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故事环境。
在《西游记》中,故事展开的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人物形象则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情节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而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入情入理。那富丽堂皇、至高无上的天宫,就像人间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等级森严、昏庸无能的仙卿,就如当朝的百官;扫荡横行霸道、凶残暴虐的妖魔,则隐寓着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愿望;歌颂升天入地、无拘无束的生活,也寄托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这种将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的大手笔,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西游记》塑造了一些“立体”的人物形象,具有多角度、多色调的特点。
故事中的人物既以现实的人性为基础,又加上作为其原型的各种动物的特征,再加上浪漫的想象所赋予的神性,而显得生动活泼,自具特色。孙悟空便是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他是一只神猴,却又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英雄。他热爱自由、不受拘束、勇于反抗等特点,体现着人性的欲求;他神通广大、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是人们自由幻想的产物;他长得一副毛脸雷公嘴的猴相,机灵好动、淘气捣蛋等习性,又是猴类特征和人性的混合。
又如猪八戒是“天蓬元帅”下凡,具有一定的神性。但他长得长喙大耳,行动莽撞、贪吃好睡、懒惰笨拙等特点,既是其猪的本性的体现,又是其人性的表现。他一方面本性憨厚、淳朴,在高老庄上干活卖力;在取经路上,始终挑着一担行李;在斩妖除怪的战斗中,也是悟空的得力助手,荆棘岭、七绝岭稀柿衕仗他开道、拱路。但另一方面,他又食、色两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使乖弄巧,好占便宜。他在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猾。猪八戒的形象,体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欲望和弱点。这一形象不仅不可恶,反而有几分可爱之处。较之孙悟空具有更多理想化成分的形象,猪八戒的形象则更具有日常生活中人物的真实性,给人更多的亲切感。
再如《西游记》中的诸多妖魔鬼怪,也同样具有神性、物性和人性的统一。鱼精习水,蝎子精有毒刺,蜘蛛精会吐丝,松柏有诗人之风,杏树则呈轻佻之姿,就是他们本身的性格。而这些动物、植物,一旦修炼成了妖怪,就具有了神奇的本领,具有了神性,从真转化为幻。同时,他们又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具有了人性,像黄袍怪爱百花羞公主,罗刹女因母子分离而痛恨孙悟空,都很合乎人情。
《西游记》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这些艺术形象,与《三国演义》中的帝王将相、《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这种人物形象,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未曾有过的,显示出人物塑造更趋真实、日常和复杂多样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西游记》的文字幽默诙谐、灵动流利,善于描写各种奇幻的场面,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这种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比如第四十二回写悟空去向观音借玉净瓶时,观音要他“脑后救命的毫毛拔一根”作抵押,悟空不肯,观音就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这“一毛不拔”就是顺手点缀的“趣话”,博人轻松一笑。
有的戏言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第二十九回写猪八戒在宝象国大肆吹嘘自己本领高强,结果与妖怪战不上八九个回合,“那呆子……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一段戏笔,无疑对自私又好说大话的猪八戒作了辛辣的嘲笑。
有的游戏笔墨则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例如第四十四回写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各府州县都张挂着御笔亲题的和尚的“影身图”,凡拿得一个和尚就有奖赏,所以都走不脱。此时忽然插进一句:“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看似风趣而夸张,实是对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社会现实的控诉。
有的戏谑文字成为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使得无论是神圣的天帝佛祖,还是凶恶的妖魔鬼怪,在调侃、揶揄中,被风趣的戏笔淡化为了人。比如第七十七回,写唐僧受困狮驼城,悟空往灵山向如来哭诉。当佛祖说起“那妖精我认得他时”,行者猛然提起:“如来!我听见人说讲,那妖精与你有亲哩!”当如来说明妖精的来历后,行者又马上接口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这一句俏皮话,就把佛祖从天堂拉到了人间。后来如来佛祖解释唐僧等未送“人事”,传白经时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作者让这尊法相庄严的教主讲出一连串令人发噱的市井话,更使人感到他不那么神圣,而是那么凡俗、亲近。
