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19112000000046

第46章 交友(3)

夏思沺当即就提笔在手,将曾国藩文章中的一个字改了过来。当时,曾国藩虽然觉得夏思沺这个字改得有道理,但是却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因此也就没放在心上。

转眼间,举子们就要入闱参加考试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夏思沺的家中却给他捎来了一封急信,说是他那唯一的儿子被太平军给掳去了。在这考试的节骨眼上出了这样的事情,夏思沺只得取消科考,急急忙忙地赶回老家营救儿子去了。夏思沺没能参加考试,不禁令曾国藩感到十分惋惜,却也无能为力。

在这次的科考中,曾国藩考中了第三十八名贡士,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中又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把他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国藩认为“曾子城”这个名字过于俗气,于是改名字为“曾国藩”,意思就是想要成为国家的藩篱。

在进入翰林院之后,曾国藩才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自己之所以能够高中,正是因为夏思沺帮他改的那个字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道光皇帝说那个字正是升华意境的文眼,可谓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可谓一字千金啊!曾国藩这才意识到夏思沺所改动的那一个字原来作用如此之大,才使得自己能够高中,由此更加敬佩夏思沺的才华,同时也为夏思沺没能参加考试而感到惋惜,感叹国家少了这样一个优秀的栋梁之材。

自此之后,曾国藩在官场上春风得意、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中堂的位置,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夏思沺这个知交好友。

有一次,曾国藩到安徽首府安庆去视察工作,想起了夏思沺来,于是就问地方官员:“我在这里有一个朋友叫夏思沺,我想去拜访他一下。”官员们一听,中堂大人在这儿有朋友,连忙问:“不知这夏思沺现在何处?”曾国藩说:“他是铜陵县钟鸣镇泉栏村人。”官员便要差人去请,曾国藩摆摆手,说道:“他对我有恩德,我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在当地官员们的陪同下,曾国藩坐快船赶到了铜陵县,又马不停蹄地来到钟鸣镇泉栏村,可是夏思沺却不在家,家里人说他在大通镇荷叶洲教书。曾国藩又立即赶到了荷叶洲,这才找到夏思沺,但是却见他一袭蓝衫,穿得十分破旧寒酸。曾国藩就问:“这么多年,您怎么处境如此落魄?”

夏思沺淡淡地一笑,说自己这些么多年一直在教书,以此养家糊口。曾国藩说:“像您这样的人才,应当再去参加科考,为国效力。”夏思沺却说自己对于功名利禄,早已看淡了,不放在心上了。见夏思沺如此说,曾国藩也不好再劝说,便送给了他一张银票。这是一张空白银票,也就是说他可以随便填写想要的数额,逢庄取银,逢铺取物。夏思沺也没多说什么,接过银票就放到了抽屉里。曾国藩临走的时候对夏思沺说,过几年再来看望他。

几年以后,曾国藩果然又来看望夏思沺。但见他还是一袭蓝衫,非常寒酸,还在以教书养家糊口,而且面容显得非常苍老。曾国藩不禁大为不解,心想自己给他的银票已经足以令他置房买田,过上富裕生活了,怎么还会如此落魄呢?于是忍不住开口问他:“夏先生,我当初给您的银票您没有用吗?”

夏思沺说:“噢,在这儿呢!”一拉开抽屉,银票还静静地躺在那里,曾国藩拿起来一看,发现夏思沺只支取过一次,数目是十两纹银。再一细问,原来这十两银子也不是夏思沺自己用了,而是给荷叶洲一个死后无钱安葬的孤寡老人做了烧埋费。据夏思沺说,当时自己的身上确实是没有这笔现银,无奈之下,才用这张银票支取了十两纹银,以此安葬老人。

见夏思沺如此不贪朋友之财,淡泊名利,志行高洁,曾国藩不禁对夏思沺更加肃然起敬,觉得他大有古仁人之风,此后更把他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的确,不贪朋友便宜、品行如此高洁的朋友实在是值得学习的良师益友。

