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足部按摩疗法
19184500000003

第3章 家庭足部按摩基本常识(2)

6、翘型足。

翘型足,大趾上翘,其余四趾向下扣,足背可见青色血管浮露,趾甲厚而无华,足大趾下掌垫加厚。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和性生活无度之人,常伴有头晕、腰痛、视疲劳、记忆力减退等。

(二)足趾与健康

人们似乎很少去关心自己的脚趾,其功能和肌肉也日渐退化。如果仔细去分析五根脚趾与全身各部位的联系,就会发现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通过仔细观察五根脚趾,可以了解身体相应部位的机能状况。

1、观拇趾察健康。

肝经经络起自于拇趾内侧的趾甲处。肝经负担太重时,拇趾会出现弯曲;身体疲倦或肝功能差时,拇趾会显得柔软发胀。而拇趾柔软肥胖,一般是精力不足或胃内空气堆积所致。

另外,第四趾处有胆经经络,和肝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观察拇趾的同时也必须观察第四趾,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平时经常观察拇趾,可避免延误疾病的医治。

拇趾外侧的趾甲处,为脾经所属,控制着机体的营养吸收,也是控制机体气血流通的要害。若此路不通畅,可表现出脚冰凉、月经不调等。

拇趾代表头部,其内侧为头的中央,外侧有几处则形成头的侧面。如果在拇趾上出现痣或类似的东西,则通常是脑部发生异常的前兆。

拇趾底部干燥破裂,标志着体内长年毒物蓄积,肝脏负担过重,并且性方面的反应较为迟钝;拇趾变得极端肥硬(紧张状态)时,尤其是拇趾根部,小心患有糖尿病。

另外,左脚拇趾比右脚拇趾粗,多为有偏食、糖尿病、月经过多、肿疱等毛病;若右拇趾比左拇趾粗的人,多为头脑、体力都很强的人。

2、观第二趾了解健康。

由于第二趾与胃的关系密切,如果勉强穿着不合脚的鞋,势必会压迫脚趾,从而影响到胃,出现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身体疲倦、喉干等多种症状。

此趾端柔软肿胀、多皱纹,呈萎缩、弯曲状,大都是与胃有关联的某些疾患所表现出来的征兆。此趾若往下跃出,大多是食欲不振;往上跃出时,则表示食欲过盛。

一般认为第二趾有中和毒物的作用。食物中毒时,将第二趾的趾根稍下附近仔细揉搓,非常有效。另外,如果此趾和拇趾并列坚硬时,要注意是否患有癌症等疾病的可能性。

3、第三趾连通心脏。

一般认为此趾和心脏有关,因为与心脏密切相关的心包经通过此趾。因此揉搓第三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心脏病的治疗。

4、观第四趾察健康。

此趾有胆经经过,是支配胆囊的地方,并与拇趾处的肝经有着密切联系。胆囊有杀菌和帮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如果胆囊的功能恶化,则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胃内容易积气。

若此趾无力,呈柔软肿胀状,则可见胆经异常。若此处变弱,人就会疲软慵懒、急躁不安,易导致腹泻、便秘,或是痔疮等疾病,或是和胆汁有关的胆结石、胆囊炎等。

另外,若此趾端出现瘀血、痣或类似的东西,可视作脑内部产生障碍的征兆。若养成揉搓拇趾和第四趾的习惯,可有效防止脚部肌肉痉挛,并可增强相应器官的功能。

5、小趾与健康的关系。

小趾和肾脏、膀胱有关,中医学认为这些器官在五行中属水,与全身的液体代谢关系密切。

若膀胱经机能减弱,液体流动停滞,会引起肩周炎、眼睛疲劳、耳鸣、重听、头痛、中耳炎、眩昏、低血压、痔疮、膀胱炎、脑部疾病、子宫异常等各种症状。因此,平时应经常按摩小趾,促进体内的液体流通。

此趾虚弱时,容易引起自律神经异常,导致昏眩、站起时头晕、耳鸣和重听等;到中年以后,小趾坚硬或弯曲变形时,慎防白内障、青光眼、眼睛疲劳、癌症、脑软化症等。

小趾结实的人性欲较强。若小趾和拇趾都涨满,必须注意是否是性欲亢进和糖尿病;小趾虚弱者,其性欲较弱,性情较阴沉;若小趾弯曲歪斜时,则应考虑子宫的异常。

6、足趾的异常,还有以下具体表现。

(1)趾甲透裂、直贯甲顶为中风先兆;

