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用学吗?”相信,很多父母和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诚然,打招呼太简单了,我们每天都在打招呼。然而,为什么有的孩子和别人打招呼,对方的反应却很冷淡?为什么孩子越是不敢打招呼,其他人就越是不关注他?为什么不敢打招呼的孩子在其他时候,语言能力也非常低下?所以,鼓励孩子主动开口打招呼吧,这是训练他口才的第一堂课。
告诉孩子,见人打招呼是一种礼貌
星期天,扬扬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这时,爸爸的几位同事来了,爸爸热情地将同事迎进来,招呼客人坐下,并对扬扬说:“扬扬,问叔叔阿姨好!”
扬扬扭头看了几位客人一眼,发现一个也不认识,就没吭声,照样看电视。
几位客人主动和扬扬说话:“扬扬,看的什么节目啊?”
扬扬像没听见一样,还是没吭声。
客人见扬扬不说话,有点尴尬。爸爸看到这种情形有点不悦,瞪着扬扬说:“去屋里做作业吧。”
谁知道扬扬却大声嚷道:“我要看电视!”说完就谁也不理,自顾自地接着看电视。
客人们和爸爸寒暄了几句,就起身告辞了。客人走的时候,扬扬动都没动,连声“再见”都没说。事后,爸爸的那几位同事都觉得扬扬见人都不打招呼,太不懂礼貌,很少再去扬扬家了。
我们每天都要与他人打招呼,无论是热情地握手寒暄,还是简单地问声“你好”,抑或是简单地微笑点头致意。总之,见人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最基本的礼节,没有人会遗漏,也没有人会拒绝这样做。
但是,就有一些像扬扬这样的孩子,他们见人不喜欢打招呼。看到家里来了客人,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故意躲到房间里。还有一些孩子远远看到有熟人过来了,故意绕道走,以此避免和人打招呼。这些孩子丢失了最基本的礼节,给人留下了没礼貌的不好的印象,有时弄得父母也很没面子。
这样的孩子,何谈拥有好口才?何谈拥有好的人际关系?
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让他们懂得见人打招呼不是形式,而是一种礼貌,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懂礼貌,是一个人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一个连礼貌都不懂的人,很难让人对他产生好感。对孩子来说,懂礼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个人素质,是他们与他人沟通感情、获得信任与支持的保证。
如果你的孩子见人还不懂得主动打招呼,那就要从现在开始培养了。我们具体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培养。
1.告诉孩子,不打招呼的孩子不会受欢迎
很多孩子不打招呼,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打招呼。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告诉孩子:“看到人不理睬是不礼貌的行为,不礼貌的人,别人是不会喜欢的,也交不到更多的朋友,这样的话,自己有了困难,别人也不会来帮助他,有了开心的事,别人也不会来和他分享,他自己就会逐渐变得很孤独。”
当孩子知道,不和人打招呼会有这么多坏处,自然就不会再拒绝和他人打招呼了。
2.父母要做好孩子的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要想自己的孩子见人打招呼,父母就要成为孩子的典范。例如,父母带着孩子走在小区里,碰到小区里的老人,父母要主动打招呼:“李阿姨,您去买菜啊。”“赵叔叔,您锻炼身体啊。”并让身边的孩子和老人家打招呼:“李奶奶好!”“赵爷爷好!”
也许,有的孩子刚开始不愿意打招呼,那么父母就要一次一次地做示范,并一次一次地让孩子和别人打招呼。只要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变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了。
3.让孩子知道打招呼不是简单地说声“你好”而已
很多孩子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是因为他们觉得打招呼没有什么意思,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你好!”“买菜呢?”“散步呢?”甚至永远都是那么一句话:“吃了吗?”
正是因为感到太过乏味,孩子才懒得打招呼。这时,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打招呼并不是形式,也不是做样子,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客套话,而是富有诚意的交流。
例如看到李奶奶在小区里锻炼,要教孩子这样打招呼:“李奶奶,您在锻炼呢?看您也锻炼了这么长时间了,腰疼的毛病好了没有?”
