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那么多培养口才的方法和技巧、方式和手段,现在,我们就要进入口才训练课的终极课程——口才训练营。在这里,除了各种小技巧,还会有各式“实战演习”等着孩子。现在,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将那副“伶牙俐齿”打磨得再“锋利”一些。
让孩子爱上阅读,说出的话才更有内涵
琳琳从小就爱看书,从小人书、图画书到现在大部头的小说,她已经读了不少书了,爸爸妈妈也很支持她读书,因为爸爸妈妈知道,要想让琳琳说话有见地、不肤浅、不人云亦云,就必须多读书。
除了上学和适度的玩耍,她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了。电视她都很少看,因为她觉得读书很有想象空间:我想把主人公想成什么样,就想成什么样。她也不怎么爱上网,虽然在网上也可以阅读,但网上的内容错别字太多,而且总是有乱七八糟的信息弹出来,影响她的阅读。
所以,书读得多了,琳琳的头脑也充实了,说出话来经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令人赞叹:年纪小,说出的话却很深刻。琳琳知道这都是因为她爱读书。而这个好习惯,她要保持一辈子。
口才不仅仅是说的问题,它更是思想认识上的事情,想到哪里才能说到哪里。孩子若头脑里没有知识和见识,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说出来的话空泛无趣。一个心灵苍白、思想空洞的人,即便掌握了众多的说话技巧,也无法说出令人咂舌、惊叹的语句。那么,他离好口才还是有着一段距离。
而阅读就填补了这段距离。阅读的意义不仅可以让孩子言之有物,更能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说出来的话才能更丰富、生动和深刻。阅读不仅仅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词汇量,更可以间接参与他人的生活,丰富孩子的人生经历。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心灵上更丰富,人格上也更完善。这样的孩子说出来的话,怎么可能和一个内心苍白无知的孩子说出来的话相提并论呢?
中国的文字非常有艺术魅力,具有游戏性、装饰性和音乐性,如果抑扬顿挫地读起来,还具有节奏性。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无疑是剥夺了自己这种“美”的享受,从而也剥夺了自己拥有好口才的可能。
因此,孩子要想让自己表达流畅、言之有物、说出的话更深刻并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攀上好口才这座高峰,阅读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爱读书、会读书,通过读书提高口才能力呢?就从下面一些方法做起吧:
1.父母要纠正关于阅读的错误观念
首先,阅读远远不止是读“语文课本”。有些父母会让孩子抱着语文课本天天读、天天背,他们觉得这就是“阅读”。其实,只读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文学经典作品瀚如星海,语文课本收录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尤其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这就让很多孩子对语文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读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多培养孩子的语感,让孩子学会欣赏文字的美、爱上阅读。
其次,父母不要担心孩子读书会影响学习。很多父母和孩子都会认为读课外书是没用的,而且会影响学习,所以不能读。过于沉迷于课外书当然是不对的,但不能因此就剥夺了孩子阅读的权利和乐趣,而是应当引导孩子合理分配读课外书的时间,让他们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多读书。孩子多读书,他们的知识面、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提高,这对他们学习其他科目也是有帮助的。
最后,读书是娱乐,不要让孩子把它当成“学习”。有些父母也会让孩子多读书,但他们会让孩子读完了讲给他们听、背给他们听,甚至让孩子写读后感等,这就弄得孩子很疲惫和厌烦。如果读课外书和他们学语文课本的方法一样,既枯燥又有压力,他们怎么可能会爱上阅读呢?只要孩子读的书是无害的,就要让孩子轻松、愉快、自由地读,他们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能理解了就好,不要强求他们记住,不要强求他们读了之后有多么大的收获、多么大的改变,改变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读得多了,阅读能力和口才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2.引导孩子读书,但不要强迫
对于不爱阅读的孩子,父母不要强迫,而是要想办法诱导孩子去读书,让他们主动去发现读书的乐趣。
例如,父母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都会不忍释手,并发出赞叹:“好看,太好看了。”孩子都会有好奇心,会问你:“怎么好看啊?”父母可以讲给孩子听,并告诉他:“我没看完,看完再给你讲。”孩子被你吊起了胃口,就会这样说:“不等你讲了,我自己看吧。”这样就会很自然地引导孩子读书。
3.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要想更好地阅读,还要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
精读:逐字逐句地读,速度会比较慢,用这种阅读方法会吃透一部作品。
粗读和略读:粗略地读,大致翻翻,囫囵吞枣,喜欢读的部分就细读,不喜欢读的部分可以跳过,全凭自己的兴趣。
默读和朗读: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有些诗歌,或孩子特别感兴趣的部分也可以大声读出来,体会文字美变成语言美的乐趣,朗读的时候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
摘抄或随笔:孩子在阅读的时候遇到自己喜欢的词句,可以摘抄下来,有时间就可以反复阅读这些“精华”。还有的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会很受感动和启发,抑制不住地想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随笔。父母要鼓励孩子写随笔,这对孩子积累词汇和提高文学修养有很大帮助,孩子的口才能力也将同时得到提高。
背诵训练能提高孩子对语言的记忆能力
