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老板沉思录
19144300000050

第50章 运筹帷幄,成败于已(4)

李嘉诚自已的生活很节俭,但是面对着需要自己帮助的人,他是毫不吝啬,往往一出手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对于祖国的建设,对于国内发生的灾难,李嘉诚每每慷慨解囊。曾捐资20亿港元创办了汕大,为4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为6万失聪儿童进行语言矫正,帮助7万没有下肢的残疾人站了起来;在全国30个省市建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为上千万的残疾人提供人道援助。他还表示,要拿出自己1/3的财产用于社会慈善事业。这让我们看到一个富豪创造财富的真正精髓。

到目前为止,长江集团主席李嘉诚通过他的基金会向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捐款超过了50亿港元。这次四川地震,李嘉诚先后捐款一亿三千万。正如他自己所说:“要乐于助人,对自己要节俭,对别人要慷慨……”

李嘉诚说:“有的人,他虽然非常长寿,但是,人家也没有得他的益处,所以他这一生是有一点浪费了嘛。如果有的人虽然年纪非常轻就去世了,但是他对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好的贡献,所以,他虽死犹生。我觉得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富贵。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或者说义务,或者说责任。”

有记者曾问李嘉诚:几十年来,到底是什么东西始终让您保持对公益事业有如此的激情?您怎么看待财富?

李嘉诚对此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最要紧的就是内心世界,你会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么,你能力做得到的,你这一生应该好好尽心尽力去做。你明明有多余10倍、100倍都不止的钱时,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情?这使得一生有意义得多。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话,我还是走这条路。社会要进步,离不开支持关怀,这方面,你可以带给很多的百姓幸福安乐。

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我就这样想,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

李嘉诚为公益事业“挥金如土”,一掷千金,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却是如此俭朴,这与中华民族的古时训诫“成由俭来败由奢”是不谋而合的。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称道李嘉诚为“大智大勇”、“艰辛创业,富贵不淫。”美国《财富》杂志(1988年)这样评价道:在全世界的超级富豪中,“最节俭的是香港大亨李嘉诚”。

★第六节:低调做人,清誉至上

有人说李嘉诚之所以成为华人首富,很大原因是其做人的成功。他做人的最大特点是低调。低调做人是种智慧,但低调不是低头,不是不思进取。低调是要保持“谦谦君子”之风,是在进取的过程中掌握好分寸。

2006年4月,3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中国内地著名的企业家在香港集体拜会李嘉诚先生。

当大家前往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中环长江中心大厦第七十层,心中猜测种种,不知道这位商界巨人与传说中的有何不同,因为这30多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和李嘉诚面对面。当电梯门缓缓打开,陆续走出傅成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李东生(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马云(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朱新礼(汇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江南春(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等30多位中国内地著名的企业家等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让众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嘉诚亲自站在电梯口迎接他们。李嘉诚谦恭地向众人递上自已的名片并和每一位来客握手。

大家到的前一天晚上,每一位企业家都收到了李嘉诚的请柬,请他们到长江中心大厦午餐。而且李嘉诚吩咐必须送到每一个人手里,还要收到的人亲自签字。大家对这一点印象深刻,都认为实际上以李嘉诚的地位,通知大家一声也就完了。

午餐前,大家得知还需要抓一个号码按顺序落座。所去人之一朱新礼后来回忆说:“中国人讲究排座次,我们的企业又有大有小,年龄也老少不齐,这个办法确实好。”他认为李嘉诚的细心让每一位受邀者都受到了尊重。有几位年轻的企业家觉得弄这么复杂没有必要,但几个小时过后,他们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午餐开始。企业家们分成四桌,按事先抓好的号各自归位。李嘉诚从第一桌开始,每桌坐半个小时。朱新礼和江南春很幸运,刚好都挨着李嘉诚,因此,他们与李先生的合影最多。“我们都很崇敬您,”朱新礼对李嘉诚说,“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您的人生感悟?”“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回答。

江南春回忆说:“老先生说,今天我有这个荣幸能够接待各位,整个长江集团蓬荜生辉,让你听起来好舒服啊,其实跟人家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李先生对我们说,你们都是内地做得很好的企业家,我要向你们学习。他真的是发自内心地说,不像有些人,有了些钱,目空一切,不知道自己有多重了,让人心里不舒服。”

