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闯世者
19220100000006

第6章 艰难起步(2)

与此同时,李保英带领第二批人北上东升砂布厂学艺。黄秋艳、李雪兰负责学木砂纸生产技术,胡学明负责学主机操作。在通城,第一台砂纸机也在试制之中。按照李雪兰从北京带回来的图纸,熊师菊又去找黎珊玉。黎珊玉指点她去找红卫机械厂洪厂长,让红卫机械厂帮助她们做生产设备。熊师菊赶去找洪厂长,洪厂长满口答应了。三个月之后,木砂纸生设备做起来了,简易厂房也做起来了,开始安装调试,结果试产失败了。

当她们沉浸在试产失败的懊恼当中的时候,唾沫又向这群多灾多难的“黑市婆娘”们喷来了。有人说:“几个‘黑市婆娘’也想办工厂?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有人说:“她们这些人能办得成砂布厂,我把眼珠剜出来喂狗吃。”

流言蜚语也喷问邓佩久和糜华盛这两位热心肠的领导。有人说:“这姓邓的和姓糜的成天跟这些‘黑市婆娘’们混在一起,肯定是在打这些女人的坏主意,猫哪有不吃腥的?”

流言蜚语也像刀子一样刺到熊师菊的心头上。然而,熊师菊没时间也没有闲心去理睬这些,任由他们说长道短去吧,走自己的路。此刻她正忙着去向邓佩久书记、糜华盛主任汇报试产情况,请求借调几个技术员来帮助攻关,其中强调一定要把黎珊玉借调过来。邓书记和糜华盛也没被流言蜚语击倒,没几天就调集了五个技术员到砂布厂集体攻关,黎珊玉当然也在其中。

试产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经过技术人员会诊仍然找不到症结,一个个表示无能为力。在这关键时刻,糜华盛主任找到黎珊玉谈心,说:“小黎,我想把这个砂布厂的难题交给你来解决。”

一直关注着砂布厂一举一动的黎珊玉没有推辞,只提出了一个请求,说:“糜主任,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机械,我估计二轻机械有它的特殊配合要求,能不能让我出去看看,我争取尽快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糜华盛满口答应了。

黎珊玉接受任务后,不顾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的试车疲劳,决定立即去北京东升砂布厂参观学习。通城砂布厂才刚刚起步,二十几个“黑市婆娘”为了建厂,为了上生产线,把家里比较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黎珊玉咋好开口向她们要盘缠呢?他自己掏腰包去了北京,一是要亲眼看看木砂纸生产线,二是争取请东升砂布厂的师傅来通城传艺。

1978年5月下旬,黎珊玉从北京回来了,还请回了5位师傅。北京师傅请来了,厂里却拿不出钱来招待。熊师菊找来姐妹们商量,决定每家轮流接待,一家一餐,并要求每餐必须有鸡。北京来的师傅看到简陋的厂房,贫穷的职工,和从牙缝里挤出钱来热情招待的情景,深受感动,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她们。这时又有人煽阴风、点鬼火,说:“‘黑市婆娘’把北京师傅请来,拉到家里大吃大喝,想腐蚀首都的工人阶级。”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这群“黑市婆娘”们没时间去理睬这些。

一个星期之后,在北京师傅的帮助下,在黎珊玉的主持下,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木砂纸生产设备终于调试成功了。一群不轻易落泪的“黑市婆娘”们,激动得互相拥抱,止不住的泪水涌出眼眶,“哗哗”地流。这是怎样激动的泪水啊!它饱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希望?多少幸福?没有经历这场斗争这场磨难的人,是难以体会出来的。

北京的师傅要走了,熊师菊没有钱给他们作劳务费,就动员“黑市婆娘”们从家里拿来通城最好的土特产:腊肉、腊鱼、糯米、干笋、芝麻油、花生米、木靠椅、陶瓷餐饮具,一股脑儿地塞给他们,5位师傅怎么也挡不住。这不仅仅是几宗土特产品啊!这是26位“黑市婆娘”们一颗颗火烫的心,北京师傅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熊师菊和黎珊玉一直将他们送上北去的火车。

