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想读书的女儿,爸爸并没有强迫她读书,而是以“专属于爸爸、妈妈和她的阅读时间”的名义引诱她,结果使她主动参与到家庭阅读当中。可见,这种“引诱”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化被动为主动,珍惜家人在一起阅读的机会。因此,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我们也不妨采用这个方法,吸引他读书,从而使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和孩子比赛,一决胜负
10岁的丹丹和爸爸是阅读比赛的竞争对手,每周末,他们都要一决高下。一个周末,朗读比赛又开始了,妈妈当裁判。丹丹先为爸爸选文章,想到爸爸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书都读过了,便给爸爸选了一本自己看的《作文大全》,并从中选了一篇篇幅比较长的《一件最难忘的事》。
选完之后,丹丹和妈妈捧腹大笑。爸爸也很意外,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威严扫地,他挺了挺胸脯,像模像样地读了起来。在读的过程中,爸爸把“束”读成了sù,此后,还出现两处其他错误。最后,妈妈只评给了他87分。
轮到丹丹读的时候,爸爸给她选了一篇读者上的文章。没想到,丹丹读得很流利,一个字也没有读错,还得到了99分的高分。爸爸见了,不得不甘拜下风,夸女儿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进步。
家庭中的朗读比赛虽然称之为比赛,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轻松愉快的氛围。当孩子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后,自然也就爱上阅读了。而且家庭朗读比赛的方式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不妨多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比一比”,看看谁的朗读水平更高。
▲ 不要拿阅读当成一种惩罚方式
一些父母拿读书当成惩罚孩子的一种方式,比如,他淘气了,为了让他安静会儿,便惩罚他:“回房间把新学的课文读10遍,读完10遍再出来。”其实,这种惩罚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孩子阅读兴趣的建立的。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拿阅读当成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相反,我们可以把读书当成一种奖赏的方式,比如,孩子想在睡觉前看书,但时间太晚,我们一般会禁止他,但是如果当天他表现良好的话,我们就可以破例让他看一会儿,以此作为奖赏。
57.看书?还是看电视吧!--引导孩子多看好书,少看电视
对孩子来说,看书和看电视比起来,绝大多数情况下看电视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实际上,看电视对孩子来说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个过程,并没有主动消化吸收的环节。而阅读不一样,阅读由孩子自己掌握,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个过程。但是电视生动丰富的画面往往更能抓住孩子的眼球,使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11岁的琪琪放学回家后,先把作业写完了。做完作业之后,她犹豫了起来,不知该看电视还是看书。妈妈曾经嘱咐过她,不能长时间看电视,要多看书,可是她总是禁不住电视的诱惑。最后,她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边看电视边看书。于是,琪琪怀里抱着书,看起了电视,最后电视不仅没看好,书一眼都没有看成。
琪琪这样的经历可能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发生过,他们自作聪明,以为边看电视边看书能两不耽误,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电视的诱惑往往超出他们的想象,而且一心两用的结果往往是电视和书都看不好。
曾有专家提议,在孩子接触阅读之前,不要让他看电视。当然,这一点有些不太现实,因为我们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因此,就需要我们帮孩子在看电视和看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他既不迷恋于电视,又能养成良好的看书的习惯。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孩子在二者之间找到这个平衡点呢?
▲ 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
有些父母很忙,为了忙自己的事情,就把孩子推给电视来“照顾”。实际上,这种做法非常不好。因为电视里不仅有很多孩子不适宜看的内容,看电视时间长了也不利于孩子的视力发育。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而是要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陪他,而且要注意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
▲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某学校曾对父母和孩子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7.4%的父母平时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59.3%的父母没有时间参加业余进修或者自学;9.1%的家庭没有一本藏书;9.7%家庭的藏书在10本以下。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不禁感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中,孩子的阅读习惯怎么培养得起来呢?