要让孩子知道,不要为了打招呼而打招呼,不要说声“你好”就跑了,打招呼是为了引出后面富有诚意的交流,更是为了锻炼人与人的交流技巧,为口才的提升奠定好基础。
帮孩子搞清楚复杂的称谓
小威7岁了,却总是记不清楚对家里的那些亲戚该怎么称呼。过春节了,小威跟着爸爸妈妈去走亲戚,先是来到外婆家,爸爸妈妈对小威说:“快叫外公外婆、舅舅小姨、表哥表姐。”小威连忙胡乱叫了一通。
第二天,他们又来到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家里人更多了,爸爸妈妈给小威介绍:“这是大伯,这是姑姑,这是堂弟,这是姑姑的女儿,快叫表姐。”
小威有点儿糊涂了,人怎么这么多?这都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小姨的女儿叫表姐?姑姑的女儿也叫表姐?姑姑和小姨年龄差不多,为什么叫的不一样?为什么不能都叫阿姨?这些问题把小威的头都搞大了。
又过了几天,爸爸妈妈带小威回农村老家,老家的亲戚朋友也很多,左一个哥哥,又一个姐姐,这个大伯,那个叔叔,还有姑爷和姑奶,一个个都要叫,小威更纳闷了:“怎么还有姑爷和姑奶?和爷爷奶奶有什么不同啊?”总之,他搞不清楚这些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干脆和谁也不打招呼,和谁也不说话了。
亲戚们都说:“哎呀,小威不太爱说话啊。”
父母也不明白,一向爱说话的小威怎么不吭声了呢?
其实,小威不是不打招呼、不爱说话,他只是弄不清楚谁是谁,不知道怎么叫,万一叫错了,又怕受到父母的指责,索性就不吭声了。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即使父母给孩子解释了,他们一时也很难理解,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将口才技能“封印”。
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心情,虽然孩子早就会说话了,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跟不上,有些东西要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慢慢去接受和理解。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搞清楚大人们复杂的称谓,耐心细致地告诉他们每个称呼的区别、谁和谁是什么关系、什么是直系亲属、什么是旁系亲属、为什么这个必须这么叫,那个又必须那么叫。
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脾气暴躁地训斥孩子。一次、两次,孩子可能还是弄不明白,父母不要着急,要多教几次,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这些复杂的称谓。搞清楚了这些复杂的称谓,孩子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叫人了,也会主动和人打招呼了,这样他的口才就有了锻炼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孩子。
1.从书中弄清楚复杂的称谓
孩子总是很难理解抽象的语言,不如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最好是带图片的,上面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舅舅姨妈的图片,教孩子逐一认识图片上的人物和称谓,并联系孩子生活中的实际亲属进行讲解。
2.孩子叫错了要在背后纠正
孩子如果叫错了称谓,父母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纠正孩子:“不对,不对,你不应该这么叫。”而是应该找个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说:“你今天下午在电梯里打招呼的那个叔叔啊,其实应该叫他伯伯。”孩子就会问:“为什么叫他伯伯啊?”父母就要告诉孩子:“因为他比你爸爸的年龄大,比你爸爸年龄大的叫伯伯,比你爸爸年龄小的就叫叔叔。”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一定会乐意接受你的纠正。
3.利用影视作品帮孩子弄清楚复杂的称谓
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观看一些电视剧,剧中总是有很多家庭、很多人物,也有复杂的亲属关系和称谓,父母可以一边和孩子观看一边问孩子:“这两人是什么关系啊?”“这两家人是什么关系啊?”从而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剧中人物的关系。
孩子如果弄不清楚,父母就应及时给孩子讲解。孩子为了看懂电视剧,一般都会很耐心地听父母讲。这样,在寓教于乐、不知不觉中就帮孩子弄清楚了复杂的称谓。
孩子不得不懂的“开场白”
春节的时候,小伟回老家看望姥爷和姥姥。一进姥爷家里,小伟就看到表弟躲在一边一个人玩,看到他有点害怕的样子,也不和他说话。小伟10岁了,表弟只比他小两岁,他觉得他俩应该能玩到一起。
于是小伟走过去,跟表弟说:“在玩什么呢?”表弟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他,仍然自顾自地玩着。
小伟觉得很没趣,讪讪地走开了。妈妈在一旁看到了,问小伟:“怎么不和表弟玩呢?”