(2)指甲青紫,反映出机体循环系统障碍;

(3)趾甲有纵沟、不平、薄软、剥脱,为营养不良的表现;

(4)趾甲残脱,为静脉炎的表现;

(5)趾甲动摇松脱,为肝病血虚;

(6)趾甲下有一条或数条纵行黑线,为内分泌失调、痛经、月经紊乱;

(7)趾甲苍白无血色,可见于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8)趾甲紧扣入肉,为肝气郁滞;

(9)趾甲凹凸不平,多见于慢性肝肾疾患;

(10)趾甲有白斑或红白相间斑点,为小儿虫积;

(11)大拇趾肿胀,为糖尿病;

(12)足第四趾苍白水肿,多见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三)足背与健康

脚背出现异常,常有以下表现:

(1)足踝部水肿,多为心衰、肾炎;

(2)足踝内侧出现紫斑点,多见于痛经及子宫疾患:

(3)足踝内侧出现苍白,多见于小腹疝气;

(4)足背外翻,多见于外翻扭伤;

(5)足背内翻,多见于内翻扭伤(外侧韧带损伤);

(6)足背的足趾跟部有小白脂肪块,多为高血压病的表现;

(7)足背趾关节部分出现水肿,多提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

(8)足背部出现血点、斑点,多见于造血系统疾病;

(9)足背部出现隆起,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

(10)足背部出现凹陷,多见于肝硬化、肝癌;

(11)足背部出现隆起肿大的结节,多见于各种肿瘤病症。

(四)足底与健康

足底异常,常有以下具体表现:

(1)足底内侧缘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

(2)足底塌陷(扁平足),多由于骨骼、韧带、肌肉受损及先天性发育不良所引起;

(3)扁平足兼有皮肤苍白,常伴有脊椎病;

(4)右扁平足,多有肝脏和胆囊疾患;

(5)左扁平足,多有心脏疾患;

(6)拇趾外翻,常有颈椎和甲状腺疾患;

(7)足底拇趾外侧出现突起,多为五官科炎症;

(8)足底拇趾端出现瘦弱,多表现为耳部疾患;

(9)足底拇趾关节趾骨突起,为颈椎病变。

(五)足部感知与健康

身体某部位不适时,会影响到脚底反射区。也就是说,按压脚底,可以探察身体不适之处。例如,胃不好的人若按压胃的反射区,就会感到强烈疼痛。

脚跟处感到疼痛时,多半是身体疲劳、能源长期性不足,或肝脏衰弱所致;脚跟附近为生殖器反射区,若脚跟疼痛应考虑是否有生殖器的麻烦。

由于痛的感觉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若反射区痛得较剧烈,其身体相对部位的毛病愈大。相反地,痛的程度愈弱,则病况愈轻,或是旧疾未痊愈者。但是,因鞋不适而引起的急性脚痛,脚变形时,则应当别论。

(六)足部骨骼的组成

人体足部骨骼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每只足共有26块骨(4)。

1、跗骨:是位于足后半部的7块短骨的总称,排为前、中、后三列。后列包括于上方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骨。中列内侧为舟骨,内踝前下方的骨性突起为舟骨粗隆。前列自内向外分别叫第一楔骨、第二楔骨和第三楔骨,最外侧是骰骨。

2、跖骨:共5块,从内到外分别叫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和最外侧的第五跖骨。因为它们都属长骨,故由远端到近端分别叫跖骨头、跖骨颈、跖骨体和跖骨基底。这是反射区定位时常用的解剖名称,应给予重视。第五跖骨基底部向外向足背方向突出,叫第五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头最为膨大,与拇趾基底相邻是个重要的标志。

3、趾骨:五个足趾共14块趾骨。拇趾两节,其他均为3节。由近到远分别叫近节(又叫第一节)、中节(又叫第二节)和末节(又叫第三节和远节)趾骨。拇趾只有两节就称近节(第一节)和远节(第二节或末节)趾骨。因为它们也属长骨,故每节趾骨可分为头、体、基底三部分,末节远端掌面膨大部分,叫粗隆部。

