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育儿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19300000034

第34章 宝宝自我感受的训练方法

出生不满1岁的小宝宝,他们已经开始认识自己与物体的区别,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通过自己的动作,认识自身动作和动作的关系,逐渐开始认识自我。

让宝宝感受自己和物体的不同

学会区分自己和客观物体,感受自己和外界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这是宝宝自我意识萌芽的一种重要表现,因为只有认识自己和其他物体是不一样的,宝宝才会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0~1岁的小宝宝,可以通过不断摆弄并使物体做出某些运动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动作能够改变物体,自己和物体是不一样的。这样,通过不断摆弄操作物体,从这些动作和伴随动作的结果中,宝宝获得了大量认识自我的机会,并且逐渐学会把自己和物体区分开来,产生一种“我是我自己”、“我和这些东西不一样”的概念。

有趣的小玩具

给宝宝一些小玩具,如拨浪鼓、小皮球等,让宝宝摆弄和操作这些玩具,并且注意观察这些玩具的变化,比如,手摇拨浪鼓,拨浪鼓就会动,而且会发出声音,用手推皮球或者用脚踢小皮球,皮球就会在地上滚来滚去。

小纸飞呀飞

给孩子准备一些薄薄的、撕碎的小纸片,然后家长给孩子示范,用嘴对着小纸片使劲吹来吹去,小纸片就会到处飞扬,然后请宝宝模仿家长的动作,也用小嘴吹一吹,并仔细观看小纸片飞来飞去的样子。

美丽的肥皂泡

给孩子准备一些肥皂水,然后找一个带把的小圆圈,在肥皂水里蘸一蘸,再拿出来,把嘴对着小圆圈吹一吹,就可以吹出好多小泡泡。让宝宝吹几次,感受自己的动作带来的结果,同时体会其中的游戏乐趣。

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

培养宝宝的自知智慧,首先要帮助他们学会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而1岁以内的小宝宝的自我认知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更多集中在对自己身体部位的了解,所以,这个时候,帮助宝宝认识自我的最佳方法就是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

眼睛、鼻子和耳朵

妈妈坐在椅子上,让宝宝躺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妈妈的眼睛,妈妈一边用手轻轻抚摸宝宝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等身体部位,一边对宝宝说:“这是宝宝的小眼睛、小鼻子、小耳朵。”

小手放哪里

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坐着,妈妈一边念童谣:“小手放哪里?小手放肩上。小手放哪里?小手放鼻子(眼睛、耳朵、头发、脑袋、胳膊、腿等各个部位)上。”一边和宝宝一起,将手放在相应的身体部位上。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宝宝逐渐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

学会认出自己的样子

培养孩子的自知智慧,家长还可以利用宝宝在镜子前玩、看自己的照片等方法,让宝宝学会认出自己,感受自己大致长什么样,发展初步的对自己整体形象的认知。

镜子里的我

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照镜子的时候,还不能把自己和镜子中的自己等同起来,他们常常会把镜子中的自己当作其他人或游戏的玩具、伙伴,有时候还会亲亲镜子中的小宝宝、用手摸小宝宝。而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认识到,镜子中的人就是自己,和自己是一样的,从而发展了对自己的整体形象的初步认知与感受。

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利用宝宝照镜子,在镜子面前嬉戏玩耍的机会,帮助孩子指认其中的人是谁,比如你可以一边指着镜子中的小宝宝,一边对它说:“宝宝看,这是谁呀?哪个是宝宝呢?”“哦,是宝宝,是宝宝自己!”

或者,可以让宝宝动一动,做一些动作,然后再看镜子中的动作,让宝宝感受、对比自己的动作和镜子中的动作。

宝宝的照片

宝宝稍大一些,比如快1岁的时候,家长可以把宝宝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照片都拿出来,让宝宝看着照片,指一指哪个是自己。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宝宝认识和了解不同形象的自己,了解自我。

学会认出自己的物品

对自己的认知和感受,除了要让小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形象之外,帮助宝宝认识和自己有关的物品也是增强宝宝的归属感、促进宝宝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因为宝宝在分辨、指认自己的物品的同时,也会感受和体验到“这是我的,不是别人的”,从而发展初步的自我认知概念。

平时,家长可以把小宝宝的玩具和爸爸妈妈用的物品(比如烟灰缸、香水等)放在一起,然后鼓励小宝宝从中找一找,指一指哪个是自己的东西,哪个是爸爸妈妈的东西。”

或者,把宝宝的玩具和其他小伙伴的玩具放在一起,让宝宝尝试指认哪个是自己的玩具,哪个不是自己的玩具。

感受自己的名字

知道自己叫什么,有自己的名字,这是宝宝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宝宝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人有了名字,才能使自己区别于他人,从而成为一个不同的,独立的人。刚出生不到一岁的宝宝,虽然还不知道名字的真正意义,但却已经能够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呼唤,能够把自己和爸爸妈妈所叫出来的名字联系起来。

把名字和自己联系起来

平时在家里,不管宝宝是否明白名字的真正意义,爸爸妈妈都要经常叫宝宝的名字,这样,时间久了,宝宝听习惯了,就能在名字和自己之间建立联系,产生一种萌芽状态的从属感,即爸爸妈妈在叫我,这是我的名字。当小宝宝和其他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妈妈要经常叫宝宝的名字,让宝宝学会区分爸爸妈妈是不是在叫自己,哪个名字才是自己的。

感受自己的性别

1岁的小宝宝虽然还不知道男孩和女孩到底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性别,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完全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事件、父母自身以及宝宝和同伴在一起游戏等途径,让宝宝初步感受到爸爸妈妈是不一样的,自己和一些小伙伴是不一样的。

