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
19181200000007

第7章 明清及民国文物

§§§第一节 碑刻

除了考古发掘之外,大同博物馆还有许多传世的文物精品,以明清与民国时见多,有碑刻、玉器、瓷器、铜器、书画等。

【朱熹易系辞碑】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书大字行书碑刻。初由其门生蔡元定刻存于湖南常德学府(今湖南常德市)。明崇祯十一年(1638),大同郡守屈钟岳依其早期拓片,摹刻而成,树于学宫,镶于府学明伦堂正壁。20世纪50年代初,将其嵌于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正面墙上。1984年移至大同市博物馆。碑为方形,一组四通,共14行,每行8字,凡112字(迭字不计其内)。碑文内容为《易经·系辞》和《易经·说卦》中的节句,碑文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朱熹书,蔡元定刻。

崇祯戊寅孟冬吉旦,郡守阕西屈钟岳刻石。

碑碣边缘不甚整齐,高156-158厘米,宽61-64厘米,厚10-14厘米。书法结构奇巧,用笔豪劲,浑然有力。

【文征明诗碑】

明代碑刻。汉白玉质。明代督粮官山东临朐人迟凤神到江南督办粮储,得到文征明《太湖》和《涵村道中》诗轴,与同僚观后都认为“可刻之传诸远世”。嘉靖三十一年(1552)春,来大同“理饷”,请当地生员郜应麟将诗摹刻成碑,树于学宫。直奉战争时,移至华严寺海会殿保存。抗日战争时,又埋藏于大西街兰池西侧大院。1954年,立于上华严寺廊下。1984年,迁至大同市博物馆。方趺无额,碑阳与碑阴每面各刻文征明自作自书的七律诗一首,碑阳为《太湖》、碑阴为《涵村道中》。

碑阳

太湖

岛屿纵横一镜中,

湿银盘紫浸芙蓉。

谁能胸贮三万顷,

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远洪涛翻日月,

春寒泽国隐鱼龙。

中流仿佛闻鸡犬,

何处堪追范蠡踪。

碑阴

涵村道中

宛转层冈带远岑,

梅花粲粲竹深深。

人家尽住苍云坞,

拄杖时穿玉雪林。

风壑声传千涧雨,

晚山清落半湖阴。

刚怜百里城闉隔,

终岁不闻车马音。

碑记

余督(下缺9字),文衡山□卷一轴□□(下缺约10字)□□传□□□(下缺约8字)会(下缺不计)嘉靖岁次□子春二月既望临□□□□□□。

碑高182厘米,宽94厘米,厚24厘米,每面刻6行,满行10-13字,字径大者25厘米,小者10厘米,大字行书。末尾皆附“征明”二字,与正文等大。碑阴末尾的五行附记漫漶严重,却道出刻石的缘由。这两首诗作于文征明辞官初期,作者通过对故里湖光山色、山村田园、梅花竹林、乡间小道等景致的描写,抒发作者洞达人间世故,恬淡宁静的人生境界。书法笔走龙蛇,遒劲舒畅,挥洒自如,气势磅礴。

【壮观碑】

清代碑碣。壮观碑有大小两通。据清道光《大同县志·杂志》载:“‘壮观’二字,相传为李太白书于恒山。今郡斋、镇署皆摹以勒石。”郡斋所立碑较小,碑高160、宽82、厚22厘米;竖于镇署之碑高大,汉白玉质,原存于上华严寺山门走廊,1984年迁至大同市博物馆。大壮观碑方趺圆额,碑额线刻二龙戏珠,碑石上仅刻“壮观”两个楷书大字,字径60厘米。“壮观”二字结构稳健,法度森严。右上角隐约可见“太白”二小字。碑阴与碑阳的四周线刻卷草纹。碑阴额刻“资事堂记”四字。正文楷书大同总兵俞益谟的“建镇署资事堂碑记”。共22行,满行54字,计800余字。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八月,石匠马登云刻石。碑趺为青石岩质,雕成须弥座。浮雕莲瓣纹和水波纹。碑通高314、宽87、厚28厘米。

§§§第二节 书画

【明董其昌书七言绝句立轴】

1964年,市民捐赠。长131厘米,宽51厘米,绢裱立轴,上有七言绝句曰:“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诗轴左下角钤印二枚,一朱文印5.2厘米见方,为“宗伯之印”;一白文印6厘米见方,为“董氏玄宰。”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谥文敏,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氏书法善将中锋与侧锋组合,中锋厚实圆劲,侧锋爽利劲健,精神外露,两者相得益彰。字距与行距空阔疏朗,可谓“潇洒出尘,风神超逸”。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具有浓重的文人儒雅意趣,在明末清初书坛上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清龚贤诗稿长卷】