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从小生活在书的海洋里。在他的家里,除了餐厅外,其他地方几乎全都是书。一间特大的藏书室里放满了弗洛伊德、柏拉图、培根、斯宾诺莎、康德和叔本华等著名作家的上万册书籍。
看到波普尔的家庭,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明白了为什么他能成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这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看电视转移到读书上来,我们的家庭中一定要有丰富的藏书,有适合孩子看的书,而且最好有孩子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好书。同时,家里的藏书还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此外,我们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我们的熏陶下,孩子潜移默化地也就养成爱看书的习惯了。
▲ 让孩子协调好看书和看电视的时间
一位妈妈规定儿子每天只能看30分钟电视,大概看完两集动画片后就必须关上电视。周末时间,他全天看电视的时间也不能超过2个小时,而且每看30分钟,就要把电视关上。看完电视之后,妈妈会陪着儿子一起读半个小时书,然后再让他自己看1个小时书。如今儿子的习惯已经养成,有时不用妈妈陪伴和督促,看完电视他就自觉地看书去了。
这位妈妈限制儿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陪着儿子一起读书的方法,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孩子痴迷于电视的情况发生,还使他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种方法值得借鉴。要注意的是,孩子看电视或者读书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注意休息,以远眺或者做眼保健操的方式缓解眼疲劳。
58.哦,原来是这样啊!--就书中的某些问题,与孩子一起探讨
一般我们在和孩子一起看完一本书或者给他讲完一个故事后,常常有考考孩子的愿望,检验一下他是否学到了知识。这不失为加深孩子对书中内容理解的好方法,但是“考试”也要讲求方式,如果方式不适宜很可能会降低孩子阅读的兴趣。
7岁的成成最初很喜欢看书,每天晚上,他都要求妈妈陪他一起读书。可是,每次看完书之后,妈妈都有意识地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最初成成还会认真地对待妈妈的提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可是后来他就厌烦了,因为并不是每看完一个故事他都能总结出一个道理来。最后,在妈妈的提问之下,他看书的兴趣越来越低,也不再要求妈妈陪他一起看书了。
妈妈的提问方式造成了成成的厌烦情绪,结果造成他不爱看书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两个,其一,“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这种提问方式在无形中抬高了我们的身份,孩子扮演一个被提问的角色,时间久了自然会引起他的反感情绪;其二,对于一些优秀作品,我们可以主动和孩子讨论,但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有讨论的价值。
可见,和孩子讨论的方式和内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只有重视这两点,我们才能引导孩子表达观点,同时我们也才能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他。
▲ 提问要注意方式,不能心急
像“你看懂了吗?”“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本书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等等此类问题,我们偶尔问一次两次可以,但是问多了会令孩子厌烦。而且如果我们总是这样问他,会成为他的心理负担,导致他在看书的时候分心,边看边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
有时,也许书籍带给孩子的启示,孩子并不能及时地吸收、消化并总结出来,可能等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某本书带给他的启示会突然映入他的脑海,指导他的生活。所以,如果我们急切而直接地这样询问他,可能会让他很心急,最后只会影响他看书的心情和效率,同时他阅读的兴趣也会因此降低。
▲ 参与到孩子的讨论之中
对于孩子正在看或者已经看过的书,我们不能说完全把握其中的内容,但至少要做到心中有数,可以粗略地看一下大概的情节或者内容,而且要对其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吃饭或者看电视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和孩子说一说书里的情节,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就很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而且在我们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一般孩子也会侃侃而谈,说出他对书的理解。
▲ 避免空洞的大道理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聊书”的时候,总是喜欢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其实,这些大道理孩子未必都听得懂,而且也不容易激发孩子讨论的兴趣。因此,当和孩子聊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目的要尽量单纯些,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是最好的方法。比如,和孩子聊一聊书中最喜欢的主人公,引导他说出喜欢他的原因;或者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这些都很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当然,对于孩子错误的观念,我们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慢慢把正确的思想传递给他。
▲ 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
我们在和孩子一起看书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见解。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尽量回答。但是有些问题可能看完书才知道答案,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耐心地把书读完,再来思考这个问题。同时,在家里,我们最好准备一些少儿百科全书类的书籍,这样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从书中自己寻找答案了。
▲ 不把我们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时候,孩子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和我们成人不一样,所以当我们共同看完一本书时,会对其中某一个人物角色或者情节产生不同的观点。
一位妈妈和女儿一起讨论一个故事的情节,女儿说她很喜欢里面的蛇精。
妈妈:“蛇精,她害人你也喜欢?”
