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始终不停地在探索生物界的奥秘,即使这样,神奇的自然界中还是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仿佛是大自然在跟我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让我们不停地探索、不停地发现。我们至今不能完全理解这个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例如:野生油菜千年不绝、跳舞草的跳舞之谜、奇怪的群蛙大聚会、恐龙缘何灭绝、鲨鱼防癌的法宝、“计划”生育的兔子、可以哺乳的鸟、噬人鲨“口下留情”之谜等。
这些谜底的揭开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
1.“不劳而获”的油菜
不用播种就能收获油菜子,这是不是天大的好事呢?
你们也许不相信,但在长江西陵峡王昭君的故里,也就是湖北省兴山县香溪口附近,就有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地。昨天下午,当小明他们又去闹着那位博士爷爷讲故事时,爷爷先吊吊他们的胃口,然后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继续说。小明他们早就等得不耐烦了。
爷爷摸了摸小明的脑袋说:“就你急!听我慢慢给你们说……”
爷爷告诉小明他们那块油菜地面积约200平方千米。当地人每年冬天只需将山坡上的杂草灌木砍倒,用火将草木烧掉,第二年就可以坐等收获油菜了。等到第二年,只要几场春雨,那里就会长出绿油油的油菜。1935年,当地发生了一次洪水,当时就连坡上的树根都被拔走了,可第二年春天,野生油菜照样遍地都是。当地人实在想不出到底是怎么回事,便传说当年昭君姑娘出塞前曾在此采药,种下菜子,并嘱咐“连发连发连年发”,所以野生油菜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毕竟是个美丽的传说,野生油菜为何千年生而不绝,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研究。
听爷爷讲完后,小明他们都说:“如果找到原因,农民伯伯们就不用像现在这么忙碌了。”
■
这片油菜地周围的20多个村庄的人家,每户每年可收野生油菜60多千克,基本上能解决生活用油。
■
1.湖南省洞口县有一块有奇特香味的香地。面积50平方米左右,但奇怪的是只要超出香地范围一步,香味就闻不到了。
2.在海拔1200多米高的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有一块能使普通水稻变成香稻的神奇水田,至今仍没有人能解开此中奥秘。
2.跳舞草为何会跳舞
一天上课前,小帅带着一个大盒子来到教室,他向同学们说自己刚学了一种魔术,能让植物跳舞。他刚说完,教室里就像炸了锅似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植物会跳舞,搞没搞错?”
“谁信。”
“小帅又吹牛了。”
……
“不信,下课后我们到操场上,我给你们表演。”小帅急了。终于下课了,伙伴们全涌上了操场,只见小帅从盒子里端出一盆绿色植物,然后用手指着它,过了一会儿,奇迹出现了。那株植物的叶子绕着叶柄跳了起来……
“世界上真有这么一种植物可以跳舞,而且它就生长在我国的南方,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跳舞草’。”闻讯赶来的老师告诉同学们。
接着,老师告诉同学们跳舞草枝干上每个叶柄的顶端有一片大叶子,大叶子后面对称长着两片小叶。这些叶子对阳光特别敏感,一旦受到阳光照射,后面的两片小叶就会迎着太阳一刻不停地绕着叶柄翩翩起舞,从旭日东升一直舞到晚霞遍地,它才疲倦地顺着枝干倒垂下来开始休息。可是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它就又开始跳舞。更有趣的是,一天中阳光愈烈的时候,它旋转的速度也愈快,一分钟里能重复跳好几次呢!
当同学们问起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时,老师告诉他们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很多疑问,不过植物学家普遍认为与太阳有关,就像向日葵总是冲着太阳转动一样。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跳舞草不但舞姿曼妙,它还是一味药材,有接骨、镇静、抗风湿的功效。
■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麓,有一种会吹笛子的树,当地人叫它“蒲甘笛树”。这种树的叶子末端有小孔,叶子大小不一,叶孔就有大有小。风一吹,每片叶子都会奏乐,而且曲词和节奏都会随风变化。在巴西的丛林中也有一种会“吹笛子”的树,当地人叫它“莫尔纳尔蒂”。
3.群蛙大聚会
平时,我们只会在河边、湖边看见大大小小的青蛙,好像它们都是“分散行动”的,平时并不喜欢一大群地聚集在一起。但是,我国南岳衡山广济寺的一个丘田上,曾出现过群蛙聚会的奇观。参加聚会的是一种石蛙,颜色灰黄或褐色,成蛙有碗口大小,憨态可掬。每年3月惊蛰时节,便有成千上万只石蛙来到这块丘田聚会。
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刚从冬眠中醒来的石蛙是到这里来幽会的。成千上万只石蛙有时一对对叠堆而起,形成一个近1米高的蛙塔。如果人们想把成双成对的石蛙分开,可没那么容易。你抓住上面的雄蛙,下面的雌蛙不放“手”,于是就一同被提起来,看来它们打算“誓死不分离”了。这种石蛙聚会可持续几天到十几天,然后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另外,人们在广东鹤山县沙坪镇也发现过另一次群蛙聚会。这次群蛙聚会不是为了幽会,而是为了打仗。当时刚下了一场大雨,奇怪的是雨后沙坪镇的一块大菜田里聚集了上千只青蛙,开始打一场世所罕见的青蛙大战。你看吧:有的单兵对战,彼此先怒目相视,然后猛扑跃起,缠住对方连咬带撞;有的几只围成一团,互相乱咬。战场外还有上千只青蛙在助阵,叫声鼎沸。这些助阵的青蛙还当起了“救护员”,它们不时到战场上拖出精疲力竭的“伤兵”,不知是为了“救护”,还是收容“俘虏”。群蛙聚会为哪般?只有天知道!
