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善良斋女
通城县城西南面大约20公里处有个牌合村,牌合村有个牌楼冲,这里坐落着一个小小的村庄,住着黎姓十几户人家。
明朝末年,黎氏家族有个秀才发了财,做起了一片房屋,颇像古庄园建筑。院落,石凳、石沟、石天井,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房厢相接,廊道相通,楼道深巷迂回曲折,可谓是“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石板路,青瓦盖顶,垛墙斜伸。从外观看,门庭严谨,高墙耸立。俯视屋顶,屋宇绵亘,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黎姓家族中有个叫黎拥宾的,其妻姓李名寿珍,为枫树畈太学生、大财主李作仁之女,可谓大家闺秀。光绪二十七年,16岁的李寿珍嫁到牌楼冲,为黎拥宾之妇。她眉清目秀,脸庞胭脂般红润,勤劳俭朴,温顺善良,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黎拥宾和李寿珍两人,知书达理,男耕女织,相敬如宾。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黎祖贤。第四年,李寿珍又怀上了孩子,真可谓家和万事兴。
天有不测之风云,厄运悄悄降临到这个美好幸福的家庭之中。
忽一日,黎拥宾病倒了,发着高烧,身上冒出许多红点子。老年人说,黎拥宾得了“痘”症了。这种“痘”症在当时可谓不治之症。加上通城闭塞,到哪里去求医问药呢?这可急坏了年轻少妇李寿珍,她到处请郎中给黎拥宾治病。郎中也就那么个水平,怎么治也不见效果。本来李寿珍是不信迷信的,在众人的规劝下,她也请来了“马脚”驱鬼祛邪。黎拥宾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最后,撇下了李寿珍、年幼的孩子以及未能谋面的遗腹子,撒手人寰。李寿珍痛不欲生,趴在黎拥宾身上哭得死去活来。不谙世事的黎祖贤才两岁多。他站在黎拥宾身边哭喊着“爹”,一边喊一边用小手不停地去扒父亲的眼睛和嘴巴。然而,爹的眼睛扒开又合上,再也睁不开了。这情景让在场的父老乡亲无不掉下同情的眼泪。
在万分悲恸之中,李寿珍办完了黎拥宾的丧事。
次年,李寿珍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取名黎祖德。
李寿珍为了两个孩子,发誓终身不嫁。为了表示自己的守节心志,她带着两个孩子上七峰庙吃斋。在庙里,她白天念经,晚上刺绣,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两个孩子也随母亲读些经文,认识了许多字。
又过了5年,李寿珍的姑母生背花疮,久治不愈,疼痛难忍。郎中说,只有割股补疗。郎中说过之后却没有人反应。前去看望姑母的李寿珍知情后,主动请求郎中割自己身上的肉给姑母补疗。郎中有些犹豫。李寿珍催促说:“叫你割,你就割,别磨磨蹭蹭的。我年轻,割一小坨肉很快就会长起来的。”在李寿珍的再三请求下,郎中完成割股补疗,姑母的背花疮这才痊愈了。
无独有偶。不出3年,李寿珍的母亲生了对嘴疮,久治不愈,又需割股补疗。还未等郎中开口,李寿珍悄悄地向郎中提出,要割股给母亲疗疤。母亲做完补疗后,身体迅速康复。
李寿珍的善良举动在十里八乡广为流传,连县令也知晓了,赐“百世流芳”匾额一块。并撰文赞曰:懿哉贤母,慈善温良。年甫十九,不幸夫亡。痛心疾首,守节居孀。抚育二子,艰苦饱尝。上庙斋戒,赐福无疆。割股两次,名震隽阳。邑侯赐匾,节孝颂扬。巾帼典范,百世流芳。
好一个贤惠善良的斋女啊!
