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说着起身从一个匣子里拿出一卷黄绫纸来。原来是咸丰帝临终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大意说若此后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诏命把她除掉。慈禧听后脸色大变。慈安看到慈禧可怜兮兮的样子就更显得意。
慈安太后完全出于炫耀和威胁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遗诏规劝慈禧今后处处须检点。为了显示自己对于慈禧的信任,慈安当场索回遗诏,在蜡烛上烧了,说:“此纸巳无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心怀鬼胎。不久,慈安太后患感冒,当晚就死了,事实上是被慈禧所毒死的。
慈安因为过度膨胀完全把慈禧逼上了绝路。如果说在这次事件之前慈禧对于慈安还有一点敬畏,之后就完全把慈安当成了眼中钉。如果慈安当时能够让自己退一步,留一手也就不会惨遭毒害,自我膨胀完全毁掉了自己的前路。
进与退是一种力量的博弈,退一步才更有持久的强力。退一步隐藏了自己的力量,也积聚了胜利的实力。如果不能让自己退一步,就会过度膨胀,过度膨胀完全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只会逞一时之强,最后惨败的肯定是那些自我膨胀的人。
当我们原可以再进一步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这一步是不是跨得有点太大、太急了?也许这一步下去就是万丈的深渊。如果能退,何必还要去冒这个危险。我们可以容忍自己的失误,错了还有改的机会,可绝不能让自己过度膨胀,这会让我们看不到自身错误。
掩藏智慧,退而修行
人难免会犯自视甚高的错误,喜欢在人前卖弄自己的聪明或者勇敢。可是这种卖弄不仅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甚至还会招来别人的反感。因为你自认为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而别人也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写到过: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
在《大藏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比丘,心浮气躁,老是想出人头地,总是喜欢没深没浅地向同道讲经说法,或者在同道面前显示他的禅门武功,但经常失口失手,甚至当场献丑。几乎所有的同道都不喜欢他,不愿意与其交谈。老禅师点化他多次,提示他还得精心深造,好好修业,他就是不听。
有一天,老禅师带他去行脚,一条三米多宽的水沟挡住了他俩的去路,武功深厚的老禅师抬脚就过去了。比丘却往后退了许多步,才趁着冲劲跳过沟去。
老禅师说:“你知道你刚才为什么要往后退几步才能跳过水沟吗?”
比丘说:“因为我的功力还不够,后退几步再往前跑就能产生冲力,只有这样以退为进,我才能跳过水沟。”
老禅师就说:“你刚才说的话里有一句禅意深邃的偈语领会好了,你将有大的发展和进步。”
比丘终于言下开悟,再不急着出风头,而是静下心来致力于文武禅修,终成一代文武双全的高僧。
作为比丘在功力还不够的时候,应该潜心修佛练功。做人也应该常常自省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是不是又在犯浮躁的毛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使我们真的有超世的才华或勇气也不能太过张扬。掩藏自己的智慧,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中国人喜欢讲“出头的椽子先烂”,看起来这是一种畏首畏尾的怯懦,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来,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做人不可以锋芒毕露,肆意张扬,这样只会给自己招来无谓的伤害。做人应该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一定什么事情都据理力争。偶尔地放开手退让几步,多谦逊一些,可以为你营造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成功路上的阻碍。
退却中保存实力
檀道济是刘宋王朝的一位将星,在东晋伐后秦之战中,担任前敌总指挥的檀道济以神速的进军拿下洛阳,俘虏敌军四千多人。
在实力不如人的时候摆脱对手的围困,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逃跑,一走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先把一个虚假的“外壳”留给对手,然后自己脱身而去。留给对手的“外壳”是一个虚假的外形,对己方的实力影响不大,却能给对手造成错觉。
当他的部下主张把俘虏全部干掉时,檀道济却把俘虏全部释放,这一个聪明的举动使中原民众感动不巳,纷纷归顺。
后来刘裕篡晋称帝,建立了南朝的刘宋,檀道济忠心耿耿地为新朝南征北战。刘裕之子刘义隆即位以后,檀道济率军与北魏作战,二十多天内作战三十多次,连续获胜。
后来宋军滑台陷落了,檀道济粮草被烧,有兵士逃到魏军大营,把宋军缺粮的窘况向魏军首领叔孙建等人报告。魏军迅速从后面追了上来,四面围堵,宋军将士十分害怕,不少人都跑了。
情况危急,檀道济并不慌张,有天晚上到营帐中与兵士一起查点粮食,兵士们一边拿着竹筹计着数,一边用斗量米,边量边叫喊粮食的数量,这一妙计骗惨了魏军,使魏军以为宋军粮多而不敢逼近。
混入了宋营的细作见营中军粮成山,满满的米袋之中都是白白的大米呢,立刻跑回去向叔孙建禀报:檀道济粮草充足。叔孙建一听,认定投降的兵士是奸细,就把他杀了。
刘宋军粮已尽,哪来那么多粮食呢?原来当夜量的并不是大米,而是临时堆积的沙子,为掩人耳目,在沙子上放了少量剩余的米粒而已。这就是檀道济“喝筹量沙”的诡计,巧妙地骗过了魏军。
天将发白,檀道济又出新招,令将士穿戴整齐,自己穿一身显眼的白色衣帽,坐上马车,带领军队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魏军见识过檀道济的厉害,见了这般架势,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不敢逼近。檀道济等人终于得以全军退回。
使用这种策略除了要神不知,鬼不觉,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还必须要选好时机。一方面,离开得不能过早,只要存在胜利的可能,就应继续下去,直至万不得已时才可离去;另一方面,离开得也不能过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多停留一分钟,就会增加一分的危险,减少一分生还的希望。