另外,小腿内侧的胫骨下端和外侧的腓骨下端均与足部的骨骼紧密相邻。内踝和外踝也是重要标志。

(七)足部的关节

足部骨骼有26块,足部的关节达33个之多,现将主要的和重要的介绍如下。

(1)与跗骨有关的关节:胫骨下端与胫骨下端内侧突起(叫内踝)还有腓骨下端的膨大叫外踝,它们与距骨上方构成了踝关节。内外踝与踝关节各部都是常用的骨性标志,是反射区定位的依据。在足背上距骨和舟骨构成了距舟关节。距骨与跟骨形成距跟关节。前面与骰骨构成跟骰关节。舟距跟相邻,构成距跟舟关节。跟骨后下为支持体重的部分。前面三个楔骨互为关节侧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间也形成关节。总之,相邻的跗骨间都构成关节。

(2)与跖骨有关的关节:五块跖骨基底部分与楔骨和骰骨相邻构成跗跖关节。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基底构成跖趾关节。其中第一跖趾关节最大。这部分关节在反射区定位中应用较多。

(3)趾关节:拇趾就一个趾间关节,2~4趾都有两个趾间关节分别叫近趾间关节(第一趾间关节)和远趾间关节(第二趾间关节)。

(八)足部的经脉

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经止于足。因此,足部是足三阴、足三阳经脉循行、分布之处,是足三阴、足三阳经脉的根部与本部的所在地(5,图-6)。

足部6条经脉与全身其他各经络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素问·厥论》所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说明足部与周身阴阳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按摩足部相应的穴位可以治疗远端部位(头面、脏腑、躯干等)的疾病,或对全身的某些机能状态起到调整作用。

足部6条经络的循行、分布如下:

1、足太阴脾经

起于拇趾甲根内侧的"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

2、足厥阴肝经

起于拇趾甲根外侧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上行。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

3、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底内侧"涌泉"穴,斜着穿过足底后,沿着足内侧上行。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

4、足阳明胃经

行走于足背中央,止于足第二趾的外侧端"厉兑"穴,其支脉进入拇趾和中趾。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5、足少阳胆经

行于足背外侧,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其支脉斜入拇趾。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6、足太阳膀胱经

经过足外侧赤白肉际,止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九)足部常用穴位及主治

1、足太阴脾经(7)

(1)隐白

定位: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等。

(2)公孙

定位:第一趾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

(3)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不孕、遗尿、阳痿、失眠、下肢萎痹、脚气等。

(4)地机

定位: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腹痛、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

(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主治:腹胀、泄泻、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膝痛等。

2、足厥阴肝经(8)

(1)大敦

定位:拇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痫等。

(2)行间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主治:目赤肿痛、头痛、青盲、口眼歪斜、眩晕、中风、胁痛、疝气、癫痫、妇科病等(偏于泻肝经实热)。

(3)太冲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基本同上,另可治遗尿、呃逆、下肢痿痹等(偏于治肝气郁结)。

3、足少阴肾经(9)

(1)涌泉

定位:位于足底(去趾)前l/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

主治: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等。

(2)然谷

定位: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糖尿病、泄泻、咳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小儿脐风、口噤等。

(3)太溪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咳血、气喘、咽喉肿痛、牙痛、失眠、腰痛、耳聋、耳鸣等。

(4)照海

定位: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便秘、咽喉干痛、癫痫、失眠等。

(5)复溜

定位:太溪穴上2寸。

主治:水肿、腹胀、泄泻、盗汗、下肢痿痹等。

4、足阳明胃经(10)

(1)犊鼻

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等。

(2)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便秘、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等。

(3)上巨虚

定位:足三里穴下2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痹等。

(4)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5)下巨虚

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小腹痛、泄泻、乳痈、下肢痿痹。

(6)丰隆

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痫、下肢痿痹等。

(7)陷谷

定位:足背第二、三跖趾关节后凹陷中。

主治: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肠鸣腹痛,热病,足背肿痛等。

(8)内庭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鼻出血、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等。

(9)厉兑

定位: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鼻出血、牙痛、咽喉肿痛、腹胀、多梦、癫狂。

5、足少阳胆经(11)

(1)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等。

(2)光明

定位: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目痛、夜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早期白内障等。

(3)悬钟(绝骨)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主治: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疮、耳鸣等。

(4)足临泣

定位: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乳痈、足跗疼痛等。

(5)足窍阴

定位: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失眠、胁痛、月经不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