一个小朋友不吭声地把芳芳的娃娃拿走了,爸爸跟她说:“既然他品德不好,咱们以后就不跟他玩了。”
谁知道芳芳说:“不,他不是坏孩子,我要跟他玩。”
爸爸说:“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坏孩子?他偷偷拿别人的东西就是不对的。”
“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啊,这是你从小就教我背的。他本性是善良的,只是一时糊涂了。”芳芳说。
爸爸感到很惊奇:“你不但会讲道理,还会拿古人的话来教育人。嗯,我女儿口才不错!看来爸爸让你从小就背诵《三字经》是很有用的。”
确实是这样,芳芳的爸爸从小就教她背诵《三字经》,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很快就记住了。到了芳芳更大一些,爸爸又让她背诵唐诗、宋词和一些好文章。芳芳最爱读宋词,宋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具有音乐的美感,还有让她难以言说的意境。虽然很多地方芳芳还不大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兴致。她总是大声地、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诵,不知不觉中,很多都会背了。
在写作文的时候,这些美妙的唐诗宋词和古人们的名言名句都被她信手拈来为己所用。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她也总能在不经意间说出令大人都惊叹叫绝的话来。学校里的演讲比赛更是成了她展现口才的舞台。所以,大家都说她是语言小天才,其实不过是她从小就读得多、背得多、记得多而已。
我们不强求孩子阅读就一定要背诵,是不想用强迫的态度影响了孩子阅读的兴趣,但并不是说背诵没有用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记忆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背诵、记忆可以强化思维,思维可以促进记忆和背诵。人们依靠自己的记忆把知识和感知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而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又可以帮助大脑更快地记忆更多的东西。
好的记忆力和好口才密切相关,仅仅阅读而丝毫不去背诵和记忆,知识就像沙滩上留下的水印,早晚会被海水冲刷掉。而通过背诵,知识就像被刻在了头脑中。大脑变成了一个知识宝库,人们才有可能在说话中迅速从中提取,从而出口成章、滔滔不绝。
背诵无疑是提高记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背诵的内容越多,记忆的内容也就越多,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迅速,而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口才能力也同时得到提高。“背”,训练的是记忆能力,而“诵”训练的则是口头表达能力。
父母也都知道背诵的好处,也会不断督促孩子背这背那,但是督促的方法不得当、孩子背诵的方式不得当,或者背诵的内容还不符合他们的年龄,这都会让孩子对背诵产生厌烦情绪。
所以,要想让孩子喜欢上背诵,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和口才水平,以下几个方面不能不注意:
1.要让孩子多背诵经典作品
文学作品很多,如果让孩子反复去背诵一些普通的作品,不仅浪费时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父母要帮孩子挑选一些好作品。
古典经典作品是首选,这些作品经过历史的检验,内涵丰富、文字优美,基本上都是精华。其次是一些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例如民国时期的鲁迅、林语堂、戴望舒、梁实秋的作品都可以背诵。除此之外,孩子喜欢的、有感触的作品也可以背诵。
2.可以运用不同的背诵方法
背诵的方法有很多,死记硬背是年纪小的孩子用得最多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背起来也是最费劲的,父母最好帮助孩子尽量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果孩子实在不能理解,那就让孩子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但意思明白了,同时也背会了。
对于那些过长的段落,甚至是生涩的句子,不必强求孩子都背,能背多少是多少,或者选择其中的经典句子背诵就可以了。
如果确实有整篇文章需要全部背诵的,那就让孩子分段背。先背会一小段,再背另外一段,一段一段地背,能增加孩子的信心,不至于让孩子觉得文章太长背不会而不愿意背。也可以一天背一段,分解孩子的压力,尽量让他们在轻松的心态下背诵。
3.检验孩子的背诵效果
背诵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而不仅仅是背会而已。父母可以留意孩子在他们的言谈话语、日记和习作中是不是运用了这些背诵的内容。如果只是记住了而不会灵活运用,背诵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一旦孩子运用得好,父母就要鼓励孩子把这一良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如果背诵的内容都没有用到,那么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知识没有转化为能力?没有提高表达能力和口才水平?是背诵方法的问题还是背诵的内容孩子不喜欢?如果背诵确实没有效果,不妨停下来,换其他的方法来学习。
同时,检验最好是在不经意中进行,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任何压力,从而放弃了背诵这条提高口才的好途径。
练习绕口令,让孩子的嘴巴伶俐起来
浩浩的普通话说得非常好,不仅声音好听,发言还很准,尤其是他那张嘴皮子非常利索,说话极少有磕绊的时候。
大家都问他为什么口才这么好?浩浩说:“这应该和我的家庭有关吧。我家祖上是说相声的,各个口才都特别棒。小时候,家人带着我玩过很多餐桌游戏,其中就有绕口令。当时家里人多,不是每个人能到餐桌上吃饭,长辈们就让我们表演绕口令,谁说得最好,谁就能坐上餐桌吃饭。”
为此,浩浩拼命练习绕口令:“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牛郎牛年恋刘娘,刘娘年年念牛郎,郎恋娘来娘恋郎,念娘恋娘念郎恋郎,念恋娘郎。”
浩浩练得最勤奋,也是最有天赋,他总是家里的孩子中说得最快、最好的,甚至有些长辈还输给他。这样,浩浩不仅可以和大人坐在一起吃饭,也从此喜欢上了说绕口令。自然地,他的嘴巴也越来越能说会道,反应也机智过人,口才越来越好。