■
石蛙小档案
中文名:石蛙
英文名:Ventral-spinedFrog
石蛙俗名坑鸡,又称棘蛙、石蛤蟆、石鸡,属两栖纲蛙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诸省的深山密林的山涧溪流中。石蛙主要食物为蚯蚓、昆虫、蝇蛆类动物和藻类等绿色植物。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被国内外美食家誉为“白蛙之王”。石蛙肉可供药用,有滋补强壮的功效。石蛙药性平,味甘。有滋阴降火、清心调肺、健肝肾的功效,对治疗癌症、病后虚弱、心烦口渴等有一定辅助疗效。
■
在我国安徽省的一个小镇,一天早晨8点左右,几只大蟾蜍率领几十万只小蟾蜍排着队爬上街道。这支队伍井然有序地由西向东移动,因为这天镇上有集市,所以许多车辆、行人都无法通过。这次游行持续了4个多小时,至于为什么,人们都不得而知。
4.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小春是个“恐龙迷”,凡是书上、报上、电视上有关恐龙的信息,他绝对不会放过。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知道的关于恐龙的一些信息告诉同学们。一天放学后,他又手舞足蹈地告诉兰兰有关恐龙灭绝的一些事情。
他说2亿年前的中生代,大型爬行动物恐龙是地球的主宰,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辽阔的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敢与它们为敌,但是厄运还是在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降临了。这天恐龙们正在悠闲地散步,天空还像往常一样湛蓝,微风轻轻吹来。突然,灾难降临了,这些恐龙没有任何准备,有的在悠闲地吃着草,有的还在为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所有的一切只在瞬间就被彻底毁灭了。数量众多的地球主宰者们突然在地球上灭绝了,以至于今天我们要想看看它们也只有从古化石中去领略了。
对于恐龙的灭绝,人们曾有过种种猜测和探索。有人认为,7000万年前,比恐龙更高等的哺乳动物已大量存在,它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生活能力都比恐龙强,尤其是这些哺乳动物常以恐龙蛋为食,在相互的生存竞争中,其他的哺乳动物占了上风,于是恐龙逐渐走向消亡。
还有人从大陆漂移学说出发,提出恐龙生存的时代,地球上的大陆还只有一块,气候温和,四季常青。到了侏罗纪,大陆开始发生漂移,导致造山运动、地壳变化和气候的变化,裸子植物逐渐消亡,春华秋实的被子植物成为主导,食物的短缺及气候变冷,使恐龙迅速走向消亡。
也有人提出,在6500万年前,曾有一颗小行星坠落地球,引起大爆炸,使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尘雾,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恐龙也随之消失了。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而且从某个角度看,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每一个说法经严格推敲起来,又都有许多漏洞,都属于假说,因此恐龙的灭绝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
■
恐龙小档案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骼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
1822年,英国医生曼特尔在英格兰采集到禽龙化石,拉开了恐龙科学研究的序幕。1841年,英国解剖学家欧文第一次提出了恐龙这一科学词语,并将它归入爬行类。至今世界记述的恐龙属四百多个。
1938年,杨钟健、卞美年、王存义等在云南省禄丰盆地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早期禄丰蜥龙动物群,这一发现奠定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基础。禄丰龙成为国内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
5.鲨鱼防癌的法宝
一天放学后,兰兰兴冲冲地跑进厨房,大声问正做饭的妈妈:“妈妈,你知道什么动物不得癌症吗?”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也是人类至今没有攻克的绝症之一。许多动物也能患上癌症。谁能逃过它的魔掌啊?”妈妈说道。
“哈哈,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有一种动物,不仅自身不会得癌,而且即使在实验中向其注射大剂量的化学致癌物质,也不会让它形成肿瘤。”兰兰说。