互相谦让的陈重与雷义

陈重是东汉的名士,字景公,是豫章宜春人,生性大度敦厚,与豫章鄱阳的雷义从小就是很好的朋友。雷义为人非常善良,时常怜悯帮助他人,很重义气,行事谨慎。陈重与雷义一起学习经典,修身养德,因为互相谦让而出了名。

陈重和雷义都曾在郎署任职。当时同在郎署任职的一位郎官欠了别人钱财,债主天天来向他要债,陈重于是悄悄地替这位郎官把债还上了。那位郎官知道之后,非常感谢陈重,陈重说:“不是我做的,或许是有同名同姓的人。”始终不说出自己对别人的恩惠。

还有一次,一位郎官因为有事告假回家,错拿了隔壁一郎官的一件衣服。衣服的主人怀疑是陈重偷的,而陈重并没有替自己申辩,去买了一件同样的衣服还给了他。后来请假的那位郎官回来,将衣服还给了主人,这件事情才终于水落石出,周围的人这才知道身边居然有这样一位能够受污不辩、有德有量有胸怀之士,于是对他十分钦佩。

雷义在郡府担任功曹的时候,一直提拔推荐善良的人,但却从来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过一个人,这个人后来送来了二斤金子,但是雷义坚决不肯接受。于是这个送金人趁雷义不在的时候,悄悄将金子放在了他家的房梁上。雷义后来修理房屋的时候才发现金子,但是金子的主人早已过世了,无法送还了,于是雷义便将金子交给了县里的负责官员。

雷义后来被举荐为茂才,他想要把职位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同意,雷义就装疯,披头散发地在外面跑,不理官府的任命。先前陈重被太守举荐为孝廉时,他也曾要将孝廉让给雷义,先后给太守写了十几封信,但是太守并没有理会。

同乡的人都赞叹说:“胶和漆已经很坚固了,但是这也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友谊啊!”两人因为谦虚推让的美德而出名,当时的“三公府”决定同时召用二人,并委以要职。

曾国藩所说的“凡事不可以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易受人钱财”是一种智慧,考虑的是:怕曾经的帮助成为“钓鱼的食饵”,那些人找上衙门,自己要偿还十倍甚至更多都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陈重和雷义的不占便宜、互相谦让是一种礼节,同样值得借鉴和学习。

李勉葬银

李勉是唐朝人,从小家教就很好,还非常喜欢读书,并且注意按照父母所说的、书上要求的去做,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培养出了诚信儒雅的君子风度。虽然他家境贫寒,但是从不贪取不义之财,从不占取朋友的便宜。

有一次,他出外学习,住在一家旅馆里。正好遇到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书生,也住在那里。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经常在一起谈论古今,讨论学问,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这位书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李勉连忙为他请来郎中,并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帮他煎药,照看着他按时服药。一连好多天,李勉都细心照顾着病人的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书生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了。看着日渐虚弱的朋友,李勉非常着急,经常到附近的百姓家里寻找民间药方,并且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挖药店里买不到的草药。

一天傍晚,李勉挖药回来,先到朋友的房间,看见书生气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阵欢喜,关切地凑到床前问:“哥哥,感觉可好一些?”

书生说:“我想,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可能是回光返照,临终前兄弟还有一事相求。”

李勉连忙安慰道:“哥哥别胡思乱想,今天你的气色不是好多了么?只要静心休养,不久就会好的。哥哥不必客气,有事请讲。”

书生说:“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来,帮我打开。”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书生指着里面的一个包袱说:“这些日子,多亏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这里是一百两银子,本是我赶考用的盘缠,现在用不着了。我死了之后,麻烦你用部分银子替我筹办棺木,将我安葬,其余的都奉送给你,算是我的一点心意,请千万要收下,不然的话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宁的。”

李勉为了使书生安心,只好答应收下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