2.《西游记》影响下的神魔小说
《西游记》成书之后,至明末的几十年间,涌现出近三十部内容各异、长短不同的类似题材的小说,很快形成了一个小说流派——神魔小说。“神魔小说”之名来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他首次称一批表现神魔“斗法”故事的作品为“神魔小说”,并指明和分析了几部作品,如《三遂平妖传》、《八仙出处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封神演义》、《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西游记》及几部仿续《西游记》的作品。后来,另外一些以神仙、妖魔为主人公,以神魔斗法为主要情节的小说也被列入此类,如《飞剑记》、《铁树记》、《咒枣记》、《韩湘子全传》、《女仙外史》、《绿野仙踪》等。由此,神魔小说正式成为明清小说中一种重要类型。从内容上划分,这类小说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西游记》的续书、仿作、节本和与其相配套的系列丛书。
续书中有《西游补》、《续西游记》等书。《西游补》是比较受人注目的一部,十六回,为晚明董说所作。这部书讲述的是孙悟空在“三调芭蕉扇”后,被鲭鱼精所迷,陷入梦境,或见过去未来之事,或变各种不同形象,历经迷惑和挣扎,终得虚空主人一呼点醒,打杀鲭鱼,又现真我的故事。此书构思奇特,变幻莫测,在嬉笑怒骂中,生发出对历史的反思和人生的感叹;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又尽情地抒发了胸中的垒块,并表达了对于“情”的理性思考。此外,还有《续西游记》一百回,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历经磨难,保护“真经”回长安的故事。这是《西游记》之后,明人(作者不详)创作的一部具有相当规模的《西游记》续书,模拟有创新,但与《西游记》相比,则相形见绌,故流传不广。
仿作中,有方汝浩的《东游记》(全称《新编扫魅敦伦东度记》,又名《续证道书东游记》),一百回。故事讲述的是不如密多尊者在南印度、东印度“普度群迷”,继而有达摩老祖率徒弟三人,自南印度至东印度,再往震旦阐扬佛教、扫迷度世的故事。作品构思奇特,将人性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弱点,如酒、色、财、气、贪、嗔、痴、欺心、懒惰等等塑造成一系列具有类型化和象征意义的“妖魔”形象,并演化出一系列寄寓“心生魔生,心灭魔灭”道理的故事情节,但说教味较重。
系列丛书有“四游记”。包括《东游记》,题吴元泰作,全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五十六回,连缀了铁拐李等八仙得道的故事;《南游记》,题余象斗编,即《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十八回,讲述的是华光救母的故事;《西游记》,即杨志和删节、改编《西游记》而成的《唐三藏西游全传》;《北游记》,亦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二十四回,亦题余象斗编,讲述的是真武大帝成道降妖的故事。从总体上看,这“四游记”虽在民间颇为流行,但艺术价值均不高。
第二种是替神仙立传型的作品。
明代神魔小说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为佛道两教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类神仙立传的。其内容有的是独传式,以写一人为主,如写达摩、观世音、许旌阳、吕纯阳、萨真人、天妃、钟馗、韩湘子、华光、真武、济颠、关帝等;有的是合传型,将数人凑在一起,如二十四罗汉、八仙等。这类作品的模式大都是先写传主的出身始末,然后再叙述其降妖除害、济世度人的经历。故事多情节松散,形象干瘪,宗教性强,但由于民间信仰所致,也有一定的市场。
第三种是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作品。
这类作品,或将历史的故事幻想化,或将虚幻的人物历史化,当然历史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或点缀,其主色调仍是由神魔鬼怪、奇事奇境所显现出来。这类代表作有晚明的《封神演义》、《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在这类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封神演义》。明代天启年间,《封神演义》由许仲琳、李云翔根据民间创作改编而成,一百回。故事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的历史为框架,将天上的神仙分成两派卷入这场争斗,支持武王的为阐教,帮助纣王的为截教。双方祭宝斗法,几经较量,最后以纣王失败自焚,姜子牙将双方战死的要人分别封神为结局。
在思想内容方面,小说贯串了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的基本思想。小说把明代明令删节的《孟子》中的一些具有古代民主思想的言论,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通过正面人物之口加以宣扬,甚至让姜子牙一再宣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些为“以臣伐君”、“以下伐上”张本的言论,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但另一方面,书中又流露出浓重的宿命论的观点,把一切都归结为“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不管正义与非正义,笼统地歌颂其忠君的精神,因而最后敌对双方的人物,乃至助纣为虐的奸佞小人一齐都上了封神台。这些与“女祸论”一起,都削弱了作品的积极意义。