李寿珍何许人也?即为本书主人翁黎珊玉之祖母也。
2 苦难童年
李寿珍带着两个苦命的孩子,在七峰庙一呆数年,虽说清苦,却也安静。孩子渐渐长大了,在庙里难以生存下去,她就带着两个孩子回到村里。读过经书的李寿珍,眼光比别人看得长远些,决定让孩子去学点谋生的活计。长子黎祖贤,15岁出去拜师学裁缝。次子黎祖德,15岁出去跟人学做糕点。民国十五年,李寿珍为长子黎祖贤娶了媳妇,三年后又为次子黎祖德成了家。次子黎祖德的屋里(妻子)叫李葆寿,是李寿珍娘家的一个侄女儿,枫树畈李仲恒之女。李仲恒家是财主,有钱。李葆寿嫁到排合村排楼冲黎家时,李仲恒陪嫁了三石田地。黎祖德结婚后,就和李葆寿一起进城开糕饼店,做些麻饼、米糕、麻花之类的食品,自产自销。加上乡下有田地出租,日子过得也还惬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日本进攻中国,中华民族一下子跌入黑暗的深渊。次年,日本侵略军攻下武汉,并以重兵向鄂南推进。同年十一月,湖北省边陲重镇通城沦陷。日军占领通城之后,到处烧杀、奸淫、掳掠,惨无人道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以杀人取乐,嗜血为欢。在沦陷区,日军肆意掠夺物资,凡日伪军所需的粮食、柴草、竹木、棉花、苎麻,以及破铜烂铁之类废品,均由伪政府下令所属区乡保甲,按户摊派,或挨门逐户搜缴。日伪军还垄断了食盐、火柴的专卖权,老百姓连盐都没有吃的。更为残酷的是,日伪军还在食盐中掺放异物和投放有毒物品,使绝大多数人食用后或患疟疾,或生毒疮,重者丧命。通城和其他沦陷区一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民国三十年(1941年)腊月,是沦陷区老百姓最难熬的日子,饥寒交迫。年关临近,日伪军加紧搜刮民财。牌合村又与城关邻近,日伪军三天两头进村入户骚扰,老百姓日夜不得安宁。这时,李葆寿已有8个月的身孕。黎祖德为了保证李葆寿安全顺利地生下孩子,趁天黑偷偷将李葆寿送到比较偏僻的枫树畈娘家去了。李葆寿她娘为了确保女儿的安全,将她藏进一间堆放柴草的厢房里。
腊月廿九日,也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虽在沦陷区,毕竟是过年了,中午吃年饭的时候,一些有钱的人家放起了鞭炮,给沉闷的枫树畈平添了几分节日喜庆的气氛。傍晚,家家户户,大人们纷纷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分别贴上红纸,摆到堂屋的神龛前,烧香祭祖。孩子们提着竹编纸糊的小灯笼,挨家挨户地去辞年,欢欢喜喜地抱回一些麻花、米花糖、芝麻糕之类的食品。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集中到大门口“出行”。一阵鞭炮放过之后,人们踏着浓浓的硝烟,挨门逐户拜年道贺。
李葆寿没能享受到这种氛围带来的快乐,她躲藏在柴草房里,一日三餐由母亲送给她吃。吃完之后就孤独地躺在地铺上,默默地祈祷肚子里的孩子平安出世。她不能露面,生怕有人走漏消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李葆寿前面已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黎银城,老二叫黎金海。她打心眼里想生个闺女,于是就事先给肚子里的孩子取了个女孩子的名字,叫珊玉,意为她的掌上明珠。
大年初二,在一阵痛楚的呻吟声过后,一声尖锐的啼哭打破了柴草房的宁静,黎珊玉来到了这陌生的人间。李葆寿和黎祖德抬头一看,是个男伢,多少有些失望。
李葆寿在娘家一直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春天是大自然的花季,而对穷苦百姓来说,则是难熬的春荒。青黄不接,吃了上顿愁下顿。李葆寿和黎祖德不好意思再在娘家呆下去了,抱着小珊玉回到牌楼冲。
黎祖德的兄长黎祖贤,三十多岁就患上了痨病,生了两个女儿,就再也没生育了。他恳求弟弟黎祖德把老大黎银城过继给他做儿子。黎祖德和李葆寿见兄长无儿续后,怪可怜的,也就答应了。那年代,痨病是不治之症。为了治病,黎祖贤花光了家里的钱财,可痨病还是久治不愈,最终含恨九泉之下。黎银城又回到家里来了。黎祖贤死后,妻子待长女出阁后,自己也改嫁了;次女给人做了童养媳,受尽了折磨。黎祖德不忍心让侄女遭罪,花钱把她赎了回来。
1945年是黎家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投降之前日军做垂死挣扎,更加残暴地残害老百姓。日军撤走后,国民党军队又时时骚扰,地方革命军奋起反抗,战事频频发生。
城关的生意不好做了。这一年,李葆寿怀上了老四,又患上了痨病,身体十分虚弱。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黎祖德只好离开城关,回到了牌楼冲。谁知青黄不接的时候,黎祖德的娘李寿珍病倒了。很快,这位含辛茹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就离开了人世。
屋漏偏遭连阴雨,破船又遇顶面风。
同年下半年,李葆寿生下老四后,病情急剧加重,三个月后也离开了人世。丢下了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李葆寿临终前,让黎祖德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孩子,娘不行了,娘没把你们养大,娘对不住你们。你们可要听爸的话啊!”
三个孩子一齐跪在娘跟前,哭喊着:“娘,你不能死啊!你不要丢下我们,我们离不开娘啊!”
母亲的呻吟声、父亲的哀叹声和孩子们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屋里的空气凝固了。
才3岁的小珊玉,伸出小手抚摸着娘瘦削的脸庞,说:“娘,你不能死啊!你要等我长大,我要去当医生,给你诊病。你不能死啊!娘,你要等我,好吗?娘!”
