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闯世者
19220100000040

第40章 无悔人生(2)

杨亚辉介绍——

黎董的事业成功之后,企业做大了,名声也大了。产品源源不断地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省级公路运往国内外,很有些不方便。有不少人给他出主意,这些人中有老朋友、老同学、老领导,建议他把玉立公司迁到武汉或咸宁市区去发展。不说别的,光运费、过路费每年可节约四五百万元。黎珊玉听后总是摇摇头说:“玉立是通城的玉立,玉立的根在通城。玉立不仅要竞争世界三强,还要把通城带富,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我搬到外面去干什么呢?在

通城我不也一样能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去吗?”

最近听说有一条高速路要从通城境内通过,黎珊玉喜上眉梢,嘴里不停地说:“这下可好了,这下可好了!”

吴浩宇如是说——

2002年7月初的一天,玉立公司董事长黎珊玉贴出了一份以个人名义写的题为《奉献一点爱心,挽救一条生命》的倡议书,号召全体玉立公司员工,向通城县中医院一位尿毒症病患者、缠绵病榻的退休老人捐献医药费。黎珊玉自己第一个捐了1 000元。倡议书贴出之后,3天之内有928名干部职工,共捐款19 420元,送到病人手中。为此,黎珊玉还向全体玉立公司员工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我以崇敬的心情,真挚的感情,滚烫的热情,向参与这次爱心行动的928名善良仁慈的玉立人,致以深深的感谢和敬意!你们的善举表明了你们善良的心,对人类充满了爱。”

学生谭亚芳的回忆——

2001年暑假,是我难忘的一个暑假。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虽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知识,但对社会则一无所知。同时我也想用自己的双手勤工俭学,挣点学费。正当我在家里为此事作难的时候,没想到机会来了。

一个黄昏,夕阳斜映秀水河,同时也给老厂楼群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很美。正当我坐在石凳上沉迷于夕阳中的时候,黎董下楼散步,见我也在,于是便亲切地跟我交谈起来。交谈中他显得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黎董很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当他获悉我暑假打算勤工俭学的时候,非常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该多锻炼,多吃苦。你是我们玉立公司的后代,就到玉立公司来锻炼吧!”我听了之后甭说有多高兴。黎董为公司的事日夜操劳,还这么关心职工子女,叫我感激不已。次日,我就接到公司生产服务部的通知,叫我去上班,锻炼一个月。

一位司机的回忆——

有一天,黎珊玉董事长陪完客后,让人把我叫去。去后我问董事长有什么吩咐。

董事长对我说:“交给你一个任务。”

我问:“是什么任务?”

董事长说:“你把桌上的剩菜打包。南门河边垮屋里有两个要饭的,一老一少,你给他们送去。上午我还看见他们的。”

我找服务员要了几个塑料袋,打好了包。董事长又叮嘱说:“争取找到他们。”

我来到南门河边垮屋,找到了他们,把几个塑料袋给他们了。老人接过去看了看说:“好人啦!好人啦!谢谢你了。”

我说:“是我们董事长让我送来的,要谢就谢他吧!”

老人问:“哪个董事长?是不是那个高高的胖胖的年龄大约50来岁的人?他上午来过,还给了我200元钱呢!啊,他姓董。小相公,你替我谢谢他了,好人啊!”

我大声说:“他不姓董,是我们公司董事长,今年60多了。”

老人喃喃地说:“还是个董事长,是大老板哩!能想到我们这要饭的,圣人哩!”

回公司后董事长问我:“送到了没有?”

