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威震东北张作霖
1915900000014

第14章 再次问鼎(2)

曹锟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可是有备而来,马上拿出杨庶堪、宋大章寄给宁武的两封信,信里直接提到了张景惠的秘书长宋文林。面对尴尬,张作霖脑子里飞快运转。猛然意识到信里只涉及宋文林,就把责任一股脑儿地都推到宋文林的身上。于是当着曹锟的面,给张景惠打电话,把他臭骂一顿,命令立即扣押宋文林。

演完这出戏后,把曹锟恭送出去。张作霖马上通知宋文林和宁武去见他,宁武就立即说: “我们往来的信件都是由日本邮局寄发的,从来没有出过差子。但北京宪兵司令秦华和直系有来往,还与日本人有些秘密勾当!可能是他从日本邮局偷出来的!”

张作霖听了大怒:“他妈的,做我的司令,跟别人干活,我一定要办了这小子。”然后张作霖再三叮嘱宁武,以后来往一定要小心,免得惹出麻烦。

从张作霖的态度看来,曹锟这一闹一迫,虽把秘密揭穿,倒帮了个忙,起了促成的作用。

奉系与孙中山的合作已经是呼之欲出,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孙中山想尽快北伐,并联手对付直系,但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差点当了俘虏,迫不得已,他只好回师广东,讨伐陈炯明的叛乱。所以直奉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根本没有能力援助张作霖,他自己都顾不过来了,而张景惠的两个师不堪一击,很快缴械投降。张作霖并没有埋怨孙中山,他很理解孙中山的处境:“那边有个陈小子,这边有个张杂种,坏了事。胜败乃兵家常事,算不了什么,不过孙先生是文人,带兵是为难的。我不求他别的,只要他对国家大计多想办法,这帮家伙让我用武力收拾他们!”

孙中山脱险到达上海后,张作霖找到宁武,很仗义地说: “宁孟言,我要在患难中交朋友。我不写信,信也难写,你就代表我去探望孙先生,请他到东北来住。”不过孙中山婉言谢绝了他的邀请。孙中山是有顾虑的,他联合张作霖并非是出于政治目标一致,只不过想利用张作霖达到他驱逐直系的目的,将来如果成功,下一个目标他要对付的肯定是张作霖,到时候他怕自己难堪。

虽然没有答应张作霖的邀请,但孙中山还是向张作霖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那就是向张作霖借钱。

张作霖听后,毫不犹豫地说:“患难中交的朋友,才是真朋友。我送孙先生十万元作他的生活费用。回粤平乱问题,请他派代表来详细面商,你去发电报。”后来孙中山就多次派汪精卫、孙科等人到奉天同张作霖商谈合作事宜,而奉系派出与孙中山接洽的人则是姜登选。这个姜登选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五期工兵科毕业,朱庆澜任黑龙江将军时,他就任参谋长。后来,朱庆澜任广东省长,他也跟着老上级一起去了,后来又跟朱庆澜一起到过四川和云南。姜登选结交广泛,人缘甚好,特别是他对广东很熟。自然,奉系同孙中山的联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经过双方频繁密切的往来沟通,奉系和孙中山逐渐达成一致,主要协定就是针对直系作战的两套方案,一是军事上的,二是政治上的。

第一个是军事方案,由南方革命政府下令讨伐曹吴,从南方出兵北伐,用以牵制长江以南的曹吴军队。而奉军由东北进军关内,直捣北京。这样南北夹击,打倒曹吴。奉系完全同意南北夹击之议,但强调分头进行,意思是各自发动,彼此不必有统属关系,这一点取得了共识。

第二个是政治方案,提出打垮曹吴后,如何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家的统一和建设的问题。

说到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张作霖就显得莫衷一是了。说实在的,他还真没怎么仔细想过。之所以要与孙中山联合对付直系,很大原因就是他看不惯吴佩孚的嚣张跋扈,再后来则是他败在了老吴的手下,这个仇始终让他耿耿于怀。也难怪,自从张作霖从奉天崛起以来,他还真没怎么吃过亏,尤其是这么大的亏,更是难以想象,这让好面子的张作霖始终无法释怀,下定决心要将吴佩孚拉下马来。所以关于这一点,张作霖也就含糊其辞地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说,现在不是当务之急嘛!”

