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1927600000003

第3章 泠泠七弦 悠悠古韵——古琴(2)

阳春白雪/古曲

《阳春》《白雪》是古代有名的歌曲,它常常与另外两首歌曲《下里》《巴人》对举,分别作为高雅与通俗的代表。最早提到它们的,是屈原的学生宋玉。

有一次,楚王对宋玉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不检点的行为,为什么大家都在说你的坏话呢?”宋玉没有正面回答,就讲了一个唱歌的艺人在楚国的京城郢都表演的故事。这个歌者唱通俗的《下里》《巴人》的时候,京城中跟着他一齐唱的有上千人。他唱的歌越高级,和的人就越少,当他唱到《阳春》《白雪》的时候,跟着他唱的人只有几十个了。宋玉对楚王说,这就叫“曲高和寡”,我的为人太高雅了,所以一般的人不理解我。

《阳春》《白雪》这两首歌没有流传下来,倒是以《阳春》《白雪》为名的器乐曲传世很多,其中,以琴曲和琵琶曲最为著名。

《阳春白雪》在琵琶曲中是一首曲子,而在古琴曲中,却是两首乐曲。

《神奇秘谱》在《白雪》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从许多解题来看,《阳春》是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而《白雪》则是“取白雪凛然清洁、天然无瑕、万里银妆、玉砌山河之意,奏雪竹琳琅、风卷雪飞之音”(《醒心琴谱》)。

酒狂/晋·阮籍 曲(传)

《酒狂》的作者传为阮籍,据《神奇秘谱》记载:“是曲者,阮籍所作也。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琴家。他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当听说步兵营有人会酿酒,就要求到步兵营去当校尉,他的“阮步兵”的绰号就是这样来的。他身处魏、晋之际,天下多故,所以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喝酒就成了他避世的法宝。据说司马氏集团为了拉拢他,想和他结为儿女亲家。阮籍一醉六十日,无法与他交谈,事情也就不了了之。钟会多次以时事问他,想抓住他的把柄陷害他,他都以酣醉获免。但是他的内心是非常苦闷的,从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悲愤莫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酒狂》反映的正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状态。由于它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支曲谱在明代以后的琴谱中就很少有记载了。近代由著名古琴家姚丙炎以《神奇秘谱》为蓝本,并参照《西麓堂琴统》整理打谱,乐曲通过流畅而富有激情的旋律,描绘出那种醉酒朦胧的情态和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气。

胡笳十八拍/古曲

唐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笳》诗说:“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诗中所提到的“蔡女”,是东汉末年的大才女蔡文姬,她所造的“胡笳声”,即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汉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诗人、书法家、音乐家。蔡文姬在父亲的教育下,文才出众,而且弹得一手好琴。但是,她的身世却是非常不幸的。在汉末的大乱中,她被匈奴人俘虏,被送到北方,做了左贤王的王妃,并生下一儿一女。她日夜思念故乡,十二年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左贤王迫于曹操的威力,不敢不答应,但是,却不让她带走一双儿女。她回到了故乡,却又饱受骨肉分离的痛苦。她怀着无限的悲痛,写下了千古传唱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据李颀的诗所说,蔡文姬是为《胡笳十八拍》谱了曲的。

唐代以后,《胡笳十八拍》有了好几个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是《小胡笳》《大胡笳》和琴歌《胡笳十八拍》。

据朱权《神奇秘谱》记载,《大胡笳》和《小胡笳》都是唐代琴家董庭兰(即董大)根据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改编而成的。两曲都是黄钟调,但内容和长短不同。

《小胡笳》共分为前叙、雁归思汉、吹笳诉怨、无所控诉、仰天长叹、后叙六段。而《大胡笳》则有红颜随虏、万里重阴、空悲弱质、归梦去来、草坐水宿、正南看北斗、竟夕无云、星河寥落、刺血写书、怨胡天、水冻草枯、远使问姓名、童稚牵衣、飘零隔生死、心意相尤、平沙四顾、白云起、田园半芜十八段,与《胡笳十八拍》诗意基本吻合。