我说:“送到了,他们在垮屋里。”

董事长长长舒了口气说:“送到就好。”

老职工徐国新的回忆——

2000年9月的一天,黎珊玉董事长把我喊去对我说:“老徐,新塔村4组有个复员军人患了精神病,家里的老房子倒了,老婆也跑了。3个孩子,娘带走了一个,还有两个,哥哥和妹妹各带一个。自己在人家屋檐下过日子。你去调查一下,是什么情况,回来向我汇报。”我到新塔村一打听,果然有这回事。复员军人叫谭育逢,我找到他时,他疯疯癫癫的,说话不清楚。听村民说,他常常打人、瞎闹。因为有精神病,又没房子住,老婆带着一个小孩跑了。可怜哩!我把这个情况向黎董汇报了,黎董很重视,立即安排我给谭育逢盖了一栋连三的房子,又给他送去了衣物,还给钱他治病。谭育逢的精神病控制住了,后来又结了婚,孩子也回来了。如今,他常对人说:“是玉立公司,是黎董救了我一家。”

老厂区门卫胡宜刚的叙述——

董事长宿舍和老厂大门正对着,董事长天天从大门经过。他逢年过节,总拿自己的烟、酒、糖、水果,叫张小玲送到门卫来。有一次,他见我感冒了,给我送来了感冒药。他和蔼可亲,对职工很关心。还有一次,天津一个客户给董事长送来一箱水果,董事长不知怎么知道我爱人怀孕了,给我留下了一大半。前些年,二中一个学生得了白血病,家长找到门卫来了,要求救助,要我将救助信转交给董事长。我转到了党政办。董事长知道后很重视,开展了捐助活动,他第一个捐了500元。2004年,玉立公司原先临时请的一个花工(早已离开玉立公司)给董事长送来请柬,说他的两个孩子同时考上了大学。董事长私人掏腰包让熊(师菊)书记送去了2 000元,以示祝贺。

黎珊玉的文章《一段震撼心灵的记述》——

“砂带门卫室里,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大娘,抱着刚出生才几个月的小孩子,斜倚在沙发上睡着了……小孩的妈妈在砂带车间上班,老人送孙子来喂奶。路又远,车又不便利,为了减少麻烦,上午来了干脆就不回去了。等到下午让孩子的妈妈喂第二次奶再回去。中午有好几个小时,老人就是这样抱着孙子在门卫室内度过,几乎天天如此。”这是《犀利快报》第18期刊登的一则现场报道。

我刚上班,这期快报上的这篇文章就一下子撞入了我的眼帘,震撼着我的心灵。当我迫不及待再看第二遍的时候,难过的眼泪湿润了我的双眼,一种负罪感在折磨着我的心灵。看完之后,我不由得深深感叹,多好的职工,多好的大娘,两代人为玉立公司的兴旺默默无闻地作出牺牲,连出生才几个月的小生命也在忍受煎熬。他们无怨无悔,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包容了玉立公司的不足,以一种宽恕原谅了公司的缺陷,以一种良知在企盼公司的兴旺。而自己则把一切困难用包容、宽恕、良知一点一点地克服掉。这种宁可自己千般苦、不让公司受影响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视厂荣如生命的淳朴情感,这种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正是玉立公司长盛不衰的坚实基础。

每当我夜不能寐,漫步在厂区的林阴道上,听到“叭叭叭”的裁刀声时,我感到这声音是那么沉重,仿佛叩击在我的心上。怎么办呢?市场需求与劳动时间这对解不开的矛盾纠缠着我,折磨了我10多年,我成了侵害职工利益的罪人。每当我看到砂带车间工人能按时上下班,按假日休息,穿戴干干净净,走进走出,更使我产生一种对不起耐水砂纸车间和其他一年忙到头的车间工人的感觉。我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怎么不能让自己的职工过上轻松愉快的日子?但是,我有决心也有信心,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有一两代玉立人作出较大牺牲奠定的幸福基础,将为自己的后代创造永远的幸福。我们轻松愉快的日子不远了,她像绚丽的曙光已经显露在地平线上了。

4 苦读中升华

人们常说,大凡一个成功者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贤内助。

黎珊玉却与此无缘。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件遗憾之事。

黎珊玉和他的爱人分居有10多年了。我不便问及他家庭之事,我不忍心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痛楚。问及他的亲朋,也都回避。我只能猜测:也许是家人对他有诸多的不理解,诸多的误会;也许是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没功夫顾及家庭,让妻子受了过多的委屈;也许是黎珊玉倔强的性子太不饶人,也许他们的结合原本就是一个错误……然而,黎珊玉仍然维系着这个名存实亡的婚姻。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吗?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不过做到这一点也是需要勇气和牺牲精神的。我们且不去追究它吧!