张作霖出于对孙中山的敬仰,始终是支持他的。就算孙中山被陈炯明逼得跑到上海的时候,张作霖也没有落井下石,反而雪中送炭,给孙中山送去了几十万,让他得以东山再起,消灭陈炯明,巩固南方革命根据地,而孙中山对他是抱着感激的心态的。双方合作倒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而反直三角同盟的另一方段祺瑞又是怎么回事呢?按说段祺瑞现在已经算是过去式了,自从直皖一战,皖系就已经完全出局,段祺瑞本人也下野避走天津,怎么现在又冒出来了?

其实自从皖系倒台以来,段祺瑞表面上下野了,但他并没有停止自己倒直的工作,反而一直在暗中蛰伏待机,并时有动作。他知道,要对付直系,自己的实力是不够的,只有联合东北的张作霖,才有获胜的希望。而张作霖所带之兵原属袁世凯之36镇中的第27镇,虽然不是小站出身的北洋正统,但也属北洋一系。因此,段祺瑞和张作霖本来就有老关系。此外,他们都是亲日派。在对日关系上,他们早就是好搭档。1920年直皖战争后,奉系主张对皖系从宽处理,而且暗中同皖系建立了联系。

住在天津租界的他,秘密派遣徐树铮进入福建,准备联络福建督军李厚基,再次举起反直的大旗。因为李厚基本来就是皖系人马,是段祺瑞之前的学生与部下。但是在政坛上是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讲的,李厚基一直在岸边观风,一见到直系势力大涨,为了自保,投入了直系阵营。

李厚基本人是指望不上了,段祺瑞又想出一计,准备赶走他,让福建重新回到皖系手中。完成这一任务的人选他也想好了,就是李厚基的属下,第24混成旅旅长王永泉。这个王永泉曾经是老段的部下,与他关系一直不错。为了这一计划,徐树铮紧急联络了孙中山。此时的孙中山已经平定陈炯明叛乱,部队集结于江西瑞金。但因为直奉战争已经结束,奉系失败,革命军孤立无援,实力上难以和吴佩孚抗衡,因而部队停留在江西没有再前进。得知徐树铮的计划后,孙中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他可以趁机将自己的部队从江西调出来,转移到福建休整,避开吴佩孚的锋芒。

于是计划妥当后,王永泉突然发动兵变,率兵包围了李厚基的督军府。突遭变故的李厚基慌了神,趁黑夜逃跑,福建就这样落到了王永泉手里。王永泉成为福建总抚,并兼任建国军总司令,而让国民党人林森当了省长。一位小小的旅长,一夜之间成为响当当的一省之首、军队总司令。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然而,徐树铮机关算尽,却没料到军阀王永泉得到了福建,大权在握,开始看不惯徐树铮在自己眼皮底下另搞一套,于是他通过种种手段,最终胁迫徐树铮两手空空地离开了福建返回上海租界。

尽管各自的主张不同,但是粤皖奉三派在反对直系军阀这一点上却很快就取得了共识,并秘密结成了三角同盟。

冯玉祥是双保险

张作霖成功地建立了三角同盟,但他知道,光凭这样还是不能确保获得胜利。要想有十足的把握,最好能在直系内部寻找到突破口。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张作霖很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直系内部谁有可能倒戈呢?在将直系重要将领的名单一个个筛选后,他最终将目光放到了一个人身上,他知道,只要说动这个人,直奉战争的胜利就是板上钉钉的了。此人就是冯玉祥!