砂纸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后,通城砂布厂准备正式成立。作为共产党员,熊师菊被任命为砂布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保英被任命为第一任厂长。黎珊玉以自己的智慧、才干和善良,赢得了“黑市婆娘”们的信赖。他也没让这些“黑市婆娘”们失望,以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钢筋铁骨,撑起了这片女人国的天空。

1978年8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玉立公司发展史上的光辉日子,通城砂布厂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诞生了,在喧闹激昂的锣鼓声中起步了,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奔去……

3 走马上任

没有人走过的路总是坎坎坷坷的。事物在发展中总是出现种种矛盾,又总是在不断地化解矛盾中谋求发展。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的重要会议。中国因为有了这次会议,从此走向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黎珊玉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仿佛觉得笼罩在头顶上的一团乌云散开了,心胸豁然开朗。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过去想搞事不让搞,现在可以大显身手了,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于是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通城砂布厂的工作中。

通城砂布厂建厂以来,一直是生产手工制造、工艺简单的木砂纸。木砂纸当时在市场上泛滥成灾,通城砂布厂的手工木砂纸在市场上毫无竞争能力,只能是让工人混口饭吃而已。面对这种局面,不是厂长的黎珊玉心急如焚。他心里想,要把企业办兴旺,必须生产市场上紧俏的产品。通过市场调查,他发现耐水砂纸用途广,市场需求量大。黎珊玉便把目光牢牢盯在耐水砂纸上。

耐水砂纸以原纸为基体,醇酸树脂为结合剂,棕钢玉砂为磨料,经纸基处理、涂胶、植砂、固化而成,具有砂料锋利、经久耐磨、柔软适中、带水使用的特点,有较强的耐水耐油性、硬挺性和抗冲击性能,广泛应用于家具行业,各类漆前表面研磨、抛光;汽车修理、汽车生产中的喷漆前后工序打磨抛光;珠宝、金属制品打磨抛光,以及不锈钢、合金钢等硬质金属的加工。市场前景广阔。

敢想敢闯是黎珊玉的习性。他立即行动起来。

黎珊玉从北京、石家庄、武汉等地搜集到不少有关生产耐水砂纸的技术资料和原材料来源信息,并用一个月时间一鼓作气拿出了耐水砂纸样品。又亲自到省外贸部门送样品,喜出望外地被省外贸部门列为出口产品。耐水砂纸样品虽被有关门认可,但他心里明白,送去的样品全是手工制作的,是从许多产品中精选出来的。为了提高质量,黎珊玉在北京东升砂布厂师傅的指导下,改进了耐水砂纸老式生产工艺。不仅提高了生产质量,而且还将每千张耐水砂纸的成本降低了10元。产品经郑州磨研部门鉴定,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为了扩大生产,黎珊玉主持建起了一间耐水砂纸车间,安装了全部设备,设计能力年产量为5 000令~8 000令耐水砂纸。

……

黎珊玉在通城砂布厂建厂的一年零四个月里,为砂布厂作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他的人气在一天天上升,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商量,有什么问题也爱向他请教。这时,黎珊玉的头脑中一个更大胆、更大规模的设想已经形成了。但由于砂布厂是“五七”大队的一个小单位,支持力度极为有限。他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员,好多事说了不能算数。黎珊玉感到欲飞的翅膀被无形的绳索捆绑了起来,打算隐退而去。然而,这一切都没逃过城关公社糜华盛主任的眼睛。

1979年底,通城砂布厂的功臣糜华盛调到银行任职。在党委欢送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至关紧要的话:“通城砂布厂若要保持现状,李保英的厂长可以继续担任下去。如果要图发展,必须起用黎珊玉,他是个办企业难得的人才。”