如何才能训练孩子的伶牙俐齿和口才能力?有一项训练效果非常明显——绕口令。绕口令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语言游戏,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它的特点是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词语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读起来节奏感强,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经常练习绕口令不仅可以使孩子变得口齿伶俐、吐字清晰,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如换气,增强孩子的反应能力。此外,多练绕口令,还可以避免口吃。
所以,让孩子练习绕口令,这对他的口才锻炼非常有好处。但要想练好绕口令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绕口令一般字音相近,极易混淆,要想念得既快又好,没有快速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伶俐的口齿,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父母就要帮助孩子一起练好绕口令,协助他收获一份过人的口才技能。
1.绕口令首先要说得“准”
在孩子刚刚开始练习绕口令的时候,不强求孩子说得多快多好,首先要把字说准。绕口令作为一种有趣的语言游戏,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同音异调、字音相近、叠字重句,说准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刚开始时,可以让孩子说得慢一些。
如果父母一味求快,只求速度,不求质量,说出口的全是咿咿呀呀的模糊音,那么不但对孩子的口才没有什么帮助,反倒有负面的影响。只要孩子能准确地顺利读下来,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
2.练习绕口令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
练习绕口令,确实对口才很有帮助,但这个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在孩子刚开始练习时,父母不要给孩子太难的绕口令,先从简单的练起,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刚开始给孩子的难度太大,孩子就会因为说不好而影响自信心和练习的劲头了。只有勤于练习、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孩子才能把这项本领练好。
3.说得又快又好才是绕口令的真正要求
如果孩子说绕口令一直停留在慢悠悠的阶段,并总是说一些过于简单的,对孩子的口才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在孩子说得准并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要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了。父母要让孩子练习更难的绕口令,要求他们不仅要吐字清晰、换气自然,还要说得流利顺畅,同时还要融入感情,注意表情和语气,要让他们认识到绕口令不仅是说,还是表演。当孩子达到了这些要求,他的口才水平就上了一个新台阶。
讲故事,让孩子学会生动地表达
豆豆6岁了,他喜欢听故事,每天睡觉前都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
有一天,妈妈说:“豆豆,我都给你讲了那么多故事了,你什么时候给妈妈讲一个?”
“我不会讲故事。”豆豆说。
“有些故事妈妈都给豆豆讲了好多遍了,豆豆都记住了,我知道豆豆一定会讲,讲给妈妈听听好不好?”
“嗯,那我看着书讲好不好?”
“好啊,当然可以了。”
于是,豆豆看着书讲了一遍《葫芦娃》的故事。
“豆豆讲得这么流利,就是不看书也能讲。”妈妈说。
“那我不看书,再讲一遍。”于是,豆豆又讲了一遍《葫芦娃》,他还模仿动画片里葫芦娃说话的声音,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
“不错,不错!”妈妈说,“以后,每天妈妈讲一个故事,豆豆讲一个好不好,看谁讲得更好!”
“好!”豆豆答应了。
孩子喜欢听故事,父母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故事,但是很少有父母注意到:让孩子自己讲故事,也会对他们的口才能力有很大帮助。
这决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因为让孩子自己讲故事,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复述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再创造能力。让孩子讲故事不是要求孩子机械地进行文字搬家,不是让他们背诵故事,而是要孩子复述故事。
所谓复述,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一遍。孩子想要把故事讲得清楚明白,必须先用大脑把故事的角色、情节、结构、对话等回忆一遍,重新整理加工,并要组织恰当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理解,融合到故事中去,这无疑是在记忆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
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不同人物的说话方式和语气,为了让听众更愿意听他讲,他会尽量生动地表达,这又锻炼了孩子表达的能力,提高了他的口才水平。
任何一种提高口才水平的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复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再创造能力,都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同时得到提高。孩子通过讲故事享受到了“讲”的乐趣与“讲”的成就感,这为孩子一生的口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父母不仅要让孩子爱听故事,还要让他们学会讲故事、喜欢讲故事。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孩子的这种兴趣:
1.父母和孩子一起讲完一个故事