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1882年生,1913年任陆军第7师步兵14旅旅长。1921年任第1l师师长,同年升任陕西督军,次年5月又改任河南督军,10月调任陆军检阅使。1923年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11月授将军府扬武上将军。

冯玉祥出身贫寒,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生活,他15岁就参军入伍,开始了戎马生涯的传奇一生。因为早年的艰辛经历,冯玉祥对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极为不满,尤其是对达官显贵欺压百姓更是不能容忍,对军阀们连年征战、老百姓苦难深重更是刻骨铭心。

冯玉祥是有一定的改造国家的理想的,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中国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由于他的种种行为与那些旧军阀们的思想格格不入,所以他在直系军队中显得比较异类,常常遭到同僚的嫉恨!这中间就包括吴佩孚。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他听说张作霖在东北依靠日本人的撑腰,气焰熏天,非常痛恨,所以在直奉战争中格外卖力。吴佩孚虽然不喜欢他,但毕竟他在直系中还是一员重要战将,考虑到后方稳定的需要,吴佩孚安排他作为后援,率兵对付河南督军赵倜。

战争爆发时,河南督军赵倜认为有机可趁,就乘直系后方空虚之机,命他的弟弟赵杰率军从正面攻打郑州,而从背后包抄的则是赵倜的军务帮办鲍德全。冯玉祥果断迎敌,在郑州一线摆开战场,一场较量下来,赵倜的军队失败,赵倜本人只身逃往上海去了。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鲍德全因为和曹锟、吴佩孚关系比较铁,在自己兵败后居然没有逃走,反而跑到了省城,成了当地维持治安的总负责人。

由于鲍德全的参战,冯玉祥的部队也有不小的损失,为此他恨死了鲍德全。当冯玉祥获胜后率领部队追击赵部残余进到开封车站的时候,城内的文武官员都来相见。没想到的情景出现了,这个鲍德全竟然也大模大样地跑来接迎。

冯玉祥一见到他,怒火上冲。心想你跟赵倜一起帮助张作霖,我的部队有不少军官和士兵都死在你手里,你居然还敢来迎接我,简直是不知死活。冯玉祥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命令手枪队长李向寅把他逮捕,拉到空地上枪决了。

吴佩孚本来知道冯玉祥和鲍德全嫌隙很深,却没有撤鲍德全的职,一是因为他们是老关系,二是为了用鲍德全牵制冯玉祥。不料,冯玉祥一到开封就把他杀了。听说了消息后,吴佩孚亲自打电话质问冯玉祥为什么不听命令,冯玉祥根本不承认见过鲍德全,只是含糊其辞地说:“他失败后逃到了哪里我不知道,说不定已经死在乱军中了。”吴佩孚对桀骜不驯的冯玉祥意见越来越大。

在以后,因为种种利益冲突,冯玉祥与吴佩孚两人之间的裂痕在一天天扩大,更是为冯玉祥的最终倒戈埋下了伏笔。

因为冯玉祥作战有功,吴佩孚不得不任命他为河南督军,但在他还没有正式上任前,关于督军署的办事机构人员,吴佩孚就给他开了一纸名单,上列的全是与吴有关系的故旧私亲,推荐他们到督军署担任要职。几十个职位全都是吴佩孚的人,只有秘书长一职让冯玉祥自己安排。冯玉祥大怒: “这么弄,我这个督军还用干吗?”一怒之下,他对吴佩孚推荐的人全部拒绝,一个不留,这当然让自负的吴佩孚更为生气。

后来在当上河南督军后,吴佩孚又命令冯玉祥在河南给他筹措80万元款项作为军费,还说以后每个月固定上缴20万元,冯玉祥更加不满,他直接拒绝了吴佩孚的命令,并且口气强硬地说: “我没有这么高的搜刮压榨的本领,不能遵办。你如一定要办,那就请你来当河南督军好了。”

