了叔叔的恳求,同时嘱咐他千万不要贪杯。银住马非常高兴。临行,兄长金住马为兄弟饯别,说起往日豪富与今日的困顿,很是伤感。勉励兄弟尽职尽责,不要贪酒误事。

银住马到了守地,因为贪杯失去了守地,所幸的是他又率兵夺回。大伙为他庆贺,他又吃醉了酒。山寿马派人传令,提调银住马,银住马却耍酒性,不仅不听传调,而且还殴打了传差。山寿马大怒,命人把银住马锁拿到厅,责打一百军杖。都管自愿代替领受了六十杖。

责打叔叔那是军法,山寿马不敢因循私情。但是他自幼被叔叔养大,叔叔被打之后,他赶紧带着羊酒等礼物去看望叔叔,说明自己办事必须公私分明,请叔叔谅解。

此剧意在歌颂山寿马治军严明,但是却也演绎了女真人的风习。

汉族男女有别,社会地位差别很大,但是女真族女人和男人一样。男人尚武,骑马打猎,女人也毫不示弱。正如该剧第一折山寿马之妻茶茶所讲:“自小便能骑马,何曾肯上妆台。虽然脂粉不施来,别有天然娇态。”女真人生活习俗和汉人不同。金住马为兄弟饯行敬酒,在敬兄弟之前,他要先浇奠天上的太阳、许愿,然后才能共饮。表现了女真人对太阳的崇拜习俗。而且此剧歌唱曲牌,多用女真族曲子,如阿那忽、也不罗、忽都白、唐兀歹、风流体、醉也摩娑等。剧中还表现女真人接受汉化的印记,比如在姓氏上,剧中人既说他们女真姓,还说女真姓演变为汉姓是怎样的:山寿马说他自己是完颜女真人氏,又说他姓王。山寿马更直数其族先祖如何被辽国契丹人蔑视,说他们女真人是“野奴无姓”,因此依照汉人姓氏改姓,说:“那驴为刘姓”,“稳的罕为张姓”,“傲国为周姓”,“完颜为王姓”,“扑父为李姓”,“夹谷为佟姓”,“失米为肖姓”,等。

除了《虎头牌》剧,李直夫还作有《宦门子弟错立身》杂剧,也是演述女真人故事的剧作。剧讲完颜寿马与民间艺人王金榜相恋,遭到官为河南府同知的其父反对。完颜寿马和王金榜在书房相会,被完颜寿马的父亲撞见,王金榜遂被驱逐出河南府境,完颜寿马被其父锁在屋里,不准出门。完颜寿马却逃出家门,追赶上王金榜一家,加入了演出团体,也成为四处流浪的艺人。直到完颜寿马的父亲有一次召唤艺人演戏,意外看到儿子也在其间,父子才得团聚,于是承认了儿子的婚恋。尽管该剧主要写一个年轻女真人与汉人相恋的故事,剧中也反映了一些女真人的风情习俗,但是该戏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女真人与汉人相融合的社会现象。李直夫所作这本杂剧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同名南戏却靠《永乐大典》的收录保存下来。

李直夫虽为女真人,但是他几乎已完全汉化,所以他对汉族的故事和历史都很熟悉,作剧有不少都是取材汉人历史。如《伯道弃子》根据《晋书·邓攸传》改编,《郑庄公》依据《左传》隐公元年改编。还有的剧作是把民间流传的故事改编成杂剧,如《火烧祆庙》、《念奴教乐》、《水淹蓝桥》等。

二、桃花女婚嫁礼俗多

元杂剧中王晔所作的《桃花女》,在极左思想统治文坛时期,多被看成是一部荒诞不经的神仙道化剧,认为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到二十世纪末人们才重新认识并评价该剧,特别对该剧所反映的元代婚俗的民俗学价值有了很高的评价。

《桃花女》剧情说的是算命先生周公营业三十年一向给人算卦准确无误。可是,有一天石婆婆来算卦,周公断定她的儿子石留住在外遇到不测,必然横死。石婆婆非常难过,回家遇到了桃花女,桃花女问明情况,一掐算,告诉石婆婆一个破解灾难的办法,结果救下了石留住。石婆婆找到周公,说他的卦不灵验,要求退还算卦的钱。周公很奇怪,他又给仆人彭祖算卦,说彭祖死期已到。彭祖也很悲伤,恰巧他也遇上了桃花女,桃花女也教给他一个禳解的办法。于是彭祖依照桃花女所教祭拜北斗七星,延长了寿命。周公因此对桃花女深怀嫉恨,却要彭祖做媒娶桃花女为儿媳。桃花女嫁到周家后,周公想方设法要害死桃花女,结果都被桃花女破解,还差点把周公自己的女儿害死。周公与桃花女多次斗法,周公屡屡失败,最后还是桃花女解救了周公一家。事实感动了周公,他打消了害人的念头,承认一代胜过一代。