有些孩子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自信,怕讲不好,因而不愿意讲故事;有些孩子则是因为没有完整地记住故事,而不能顺畅地讲出来。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讲故事,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我讲前面一部分,你讲后面的情节好吗?”孩子的困难被人分担了,也就愿意尝试着讲故事了。
或者,父母讲了一点儿就故意“打住”:“哎呀,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不记得了。你还记得吗?”孩子被这么一问,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替父母分担忧愁、解决问题。当孩子讲了一会儿不愿意继续讲时,父母不妨接着再讲。这样,父母在和孩子的合作中就把整个故事讲完了,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讲故事中来。
2.引导孩子讲故事
采用激将法,也可以引导孩子讲故事。例如孩子正在看故事书时,你不妨坐在他身边问他:“看的什么啊?能看懂吗?”孩子就会不服气地说:“当然能看懂。”父母则故意假装不相信的样子,说:“我不相信,你讲给我听听。”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确实看懂了,就会讲给父母听。父母听完一定要记得表扬孩子:“嗯,讲得不错!确实看懂了。”
不过,采用激将法的时候,话不可说得过激,否则,不但不会有以上的效果,反倒会打击孩子爱读书的爱好。
3.父母故意讲错故事,让孩子去纠正
父母要尽可能用更多的方式激发孩子讲故事的成就感,故意讲错故事并让孩子去纠正就是一个好方法。例如孩子都喜欢听《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父母就可以故意讲错:“第一只小猪看到了一堆石头,它就用这堆石头盖了一座房子……”这时,孩子肯定会纠正你:“不对,不对!第一只小猪不是用石头盖的房子,是用稻草盖的。”父母就可以接着说:“是吗?那是我记错了,要不,你讲给我听听。”如此,孩子会觉得自己都能指导大人了,非常有成就感,就会愿意把这个故事讲下去。通过讲故事,孩子学会了生动地表达,口才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角色扮演,在特殊情境中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最近一段时间,芊芊的爸爸妈妈出差了,把她一个人放在奶奶家里。临走前,爸爸妈妈非常担心,怕她过得不习惯,怕她因为没有小朋友与她玩而感到寂寞。
他们出差回来那天,奶奶告诉他们,芊芊一个人玩得可好了。爸爸妈妈来到房间一看,可不,芊芊正在忙着:只见沙发上放着一个娃娃,芊芊拿着一个小勺子,放到娃娃的嘴边说:“来,宝宝,吃饭。”一边假装往娃娃的嘴里喂东西,一边说:“来!爸爸喂一口。”然后又说:“来,妈妈喂一口。小心!别洒了。吃完长大个。”
喂完饭她又把娃娃抱起来说:“我们该睡觉了。”说完唱起了摇篮曲。
过了一会儿,她轻轻地把娃娃放在床上,并念叨着:“哦,哦,睡觉了。”
看着芊芊的样子,爸爸妈妈会心地笑了。平时他们和芊芊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都被孩子记在了心里,并自己扮演起爸爸妈妈来。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更有趣,他们就更愿意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在所有训练口才的方法里面,“角色扮演”无疑是最有趣的,它比那些一本正经的背诵、复述、描述等更有吸引力,孩子从小就爱玩这样的游戏,“过家家”就是“角色扮演”的雏形。
几个孩子聚在一起,你当爸爸,我演妈妈,他扮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台词”。在角色变化时,他们还知道变换自己的“台词”。没有人刻意地教过孩子这个游戏,也没有人给他们写“台词”,但他们却知道“爸爸”、“妈妈”和“孩子”应该说什么。这种“无师自通”来自于孩子对生活的观察。
长大了,这种过于简单的“角色扮演”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他们期望自己能胜任更多的“角色”:除了家人,还有老师、警察、医生;不仅扮演人物,还可以扮演动物、植物。在这种“角色扮演”中,他们的“台词”功力见长——语言表达生动有趣,同时又符合“角色”的身份特点。
此时的“角色扮演”已经不止是游戏,更是一种文艺形式,它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加深了孩子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刺激孩子的语言中枢。孩子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不仅思想会越来越成熟,口才也会越来越好。可以说,孩子的这种“角色扮演”,真是锻炼口才的绝佳方式,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扮演角色”,体会一下表演的乐趣,分享孩子口才提升的成就感。
在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孩子:
1.父母要指导孩子运用符合角色身份的语言动作
孩子在扮演角色中,并非每一种“角色”的语言动作孩子都熟悉,这时,父母就要给予指导:扮演兔子要带上一个兔子的耳朵头饰,扮演士兵要拿一把小手枪,扮演植物就要站在那里不要乱动。当孩子看到自己越来越像“角色”,表演的热情会十分高涨。
同时,父母还要指导他们,“兔子”和“士兵”应该说什么样的“台词”?让孩子想象一下,如果植物会说话,植物应该说什么样的话?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模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提高。
2.要让孩子声情并茂地表演
“扮演角色”不只是打扮成角色的样子、说几句干巴巴的“台词”而已,而是要把角色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台词”不但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还要充满喜怒哀乐,尤其是表情动作、手势眼神要配合巧妙。
例如扮演大灰狼,说话就要恶狠狠的,并做出可怕的表情和动作;扮演小兔子,说话和动作就要可怜兮兮的;而扮演妈妈就要很温柔。总之,要让角色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立体的形象,才是一次成功的表演。
3.父母要参与孩子的表演
有的时候,因为没有人和孩子一起表演,孩子会一人分饰几个“角色”。这时,父母不妨参与到孩子的表演中去,如爸爸扮演渔夫、妈妈扮演老太婆、孩子扮演金鱼。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表演能力,而且使家庭充满了欢乐,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口才能力。