“表弟不理我,可能是跟我不熟吧。”小伟说。
“你姨妈跟我说过,表弟爱看超人的动画片,你跟他聊聊超人,没准儿他会有兴趣的。”
小伟听妈妈这么说,就又走了过去,对表弟说:“你喜欢超人吗?”
表弟这次抬起了头,说:“嗯。”
“那你喜欢雷欧奥特曼还是泰罗奥特曼?”小伟问。
“泰罗,你呢?”表弟问他,很明显,他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我也喜欢泰罗。”于是,小伟和表弟热烈地讨论起来。
开场白,就是文章、介绍或讲话等开始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迅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力,让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为双方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做好铺垫。一些口才达人,例如奥巴马、卡耐基,他们一定会在与他人交流时展现出精彩的“开场白”。
然而,有些孩子认为,我已经打了招呼了,还要什么开场白啊?归根到底,是因为孩子没弄明白打招呼和开场白的区别。想在打招呼之后有进一步的交谈,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开场白作为过渡。如果没有适当的寒暄或者开场白,通常会被别人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或不愿与之结交,这样就会失去深谈或者结交朋友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口才好的人能迅速打开双方的“话匣子”。良好的开场白再加上真诚的笑容,这是有效交流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并且,开场白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自然地展开交流,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尝试。
我们为孩子总结了以下几种开场白的方法。
1.能迅速拉近距离的“开场白”
套近乎是用得最多的,也是最简便易行的开场白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例如孩子想认识一个同学,知道他喜欢打篮球,就可以跟他说:“你喜欢打篮球,我也喜欢,有时间切磋一下啊。”或者说:“你也姓赵?咱们还是一家子呢,有时间一起玩啊。”或者说:“你妈妈也在某某单位啊,和我妈妈是同事啊,有时间让你妈妈带你到我家里来玩啊。”
找到自己和对方的共同点,就有了套近乎的理由,也就很容易和对方走得近一些了。
2.简单问候“开场白”
有时候,开场白并不需要那么多话,简单的问候同样能起到作用,特别是跟熟悉的朋友见面,过多的开场白可能显得虚伪、不够自然,不如亲切地说一声:“好久没见了,最近好吗?”这既和打招呼不同,又显得不那么刻意,也能引出下面的谈话。对于较为内向的孩子来说,这种方式应当积极鼓励,这是他迈向口才达人的第一步。
3.以赞美对方为开场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喜欢得到赞美,孩子在与人交谈时,如果能以直接或间接的赞美作为开场白,一定会让对方觉得心情愉快,两人之间的谈话也会有一个好的气氛和开始。
例如:孩子可以这样说:“你的书包真漂亮!在哪里买的啊?”
就是这样一句真诚的赞美,使原本陌生的两个孩子开始了亲切的交谈。
4.以闲谈作为开场白
孩子与孩子之间其实是很容易接近的,有时通过闲聊天就能攀谈起来。就像孩子到公园里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玩,就可以主动走过去说:“你在哪个学校上学啊?我在第五小学。”这样的开场白简单又有效,孩子也很容易掌握。
5.开场白要友好而恰当
开场白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友好和尊重,不能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戏弄对方,说别人忌讳的话题。比如“你怎么又胖了啊?”或者“来了,怎么眼睛还是这么小?”这势必会导致他人的反感,长此以往,孩子就无法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那么过硬的口才就成了笑谈。
6.聊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开场白
在对别人一无所知,或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为避免冷场和尴尬,可以聊聊天气、交通等每个人都接触和熟悉的事情,只要态度诚恳,语气亲和,也可以让说话的双方展开话题。
比如:“今天好热啊,我来的时候快要被晒化了。”或者说:“交通好堵啊,我坐了快一个小时的车才到这儿。”这样的交流,势必会拉近彼此的关系,口才训练的渠道也就此打开。
帮助孩子树立主动开口的信心
丽丽6岁了,最喜欢和妈妈一起逛玩具店。星期天,妈妈和丽丽又到玩具店去了,丽丽开心地看这看那,刚挑了一个娃娃拿在手里,这时,有个漂亮的阿姨朝她们走过来,并和妈妈打招呼,原来,她是妈妈的同事。
妈妈对丽丽说:“这是张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丽丽看了看这个漂亮的阿姨,没有说话。她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恐惧,丽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她只是觉得自己不敢在阿姨面前说话。
张阿姨在离丽丽稍远的地方蹲下来,微笑着对丽丽说:“你好,丽丽,我是张阿姨。”
丽丽还是没有吭声,张阿姨又接着说:“你手里这个娃娃好可爱!听你妈妈说,你最喜欢娃娃了,是吗?”