后退是一种关怀
退一步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不光是因为局势所迫而改变的策略。有时候,退后一步更是保护和尊重的表现。其实有时候,后退是一种关怀。他给予弱者舒适的空间,也保护了弱者的尊严和自立的精神。
我们知道能够热心地帮助人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是不要忘记,一相情愿有时候会过犹不及,甚至会无心地伤害到被我们帮助的人。如果我们能够退一步,体贴并考虑周到地帮助别人,则更能博得别人的感激和由衷敬意。
每年开学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的问题上不了学。很庆幸的是,很多热心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在很多电视节目中也会看到将某位贫困学生的情况在电视上播出,以企望得到社会的帮助。当我们看到贫困学生在电视上出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其实,想想,如果把我们自己的伤口暴露给别人看,以企望别人的帮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有时,心理上的贫穷比生活中的艰辛更可怕,而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会使他们内心更贫穷,他们会放下一些自尊、自信,甚至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只能接受帮助的人。这不是危言耸听,人穷志短说的就是这种无奈。所以帮助别人需要退人一步,让热情更温暖。
儿时,在小童家隔壁住着一个寡妇和她的女儿,丈夫因为生病死了,而为治病,家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寡妇很坚强,把田地里的活全自己干了,每次有人去帮她,她总说,不用不用。小童母亲常常叫小童去她家借沙锅,用来煮好吃的。而且母亲每次都做得特别多,都会吃不完,剩下的就连同沙锅一起还给了人家。
如此,借了好几次,小童就问母亲为什么要老借别人的,而自己家却不买。母亲笑笑没有回答。那年收成不好,母亲平时也很节约,可是每次用借来的沙锅,总是会做吃不完的东西。后来小童才发现,他自己家其实有好几个沙锅,而且每个都要比借来的那个新。
小童母亲是想用她自己的方式去帮助这家人。用这样的方式,只是为了让对方更能接受。母亲是个很善良的人,真正愿意帮助别人,也能替对方着想。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让那家人度过了那些饥饿的日子。
帮助别人,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事情要复杂得多。很多时候接受帮助并不那么轻松,作为被帮助的人,作为一名弱者,会变得非常脆弱。在接受帮助的那一个时刻,他也承认了自己的困难,也把自己的尊严暂时放在了一边。作为弱者他们是很无奈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尊严,我们从心底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弱者,而宁愿自己是帮助别人的强者。很多时候,退一步再帮助别人,不要让热情的帮助反而成为无心的伤害。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中讲:“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很多时候人们就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执迷于功名利禄,不肯放弃一些东西,这种人往往失去的将更多。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会找到很多这方面的正反例证。尤其是为人臣子者,所在的位置就决定了他们只是统治者利用的工具。中国有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自然也就没有用了,而且越是足智多谋的谋士存在身边,对于统治者更是一种威胁。不能主动退出的人,还能有什么好的下场吗!
范蠡追随越王勾践二十多年,苦其心志,运筹谋划,终于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勾践称霸诸侯后,范蠡也被封为将军。但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安乐,于是急流勇退,携妻将子,扬帆过海,秘密离开了越国。范蠡辗转到了齐国,改名换姓,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定居下来。从此,率子整治家业,开发经营。范蠡记得还是在会稽山上曾与另一位谋臣计然共事,计然说:“要打仗就要备战,备战就要与货物打交道。只有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和社会需求关系,才算是知道货物。季节和需求关系能够明确,则天下所有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够看得清楚了。”计然给勾践出过不少计谋,使战败的越国很快富了起范蠡从中得到启示:“计然的策略共有7项,越国只用了5项就能如愿以偿。他的策略对于治国行之有效,如果用于治家,我想必有收益。”范蠡依计而行,果然,没多久,便积累了数十万财产,富甲齐国。齐国人看他贤能,又善于理财,便请他出来为卿相。范蠡喟然长叹:“在家能积聚千金,外出能官至卿相,对于普通人这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但长久地享受这些尊荣和名声并不吉利啊!”于是,他又辞了卿相,把大部分财产分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党,只随身藏着些珍贵的珠宝,秘密离开齐国,到达宋国的都城陶。范蠡看到陶位于天下的中心,与诸侯各国四通八达,来往货物都在此交易,认为此地经营很容易致富,便在陶定居下来,自称陶朱公。从此,父子刻苦节俭,亲自耕种畜牧,兼营商业。由于他们对商品的囤积或脱手,善于看准行情、把握时机,在贩进卖出之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没几年,就积累了上亿的家产,成为天下都知道的陶朱公了。
做人就应该像范蠡一样,看清自己的位置,作出正确的抉择。昔时和他一同辅佐勾践的文种就不懂得功成而身退的道理,结果自刎。退与不退的不同选择造成了范蠡和文种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人始终应该记得《老子》那句“功成身退”,适时的引退,不仅是为自己找退路,更是人生新的境界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