声音练习,让孩子说话更动听,人人都爱听
兰兰在家里朗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朗诵完了,爸爸说:“兰兰,人之初的‘初’发音应该是‘chu’,而不是‘cu’;性本善的‘善’发音应该是‘shan’而不是‘san’。你再读一遍。”
兰兰又读了一遍。
“不错,这次好多了。”爸爸说,“这是《三字经》,语速应该是均等的,每3个字要停顿一下,不能读得像唱歌一样,全连起来了。你再读一遍。”
兰兰又练习了一遍。
“好!这次更好了。兰兰,想要有好口才,首先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语速要恰当。坚持练习,兰兰的口才将来一定是顶呱呱的。”
好口才的标准很多,除了说话不啰唆、有条理、言之有物之外,还要有一个动听的好声音。好声音指的是吐字准确清晰、发音柔和、富有韵律和节奏,这样美妙的声音人人都爱听,它可以让听众产生愉悦的情绪,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如果声音沙哑、说话含混不清,要想让别人接受他的意见和观点就多了一道障碍。
好的声音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升孩子的魅力指数。它就像是口才的魅力外衣,更容易拉近说话者与他人的距离,也更容易让他人接受说话者的内容,因为谁都更愿意听声音温柔的人说话,而说话沙哑无力、干巴难听的人总会让人有点儿排斥。
有些父母会认为,说话的声音是天生的,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说话的声音并非嗓音,它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得到改变和提高。
比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他天生的嗓音条件并不好,但他勤奋刻苦地练习自己的嗓音,终于练出了一副甜美动人的金嗓子,所以说,虽然孩子的发音器官已经不能改变,但后天的训练却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声音质量。也就是说,声音是可以塑造的。
那么,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训练自己的声音,才能使它变得更动听呢?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孩子说话时要有稳定的情绪
声音是身体各器官协调工作的产物,声音的异常说明身体的某个器官或部位出现了异常。而情绪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理:大喜或大悲都会干扰一个人的呼吸频率,而过度地紧张和恐惧会使喉咙僵硬、声带绷紧、声音沙哑。在这种情绪下说话,声调往往会提高,还会变调;而在平静的状态下说话,声调会显得很平静、丰满。因此说,说话的声音就是人内心情绪的反应,就好像一个人的第二张脸,也是一种“表情”。
例如人在悲伤的情况下会带着哭腔说话,甚至发出刺耳的声音,听起来很不舒服。所以,要想让孩子说话的声音好听、舒服,先要让孩子在说话时保持稳定的情绪。否则,孩子“难听”的声音就会影响与人谈话的效果。
2.吐字要清晰,不能含糊不清
吐字的清晰与否也直接影响着说话的声音是否好听。孩子如果嘴巴都张不开、口齿不利索、说话含糊不清,说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别人还愿意和他说下去吗?所以,孩子在说话时,吐字首先要清晰,“z、c、s和zh、ch、sh”要分清楚,该断句的时候要断句。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内容,自己的声音才会更好听。
3.语速要恰当
如果孩子遇到过说话过快的人,就会觉得:好累啊,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重要的是没听明白对方说什么;而有些人又说话太慢,弄得孩子很不耐烦:“你能不能快点儿啊,要憋死我啊。”可见,说话过快和过慢都会令人不适,所以,孩子说话,大多时候还是应该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说话,遇到了紧急的事情也可以适当提高语速。
4.让孩子要注意说话的声调
运用好说话的声调也是一个好口才的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例如孩子用平和的、稍微向上扬的语调问同学:“明天来我家玩好吗?”这样柔和的声音,会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肯定会让对方很快就接受你的邀请。如果用低沉的、下降的语调问同学:“明天来我家玩。”就会让对方觉得你说话的声音不好听,不像是在邀请,倒像是在命令,很可能不会接受你的邀请。
写好作文和日记,文字训练有助于语言表达
晚上9点钟,琪琪做完了作业,拿出自己的日记本,在本子上写下:“今天,学校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写完日记,时间已经到了9点半,琪琪翻翻自己的日记本,看看以前写的东西很稚嫩,自己看起来都直摇头,不过这也说明自己在进步。从三年级开始到现在,她已经写了1000多篇日记了。除了考试特别紧张的时候,她几乎没有间断过,有时也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她就摘抄一段诗歌。
也许是看书多和写日记的锻炼,琪琪的作文也写得不错,每年都代表班里参加区里组织的作文比赛。琪琪真的是太喜欢文字了,中国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她反复去玩味。
文字锻炼得多了,琪琪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朗读一首诗歌、做一场小演讲都不在话下。别人都说琪琪口才好,琪琪知道,这都多亏了她坚持写好日记和作文的缘故。
文字是一种语言符号,人的语言表达离不开文字,只有熟练运用文字这种语言符号,口才才有可能得到提高。而写作文和日记正是锻炼孩子文字表达水平的重要方法。
写作和说话一样,也要经历思考的过程、组织语言的过程,也要有条理地表达,只是这种表达是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说话只不过是把文字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文字的训练和语言的训练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写作和说话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孩子在说话时通常不会有过多的思考,也不会过于斟字酌句,有时甚至会冲口而出。这,就造成了说出的话不够严谨、不够得体,甚至会得罪人。