此剧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将荒诞的斗法与民众的婚嫁习俗和道教信仰勾连起来,造成一种新奇热闹的戏曲场面。由于该剧把诡秘的阴阳占卜法术和普通的婚嫁结合演出,就使它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桃花女本是普通农家女,戏中写她婚嫁的过程就是写她与周公斗法的过程,也就是元代婚俗礼仪的展现过程。也就是从那时起,民众的婚俗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含义,即一切婚俗都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庆典。一切婚俗都是女性为争取婚姻幸福而做的勇敢斗争的胜利纪念。古代婚嫁必然要“明媒正娶”,可是有多少媒婆坏了良心。所以桃花女唱道:

〔滚绣球〕则你这媒人一个个,啜人口似蜜钵,都只是随风倒舵,索媒钱嫌少争多。女亲家会放水,男亲家点着火,你将那好言语往来收撮,则办得两下里挑唆。你将那半句话搬调作十分事,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则你那口似悬河。

骂媒婆也无济于事,因为父母之命不可违。父亲吃了肯酒,接了红定,桃花女只能出嫁。迎娶是全剧高潮,集中从十个方面展现了当时的婚俗:①男方捧财礼,驾车,点花灯,鼓乐迎亲;②新娘拜别家堂,辞别父母,告别乡里,请人做伴当;③媒婆扶新娘上车,新娘戴花冠,伴当手捧筛子前行;④新娘上车,用手帕蒙头,车子倒行三步再前行;⑤车至男方家门,女伴当取两领席铺地,新娘步席而行,行一席倒一席,脚不得沾地;⑥媒婆扶新娘进入夫家大门时,伴当在门限上搭好马鞍,新娘迈过;⑦新娘进入夫家院里,取出镜子,边照边行。伴当取碎草、米谷和染成五色的铜钱抛撒,撒一步,新娘行一步;⑧新娘行至堂屋,至三重门前,伴当关门,先射三箭,然后新娘入门;⑨新娘入新房,坐新床,由小姑陪坐,然后再出屋行礼;⑩新娘、新郎拜天地,父母、邻里互相交拜,酒宴庆贺。

戏中对每一种做法都有说明,虽然荒诞,但是却表明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也正因为《桃花女》剧把一系列婚俗礼仪都赋予了战胜邪恶、争取幸福、大吉大利的含义,所以它才得到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桃花女》是一部反映民间婚习的风情喜剧,但是因为剧中描写桃花女神通广大,民间遂把桃花女奉为仙女,明代小说《西游记》、《平妖传》都把桃花女写成了能破解法术的大仙,清代则有《桃花女阴阳斗奇》剧作,把桃花女越写越神奇。但是古老的婚俗却一直传承,直到当代还可见《桃花女》剧所演示的一些习俗遗留。张紫晨在他所著的《中国民俗与民俗学》序言中说民俗“并不因为我们不屑去理它,就自然消灭。相反的,它渗透在各种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①。婚姻是人生大事,其礼仪活动是家庭重大的庆典。《桃花女》所展现的婚礼习俗情趣良多。

《桃花女》的作者王晔,字日华,号南斋,约生于1306年,卒于明代初年,浙江建德人,居于杭州。他与杨维桢、张可久、乔吉等著名诗人、散曲家、戏曲家都是亲密好友。王晔之所以要写《桃花女》这样一部情节奇特的闹剧,是因为元代卜筮之风极盛,当时科举考试就有“阴阳”一科,一些阴阳家就借占卜坑害民众捞取钱财。元末学者谢应芳在其所著《辨惑编·卜筮》中就愤怒地评论了这种社会现象。王晔取材于占卜习俗,就是要表达他对这种陋俗的不满。戏中他让周公说他占卜无不灵验,可是偏偏在剧中的占卜都不灵验。彭大公说得好:“你把这阴阳收拾起罢。你这阴阳是哈巴狗儿咬虼蚤,也有咬着时,也有咬不着时。”就连周公女儿也说:“你下次再休弄这虚头了。”再就桃花女战胜周公来看,她把经典《周易》不放在眼里,她根本不管三从四德的封建训诫,竟以儿媳的身份和公公斗法,真是“狂妄”到了极点。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极大嘲弄和戏谑。所以对《桃花女》剧作的意义,人们应当重新加以审视。