刚刚上任的城关公社党委书记姜贵佑同志,记住了糜华盛这句发自肺腑的临别赠言,也从黎珊玉身上看到了通城砂布厂潜在的辉煌。他很快就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把李保英调离通城砂布厂,任城关镇企业联合党总支书记,熊师菊仍任通城砂布厂党支部书记,黎珊玉被正式任命为通城砂布厂厂长。

历史赋大任于斯人也。

李保英离开砂布厂时,紧接着又调走了几个为通城砂布厂的诞生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姐妹。李雪兰因落实政策回卫生部门去了,调走的时候她和姐妹们哭成一团。人们不会忘记,是她为通城砂布厂绘回的第一张机械草图,她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姐妹们舍不得她离开,但为了她的前途,也不便阻拦。

一个月之后,通城县召开全县工业大会。主管工业的县委副书记张玉庭独具慧眼,看准了通城砂布厂的发展前景,为了鼓励黎珊玉,将他推上台发言。黎珊玉没让张玉庭失望,当即夸下海口。他表态:一定要把通城砂布厂办成全县一流的企业。这让全场的人吃惊不已,说他是“吹牛大王”。

黎珊玉走马上任了。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销售人员闯市场。

通城砂布厂的产品出来了。随着生产技能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大,产品销售成了矛盾的焦点。当初,生产木砂纸产品时,咸宁地区五金公司是承诺过包销的。然而,当黎珊玉把木砂纸产品送到咸宁地区五金公司时,他们仓库里的木砂纸已堆积如山,销不出去。业务人员无可奈何地丢给他一句话,说:“自己生的姑娘自己嫁吧!”这一句话,像三九严寒的一瓢冷水,浇得黎珊玉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刚刚起步的通城砂布厂,像一只小船被孤零零地抛进了茫茫大海之中。

凄苦的命运养成了黎珊玉不屈不挠的性格,他毅然决定自己去找市场。

1980年,国家轻工部在南京市举办轻工五金产品订货会。黎珊玉打探到了这个信息后,背着产品赶了过去。可是通城砂布厂没有“户口”,进不了门。他们就找咸宁地区五金公司的与会代表,找他们借来代表证挂在胸前混进了会场。没有展台,他们就在大会门口贴产品广告,摆地摊,一边用砂纸磨擦演示,一边大声吆喝。虽然引来了不少人围观,但也惹怒了管理人员。一位负责人毫不客气地对他们吼叫道:“你们再在这里摆摊,我就把你们这些烂东西扔到扬子江去。”那时是计划经济,没有计划,就没有统一分配的订货指标,只能靠零打碎敲地出售、推销。

那时候,通城砂布厂的产品没有纳入生产计划,虽然拿到了合格证书,别人还是不肯要。黎珊玉带着同伴,背着产品,还要背上木条、玻璃、铁块等道具,挨门逐户做表演,向别人磕头作揖。黎珊玉生性要强好胜,可为了企业生存,他不得不忍辱负重。

1984年,黎珊玉在武汉参加一个订货会。吃饭的时候,黎珊玉无意之中和武汉最大的一家砂纸厂厂长坐到一张桌子上。这位大厂长那种傲慢的语气,那副旁若无人的神态,早就令黎珊玉耿耿于怀。在交谈中,那位厂长直言不讳地对黎珊玉说:“老黎,你的砂纸能进入武汉市场,我这个厂长就不当了。”倔强的黎珊玉哪听得这样的话,立即反唇相讥,说:“今年内我的砂纸进不了武汉市场,我这个厂长也不当了。”虽说戏言,黎珊玉也当真。回到厂里,黎珊玉憋着一口气,组织推销员奋力拼搏,到年底终于打进了武汉市场,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那位厂长呢?几年后在改革的大潮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湖北某五金公司是周围五县砂布销售中心,黎珊玉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提着样品找上门去。对方业务经理正忙着,黎珊玉就等候在门外,等别人一有空闲就跑进去。人家问:“你是来干什么的?”