而写作就会避免这种情况。在写作的过程中,孩子就会知道:“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上次我这么说话,对方就不会生气了。”通过写作,孩子知道了什么样的表达是更妥当的、更完美的、更易于让对方接受的。知道了自己平时说话有什么样的毛病,就会在以后的说话中注意,这无疑对语言表达和口才水平都有积极的影响。
这么一说,父母和孩子就很容易明白写作的重要性了。那么,就不能让这样一个提高口才的好方法弃之不用:让孩子坚持写日记,并写好每一篇作文。当然,要想写好作文和日记,孩子要注意好以下几点:
1.让孩子多观察生活,以便有事情可以写
孩子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经常是没有事情可写、没有话可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多观察生活,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从中猎取你写作时需要的材料: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它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如何?校园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在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身边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是怎样的?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里。
有条件的话,父母不妨鼓励孩子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到更多的地方看一看。当观察成为习惯,头脑中储备了更多的人、事、物并有了自己的思考以后,写作时的原始素材便会源源不断了。
2.让孩子多读书,积累写作素材
当孩子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素材之后,我们就要鼓励他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优美的文字从何而来?要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素材就是写作时用到的一些优美词句、名言警句、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美化文章的素材。
写作素材的积累唯有靠多读书,让孩子阅读各种有益的书籍。通过背诵和摘录,或者自然地吸收,积累更多优美的词句,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
3.坚持写、多练习,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孩子在写作中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看别人写得不怎么样,可自己一写还不如别人。或者写之前自信满满,觉得一定能写一篇佳作来,可一提起笔来却发现写不下去。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眼高手低”——欣赏水平高,但写作能力差。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半是“看得多,写得少”。要想改变,只有靠多写。一周一次作文的练习次数是不够的,孩子要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写。也许孩子会觉得每天有那么多作业,哪有时间写日记?但时间是挤出来的,哪怕每天只写一段甚至是一句,都要坚持写: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写一句今天的感悟等。
让写作、思考成为习惯,写作时就不会抓耳挠腮了。这时候,好口才也会不断垂青他们。
让孩子适度地与人争辩,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
思思从小就爱看书,文学、历史、科技方面的书籍他都爱看,不仅爱看,还喜欢和他人讨论。
这一天,他和院里的一个小朋友讨论“三国”,小朋友说:“刘备建立了魏国……”
思思立刻纠正他说:“不对,刘备建立的是蜀国。”
“是魏国!”小朋友说。
“你记错了,是蜀国,魏国是曹丕建立的。”思思试图说服他。
这时爸爸过来了,叫他:“思思,回家去!”
思思跟爸爸回到家,爸爸问他:“你为什么和小朋友吵架啊?”
“吵架?爸爸,我们没吵架,我们在讨论问题。”
“你们讨论什么问题?我来告诉你答案。”
“我们在讨论刘备建立的到底是蜀国还是魏国。”
“这个问题还不简单吗?刘备建立的当然是魏国。”
“爸爸!”思思非常吃惊,“你也记错了,刘备建立的是蜀国。”
“记错了?爸爸怎么可能记错呢?这么简单的历史知识爸爸不可能记错的。”
“爸爸,你真的记错了,刘备……”
“别争了,争来争去有什么意思,做作业去!”爸爸打断了他的话。
“哦。”思思不情愿地去做作业了。
“争辩”,这让父母看来多少是有些不好的。父母通常会说:“凡事不争长短,干嘛要与人争呢?就算争过对方,也不过是逞口舌之快,没有什么意思。”或者:“你见识少、阅历浅,口才也不怎么样,争不过对方,别白费力气了。”
总之,父母是不会鼓励孩子与人争辩的,尤其是孩子与父母争辩的时候,父母更是无法接受,觉得孩子挑战了自己的权威:“你还敢和我辩论,你懂不懂尊重父母?”其实,父母的这种观念是狭隘的,孩子与父母争辩和尊不尊重父母是两回事。孩子当然要听话,但父母错了,孩子也要听吗?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能听听吗?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他有了独立的思维;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自信勇敢;孩子通过争辩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则说明他的思维是正确的,说明孩子的口才水平高、思辨能力强。
俗话说:“道理越辩越明!”在辩论的过程中,双方摆事实、讲道理,你来我往,孩子必须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口才的最大作用才能说服对方。即便孩子最终辩论失败了,他也因此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观念,彼此沟通了思想感情、达成了共识、解决了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孩子锻炼了他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尤其是辩论能力,这对孩子的口才可是大有帮助。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通过与孩子争辩,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呢?
