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19112000000011

第11章 学习知识是人生的第一需要(3)

董遇勤读

董遇是汉代人,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却不像浮华子弟那样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卓虽已被处死,但他的部将李催、郭汜、樊稠、张济等劫掠烧杀,异常残暴;加以连年大旱,五谷不收,弄得关中地区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尸骨到处堆积。弘农地方,又恰恰是张济的屯兵之处,董遇和他的哥哥没法住下去,只好远离家乡,投奔朋友。

在朋友那里找到歇脚的地方以后,董遇和他哥哥便上山打柴,背出来卖几个钱,换一些粮食,借以维持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董遇仍然没有放松学习。每次出门,都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道:“又累又饿,还不歇一歇,哇啦哇啦的干什么!读书能饱肚子吗?”董遇听了,既不生气,也不泄气,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听说他学有专长,纷纷请他讲书。他总是告诉人家:“先用心读吧!读上百把遍再说。”请教的人见他不肯讲解,不免有点失望。他解释道:“不管什么书,只要认真读上百把遍,边读边揣摩,总会懂得它的意思的;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再讲也不迟。”请教的人说:“您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我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呢?”

董遇听到人家说没有时间读书,总是摇摇头,反问一句:“为什么不利用‘三余’?”

“什么叫‘三余’?”

“‘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冰天雪地,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黑咕隆咚,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遍地泥泞,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呀!好好利用‘三余’,不就可以读很多书吗?”

那些人听了他的话,才认识到自己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利用时间。一个个感谢他的教导,高兴地辞去了。

董遇这个生长在离乱年代、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的穷人,就是由于善于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独立钻研,终于成为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可见,想学习的话,并非真的没有时间,而是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只要不怕苦不怕累,时间总会挤出来的。

■原文: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①,放意填坑岸也。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本弃末,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

出自“文章第九”

注释:①轨躅:轨迹。

译文:凡是写文章,就好比是人来驾驭骏马,骏马虽然颇有俊逸的气概,但人要用辔头缰绳予以控制,不能让它随意的乱窜从而错乱了轨迹,以至于用躯体来填沟壑的地步。

文章需要做到用义理情致当做心肾,将气韵才调作为筋骨,把思想内容化为皮肤,以华丽的辞藻制成服饰。现今的人们继承了前人写作的传统,却都是追求那些旁枝末节而舍弃了根本的精髓。所写出来的文章大都是浮华艳丽,文辞和义理相互比较来看的话,都是文辞华美和义理轻薄的作品;内容和才华相互争个高下,就又是内容芜杂和才华索然的了。然而那些放荡不羁的人的文章,虽然流利酣畅却背离了文章的主旨,那些深究雕琢的人的文章,只是一味地堆砌材料而显得文辞不足。现在的风气就是如此了,你们怎么能够摆脱干净呢?你们只要做到写文章的时候务必属实,不走极端也就足够了。

■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被后世奉为千古文章,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忠君报国的思想,长久以来鼓舞着后人,诸葛亮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平凡的一生。来诠释着他在《出师表》中所写到的每一言,每一语。然而我们却好像丝毫不觉得他这篇至情至理的《出师表》中有任何过分的地方,这正是他发自内心深处,而不需修饰雕琢的缘故了。

想当年,在卧龙岗躬耕读书的诸葛亮只有27岁,虽然学识渊博,但苦于没有能够真正识才用贤的人来用他。便整日里或是高卧草堂之中,或是悠游在卧龙岗上。与徐庶等谈经论史,畅言古今大势。而后承蒙刘备的知遇之恩,三顾茅庐,终于位极人臣,成为了蜀汉的丞相。

诸葛亮自从那时起就抱定了为刘备的政权效命致死的决心,等到刘备驾崩之后,更是成为了托孤的首位重臣,在表面上刘禅是君,诸葛亮是臣,在实际上诸葛亮是“尚父”,刘禅是“子”。然而诸葛亮终究不同于那些位极人臣就想取而代之的王霸之士,辅佐刘禅成就大业才是他至死不渝的壮志。