三、守财奴贾仁

元代杂剧家郑廷玉的名作《看钱奴》早在十七到十八世纪就传到欧洲,被译成法文和英文。因为该剧具有民族的特色,所以它才是世界的,被不同民族的人认可和喜爱。

《看钱奴》讲书生周荣祖为上京赶考,将祖上留下的资财全埋在后墙下。有一个穷徒贾仁在庙中埋怨天地神灵让他受穷,于是上帝命增福神借给他二十年富贵,到期后仍旧归还本主。贾仁发现了周家埋藏的资财,一夜暴富,很快成为鼎鼎大名的贾员外。这时的财主贾仁“旱路上有田,水路上有船,人头上有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财主了。但是他吝啬成性,根毛不拔。

周荣祖在京没有考中,带着妻子小儿回到家里,发现埋藏的资财不翼而飞,只好投奔亲戚,不巧也没有见到,只好回到家中。正值寒天大雪,无衣无食,孩子啼哭不止。无奈,周荣祖只得把儿子卖给大财主贾仁。贾仁却弄巧使奸,他先说他指甲里弹出来点,周荣祖就吃不了,然后又在契约上写道:“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他拿出一贯钱就要周荣祖把儿子卖给他。周不同意,贾仁竟叫周赔他一千反悔钱。教书先生陈德甫看不过眼,帮着说好话,贾仁才又加一贯,陈先生把自己的月钱拿出两贯,周荣祖想不到就这样卖了儿子。

二十年后贾仁生病,他的儿子(实际是周荣祖的儿子)到东岳庙烧香,碰上周荣祖,但是他们已经互不相识。无钱的父亲受到有钱儿子的奚落、嘲弄和欺凌。贾仁死后,周荣祖在陈德甫帮助下和儿子相认,取出贾仁窖藏的银子,上面清晰可见镌刻着周荣祖祖父的印记,原来贾仁只是为周家做了二十年看钱奴。

该剧虽然受种种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带有浓重的宿命色彩,但是它在暴露封建社会地主老财的贪婪自私、卑鄙奸诈、吝啬虚伪等方面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对于那一时代的人情世俗描画得纤细入微。

金钱可以扭曲人的灵魂,戏里做了详细刻画。贾仁在没有暴富以前,他的形象是可怜巴巴的样子,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可是他有了钱,立刻就变得不仁不义。周荣祖的儿子本是因贫穷被卖,他自己也受过老财主的欺侮殴打,可是他有钱了,对于穷人完全是鄙夷的态度,讥嘲打骂,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他甚至说:“我富汉打杀你这穷汉,只当拍杀个苍蝇相似。”金钱可以如此作弄人,改变人,世风就是如此可怕,为富不仁在这个戏里得到充分的描写。戏中有几个典型的细节可以作为经典传世,例如写贾仁买子的狡诈、贾仁生病的原因、贾仁临死前关于买棺材的交代等,比之于后世《儒林外史》写严监生的吝啬可谓异曲同工。限于篇幅,这里仅录第三折贾仁死前对于购置棺木问题与儿子的对话如下:

贾仁云:我儿,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多分是死的人了。我儿,你可怎么发送我?

小末云:若父亲有些好歹呵,您孩儿买一个好杉木棺材与父亲。

贾仁云:我的儿,不要买,杉木价高。我左右是死的人,晓得甚么杉木柳木!我后门头不有那一个喂马槽,尽好发送我了。

小末云:那喂马槽短,你偌大一个身子,装不下。

贾仁云:哦,槽可短,要我这身子短,可也容易。拏斧子来把我这身子拦腰剁做两段,折叠着,可不装下也!我儿也,我嘱咐你,那时节不要咱家的斧子,借别人家的斧子剁。

小末云:父亲,俺家里有斧子,可怎么问人家借?

贾仁云:你那里知道,我的骨头硬,若使我家斧子剁卷了刃,又得几文钱钢!

仅此一段对话就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作者杰出的讽刺艺术不能不令人赞叹,所以此戏传唱百代并得到异国他乡不同民族人民大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