1.适当激发孩子的争辩情绪
很多孩子不敢与父母争辩,还有一些孩子想与父母争辩,但想到自己的口才不好,辩论不过父母,也就作罢。这个时候,父母就要鼓励孩子:“父母和你是平等的,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要说出来,爸爸妈妈不会训斥你。争辩是为了把道理讲明白,不是为了争输赢,不必有包袱。”当孩子感到争辩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压力,自然就会与父母争辩了。
2.争辩不是吵架,避免无意义的争辩
争辩的双方如果不冷静,说话过激,就会渐渐远离了争辩的初衷,变成了吵架,最后问题没解决,反倒弄得双方很不愉快,这样的争辩真是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争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说清楚事情、讲明白道理。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对事不对人,更不会胡搅蛮缠、人身攻击。在这个基础上,争辩是在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气氛中进行的。所以,当父母发现双方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局面变得僵持、无法顺利地沟通时,就要及时终止这场争辩。
当有人对孩子怀有成见、恶意攻击,并不讲道理时,父母也要劝阻孩子:“这样的争辩有什么意义呢? 随他去吧。纵然有再好的口才,也不要浪费在这样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3.辩论的输赢不重要,锻炼了口才才重要
辩论的结果多半会有输赢,但有时也会不了了之。孩子在辩论中赢了对方的时候,不免会洋洋得意:“哼,我赢了!怎么样?说不过我吧。”输了的时候不是垂头丧气,就是愤愤不平:“哼!我说不过你,但不代表你说的是对的。”或者是揪住对方不放:“别走啊,还没有说清楚谁对谁错呢?”
其实,孩子的这些态度都是不够正确的。辩论是为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对方交换观念,如果能说服对方、达成共识则更好,如果不能,全当是一次锻炼口才的机会,不必争个你死我活,更不必以输赢论口才的高低。
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语言变得更富有创造性
一位教师在上课,让同学们说一说“雷锋像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雷锋像我的邻居。”
“雷锋像家人。”
“雷锋像我的同学。”
这时,小亮举手了,说:“老师,我觉得雷锋像大树。”
同学们哈哈大笑:“雷锋怎么像大树呢?”
老师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她还是鼓励小亮说:“你为什么说雷锋像大树呢?”
小亮说:“因为春天大树发芽了,人们就知道春天来了,大树就是春天的使者,而雷锋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和睦的春风,他和大树的作用一样;到了夏天,阳光很强烈,还有滂沱大雨。大树为人们遮阴避雨,和雷锋一样,都爱做好事,所以雷锋像大树。”
听完小亮的解释,老师和同学们不禁发出了赞叹的掌声。老师说:“小亮同学理解了雷锋精神的内涵,说法很有新意,表达非常棒!”
小亮在回答问题时并没有因循其他同学常有的思路,而是另辟新径,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找到了雷锋和大树的共同点,把雷锋比喻成大树。因此,他的表达更富有魅力。
其他孩子的说话,是否也能像小亮这样充满想象力呢?家长不妨问问孩子这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孩子一定会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雪融化后是水。”这个答案当然是正确的,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答案了吗?或许有一个孩子的答案就和别人不一样:“雪融化后是春天!冰雪融化后,万物复苏,春天来了!”
哪一个答案更有诗意?哪一个表达更生动?相信大家都能判断出来。第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太过于单调、刻板,干巴巴地叙述了客观事实。第二个答案却发挥了想象力,将雪融化后更大、更长远的场景描绘了出来。
由此可见,语言有没有想象力,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什么是想象力?想象力就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它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有没有想象力关键在于是否有创造性。例如雪融化后是“水”,这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旧形象,而雪融化后是“春天”则是孩子创造的一个新形象。这个想象不仅具体生动,还很有画面感。
相比较来说,孩子比大人更有想象力,因为孩子的世界比较简单和单纯,他们的思想不像大人那样有那么多规则和窠臼的限制,所以他们会把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而孩子的语言一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立刻变得生动有趣。陌生、新鲜而又具有画面感的语言对人最有冲击力。例如,“天亮了”,可以说成是“阳光撕破了夜的帷幕”;“天黑了”,可以说成是“夕阳收起来它最后的金子”。这样的语言是不是会一下子把你带入描述的情境中去?
既然如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语言变得更有创造力。下面几种方式,可以锻炼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1.多观察生活是培养想象力的基础
我们说过,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形象,也就是说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试想,一个孩子若没有看到过雪融化后接着就是万物复苏、百花吐蕊、春天到来这一自然现象,他怎么能说出“雪融化后就是春天”这一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呢?
所以,多观察生活是培养想象力的基础。父母可以让孩子尽情徜徉在自然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中的人、事、物,体会社会的人情练达。启发孩子多思考、多联想,培养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小天才。
2.给孩子想象的自由,让他大胆说出富有创造力的语言
大人的思维被禁锢太久,进而也开始禁锢孩子的思维。“雪融化后是春天”这一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若出现在考试题目中,没准会被老师判为错误的答案。一些父母也会在孩子说出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之后,对孩子:“瞎说!”