其中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企业如此之大、财富如此之多,每天还如此努力,6点起床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甚至12点?李嘉诚对此回答说,一个人一生能用的钱是十分有限的,他一直喜欢勤勉节俭的生活,不与别人去比。当他的两个孩子还只有10岁多的时候,有一个冬天他领他们到路边去看一个7岁的女孩。由于父母很穷,女孩下午放了学就在马路上铺了个报摊,坐在地上、坐在寒风里一边卖报纸、一边做功课。他对他的儿子们说,如果他们能做到这样就一定会成功。李先生说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是在于他干了什么,付出了什么。他的座右铭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他认为我们都很年轻,应该全身心投入创造更大的成就,同时为家人为朋友为别人为社会奉献更多的价值,并提醒我们要坚持不要松懈,要努力追求更高,创造不平凡的自我,实现人生的意义与目标。

席间李嘉诚每一段讲话必用三种语言:普通话,粤语,英语,照顾到每一个人。李嘉诚送大家一句话: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三个小时的聚会很短暂,到告别的时候又一轮拍照高潮掀起,李嘉诚仍然笑容可掬地满足大家的要求。如迎接众人一样,李嘉诚又把众人送至电梯门口,与每一位企业家握手告别。大家都非常感动,觉得李嘉诚这么大年纪,做到今天的地步还非常亲和,亲自在电梯口迎接,然后再亲自送到电梯口。

姜汝祥也表示:“见到一个巨人,一位获得世界承认的精英,这可以让中国的企业家们有所收敛——有很多人一旦做成功了就成了神。”

平易近人,是企业家们对李嘉诚的共同印象。马云也是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李嘉诚:“做得最出色的人往往很平凡,这样的人非常值得尊重。”通过这次面对面地交流,大家共有的一个感觉李嘉诚不但在商业上很成功,更成功的是他在为人处事上。这么大的企业家,有那么多财富,却是这么谦虚细心,注重礼节。

李嘉诚视名誉如生命。他常说:“名誉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第一生命还重要。”李嘉诚视名誉为生命,他看重的实际上是清誉,而非荣誉。李嘉诚不但严以律己,对儿子同样要求“苛刻”。

李泽钜、李泽楷八九岁时,就被安排在公司董事会上,静坐一旁,作为学校之外的另一项重要课程。在两兄弟念中学时,李嘉诚就带他们到公司开会,“带他们到公司开会,不是教他们做生意,而是叫他们知道,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开很多会议,才能成事。”

大儿子李泽钜从爸爸的教育中受益颇深,他对李嘉诚的评价是,他很清楚在他生命中对它比较重要的事情,他会将钱用在这上面,比如帮助那些不幸的人,捐资医疗教育事业,只是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虽然我们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想像的简单,但简单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

据说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嘉诚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为了锯断大树,由两个菲律宾工人顶风冒雨,全身湿透,李嘉诚见到此景,要儿子马上起床换上游泳裤去帮忙,他说,菲律宾工人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背井离乡来工作,但同样是人,地位与自己一样,他的两个儿子马上下去帮忙抬树。两个儿子懂得,职业不分贵贱,要学会尊重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

小儿子李泽楷,不满14岁,赴北美读大学预备学校。美国同学不论出身高家或平民,皆有很强的独立意识。目睹耳染,李泽楷很快习惯了独立生存。父亲去看儿子,发现泽楷假日在网球场拾球赚钱。李嘉诚回港后对夫人庄月明高兴地说道:“泽楷学会勤工俭学,将来准有出息。”

一次,李嘉诚到外国探望读大学的儿子。那日,天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踏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再看清楚一点,原来是儿子李泽楷。两兄弟到外国读书之初,李嘉诚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他才放弃这个磨练儿子的方法。

李嘉诚曾说过:“对子女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便是他们成人后,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才是教他们如何做生意。”

1990年,做了4年打工族的李泽楷,在父亲的指令下回港。李泽楷顺从父亲,也许是他厌倦了异国打工生涯,也许认为父亲的公司里更可“随心所欲”,大展拳脚。李嘉诚并不以为小儿子的实习期已结束,只安排他到和记黄埔做普通职员,跟随行政总裁马世民学艺。马世民则安排他到旗下的和记信公司工作,这与他喜欢的电脑工作基本对口。最初的日子,李泽楷向父亲抱怨薪水太低,还不及加拿大的1/10,是集团内薪水最低的,都抵不上清洁工。李嘉诚说:“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团最低的!”李嘉诚从集团支取的袍金才5000港元。

李嘉诚说:“如果子孙是优秀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凭实力去独闯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享乐,好逸恶劳,存在着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子凭父贵。那么留给他们万贯家财只会助长他们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恶习,最后不但一无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甚至还会变成危害社会的蛀虫。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害了他们吗?”

李嘉诚不只是单纯的在思想上为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还更重于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严格要求。综观他大半辈子奋斗生涯,不管是打工时期,还是成为巨富时期,他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形象,一言一行从来都是谨慎从事。日常生活,平淡、克勤克俭;坚持低调做人,清誉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