看丽丽仍然不说话,张阿姨站了起来,和妈妈聊起天来。过了一会儿,张阿姨要走了,她对丽丽说:“丽丽好可爱,丽丽再见。”
这时,妈妈说:“跟张阿姨说再见,要不要抱张阿姨一下?”
丽丽小声说:“阿姨再见!”然后走到张阿姨跟前,轻轻地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张阿姨对丽丽的尊重,她先是善意地和丽丽打招呼,然后又主动关心丽丽喜欢的东西,希望和丽丽聊天,但丽丽都没有反应,此时,张阿姨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而是给丽丽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
我们还看到了妈妈对丽丽的尊重,她没有强迫孩子马上向大人打招呼,也没有强迫孩子马上响应张阿姨的问候,在孩子不吭声的时候,她更没有指责丽丽,而是亲自示范如何与人打招呼、攀谈。两个大人的正确示范和引导,在最后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丽丽终于克服了羞怯,主动和张阿姨说话,并拥抱了张阿姨。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孩子不主动开口打招呼,在于他缺乏自信。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自信心强的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样的孩子,自然能够得到很多说话的机会,口才能力在无形之中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妈妈和张阿姨的做法证明,孩子暂时缺乏自信并不可怕,只要父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一样能树立起主动开口的信心。当然,至于如何引导,这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1.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慢慢树立自信
在孩子不主动和他人打招呼时,父母不能硬来,说:“快,叫叔叔!”也不要不停地劝说:“叫阿姨,快叫阿姨啊。”更不能当众批评:“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不懂事!”
这样的做法,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从而让孩子更不愿意张嘴说话。我们应该做的,是要像上面故事中的妈妈一样,做好孩子的示范和榜样,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我不和人打招呼是不对的,妈妈都主动和别人说话了,她对人多热情啊。”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和别人打招呼,给口才的提升创造契机。
2.了解孩子不自信的原因,对症下药
胆怯、不敢打招呼,这是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种现象,父母只有找到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摆脱这种心理状况。如果是孩子的性格过于内向、自卑,父母就要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变得开朗乐观,这样孩子或许就会主动和人打招呼了。
如果是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性格过于依赖、胆小和羞怯,不敢和人打招呼,那么父母就要赶快放手,让孩子尽快学会自理自立,变得独立和勇敢,变得自信而愿意主动和别人打招呼。
如果孩子曾经在和别人打招呼时说了不恰当的话而遭到了他人的训斥和嘲笑,心里有了失败的阴影,因而不愿意再和别人打招呼了,那父母就要帮孩子解开心结,告诉孩子:“说错了也没关系啊,我们可以慢慢学,学会了以后让那些笑你的人看看,我们天天多会说话。”
有了父母的对症下药,就能消除孩子不自信的心理,让他们愿意主动和他人打招呼。
3.给孩子多创造主动开口的机会
有些孩子害怕主动开口打招呼,是因为父母很少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去锻炼,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开口,特别是在他自己的事情上。
比如给孩子买衣服时,我们可以鼓励他自己问营业员:“阿姨,您好,这件衣服多少钱?”如果孩子不愿开口,那么衣服就暂时不买。孩子刚开始会不好意思说,或说的声音很小,父母不妨鼓励孩子再说一遍。不管孩子说得好不好,父母都应该夸奖他:“说得真好,都可以自己买衣服了。”
不光买东西,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都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说,孩子说得多了,又掌握了一些打招呼的技巧,还得到了大人的夸奖,慢慢就愿意主动开口说话了。
孩子不打招呼,不要当众批评
“五一”放假了,爸爸妈妈准备带着优优出去游玩。走出家门刚进电梯,就碰到楼上几位邻居,一时间电梯里拥挤不堪,优优感到很不舒服,她紧紧地搂住爸爸的脖子,盼望电梯门快快打开。
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发现优优情绪不佳,他们不但热情地同邻居们寒暄,还捏捏优优的小手,示意她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向爷爷奶奶问好。优优本来心情就不悦,盯着电梯里的这些人看来看去,最终没说出一句话来。
妈妈这下生气了,带着批评的语气说:“优优,怎么回事啊?快向叔叔阿姨问好啊?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哎,你永远都不让我省心!”
