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哪里掌握得比较充分,哪里还有不足。如果连自己的缺点和问题都不知道,你如何复习?你又怎么面对考试?你的不足不是试卷上老师打的叉,而是头脑里知识的空白。
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一两道难题,大家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如果题目本身并没有超出所学的范围,那就说明了一件事:大家都有问题,不善于思考,他们的学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进一步分析,难题为什么难?解题的关键在哪里?大多数时候,只要综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找到其中的突破口。之所以大家都找不到,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大家对已有知识的掌握都不够牢固,不知道怎样使用头脑中的知识,这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的。
如何把死的知识变活?办法有很多种,你甚至可以从头到尾再学一遍。但要说效率最高的办法,还是做阶段性的总结。也就是说,每学一段,都应该对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掌握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尤其要清楚,自己还有什么弱点和不足。这是大家的问题,谁能解决它,在和大家的竞争中,谁就会更有优势。
那么,怎么样总结才能有最好的效果?知识量那么大,旧的还没消化吸收,新的就已经来了,跟老师的进度似乎总也跟不上,总有差距,学得越多,漏洞就越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学校的集体教学要顾及大家,带着大家一起走,自然不能完全符合个人的需要。因此,善于总结的学生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学习主要靠自己,老师和学校、作业和考试,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这样,你就可以把目光始终盯在自己身上,看我有什么差距,我有什么问题,我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一定要记住,只知道听课,不知道自学不知道总结的学生,永远不会成为好学生。
黄全愈博士的儿子碰到过一份作业,题目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介绍祖国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爸爸:“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爸爸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他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看着儿子那专心致志的样子,父亲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如何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做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最终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他扬扬得意地对爸爸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进入的境界。爸爸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问爸爸,爸爸无言以对,只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去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小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不比学者专家和教授更差。你的孩子也是天才,能不能发挥出他的天赋,就看做父母的怎样培养了。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给孩子出一些需要总结的大题目
为了培养孩子阶段性总结的能力,父母可以出一些大题目,让孩子自己查资料、自己总结,从中获得成就感。这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2.让孩子定期汇报自己的不足和弥补的方法
每周末,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全面的评估,找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弥补的方式。全面评估就是总结的过程,可以让孩子针对自己的弱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3.学完一章知识立刻总结
当孩子学完一章,要求孩子立即进行总结,列出其中的知识点,并标明互相间的关系,还要在每个知识点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来打分。这可以成为自己复习的依据,重点弥补自己的欠缺。
4.要求孩子讲知识
家长可以要求孩子用口语讲述学到的知识,讲得越通俗,就说明孩子掌握得越牢固。把书本的长篇大论变成自己的口语,这就是一个总结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5.陪孩子一起总结
如果孩子没有阶段性总结的习惯,父母可以带着他一起总结,把问题讨论清楚,再让孩子记下来。这能让孩子学会总结知识的基本方法,渐渐养成阶段性总结的习惯。
6.让孩子编教材
可以让孩子利用学过的知识,自己来编写教材。家长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用自己的鼓励,让孩子坚持到底。这个过程相当于,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一遍,再总结出来,将极大地提高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