“想请你们帮我们销点砂布。”黎珊玉毕恭毕敬地说。

“我们与武汉砂带厂直接挂钩,不销其他产品。”对方冷冷地说,耷拉着眼皮,头都没抬。

第一天吃了闭门羹,黎珊玉就发扬“死皮缠”的精神,第二天又去了,对方还是不理睬。

黎珊玉仍不甘心,心想,办公室不好谈,就到家里去找。第三天他找到这位业务经理家里。一推开门,对方正在吃饭,他不好意思地退了出来。过了一会儿,估计人家饭吃完了,他又进去。夫妻俩却要出去散步。

黎珊玉独自在街头徘徊。这时县城已是万家灯火,饥肠辘辘的黎珊玉百感交集:一生要强,偏偏又要做这种死乞白赖求人的事,他真的做不来。文化大革命时期挨批斗时没有低过头,几次机会可以转正时没求过人,但想到26个“黑市婆娘”创业的艰辛,黎珊玉又向业务经理家的楼上走去。每上一个台阶,双腿竟是那么沉重……

在黎珊玉厚皮赖脸的软磨硬缠下,业务经理终于松动了,有些不耐烦地对黎珊玉说:“你这人我真是服了!你就送7箱砂布来看看,我可先不给钱的。用了好,再给钱。”黎珊玉仿佛得到什么恩赐似的,高兴极了,感激地连连说:“谢谢!”

这7箱砂布现在看来算不了什么,可在当时竟像给全厂员工注入了兴奋剂啊!

黎珊玉信心更足了。他留心搜集资料,关注市场信息。1981年夏天,黎珊玉打听到省外贸部门要组织一批地产品到美国俄亥俄州去展销。他想,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得要想方设法卖出去,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产品好就有人要,有人要就说明产品好。你不把产品送出去参展,谁又知道你的产品好不好呢?黎珊玉决定通过关系挤进去。像通城这样的砂布厂搞产品出口,谈何容易!有人笑话他说:“产品在国内都销不出去,还想销到国外去,异想天开,简直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黎珊玉就是要异想天开,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假如没有异想天开,通城砂布厂就无法生存;假如不想吃天鹅肉,通城砂布厂就无法发展。产品出口一道道难关摆在面前:关系如何疏通?手续如何办理?产品如何鉴定?审批如何过关……黎珊玉不服输,他想干的事就非要办成不可,越有困难越要去闯。

果然,产品鉴定这一关就过不去。如果产品没有相关部门的鉴定证明,将被取消资格。中国涂附磨具研究所设在郑州,是涂附磨具鉴定的权威机构。黎珊玉二话没说,背上耐水砂纸,登上了北去郑州的列车。涂附磨具研究所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可是一翻生产企业名册录,通城砂布厂没有“户头”。他们毫不含糊地说:“没有‘户头’我们不予鉴定。”黎珊玉只好跑到北京找人求情。在北京拿到了一封介绍信后,他又坐车返回郑州。可郑州涂附磨具研究所又提出条件说:“出口产品申请鉴定要省外贸部门出具介绍信。否则,我们不能搞鉴定。”黎珊玉又登上了南下武汉的火车。

连续三天三夜在火车上南来北往,黎珊玉没吃过一餐饱饭,没睡过一个好觉。待他赶到省外贸局干部宿舍时,天还未亮。黎珊玉疲惫不堪地坐在马局长家门口睡着了。待马局长开门上班时,看到了蓬头垢面的黎珊玉吓了一跳,问:“小黎,你怎么成这个样子了?这么早来找我有急事吗?”

黎珊玉说明原委。马局长听后十分感动,立即到局里给他开具了产品质量检验介绍信。

几天的旅途,几天的疲劳,几天的辛酸,被马局长的一张介绍信一扫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