优优听了立刻闭紧了小嘴,最后干脆把头扭到一边,表示抗议。妈妈更加难为情了,她不明白优优一向活泼开朗,在家里也是伶牙俐齿的,路上见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还知道主动打招呼,可为什么见了长辈就不说话了呢?
其实,妈妈不知道,优优本来是想打招呼,可是见到电梯里有这么多的人,她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向他们问好了。而且她在想:妈妈为什么要批评我?为什么我就一定要打招呼?我又不认识那些人,就是不喜欢被妈妈逼着打招呼!
可以看出,优优在见到自己认识的小朋友时,就会自然地主动打招呼,可见她并不是不懂得见人打招呼的道理,那她为什么当着众多人的面却变得沉默不语了呢?为什么她的口才技能此时突然“封闭”了?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孩子的本性说起。
一方面,六七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已经开始觉醒,这时就会逐渐显示出自己的主见。孩子在被父母要求向他人问候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再加上父母的批评指责,更会产生逆反心理,于是以沉默表示抗议就很自然了。
另外,平时伶俐乖巧的孩子,偶然一次不打招呼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就像优优一样,面对许多需要打招呼的,同时又是自己很不熟悉的人,她就有可能不知道如何应对。挨个问好显得太累了,一次性打招呼,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而且这些叔叔阿姨并不是自己认识的,只不过是父母要求做的,干脆就全免了。正在犹豫的瞬间,爸爸妈妈着急了还批评孩子“不懂礼貌”,那么孩子就会索性抵抗到底,就是不开口。
因此,当孩子不愿与他人打招呼时,不要马上当众批评孩子“真不懂礼貌”,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导致他出现心理问题,让原本优异的口才能力就此“陨落”。父母应该慢慢引导,同时应该对他表示关怀、爱护,并且陪同他寻找方法,主动开口招呼人。
1.说明打招呼的理由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由个体化到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学会与人交往。那么,见人打招呼就是与人交往的第一步了。这期间,孩子可能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见人要打招呼?为什么对不认识的大人也要叫“叔叔”、“阿姨”?
这时,就可以告诉孩子打招呼是一种礼仪,表示一个人懂礼貌、有修养,大人见了面要打招呼,孩子同样也是。而且,礼貌地打招呼之后,不管是问候者还是被问候者都能从中感到愉悦。
2.了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遇到孩子不打招呼的情况时,不妨先问问孩子是如何想的,然后告诉他具体应该怎么做。比如,我们可以在背后问一问孩子,让孩子说说在见到的人中喜欢谁,引导其在下一次见面时主动问候这位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
当孩子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再告诉他,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人,然后引导他同时向一两个人问好,逐渐学会向更多的人问好。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始终都要做好表率,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
3.为孩子做介绍
很多时候,孩子一时不知道该怎样称呼眼前的长辈,这时爸爸妈妈应当细心引导孩子,主动为孩子做介绍。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位是住在咱们家楼上的奶奶,他们家有只漂亮的小猫咪,你不记得了吗?”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招呼人,可以立刻转移话题,从而代替指令性的语言,这才是明智的家长应该做的。
还有的父母喜欢抢先命令孩子:“快叫奶奶!”“快向爷爷问好!”这样孩子反而会感到害羞,依然我行我素,最后父母不得不以“这孩子太害羞”等结论敷衍了事。孩子一旦陷入这种境地,就会接受这种心理暗示,然后再不肯主动开口打招呼了。
让孩子学好口才,首先就要让他学会主动开口打招呼,但这不是命令,而是让孩子轻松自然地开口说话。当孩子紧闭嘴巴拒绝回答时,更不要批评指责,而要弄清楚孩子心里的想法,引导孩子主动开口。
孩子见人打招呼,不要忘了鼓励表扬
早上,妈妈送秀秀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门口,老师看到秀秀,热情地和她说:“秀秀来了呀!秀秀妈妈早上好!”秀秀妈妈连忙也和老师问好,但秀秀却没有说话。
下午放学时,妈妈去接秀秀,看到秀秀正在操场上等她,这时一个小男孩跑过来,对秀秀说:“咱们一起玩吧。”秀秀看了看他,没有说话,扭身跑掉了。
妈妈和秀秀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同一个小区里的小强走在前面,就对秀秀说:“秀秀,你看,小强哥哥在前面,咱们去和他打个招呼吧。”
秀秀和小强很熟悉,平时总在一块玩,两家的父母也很熟。秀秀跑了过去一个劲儿地叫着:“小强哥哥,小强哥哥。”还问候小强的妈妈:“阿姨好!”