马上要起兵北伐中原了,十万将士整军待发。明晨即将奔赴汉中,诸葛亮在丞相府中,决定倾尽心血为皇帝刘禅写一封奏表,将当今三国鼎立的大势,自己对先帝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恩戴德,以及他希望后主如何任用人才治理蜀国,直到北伐中原,光复汉室都要一一言表。

提笔展卷,感慨良多。先帝因为东吴的背盟,窃夺了荆州,袭击杀死了关羽。导致触怒龙颜,一时嗔怒兵败夷陵。三分的基业刚刚定下,先帝已撒手人寰。横跨荆州、益州的战略设想刚刚成立,却已经只能困守益州一地。先帝从起兵以来,为了匡扶汉室,多少次亲冒矢石,多少次屈尊下位,多少次舍妻丧子,多少次又否极泰来。而今先帝去了,而天下的形势却愈发复杂了。

先帝是不世的英雄豪杰,而后主即便谈不上愚钝,也终究不能和先帝比得一二了。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我诸葛亮作为托孤的重臣,一定要让皇帝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才,什么是乱政的奸邪。而今我要为汉室的复兴,出兵北伐了。长久不能陪伴在皇帝身边,倘若近臣有一两个奸佞小人。外臣再尽忠效命也是枉费了。我要为皇帝举荐忠贞恳直,又有才能的贤臣。蜀汉国中的可用之才并不算多,诸葛亮斟酌再三,为皇帝推荐了蒋琬、费祎、董允、郭攸之、向朗等能忠臣贤士。

一个个的名字,都是蜀汉振兴的栋梁之才,一个个的举荐,都是兴复汉室的股肱重臣。当年我也是被水镜先生、徐庶等人的举荐而被先主知道的。然而那时候的先帝是屈尊三顾我在草庐之中的,那一份君臣的感情是他人无从知晓的。言及到此怎么能不让我热泪横流呢。

国家的兴衰,王朝的兴替是与帝王是否能够重用贤能的人才,摒弃奸佞的乱臣分不开的。皇帝您还年轻啊,很多时候大奸似忠,一定要谨记啊。写到此,诸葛亮不禁又想起了先帝,当年转战天下的时候,常在军旅的先帝还要抽出时间和自己畅谈古今。两汉的兴衰胜败就成为了谈论最多的话题,“亲贤臣,远小人。”先帝做到了,终究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业。而今就看皇帝你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治理好蜀汉是毫无问题的。

蜀汉初建的时候,国内也不稳定,那些个蛮荒之地的首领和民众,受了分裂势力的蛊惑,相继发动了叛乱。由于先帝大行,加之要整备军队。让他们多猖獗了一段,五月的泸水啊,至今难忘那滚滚波涛,南中的瘴气啊,至今遏人心肺。也曾有直言之士肯谏,不让我亲自去征伐南中,然而不成啊,南中不定的话,又如何北伐中原呢,没有稳定的后方,不要说光复汉室了,就是偏安也是难办到了。

复杂的思绪在诸葛亮的脑中萦绕,大战在即了,我一定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尽我所能北伐中原,希望后方能够安稳吧,如果能够为我提供后勤的话,我相信终究是有匡扶汉室的一天的。

写到此处,心情万分激动的诸葛亮早已经是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王勃的《滕王阁序》

唐高宗龙朔三年,天高气爽的九月,洪州都督阎伯屿整修滕王阁落成,于重阳节在阁中大宴宾客。这时,从越州游览返棹的王勃,溯江西上来了南昌。当时王勃年仅14岁,但他的文才在当时已经声名远播,阎公闻知这位少年才子来到洪州,便发帖邀请王勃参加滕王阁的盛宴。

阎公举行这次盛大宴会,表面上说邀约文士才子为新近整修落成的滕王阁作序并题诗,实则私底下有着另一番“美意”:想让他的女婿吴子章露上一手。吴子章是宦门子弟,也是世代书香,他博学多才,擅长辞赋,在江南一带颇有些名气,因而极得阎都督的喜爱。为了让女婿名声更隆,美誉流传更广,阎公预先已让吴子章写好了序,他大摆筵席,只不过是借众人之势抬举女婿,虚应故事罢了。