潇湘水云/宋·郭沔 曲

《潇湘水云》是宋代浙派琴家创始人郭沔的代表作,乐曲通过对潇水水光云影的描写,借九嶷山为“云水所蔽”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国事飘零的抑郁、社会黑暗的不满和贤者不遇的愤懑。

郭沔因张岩的牵连,离开京城,住在湖南衡山附近潇水和湘水交汇处,这里风景十分秀美,但远处的九嶷山常常为云雾遮蔽,激起他无限的感慨。但烟雨迷蒙的山水景色,又美不胜收,也引起他寄情山水、扁舟啸傲以寄余生的意愿。《神奇秘谱》解题说:“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簔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郭沔的原谱已经失传,现在看到的是《神奇秘谱》所收的宋徐天民传谱。全曲共分十段:一、洞庭烟雨;二、江汉舒清;三、天光云影;四、水接天隅;五、浪卷云飞;六、风起云涌;七、水天一碧;八、寒江月冷;九、万里澄波;十、影涵万象。

此曲流传至后世,有多种谱本,结构也有一些变化。现流行的是十八段曲加一尾声。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古琴艺术“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之作。

平沙落雁/古曲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子昂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

《平沙落雁》分七段:一、万里微茫;二、江涵秋影;三、栖宿平沙;四、惊飞不定;五、扑落江皋;六、余音娓娓;七、尾声。清萧立礼《平沙落雁谱》有分段解题:

一、秋雁一群横江而来,孤雁在前者先落,中间一二雁以次而落,又三五雁一齐争落。

二、或落而不鸣,而落,而又鸣。

三、若仰天而呼,招之速下,以为此间乐也。

四、下半章上下齐鸣,空中数十雁,翻飞击翅。

五、羽声扑拍丛杂,一齐竟落。

六、既落之雁,托迹未稳,旋又参差飞鸣,或飞或落,或落或鸣,于是一齐飞落,羽声鸣声,哄然满耳,为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

七、已落之雁,声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鸣。

尾、次第落于群雁之侧。

渔樵问答/古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大学者杨慎的《临江仙》,放在这里,就是《渔樵问答》的最好注脚。

这里的渔父,不是真正的渔父,这里的樵夫,也不是真正的樵夫,而是隐于渔樵的隐士。郑板桥《道情十首》中有两首描写了他们悠游自在的生活: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渔樵问答》所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他们问的是什么,答的又是什么,我们不必去深究,也不必像有的琴谱解释得那么深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是而已。

鸥鹭忘机/宋·刘志方 曲

《鸥鹭忘机》,一名《忘机》,宋代刘志方所作。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

《列子·黄帝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海边上有一个喜欢鸥鸟的人,每天早上他都到海上去,和鸥鸟一起玩耍。有一天,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鸥鸟都和你玩,它们一点都不怕你,你今天去抓一只回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到海边去,但是鸥鸟却在他的头顶飞舞,再也不到他身边来了。

《鸥鹭忘机》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

机,就是机心。《庄子·天地》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什么是机心?机心就是心计,不是坦坦荡荡地做人,不是坦坦荡荡地做事。所以,古人主张要“忘机”,就是不要有机心,规劝人们要存善心,不要有整人害人之心。《治心斋琴学练要》说得好:“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岂止是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此曲由两个乐段加一个泛音的尾声组成,是一首颇为精致的古琴抒情小品。

梅花三弄/古曲

《梅花三弄》本来是一首笛曲,后来被改编成古琴曲。

把梅花作为高洁的象征,欣赏它不畏严寒,在严冬绽放的品格,并把它与人格美作比附,大概起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诗人鲍照《梅花落》:“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吟咏梅花的诗。东晋时的大音乐家桓伊所作的《梅花三弄》笛曲,则是音乐史上第一首歌咏梅花的乐曲。

据《神奇秘谱》记载,东晋时的桓伊是笛子名家,有一次与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相遇,两人互不认识。王徽之听说是桓伊,就让人去请他吹奏一曲;桓伊听说对方是王徽之,也就欣然吹奏。吹完以后,两人各奔东西,自始至终不交一言。桓伊所奏的,就是《梅花三弄》,“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为《三弄》。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十段分别为: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 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云戛玉;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琴曲表现了梅花高洁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