小强看到秀秀跟他说话,热情地拉着秀秀的手,两人一块往家里走去。
小强的妈妈看到秀秀这么有礼貌,说:“秀秀真是个好孩子,见人打招呼,真有礼貌!”
秀秀听到阿姨夸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秀秀的妈妈也连忙说:“是啊,秀秀很有礼貌,阿姨都夸你了,以后看到老师和别的小朋友也打招呼,那秀秀走到哪里都是个受欢迎的好孩子了。”
这时候,秀秀不好意思地笑了。从那以后,秀秀见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也知道主动打招呼了。
鼓励,是最能帮助一个人进步的方法。在秀秀没和老师打招呼也没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说话时,秀秀的妈妈并没有对秀秀做过多的干涉,但在秀秀主动与小强哥哥和小强妈妈打招呼时,两位妈妈都毫不吝啬地给了鼓励和表扬,这是秀秀后来能够和其他人主动打招呼的重要原因。
许多儿童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鼓励的作用。如果把孩子比喻成树苗,鼓励和表扬就犹如水分,有了水的浇灌,小树苗才会健康地成长。这个道理很简单:人本能地都喜欢被别人喜爱、被别人理解,孩子的心灵犹如玻璃般透明,更需要父母的呵护与赏识。而鼓励和表扬就像是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让孩子有了做事情的勇气和力量。
当然,有的父母会这样认为:如果“问声好”都要表扬,那岂不是什么事都要表扬?老是表扬,会不会滋生孩子骄傲的心理?父母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并没有真正地了解鼓励的含义。
首先,父母要明白:鼓励和表扬是为了给孩子注入更强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孩子不但不会和人打招呼,做其他事情也不容易成功。其次,当孩子刚学会与人打招呼时要多鼓励,在孩子已经养成打招呼的习惯时,就不必次次鼓励了。
所以,父母要学会如何表扬和鼓励孩子才会更有效果,也要学会如何鼓励才能避免不好的后果。下面我们就为父母总结了几条方法。
1.充满爱意的鼓励
父母在鼓励和表扬孩子时,不要只是运用泛泛的语言,而应该是充满爱意的举动。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把他们抱在怀里,充满爱意的举动加上鼓励的话,这样就会让孩子有更温暖和更深切的体会,从而燃烧起自信心。
2.不该表扬的时候别乱表扬
有的父母听到表扬的作用,就开始滥用这种方法。其实,这样也是不对的。表扬一定要实事求是,如果孩子做得不好或者不对,父母也随便地表扬一通:“你真棒!”孩子就会想:“我做得对,你表扬;做得不对,你也表扬,这表扬有什么价值?”那么表扬就会对孩子失去作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和人打招呼的方法不对或言辞不妥当时,父母要给予纠正,也可以做出适当的、委婉的批评,或者暂时不要吭声,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做法哪里不妥。可以给予鼓励,但一定不能没有原则地乱表扬。
3.表扬不要夸大其词
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父母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表扬,也就是说夸奖要适度,不可夸大其词地夸奖。
比如说孩子仅仅是和别人问了声“你好”,父母就过于兴奋地说:“孩子,你太棒了,你的口才太好了,简直是个语言小天才。”这样夸张的表扬,孩子自己也不会相信。
不切实际地过度表扬,还容易造成孩子的虚荣心,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表扬的“度”。
不和陌生人说话好不好
这一天,小天和妈妈一起外出买东西。妈妈在一个小商店里和老板讨价还价,小天就站在商店门口等妈妈。这时走过来一个叔叔,看见小天站在那里,就问他:“第五小学是不是往前面走?”