李葆寿摸着小珊玉的脸说:“傻孩子,娘享不了你的福,娘没那好的命。”然后,她吃力地伸出骨瘦如柴的手,挨个抚摸着三个孩子的脸,最后有气无力地说:“孩子……小弟……才刚出世……我怎么舍得丢……丢……下他呢?你们大些……可要照顾好……小弟啊!孩子……娘舍不得丢下……你们啊!你们一个个……都是娘心头上的肉啊……娘对不住你们……”说着说着,只见她那只举起的手突然垂了下去,眼睛也闭了。
孩子们见娘闭了眼,站起来扑向娘,大声嘶喊着:“娘,娘,你不能死啊!你不能丢下我们,我们要娘啊!”
在孩子们的嘶喊中,李葆寿终于又睁开眼来,无力地扫视了大家一眼,目光最后落在黎祖德脸上。这时一个微弱的声音,游丝般仿佛从天籁中飘来:“祖德……我……我……对不起……你们……黎家……孩子托付给你了……我一个人走了……我到阴间……会保佑你们的……”说完,李葆寿就闭上了眼睛,再也没睁开来。
女人死了,黎祖德就像天塌了一样,整个身心都崩溃了,脸瘦了一圈,双眼凹陷下去。不出一年送走了两个亲人,背下了一身的债,黎祖德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把李葆寿陪嫁过来的田地卖了。老四才三个多月,一个大男人怎么带一个吃奶的孩子?正好这时奶娘想要这个男孩做崽,黎祖德忍痛割爱,就把老四给了奶娘。
在牌楼冲,黎祖德什么都没有了,只好带着三个儿子进城谋生活。进城后,他和别人合伙开了家“协和糕点斋铺”。没有钱投资,他就以手艺入股,收入也能应付一家人过日子,只是一家四口没地方住。城关有个叫“关神殿”的庙,庙主是李寿珍当年结拜的同门姐妹,人们管她叫“保大妈”。她知道了黎祖德的处境后,主动上门让三个孩子住进了“关神殿”里的马房。马房里就一匹木马,是关公骑的,还有一尊叫周仓的菩萨。三个孩子白天到父亲店里玩耍,晚上到马房里睡觉。黎祖德常去看他们,给他们讲关云长和岳飞的故事,讲《水浒》、《西游记》的故事。
黎祖德受母亲的影响,一生为人善良,做人的准则是: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一次,有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子,带着个小孩子来到店前要饭。小珊玉将芝麻饼给了她4个,然后怯生生地望着父亲。黎祖德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微笑着对小珊玉说:“佛门无边,恩泽似海,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善哉善哉!”小珊玉听后开心地玩去了。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通城解放。
1949年,通城县解放了,黎珊玉欢欢喜喜地上了小学,享受到了穷苦人翻身做主人的幸福。
3 病魔折断梦想的翅膀
通城县解放那年,黎珊玉跨进了学堂。读书是黎珊玉的嗜好,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学生中的佼佼者。课余时,他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写作课,他的作文常被拿出来当范文朗读。高中时,他当上了校刊主编,还在《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长江文艺》上发表过文学作品。他曾以一群高中毕业生闯社会为题材写了一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春的梦》,后来被一位同学弄丢了。当时,同学们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国文老师更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得意门生。黎珊玉的二胡拉得特别棒,一曲《江河水》,如歌如诉,能倾倒一场人。黎珊玉小时候做过医生梦,长大了,又做起大学梦、作家梦。
1958年,中国进入“大跃进”时代。在“超英赶美”的口号下,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小学校园里竖起了一座座炼钢炉,学生也停课投入了战斗,挑砖头,运矿石,砍树木,忙得热火朝天。性格倔强的黎珊玉,更是不甘落后,挑得最多,跑得最快。长时间超强度的劳累,加上营养不良,黎珊玉不久就感到胸闷气短,但他没当回事。当他升入高中的时候,在一次体检中,医生发现他患上了肺结核。后来由咯血发展到吐血,越来越严重了。父亲黎祖德到处为他求医问药,仍不见好转。要知道,那个年代肺结核属于不治之症啊!伯父、母亲都是死于这种不治之症,这无异于向黎珊玉宣布了死刑啊!这怎不叫做父亲的心急如焚?久病的黎珊玉面黄肌瘦,坐都坐不稳了,只好退学。
黎珊玉整天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怎么也睡不着。他想,难道就这么等死吗?不行,不行啊!我还年轻,我还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不能就这样死去,我要活下去!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二哥黎金海。
黎珊玉的二哥黎金海,1947年入学读书,1953年小学毕业。在当时,小学毕业生在闭塞的通城城关,已经是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了。加上黎金海成绩优异,县里把他送到湖北省团校学习。一年后,他回到通城,进了县米厂当机械师;1955年,又作为优秀人才,抽调到孝感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花园的一家军工厂工作。黎珊玉一想到二哥黎金海,就立即给他写了一封信:
二哥: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