由于冯玉祥在筹款的问题上不买账,加上他的驻扎地在开封,而吴佩孚本人住在洛阳,两地距离太近,让吴佩孚始终不放心他。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从来没有将冯玉祥当自己人。像这种不尊重领导的人,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得到信任和重用,吴佩孚不是圣人,当然也逃不开这个规律。因此,吴佩孚就把他任命为有职无权的陆军检阅使,调往北京南苑驻扎。1922年10月31日颁布任命令,三天之内,冯玉祥就率队调动完毕。冯玉祥在河南督军的位置上只待了半年,就丢了地盘。而且吴佩孚为了安抚冯玉祥,好让他乖乖离开河南,答应每月仍由河南拨助20万元,作为他们的饷银。但当队伍调动完毕后,吴佩孚就把他的话扔到一边去了。

冯玉祥知道,吴佩孚此次将他调职,其用意就是要置他于绝境,让他们即使不饿死,自己也会瓦解。但是冯玉祥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不会坐以待毙。利用驻扎南苑的时间,他抓紧整顿队伍,每天高难度练兵,将自己的部队打造成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劲旅。

正是看到了这些情况,张作霖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主动派人联系冯玉祥。第一次,张作霖派出了司令部参谋处科长傅兴沛,与冯玉祥的秘书长刘骥以私人身份往来,试探双方的立场。冯玉祥并没有过多表示,只是嘱咐傅兴沛不要在北京久待,因为北京耳目太多。

虽然冯玉祥没有明确表态,但为人机敏的张作霖从冯玉祥的态度中已经看到了希望。于是他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副官马炳南,与冯玉祥的交际处长张树声秘密接触。

之所以派他们两人联系,主要因为他们俩原来就是老战友。冯玉祥在20镇任步兵连长时,张树声任骑兵连长,马炳南任团书记官,他们早就相识。而且,冯玉祥和马炳南又都是基督徒,关系更进一步。

开始时,两人之间的来往主要是私人关系,但张树声有意无意地向马炳南透露,冯玉祥对自己的处境极为郁闷,想要有所改变却又没有机会。得知这一重大消息,马炳南立即赶回奉天,把他与张树声密谈的情况汇报给了张作霖,张作霖很高兴,立即派马炳南返回北京,与冯玉祥暗中联系。

然而,马炳南的身份天下皆知,他不能公开去见冯玉祥,否则~旦被吴佩孚知道,他们俩也就大祸临头了。就在马炳南苦于找不到什么理由的时候,恰好冯玉祥要举行婚礼。这下好了,马炳南就以公开的身份,代表张学良前去祝贺。在结婚典礼进行完毕,嘉宾们都散去后,张树声带领马炳南单独见了冯玉祥。

马炳南借机把张氏父子愿与冯玉祥合作的口信说了出来。冯玉祥听后,亲切地笑着说: “你不容易啊,在两方之间来往,你就多费心吧!”

听话听音,虽然冯玉祥并没有直截了当地答应合作,但那是政治人物的习惯,说话留三分。深深了解官场的马炳南岂有不懂的道理,回到奉天就报告了张作霖。此后,双方开始了日渐紧密的往来。

有人会问了,冯玉祥不是一直很讨厌张作霖吗,怎么会和张作霖合作呢?其实这是不了解政治,政治家为达成目的可以用种种手段的,绝不会仅仅凭借自己的喜好行事。冯玉祥想要在吴佩孚的紧逼下突围,必须要借助外来力量。而且,促使冯玉祥决定与张作霖合作的,其实主要还不是马炳南等人的功劳,而是另有其人。

这个另有其人,指的就是孙中山。

早在1920年,冯玉祥驻扎在汉口时,孙中山就曾派他的秘书徐谦到汉口看望他,表示希望双方能加强合作,一致从事革命工作。当时的孙中山,在中国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其威望盖过任何一位政治人物。而冯玉祥不过是个小小的师长,孙中山这么一位大人物居然能看重他,这种知遇之恩本身就让冯玉祥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