分居赐给黎珊玉的礼物是孤独和寂寞。“夜阑寂寞无人语,独倚寒藤数残星”。“楼亭一壶酒,四座三席空。举杯邀明月,对吟唯清风。无奈自斟饮,三杯成醉翁。”这些诗句都是他自己对孤独和寂寞的真实写照。而孤独和寂寞却成就了他的事业,使他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有思想的企业家。

每到深夜,只要黎珊玉没出差,他书房的灯总亮着,而且熄得最迟。灯光下,黎珊玉或读书,或思考,或写诗,或作文。

每天清晨,只要黎珊玉在家里,便早早起床,清扫房间、亭台,然后开卷读书。

读书、学习、写作,已经成为黎珊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求,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他孜孜不倦地吸取、发掘、探索着,从书中汲取战胜困难、跋涉人生的勇气和智慧。

黎珊玉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执笔写作,或文章,或日记,或诗词。无论怎么忙,他都要留下些痕迹,或感慨万端,或寥寥数语。那些内容几乎都离不开玉立公司的话题,离不开对人生的感叹,而那笔调又总是浓浓重重地闪现、渗透着一股昂扬和力度。其实,他不仅仅只是在写作,他还敞开心灵的窗户,自己同自己交流,自己同自己谈心。

黎珊玉做学生时就爱读书。他特别爱读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书。如孔丘、孟轲、荀况、庄周、许行、李耳的文章,以及宋人的《三字经》。爱读伟人的著作,特别是毛泽东的著作,真可谓是做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受益匪浅。爱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对古典诗词、楹联尤为喜欢。他喜欢写诗作文,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商界的信息动向、公司的重要事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是他的写作内容。这些信息一旦进入他的大脑,就成为他思考的原始素材。大到战略上、宏观上的决策,小到战术上、微观上的具体措施,通过加工提炼,然后得出具有思想性、前瞻性的结论和措施,指导企业的工作。如理论文章《认清形势 加强学习 鼓足干劲 促进发展》、《发扬优良传统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我说人生观》、《决战商海》、《突破管理》、《车间管理的三把金钥匙》、《持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营造玉立幸福园》、《忠诚是成功的主要保障》、《如何当好一把手》、《谈销售买断制》、《涂附磨具市场分析及对策》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理论文章和经验之谈,既教你怎么做人,又教你如何经商。

正如杨亚辉在《人性的光辉》一文中所云:“这些文章并非无疵可求,但一定是凝固了的正确思想,结晶了的实践经验。从这些文章中,可以读出一位跋涉者一行行奋力前行的带血的足迹;体验一位献身事业者哭过长夜后可以忍受别人根本不能忍受的困苦;领略一位成功者精神世界对现实的高度超越;感受一个灵魂时常背负着屈辱的重负,却一直在默默地无私奉献。”

黎珊玉的诗词楹联写得很有灵性,同样并非无疵可求,但绝对写得有真情实感。有的气势磅礴,豪情冲天;有的情意缠绵,催人泪下。前面我已在“玉立文艺”一节中列举了一些,如“从纵向看”之中每年的春联,皆出自黎珊玉之手。

黎珊玉好读书,可谓博学多才,这在企业家行列中是不多见的。他写文章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对作家来说不足为奇,可对一位日理万机的企业家来说,不得不令人叹服。更令人佩服的是,黎珊玉写文章不需要选择环境,只要有了写作冲动,会上会下,旅途饭店,茶余饭后,随时随地铺纸弄墨。有一首调寄《渔家傲》的词,就是黎珊玉在郑州边开会边写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他了解到涂附磨具国内企业强争,国外企业入侵的严峻形势,感慨万千,立即伏案写了起来。这就是《渔家傲?中原归来》:

中原逐鹿情景异,

佳音雁北无留意,

四边群强连崛起,

风云激,

羌笛声声拒无计。

最忧昔日壮心已,

黄汤入肚人已醉,

自掘陷阱铺满地,

非儿戏,

一步闪失千人泪。

黎珊玉的诗词几乎都是有感而发。如《沁园春?通城玉立》:

红色边陲,

山河气壮,

民风淳良。

历千年古镇,

地接四方。

北通辽燕,

南极粤湘,

人杰地灵,

名士辈出,

御史尚书状元郎。

抗倭寇,

数八百壮士,

万古流芳。

莫说山深蛮荒,

有奇才将帅献衷肠。

看玉立公司蒸蒸日上,

顶天立地,

两千儿郎,

造势犀利,

誉满八方,

直指世界前三强。

战犹酣,

擂阵阵战鼓,

势不可挡。

又如《清明扫墓》:

夜夜孤灯伴我眠,

昨夜烦躁倍熬煎。

顿觉心有未了事,

清明依情撞心间。

老父瑶台殷切盼,

儿女不孝父心悬。

灯油耗尽无悔怨,

殚精竭虑笑九泉。

奈何天命强排定,

同根黄连一脉传。

达旦难干思念泪,

唯携儿孙挂纸钱。

又如《回胡先生》:

拜读胡涂先生《犀利快报》第六期上的佳作,敝人感慨万千,人生以知己为幸。胡先生透过现象表达了敝人心声,传递肺腑真言,令我热泪盈眶,深感人间自有真情在,感慨之余,步韵奋笔草就一纸,以报知遇。

岁月如丝吐芳芬,

悠悠往事演人生。

父子苦度炎凉日,

孤草难抵冰雪侵。

风尘浪迹天涯路,

霜剑难移孝和忠。

同是苦根方达意,

万种情愫有知音。

劳碌奔波度光阴,

呕心沥血哺儿孙。

人生如戏良苦短,

荣华富贵如烟云。

万里长城今犹在,

二世传人败祖龙。

尽职尽责为民子,

唯留清白醒后人。

又如《玉立公司二十周年庆典有感》:

商海回眸三十秋,

沉浮几度几多愁。

舍身不减株连祸,

拼命难逃灭顶仇。

建业频频空自苦,

兴家处处白争流。

丹心一片天不负,

银发几丝慰秉修。

又如2006年10月写的《兴赞十六届六中全会公告》:

金风送爽玉宇清,

北京又传惠民音。

亿众相尚兴德政,

宗脉传承守中庸。

河清海晏歌六律,

物殷民阜舞七旬。

革弊消讹创和谐,

一言启口振乾坤。

黎珊玉文集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三集——《决战商海》、《欧美日记》、《突破管理》,共60余万字。这仅仅收入他大量文稿中的一部分。

时任中共通城县委书记的余泗林在《决战商海?序》中是这样评价的:“人生有涯学无涯。几十年经商,珊玉同志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可贵的是他善于理论思考,能够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企业管理,市场经销,战略思维,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无一不日臻成熟,形成体系,在荆楚大地独树一帜。这里体现的是勤奋,是才华,是智慧。”“经济和文学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能够兼而修之,且卓有成效,是不易的。文集中日记之生动,随笔之精巧,思想之深邃,是对世间万象的洞察,也是对人的生命的丰富思考。”应该说,这个评价恰如其分,毫无夸张溢美之嫌。 黎珊玉走进玉立公司,便忙碌奔波起来。人们称他为“工作狂”。而回到陋室,则与孤独寂寞为伴。事业是他一生的安慰和奢侈,知识是他一生的追求和享受。于是,他把孤独和寂寞,当成另一类形式的财富,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人生意境。他把事业和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企业精神,赢得了企业财富,创造了企业文化。黎珊玉的文集让人们领略到,他不仅有优秀企业家的胆识和气度,还有儒雅温恭的潇洒气派和文人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