父母的这种错误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还扼杀了一个语言天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仔细地问问孩子:“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啊?”当孩子说出合理的理由之后,父母要鼓励孩子:“想象力真丰富!说话就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当父母给了孩子想象的自由之后,他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更有魅力和感染力。
3.让孩子大胆想象、合理幻想
孩子说话富有想象力是好事,但是否每件事都可以没边没谱地联想?倘若每句话都太过“无厘头”,那么这就不是想象,而是幻想。
幻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虽然幻想是想象的更高层次,也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但那更应该出现在艺术作品中,而不是现实的说话中。语言的想象力是基于客观现实的联想,不是没有尺度的“编造”。况且爱幻想的人容易脱离实际、想入非非,这样的孩子说出来的话不会受人欢迎的。
我们鼓励孩子在文学作品中合理幻想,但在平时的说话中还是要把握好想象的“度”,这样的孩子才真的是有好口才。
让孩子描述看到的事物,全面锻炼孩子的口才水平
灵灵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爸爸说:“灵灵,你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
“今天的天气?今天秋高气爽,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我真想冲上云霄,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不错,不错!”爸爸说,“不仅描述了天空,还描述了心情。”
到了动物园,看完了猴子,爸爸说:“灵灵,你描述一下猴子。”
灵灵眨了眨眼睛:“瘦瘦的脸颊、扁扁的嘴巴、红红的屁股,尾巴又细又长,像一条鞭子。猴子爱在树上跳来跳去,没事就坐下来捉身上的虱子。我一边看猴子一边吃饼干,小猴子眼巴巴地望着我,似乎在说‘给我一点儿吧,我好饿啊!’我丢给它一块饼干,它捡起来便躲到角落里‘吧嗒吧嗒’地吃起来。”
爸爸鼓起了掌:“太好了,太好了,活灵活现。我女儿的口才真棒!”
妈妈说:“这还不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从小就让灵灵学习描述事物。”
爸爸听完,也哈哈笑了起来。
不知道孩子有没有做过“口头作文”?也就是在没有太多的准备和思考的情况下,口头描述一件事情或者事物。它和“即兴演讲”有点儿像,只不过面对的听众比较少而已。
如果说孩子讲故事是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进行复述,那么让孩子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则更接近于“原创”,完全是“自由发挥”。它犹如是让孩子做“口头作文”,更能全面锻炼孩子的口才水平。
在训练孩子口才的各种方法里,描述事物可以说是最难的。它不像演讲,可以提前写好演讲稿;也不像写作文,可以静静思考、斟酌词句、反复修改,而且写作文只是文字表达,描述事物要求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口头描述出一件事情来,所以,孩子必须发挥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总之,孩子要综合运用所有训练口才的方法和技巧,方能达到这一要求。
能够很好地描述事物的孩子,其口才能力也必定是很高的。但描述事物和“即兴演讲”一样,孩子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那么父母就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这种机会:
1.看图说话,这是孩子描述事物的初级阶段
每个孩子手里都会有几本图画书,这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书籍。图画书上文字不多,孩子更多的是借助图画来看懂整个故事。如果孩子能把图画书上的内容用语言描述出来,那他的描述能力无疑是不错的。
孩子在看图画书的时候,不妨问问孩子:“这些图片讲的是什么内容啊?你看得这么津津有味,讲给妈妈听听好不好?”在父母的引导下,让孩子指着图片,按照图片的顺序一点一点地讲完整个故事。有时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父母不妨帮一下忙,告诉他应该怎么样说。当孩子看图讲完一遍之后,可以让孩子不看图再讲一遍,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孩子的描述能力和口才能力。
2.让孩子描述景观,用最美的语言描述事物
看图说话,毕竟还有图片提示,难度没有那么大。接下来,父母就要让孩子尝试去描述一副更美丽的画卷——生活画卷。
秋天来了,和孩子走到街上,“无边落木萧萧下”,场景很美,孩子能够描述一番吗?带孩子去旅游,“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南方的小镇意境很美,让孩子描述一番吧。美丽的景观里穿梭着不同的人,让孩子说说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的口才能力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让孩子描述一件事情,淋漓尽致地发挥孩子的口才能力
训练要循序渐进,经过“看图说话”和场景描述训练,孩子的描述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那么,就尝试一下更难的——让孩子完整地描述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人物、动物和场景;人物有对话、动作和表情。孩子要在瞬间进行思考,甚至思考是和描述同时进行的: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什么地方是重点,要详细说?什么地方简单提一提就可以?这个人说话应该是这样的口气和表情。当孩子完整地把一件事情叙述完之后,他的口才肯定能得到极大的锻炼。
这样具有效果的锻炼机会,父母一定要学会利用。当孩子放学回家时,问问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跟我讲一讲。”“今天去看电影了,说的是什么?”当孩子声情并茂地向你描述的时候,父母会看到,孩子正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自己的口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