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1927600000023

第23章 梅花已映关山月 箫声犹绕凤凰台——洞箫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传为李白所写的一首著名的词——《忆秦娥》。词的头两句记述的是《列仙传》中的一个故事:

箫史,秦穆公时人,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子妻下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可以想见箫的历史是多么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所说的箫,大多是指排箫,当时单管直吹的乐器,有管、篪等。据《宋书·乐志》说:“前世有洞箫,其器今亡。”其实自秦汉以来,竹制的单管多孔的吹奏乐器,主要是指横吹的篪和竖吹的箫,当时都叫作笛。东汉时马融作《长笛赋》说: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这里所描述的,应该是箫而不是笛。它源同羌笛,可见是竖吹乐器,本四孔,东汉京房(君明)以为没有商音,所以加了一孔,而且是加在背面,与现代的箫已经很相似。到了西晋时,荀勗改进笛律,他的笛有六个按音孔,五个在前,一个在后,与今天的箫已经完全一样了。

唐宋时期,横吹的笛和竖吹的箫才完全分开称呼,横吹的笛称笛,竖吹的笛称箫。箫又被称作“秦箫”、“凤箫”,因其无底,又称“洞箫”。唐代还出现了一种叫“尺八”的气鸣乐器,与箫非常相似,只是它是用竹的根部所制,比一般的箫粗一些,而且加了一个贴笛膜的膜孔。

和笛相比,箫的声音要柔和些,也更悠扬婉转,所以它的技巧变化虽然没有笛丰富,但更长于抒情,尤其是表现一种清远哀怨的情结。苏东坡在著名的《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真是对箫声的最传神的描写。

箫的音量比较小,所以很少在舞台上用作独奏。在古代,它除了自娱自乐和在小型场合表演外,最常见的是与古琴合奏。当然,在一些编制不大的民乐合奏中,有时也使用到箫,比如著名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中使用的吹管乐器就不是笛,而是箫。乐曲一开始,箫在琵琶的配合下,奏出轻灵流畅的旋律,很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春江水暖,花香月明,人们泛舟江上的优美而宁静的春江美景。

名曲欣赏

梅花三弄/古曲

《梅花三弄》传为东晋时桓伊所作,本来是一首笛(箫)曲。桓伊是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苻坚的功臣之一,也是当时的吹笛名手。《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了他这样一个故事:

王子猷(即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桓伊字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据说桓伊所奏的“三调”,就是《梅花三弄》。据最早记载《梅花三弄》曲谱的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在这首乐曲的“解题”中说:“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却被传为佳话。乐曲古朴中又蕴含着勃勃生机,很好地表现了梅花在寒风中摇曳生姿的优美姿态。

苏武牧羊/古曲

“苏武牧羊”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西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扣留,要他投降。苏武坚贞不屈,无论单于怎样威胁利诱,他都不为所动。单于没有办法,就让他到北海去牧羝(公羊),说要等这些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去,然后却对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苏武在北海的冰天雪地里,拿着象征汉王朝的尊严和代表他身份的汉节牧羊,渴了就喝雪水,饿了甚至吃铺垫的毡子。就这样,他在北海一待就是十九年。后来,据说汉武帝在上林苑射猎,射到一只大雁,在雁足上发现一封书信,才知道苏武没有死,还在北海放羊。单于见事情败露,不得已将苏武放了回去。苏武的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的精神,不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他的故事也流传至今。人们还把他的故事编成歌曲,代代传唱,歌名就叫《苏武牧羊》。这首箫独奏曲,就是根据这首同名歌曲改编的。

乐曲一开始,由古筝与二胡的颤音,营造出一片北国寒冬北风呼啸、大地冰封的凄凉景象。箫以低沉婉转的音调,奏起了《苏武牧羊》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的老人,在北风中踽踽独行。他抬头望着远处的天空,思念着故土。音乐逐渐转为激昂,老人回想起背信弃义的匈奴单于,想起自己十几年在北海的辛酸遭遇,他的心里充满了悲愤之情。但是,他的信念没有丝毫的动摇,宁愿老死荒郊,也决不向单于屈服。这时,由箫奏出一段较为轻柔的旋律,如同严冬中的一丝春风,人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这首乐曲相当优美,唯一感到不足的是伴奏略显单调,没有能很好地刻画出那种苍凉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