小天知道第五小学就在前面,他就在那个学校上学,但他并没有理睬这个人,而是往妈妈身边走了几步,站到了离妈妈更近的地方,因为妈妈告诉过他,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现在的社会太复杂,坏人太多,即便是打招呼都不行。
这位叔叔看小天不吭声,就往跟第五小学相反的方向走了,小天一看心里很着急,这位叔叔往那边走肯定找不到学校。他本想叫住叔叔,但想起妈妈的话,还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下去了。
的确,故事里小天妈妈的担忧是正常的,社会上确实有一些骗小孩的事情发生,电视里、报纸上也有一些这样的报导。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父母当然要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简便易行的一个方法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远离陌生人。
不但父母这样要求,有些学校也有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可否认,父母和学校这样要求孩子,都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但这样就能保证孩子的绝对安全吗?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就没有负面影响吗?完全不和陌生人说话,堵住了孩子锻炼口才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样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语言小天才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拥有良好口才能力的人决不是一个对陌生人冷淡的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之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拒绝和所有的陌生人说话,等于在告诉孩子:所有的陌生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有的父母会说:“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我必须这样做!”但事实上,这是一种疏于教育的懒惰的借口。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是应该的,但不可矫枉过正,也不可“一刀切”,而是应该让孩子学会警惕陌生人,让孩子学会判断哪些陌生人是可以说话的、陌生人的哪些话是可以听的、哪些话是可以和陌生人说的。
如果用一个武断的规定就割断了孩子与陌生人之间的互相信任,这不是教育,而是弱化儿童的判断力与自我保护能力。与其不让孩子与陌生人说话,阻断儿童与成人的天然联系,不如让大人们好好地做好社会的净化工作,让孩子能放心地和陌生人说话。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放心大胆地和陌生人说话呢?把握以下几条原则,父母就能放心不少。
1.可以和陌生人打招呼,但不要过多攀谈
当有陌生人向自己的孩子求助的时候,或孩子需要寻求陌生人帮忙的时候,用简单的几句话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地攀谈。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那位叔叔问路,孩子告诉他怎么走就行了,其他的话不要说太多,以免把不该说的都说了,给可能的坏人可乘之机。这样,孩子既能进行语言上的锻炼,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2.无论陌生人怎么诱惑,都不能和陌生人一起走
不可否认,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坏人,针对孩子年龄小、容易上当受骗的特点,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诱惑孩子。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一定要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无论陌生人说什么甜言蜜语,给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做出什么承诺,或说认识家里的什么人,都不能和陌生人一起走。如果遇到这种不停诱惑自己的陌生人,就不要理他们,而是要离他们远远的。
3.家庭隐私绝对不能告诉陌生人
父母还要提前告知孩子,如果有陌生人向孩子打听家里的情况:父母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是什么职位、家庭住址在哪里、自己在什么学校上学等,只要牵扯到自己和家人的事情,一律不能告诉陌生人。有不良企图的陌生人看到孩子的口风这么紧,自然就会灰溜溜地知难而退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给孩子灌输“陌生人都是坏人”的观点。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思维,那么必然会用紧张、压抑的心态来面对世界、面对他人,这个时候的他怎敢开口说话?怎能收获一份过人的口才技能?
孩子打招呼要注意哪些方面
有一天,小美走在路上,看见有个同学骑自行车迎面过来,她连忙大喊:“辉辉,辉辉!”
辉辉也匆忙地回答她:“小美,你好!”说完骑着自行车就要过去。
小美又喊道:“辉辉,你作业做完了吗?”