爸爸妈妈不一样

平时,爸爸妈妈都在宝宝身边的时候,就可以一会让宝宝看看爸爸,一会让宝宝看看妈妈。让宝宝在记住爸爸妈妈的同时,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样子、穿衣打扮都是不一样的。

小男孩小女孩

宝宝和其他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家长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宝宝渗透一些性别概念。比如,家长可以说:“宝宝是小男孩。”“宝宝是男孩子,宝宝要勇敢!”“宝宝是小女孩,宝宝穿裙子,扎小辫!”“宝宝乖,宝宝多漂亮啊!”通过家长不断地强化,可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

从模仿父母的动作中认识自己

模仿他人对儿童自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1岁的小宝宝而言,观察和模仿都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小宝宝在模仿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逐渐了解到自己的动作和他人动作之间的关系。

所以,如果你的家里有个1岁的小宝宝,那就多让他模仿你的动作,帮助他在模仿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和他人。

和妈妈学动作

妈妈将宝宝抱在怀里,边说儿歌,边让宝宝跟自己学着做动作。

小脑袋摇一摇,

小舌头伸一伸,

小眼睛眨一眨,

小手指挠一挠。

妈妈说:“小脑袋摇一摇”,要同时做摇头的动作,然后请小宝宝模仿妈妈的动作。

妈妈说:“小舌头伸一伸”,同时做伸舌头的动作,然后请小宝宝仔细看,并对小宝宝说:“宝宝乖,小舌头伸出来,小舌头缩进去”,同时请小宝宝模仿妈妈的动作。

妈妈说:“小眼睛眨一眨”,同时做眨眼睛的动作,然后请小宝宝模仿。

妈妈:“小手指挠一挠”,同时做手的抓握动作,然后对小宝宝说:“小手指挠一挠,挠一挠”,一边说,一边看着小宝宝的脸,朝小宝宝微笑,同时请小宝宝也模仿妈妈的动作。

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的过程中认识自己

与小伙伴的交往也是宝宝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条件。宝宝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有关自己的信息,了解自己与他人有什么不同,进而进一步明确“我”是我自己,“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自己和小伙伴不一样

当孩子已经能够把自己和物体区分开来,已经对自己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这样在和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让孩子看到还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穿的衣服和自己是不一样的,玩的玩具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帮助宝宝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

和小伙伴一起跳舞,游戏

当宝宝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放一些音乐,然后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比如摇摇头、摆摆胳膊、扭扭屁股等。同时,家长在鼓励孩子自己创编动作的时候,也可以鼓励孩子模仿小伙伴,看小伙伴都做什么样的动作,自己也尝试做这些动作。

教宝宝爱自己

1岁的小宝宝虽然还不懂得什么叫爱,怎样才算自爱,但是,请你相信,当你的小宝宝对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小宝宝对自己的爱,比如可以教宝宝学会爱自己的小手、小胳膊、小腿,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小玩具等,这也是培养和发展小宝宝自知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亲小宝宝

一一一,拍拍小脑袋;

二二二,摸摸小脸蛋;

三三三,亲亲小小手;

四四四,揉揉小胳膊;

五五五,跺跺小脚丫。

妈妈给宝宝念儿歌,一边念,一边让宝宝做动作,这样既可以增进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亲子关系,同时,让宝宝更加熟悉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

宝宝香香

给宝宝洗完澡的时候,家长可以拍拍宝宝的小屁股,亲亲宝宝的小脸蛋、小胳膊、小手,然后看着宝宝,对宝宝说:“宝宝真香,妈妈爱宝宝!”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宝宝感受到自己是香香的,人人都喜欢,进而强化小宝宝对自己的喜爱之情。而如果家长老说孩子是“臭臭的”,那么时间长了,孩子自己的头脑中也会有一种印象,总觉得自己是“臭臭的”,从而对自己产生厌烦的情绪。

教宝宝保护自己

学会自己爱护自己,自己保护自己,这是增强孩子自知智慧的重要方法。如果你的家里有1岁以内的小宝宝,那么可以利用孩子游戏、进食以及练习爬行、走路等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帮助孩子保护自己,避免危险。

提醒宝宝要小心

孩子吃奶的时候,家长可以一边喂奶,一边对孩子说:“宝宝乖,宝宝慢慢吃,”防止宝宝呛着。

孩子在家里爬和练习行走的时候,家长要提醒孩子说:“宝宝要小心,不要碰到小胳膊哦!”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限制和保护,否则只能使孩子养成娇纵的性格。

孩子做游戏、玩玩具的时候,家长也要提醒小宝宝,比如玩沙时,要告诉他:“宝宝要小心,小沙子可不能弄到眼睛里哦!”

帮助孩子感受不安全的因素

比如,当宝宝看到火,感到很好奇,很想去探个究竟、把手伸向火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对宝宝摇头,同时可以手把着宝宝的手,让宝宝凑近火源,感受火的炽热,但要提醒小宝宝说:“再伸进去,会把小手烧坏,好疼好疼的!”

这样,小宝宝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下次就不会再轻易接近火源了。而这样做,既不会抹杀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可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帮助宝宝学会自控

自我控制是儿童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发生的能力。刚刚出生的小婴儿受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几乎没有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在宝宝的日常生活中,宝宝练习抓握、坐、爬、走路以及其他活动中,都有宝宝的意志努力和参与,都需要宝宝对自己的行为和动作进行调控。另外,当宝宝想要玩好玩儿的玩具,或者想要吃什么东西却暂时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也需要宝宝控制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对宝宝进行初步的控制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宝宝将来自我控制系统的真正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