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7天让你读懂社交心理学
19124500000009

第9章 一分钟,让别人喜欢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4)

4.不要持久握手。

有人喜欢握着别人的手问长问短,罗嗦个没完没了。看似热情,实则过分。尤其是对异性,更不能握着人家的手长时间不放。多长时间合适呢?三四秒钟足矣。

5.不要戴手套握手。

有人习惯于戴手套,但在握手时,必须把手套摘下来,在有些地方,女士被允许戴手套与人握手,其实,摘下手套更不失身份。

6.不要用左手握手。

除非右手有不适之处,否则,绝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尤其是对外国朋友,这一点特别得注意。比如印度人和穆斯林便认为,左手只适用于洗浴和去卫生间方便,而绝不能去碰其它人。西方人也不喜欢用左手跟人握手。

7.不要不讲“度”。

做任何事都有个度的问题,握手也不例外。有人为了表示自己的热情、真挚,与人握手时,使劲用力,这种做法不仅会弄疼对方,还显得粗鲁。与此相反,有人,尤其是个别青年女性,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只伸出手指尖与人握手,而且一点力也不用。这种做法也有失妥当,让人觉得你冷漠、敷衍。显然,过重过轻都不合适。怎样才适度呢?专家们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用手掌和手指的全部不轻不重地握住对方的手,然后再稍稍上下晃一下。

8.不要过分客套。

有的人不论跟谁握手,都一个劲儿地点头哈腰,这样做,明显地让人觉得客套过分。与人握手,应该同时致以问候,但如条件所限,不允许出声,点下头也算打个招呼,致了问候。对上级、长辈或贵宾,为了表示恭敬,握手时,欠一下身,也未尝不可,但点头、欠身和没完没了地点头哈腰是两码事。

9.不要交叉握手。

有些场合,需要握手的人可能较多。碰到这种情形,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与人握手。切不可交叉握手,尤其是和西方人打交道,更应避免(即两个人相握时,另外两人相握的手不能与之交叉。)因为交叉会形成十字架图案,西方人认为这是最不吉利的事。

10.不要采用击剑式握手。

所谓击剑式握手,就是在跟人握手时,不是正常、自然地将胳膊伸出,而是像击剑式地突然把一只僵硬、挺直的胳膊伸出来,且手心向下。

显然,这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握手形式,它给人的感觉是鲁莽、放肆、缺乏修养。僵硬的胳膊,向下的掌心,都会给对方带来一种受制约感,因而,彼此很难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与他人握手时,应避免使用这种握手方式。

11.不要采用死鱼式握手。

所谓死鱼式握手,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伸出的手软弱无力,像一条死鱼,任对方把握。

大家知道,握手本身就是一种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如果你伸出的是像死鱼一样的手,那就会使对方误以为你无情无意或觉得你性情软弱。同样,对方如果伸给你这样一只手,你也会有相同的感受。所以,在同他人握手时,应避免使用这种握手方式。

12.不要采用手扣手式握手。

这种握手方式在西方国家常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其方法是:主动握手者先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然后再用左手握对方右手的手背。也就是说,主动握手者双手扣住对方的手。这种握手方式适用于好友之间或慰问时,它表达出的是热情真挚的信息,但不适于初次见面者,陌生人或异性见面时用这种方式会让人觉得你有什么企图。

13.不要采用虎钳式握手。

虎钳式握手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这种握手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像老虎钳子一样,紧紧攥握对方手的四指关节处。显而易见,这种握手方式也不令人喜欢。

我们应该记住取得有效握手的七个原则。

1.尊重对方喜欢的空间和距离。

2.握手掌而非握手指。

3.与对方寒暄交谈。

4.握手的时间比要求的稍微长一点点。

5.握力应当紧稳,但勿太用劲使对方觉得不适。

6.如需要表示额外的热忱,可用双手紧握。

7.收回的时候,要简洁,明确,并且要再停顿一下。

与其低头行个礼后就去了,不如和对方握个手才离去,更能让见面者留下印象。或许最初会感到害羞不自在,但只要将握手当成一种习惯,形成自己行事待人的风格即可。

外在与内涵——神形兼备才是最佳形象

对一个人的形象来说,外表的美丽与精神内涵的统一,才是完美的。

第一次见面,有人外表堂堂,滔滔不绝,却不让我们喜欢,而有人不言不语,就那么站着或坐着,却带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甚至还能令人毫无保留地对他产生信任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出在人的内在素质修养上。

一个人的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是内心素养和美的外在体现,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该坐而坐,该说而说,做事稳重而有份量,待人热情而又有分寸,礼貌而又不拘小节。

它不是自模拟得之,更不是装腔作势的结果,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良好性格、气质的自然流露。要增强自己第一印象的魅力,关键还在丰富自己的内在修养。

外表的漂亮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外貌的吸引力对于男性就比女性更为重要。男性更多的受女性外貌的影响,而男性的外貌对于女性的影响就要弱一些。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有时会影响他的外貌。一所大学曾经邀请一位身高170公分的工人和一位只有165公分的哲学家同时给学生作报告。事后经过调查,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哲学家比那位工人长得高。虽然这里并不排除两个人在衣着打扮上的美感效应的差异,但更重要的还是演讲内容、知识修养等内在因素的影响。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人与人之间内在素质的吸引力往往比外表的吸引力更强。

心灵的内在美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能引起人的内心深处的激动,打下深刻的烙印。它操纵、驾驭着外在美,是人之美的源泉。有了内在美的存在,人才能真正成为完美的人,才能让人产生由衷的美感。灵魂比身体可能具有的美还要美得多。孟子将内在美理解为“充实"、“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人们如能“善养吾浩然之气",就能不局限于有限的身体而腾跃到内心充实的境界。内在美比外在美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与广度。

对一个人的形象来说,外表的美丽与精神内涵的统一,才是完美的。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说:“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便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偶然穿戴和装饰的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没有心。”

虽然,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他的内秀与外美必须是共同存在的。不要以为第一印象只是反映一个人的外在,就不重视内在素质修养的提高,只有表里如一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乍一看:容貌端正、仪表堂堂、体态健美,再一开口却是言语粗俗,没有礼貌,而且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这样的人你能对他有好印象吗?

而且,相互杂糅的内在心灵与外在形貌,是很难让人对其整体产生和谐之美感的。“一个丑陋的身体和一个优美的心灵正如油和醋,尽管尽量把它们拌和在一起,吃起来还是油是油味,醋是醋味。它们并不产生第三种东西;那身体讨人嫌,那心灵引人喜爱,各走各的道。

神形皆备体现的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过分强调“外包装”,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但这些都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不要费时费力之后,仍是“败絮其中”,一肚子草莽。加强个人内在修养和丰富个人内涵才能增加人的“含金量”,达到神形统一和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