辉辉已经掠过了小美身边,没听清楚小美说的这句话,于是扭头大声问小美:“你说什么?”
小美正要说话,突然看到辉辉迎面过来一辆电动车,连忙大喊:“辉辉,小心!前面!”
辉辉连忙回头,一个急刹车停下来,对面的电动车也停下来了,电动车的主人对着他吼道:“骑车干嘛往后看?”辉辉一顿解释、道歉,对方才离开。
这时,小美也走了过来。辉辉生气地跟她说:“我骑着自行车,你跟我说什么话啊?有什么话不能明天到学校再说吗?”
小美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辉辉,妈妈告诉我见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说话,所以……”
打招呼是训练孩子口才的第一步,是孩子接近对方的“借口”,也是打开交谈双方“话匣子”的有效方法,但是,孩子都会打招呼吗?知道打招呼要注意些什么吗?像故事中的小美那样打招呼的方法对吗?
要想打好招呼,表达出与人交往的诚意、发挥口才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学会打招呼的正确方法。因为打招呼的对象、场合、时间和对象的亲疏远近不同,打招呼的方法也会不一样。
1.孩子打招呼要看对象
对象不同,孩子打招呼的内容就会有所不同:遇到师长要说尊称:“老师,您好!”或者“阿姨,您好!”和同学打招呼可稍微随意点:“小华,早!”和父母打招呼应该说:“爸,您下班了。”
如果打招呼的对象中既有长辈又有同辈,孩子要注意先向长辈打招呼,后向同辈打招呼:“叔叔阿姨好,小朋友们好。”如果打招呼的对象很多,可以这样打招呼:“大家好啊,在聊什么呢?”
总之,根据打招呼的对象不同,要转变自己的称呼、内容、语气、方式等,如果打招呼的内容千篇一律,不仅对方不爱听,自己说着也没意思。
2.对象的亲疏远近不同,打招呼的方式也不同
孩子和熟悉的、亲近的人打招呼要亲切、自然,不要有过多的客套话,例如和妈妈打招呼:“妈,您起来了。”和同学打招呼:“小明,等等我。”和小区里每天都碰到的小朋友打招呼:“朋朋,又在玩皮球呢。”
而和陌生人打招呼就要礼貌客气多了:“叔叔,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或者:“您好!请问……”切记不要用这种不礼貌的打招呼的方式:“哎,那个穿红衣服的……”这样打招呼,对方要么会不理睬你,要么会恶狠狠地瞪你一眼:“你跟谁说话呢?”
所以,孩子要根据亲疏远近关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打招呼的方法,才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个口才好的人。
3.相遇的时间和场合不同,打招呼的方法也不同
孩子还要注意和打招呼对象相遇的时间和场合,如果对方是在上班或办事情的途中,打招呼要简洁,说声“你好”就可以,切不可啰哩啰唆,甚至缠住对方攀谈,这只会令对方反感。若对方正在和别人说话,那么你不打招呼会显得没有礼貌,说得太多又会打扰别人谈话,这时不妨点头微笑。如果对方是在比较空闲的时候,则可以多说几句。
在公共的或有其他不熟悉人在场时,打招呼要正规,即便是熟人也不能过于随便,尤其不要问私密的话题,例如“嗨,小琳,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分啊?”这些话题在有别人在的时候,对方不会想说。
4.打招呼时的态度要主动、真诚和自然
除了准确运用打招呼的方式方法,还要注意打招呼时的态度。首先打招呼要主动,礼多人不怪,不要总等着别人先打招呼,否则就很容易让人误会你骄傲。其次是要有诚意,发自内心地向他人表达尊重之意,即便是简短地打招呼,也要看着对方,说话要真诚,不虚伪。最后态度要大方、从容、自然,不能紧张地想说又不敢说,或者只有称呼没有问候,叫声“阿姨”就匆匆忙忙走了。
真诚、自然地打招呼,一定能获得他人的暗自称赞,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而生,好口才的大门就此打开。
5.视环境打招呼
案例中的小美,虽然打招呼的语言没有错,但这不是一个适合打招呼的环境,所以自然也有些不恰当。所以,父母就应该提醒孩子,诸如在马路上、体育比赛中就不要打招呼,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