妈妈疑惑地看了看兰兰,于是兰兰接着说:“是鲨鱼。”
兰兰说的没错,鲨鱼即使被注射大剂量化学致癌物,其体内也不会形成肿瘤。对此科学家们十分不解,不明白其中的奥秘。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鲨鱼体内大量的维生素A对防癌有巨大的保护作用;也有科学家认为,鲨鱼不得癌的原因在于它们的体内含有一种特殊的活性酶,而其他动物体内的这种活性酶已在进化过程中消失了。
鲨鱼为什么不得癌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科研课题,一旦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使人类受益无穷。
实际上,就像对所有未知事物的认识一样,人们对鲨鱼的认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过去人们一直把鲨鱼看做是一种性情很凶狠残暴的动物,但经研究发现,体形最大的鲸鲨和居其次的姥鲨性情都极温顺,居然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口中连牙齿都没有。过去人们认为鲨鱼视力很差的看法被逐步证明是错误的,实际上鲨鱼对光线的敏感度超过人类10倍。
因此,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人们最终弄清鲨鱼不得癌的真正奥秘所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
苍蝇身体上携带着数不清的病菌,却从来不会生病。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是因为苍蝇在幼虫时就合成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称为抗菌活性蛋白,是苍蝇身上各种病菌的克星,所以苍蝇自由出入各种场所却不会“引祸上身”。
■
2002年9月的一天,美国水族馆的一条雌性鲨鱼产下3条幼崽。奇怪的是,这条鲨鱼至少6年没有接触过雄性鲨鱼了。
6.阿洛沙鱼的精确洄游
明明正在看一些鱼类的图片时,爸爸突然指着一张图片问明明是否了解图片上那种鱼的生活习性及特征,明明告诉爸爸自己不知道。随后爸爸就给他讲了一些关于阿洛沙鱼的一些情况。
阿洛沙鱼是鲱鱼科中最大的鱼类,它们一般体长50厘米,体重达两公斤。阿洛沙鱼诞生在淡水河中,以后转移到海里,在性成熟以前的6年间生活在海洋里。最后,它们返回河川中产卵。阿洛沙鱼成群地栖身在美国的大西洋沿岸,每年返回河川,它们年复一年地遵照相差不到几天的日程游出和游入河川,这一现象曾令科学家们十分迷惑。后来,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鱼背上安上水声发生器,用于了解它们的游踪,结果发现,阿洛沙成鱼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和夏季时刻表游入诞生地——产卵的故乡河川的。不管是在海洋中还是在江河中,阿洛沙鱼总是在相当狭窄的一定温度范围水域中活动,即13℃~19℃,为了满足这个温度,阿洛沙鱼在春季成群结队地北上,秋季则南下,因为沿途的水温是随季节而变化的。由于这样的移动,当其出生地故乡河川的水温达到产卵和孵卵的最适宜温度时,阿洛沙鱼们就会返乡产卵。
在阿洛沙鱼洄游的过程中,至今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谜。首先,沿岸溯流而上的阿洛沙鱼是怎样知道已经到达自己的出生地的?其次,当阿洛沙鱼离开海水进入淡水区时,一定要用两三天的时间往来于海水与淡水之间,若贸然进入淡水区则必死无疑,这又是为什么?另外,阿洛沙鱼还能识破河川中布下的渔网,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仍能经常机灵地躲过去,靠的又是什么为它们导航呢?
■
欧洲鳗鱼为了产卵而离开栖息的淡水区,游向大海。研究表明,欧洲鳗鱼的产卵地在大西洋马尾藻海的深海区,而孵化出的幼鱼都能经过数千里的远游,找到出生后就从未去过的淡水区。
■
1943年的夏天,美国的一对夫妇带着爱犬波比,驾车前往东部观光旅行。波比是一只雄性牧羊犬。一天波比在与狗群混战中失踪了,夫妇俩多日寻找未果,于是黯然回到西部的家。半年后,波比神奇地回到了主人家中。一般情况,狗能依靠嗅觉追踪两天前留下的足迹,但波比横跨美国东西4600多公里行程,又是依靠什么找回家的呢?
7.猛犸象突然蒸发
看过《冰河世纪》的人们,都还记得电影中那只善良、勇敢而且执著的长毛大象吧?它就是猛犸象。娟子和爷爷也看过这部大片,但娟子对猛犸象知之甚少,于是就不断地问爷爷一些关于猛犸象的事。
爷爷告诉她,猛犸象是生活在距今一万年前的长鼻目动物,后来因冰川的消退而灭绝,现在大多数已成为化石,而且绝大部分被封存在北极圈外永久冻结的土壤中。在西伯利亚,人们发现的猛犸象化石遗骸约有25000多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