在塑造人物方面,小说也刻画了一些有性格的人物。暴君殷纣王在作品中沉湎酒色,昏庸无道,炮烙直臣,诛妻杀子,重用奸佞,残害忠良,挖比干之心,剖孕妇之腹,种种暴行,令人发指。这个暴君的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也是明代中后期残暴政治现实的折射。狐狸精妲己也成为蛊惑君王者的代名词和“女人祸水论”的样板。文王、武王则成为仁政理想的化身。敢闯敢干的少年英雄哪吒是整部小说中的亮点。“哪吒闹海”一节,将一个七岁小儿从天真顽皮到勇武斗狠的性格发展,写得井然有序,十分可爱。而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竟追杀其父李靖,这不啻是对封建社会中“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的伦理观念的一种反抗。这些进步的思想,显然与晚明尊重人性、张扬个性的社会思潮有关。又如土行孙机智幽默,英勇善战,而又暴躁好色,贪图富贵;闻太师一味愚忠,而又有一股正直之气。
此外,这部小说还以奇特的想象取胜。故事中的人物有的奇形怪貌,有的异能绝技,如雷震子生肉翅可飞,土行孙能土遁迅行,杨任在眼中长出双手,哪吒能化成三头六臂,以及千里眼、顺风耳等都脍炙人口。在双方的交战中,祭法斗宝的情节更是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
这部小说的缺点是偏于叙事而略于写人;写人时注重了人物的神奇性而忽略了人性,因而多数人物性格不鲜明;故事情节也多有雷同之处,置阵破阵,斗法破法,往往给人一种程式化的感觉。这都影响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应当指出的是,《西游记》影响下的明末神魔小说主要可分成以上三类,而这三类的不同特点在具体作品中往往相互勾连、交叉,这里只是就其主要倾向略加分别而已。以后清代的神魔小说大致也是沿着这些路子发展下去,出现了《后西游记》、《钟馗斩鬼传》、《绿野仙踪》等作品,但其总体成就没有一部超过《西游记》的。
四、世情小说:《金瓶梅》,文人独立创作,暴露现实人生
世情小说,也称作人情小说,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多写家庭生活,且“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金瓶梅》一出,世情小说更加迅速地繁荣起来。受它的影响,明代世情小说至少产生了三个类别:一派是直接续仿《金瓶梅》而作的,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玉娇梨》、《醒世姻缘传》等;另两种是艳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艳情小说,代表作是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痴婆子传》和《肉蒲团》;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作是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平山冷燕》等。
1.《金瓶梅》
《金瓶梅》(图4-5)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同,没有经历一个世代积累的过程,是我国第一部“个人独创型长篇小说”。
《金瓶梅》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以前的小说大都取材于历史和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帝王将相,就是英雄豪杰;所写的故事也都是重大事件,都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金瓶梅》则以一个现实家庭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说的主人公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大量生活琐事中展示人物性格。
《金瓶梅》刻画的是市井百姓、凡夫俗子的平凡生活,主要人物都围绕着饮食男女而展开,不再是“大人物”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小说塑造了一大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活生生的市井人物形象,如闺阁妇女、官僚、商人、小市民、媒婆、奴仆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金瓶梅》描写平凡生活还有一个比较极端和“惊世骇俗”的表现,即书中有大量的性描写,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书。《金瓶梅》也因之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极其重视性描写的长篇小说。因而,自它问世以来,屡屡因此而被视为“淫书”,并遭禁毁。
《金瓶梅》在创作方法上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即不带任何理想色彩,完全如实地暴露现实人生。《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来《红楼梦》等一批优秀小说的产生,显然受到了《金瓶梅》的影响。
《金瓶梅》成书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万历二十四年(1596)袁宏道致董其昌的一封信说:
《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
这是最早提及《金瓶梅》的文献。可见《金瓶梅》在当时已有抄本流行。
《金瓶梅》的作者向来扑朔迷离,虽署名为兰陵笑笑生,但真实姓名一直无法确认。兰陵即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书名《金瓶梅》是由小说主人公西门庆的三个姬妾潘金莲、李瓶儿和庞春梅的名字里各取一字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