宴会刚刚开始,阎公待仆从摆好纸笔,便遍请在座嘉宾。众人其实早已得知阎公之意,于是都一一婉言谢绝。谁知王勃见大家推辞,竟毫不客气地走上前来,提笔就写。阎伯屿一番苦心经营,就这样被王勃一下子就毁了,顿时不由愤然作色,拂袖退居一旁;暗地里令一位小吏假装磨墨牵纸,观察王勃怎样下笔。那位小吏开始报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笑道:“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接着,又报来来两句:“星分翼轸,地接横庐。”阎公听了,抚须沉吟不语。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时,阎都督不禁矍然而起,惊叹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当下心中的责怪不满都消散而去,他不由自主地来到案边,亲眼目睹这位少年才子是怎样挥笔疾书的。只见王勃文思如涌,笔走龙风;字迹清秀,词采华美;韵调和谐,意境开阔。一时间,阎都督竟看得目瞪口呆,内心敬佩不已。

王勃一挥而就,末了题上“绛州龙门再勃题”几个字,便掷笔,离席,返座。阎都督忽见诗的最后一句空了一字,成了“槛外长江 自流”,忙呼道:“王公且住,这上面还空有一个字呢。”王勃笑道:“是‘空’一字!”阎公不解:“空什么字?”

王勃偏头又笑:“诸多文章大家、才子俊彦高座,算是后生小子出的一个谜吧,大家不凡猜猜看?”在座嘉宾不愧是一时俊彦,也许才气文思不及王勃,却也都是饱读经书,见了这篇文章,都不禁惊撼不已,自愧弗如,又有谁敢轻易往上一字啊?可王勃不过是个年仅十四岁的童子,他要大家来猜一猜,不啻是向江南文人挑战,又岂有不应之理?

众人踌躇半天,有人犹豫不决地说:“长江之大,天下没有与之相媲美者,是否可叫‘槛外长江独自流’呢?”有人不同意,说:“长江横贯神州,我看填一个‘一’字,‘槛外长江一自流’更为恰当一些。”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王勃眨巴着眼笑望着一言未发的吴子章:“敢问吴公子有何高见?”阎公也望着吴子章,生怕他序没作成反倒在这位少年才子面前丢了人,恐怕得不偿失。吴子章凝视着王勃,细声道:“王公子才华横溢,吴某甘拜下风。如此佳作,岂容别人随便添加一字而出现败笔?其实,王公子自己心中早已了然。”他顿顿,吟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独自流。”王勃点点头说:“吴公子当之无愧为名满江南的才子!”阎伯屿闻言,开心极了,于是大宴甚欢,待王勃热情有加。

王勃当时还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童子,写出这样的旷世奇作真是不可思议,因此后人为其添加了些传奇色彩,说是神授之笔。其实,王勃自幼博览群书,幼年苦读,积累厚实;自六合省父以来,游历江南名山大川,胸罗奇峰幽壑,阅历渐丰;加之他以少年羁旅之身,浪迹江湖,经过各种各样的磨炼,对时事人生都有着颇多感慨。值此初登滕王阁,纵目远眺,但见云淡风轻,霞鹜齐飞,水天一色,渔舟晚唱,不尽心驰荡漾,逸兴遄飞。于是,有感而挥笔,正所谓“佳句江山助,文章时势成”。

《滕王阁序并诗》文笔生动流畅,既写了滕王阁建筑之伟丽,宴会之盛大,主人之热情,又写了“豫章故郡”地理之重要,“洪都新府”地域之繁华。尤其是对周围壮丽景色的描绘简直是出神入化,妙笔生花,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写出了前人难以描绘的景物和寥廓的境界,简直妙到毫巅,成为千古绝唱,代代相传。

王勃少年就以“神童”闻名于朝野,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满腹珠玑的才子,却“伤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出仕之后两遭打击,大有“英雄无用武地“之感。短短的二十七个春秋,他在政治上留下的足迹只是挫折和失败,一生不得其志,因而孤愤疾俗,悲思怀幽。然而,仕途的挫折反促成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