女儿:“可她长得很漂亮啊!”
妈妈:“是,她长得很漂亮,可她害人啊,而且还骗人,这你也喜欢?”
女儿沉默了,接着拿起被单蒙住了头,说:“我不管,她就是很漂亮!”
到这里,妈妈和女儿关于蛇精的对话就结束了。妈妈觉得知道了女儿喜欢蛇精的真正原因,女儿也了解了妈妈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一时不愿意接受,巧妙地回避了而已。
的确,正如这位妈妈所持的观点,我们和孩子讨论的目的并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把正确的观点告诉给他,至于他接受与否,我们要给他时间。而且有些问题的讨论并没有错与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讨论过后,其结论应该是开放的,我们要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观点。
▲ 鼓励孩子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当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我应该鼓励他把书中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他看书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比如,孩子在读了地理读物后,旅游时,我们就可以让他设计旅游路线;看到读物上一副简单的图画后,我们可以让他和生活中的真实事物进行比较……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和他一起讨论,给他一些合理的意见,当孩子学以致用后,也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
59.我得写点什么!--鼓励孩子经常写一些读后感
现在的孩子接触新知识的能力很快,但却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看一本书,当时看的时候心潮澎湃,收益很大,但过一段时间,就把书中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我们不妨鼓励孩子在看完一本书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他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平平从小喜欢读书,像科普类的读物、幻想类的故事书他都喜欢看。可是,每当妈妈问他学到了什么的时候,他都吞吞吐吐,说不出来。
于是,妈妈便鼓励他每看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最初的时候,平平不知道读后感该写些什么。妈妈就告诉他,看完书后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都可以写,如果实在没有感想,可以把书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记录下来,作为读后感。
就这样,平平从摘录书中的一句话开始写起,渐渐地增加到几句话。如今,他已经能完整地写下一篇读后感了,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些书可能孩子看过后,就忘记了,也没有思考过其中深层次的含义。就像平平一样,当妈妈问他学到了什么的时候,他没有自己的想法,而读后感恰恰可以引发孩子深层次的思考。当然,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一篇很深刻的读后感,他可能会不知道如何落笔,从哪写起,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他必要的指导。
▲ 赏识孩子的读后感
当孩子刚开始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予他适当的鼓励,这样他才有信心把读后感写好,写读后感的兴趣也才会越来越高。因此,一开始,我们不要限制孩子写读后感的字数,而是要鼓励他尽情发挥,哪怕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都可以。总之,我们要抓住读后感中值得夸奖的地方鼓励他再接再厉。
▲ 教孩子写读后感的方法
有些孩子一提到读后感就头疼,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落笔。因此,我们有必要教孩子写读后感的方法。
一般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其读后感的内容可以记录书里讲了什么内容,句式可以以 “这本书的内容是……”为开头,这里不需要孩子写自己的观点,他只要简单地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以及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交代清楚就可以了。他也可以记录最喜欢的人物,以“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的句式为开头,内容写喜欢他的理由、人物特征以及性格。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让他按照以下形式写读后感:第一段写书名和作者的简介,然后用6-8句话写出整个故事的梗概;第二段介绍主人公,关于他的长相特征、性格以及独特的地方都可以写下来;第三段写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最后一段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以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所希望的故事发展的情节。
▲ 不强迫孩子写读后感
让孩子写读后感的目的是引发孩子的思考,加深他对知识的理解。但有一些父母强迫孩子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而且还对他有字数上的规定。而这种硬性规定无疑会破坏孩子读书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孩子一提到读书就头疼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写读后感,而是要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然后再要求他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