1957年9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交。长51.1、宽24厘米,纸本绢裱。全轴共分17段,收入龚贤、陈骞、袁埴等17人书写的七言诗80多首。长卷起首为龚贤书“黍字席上赠高倩皆”七言诗三首,落款“野遗生龚贤稿”,左下角钤白文印“龚贤”;其他16段所书诗词有楷书、行书和草书,风格各异,共有24方印。长卷是以龚贤为首的诗画家们,以“红桥旅梦”为题而作,为清康熙时作品。

龚贤,清代著名画家。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后迁居南京,是“金陵八家”之一。出身贫苦,性孤僻,又正直不阿。在诗、书、画上都有一定的成就。龚贤书法结体偏长,运笔风神,行距开阔,严谨而不乏舒展,方折而不失圆转,随意而挺拔,奇特而平朴,有磊落之气,乃是集欧阳询、李邕、米芾、董其昌之大成,独有风貌。

§§§第三节 玉器、瓷器、铜器

【清翡翠双獾】

捐赠。圆雕,利用一块整玉自然的成色镂空俏雕而成,两獾相对,一只呈翠绿色,一只呈乳白色,首尾相衔,嬉戏互挠,作品构思巧妙,相得益彰。长4.5厘米,宽3.3厘米,高1.5厘米,腹围8.2厘米,重35克。双獾是双欢的谐音,隐喻成双成对、欢欢喜喜、夫妻和美,是清代玉雕中常见的题材。

【洪宪款粉彩婴戏蟋蟀罐】

民国时仿造品。1953年12月收购。小口,广肩,鼓腹下敛,平底。腹壁粉彩绘两个头梳垂髫,身着红、蓝衣、小花裤的两小孩于绿茵草地上用小棍嬉戏盒中的蟋蟀,神情专注,天真稚气,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另一面墨书题记“惟被金虫,乘时角胜,童子何知,不多秋兴”4行12字,题识后落圆款“洪”,方款“宪”。高6.6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3.5厘米。

【铜八仙雕像】

1957年12月,大同市工商业联合会捐赠。呈古铜色,模铸。雕像群由八仙和南极仙翁组成。八位仙人身高相近,手持各种法宝,表情神态生动各异,皆立于山石状铜座上,呈现出神仙特有的韵致与洒脱。此系列雕像:铁拐李底座有“德荣堂王瑞敬”六字。蓝采和,头结双髻,面目浑圆,身着偏襟宽袖衣,下摆呈荷叶形,裤口窄小,腰系带,带下垂四片叶子,带头飘于腿前,右手托桃,高53厘米。汉钟离,头束双髻,双眉倒立成八字状,两眼圆睁,蓄须,衣同蓝采和,只是袒腹露胸,右手执芭蕉扇,左手藏于袖中贴于左胯部,高54厘米。铁拐李,金箍束发,蓬头垢面,袒腹跛足,右手高举葫芦,左手拄拐,左腿残,高54.5厘米。曹国舅,戴幞头,蓄须,短髭,身着圆领宽袖长官袍,双手打云阳板,高55.5厘米。吕洞宾,头戴冠,须髯飘逸,身着交领长袍,腰系带,带头垂于身前,左手手背向前作行走状,身背阴阳剑,高55.5厘米。张果老,头戴高冠,面目苍老,须髯飘逸,内着交领衣,外罩对襟长袍,腿部露出内衣的宽下摆、小裤口及两个带头,双手持鱼鼓筒,高55厘米。韩湘子,头结双角髻,脑后发髻垂肩,面目慈祥,蓄须,衣同蓝采和,双手持笛,肩背葫芦状物,高53.5厘米。何仙姑,辫发垂两肩,衣同蓝采和,左手相握前举,右手藏于袖中贴于右胯部,胯部露出一长方形板状物,高53厘米。中间南极仙翁,他是掌管人间性命年寿的神仙,又叫“寿星”或“老人星”,脑顶隆突,颌下长髯,身着对襟长袍,胸前系带,右手持书卷,左手抚膝,坐于云头座上,前有细水潺潺,身旁植长生不老树,背有祥云及仙山,两侧有一牛、一仙鹤立于山石上,高109厘米。八仙本是凡胎俗体,其所处也非同一个时代,但皆因修炼而得道成仙,所持法器各有不同,与南极仙翁相合组成“八仙庆寿”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