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米障碍跑
3000米障碍跑是长跑与跨越障碍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长跑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意志,而且还要求掌握正确的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技术。从事这项运动,不但能发展耐力,而且还可提高内脏器官机能,还可培养人们的勇敢顽强和不怕困难等优良品质。
当我们翻开奥运会的成绩册时,在历届田径3000米障碍跑的金牌榜上,要数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3000米障碍赛上的冠军成绩是历史上最低的,而且明显低于上两届有一分钟之多。来自芬兰的选手伊索霍洛的成绩是10分33秒4,比上届冠军9分21秒8的成绩慢了1分11秒6,而成绩“退步”的原因竟然是裁判“一时糊涂”所造成的。
后来经过裁判多次的回忆和复查,问题终于清楚了,由于终点裁判的一时疏忽和记圈员的失误,参加这次比赛是15名选手全部多跑了一圈,这样一来芬兰选手伊索霍洛试图冲击奥运会纪录也成了泡影。
原来,当伊索霍洛快到终点正准备冲刺时,发现没有拉终线,而记圈员摇铃告诉他,还有一圈。伊索霍洛被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又多跑了一圈。虽然他在比赛中获得了金牌,但决赛成绩却使他抱憾终生。
在这次比赛中还有一位最倒霉的选手,那就是美国选手约翰·麦克克拉斯基。当时他拼尽余力第二个跑完规定的3000米距离的时候,哪知裁判员命令他继续往前跑,过早冲刺使体力早已殆尽的麦克克拉斯基只能拖着沉重的步伐跑过终点,但这时他已变成了第3名。英国人托·伊文森已经跑到了他的前面,成绩只比他快了0秒2。
据当时奥运会的资料反映,第1名伊索霍洛跑过3000米时的实际成绩是9分14秒6,当时这个成绩已经超过了奥运会的纪录。当然,在奥运史上,这种荒唐的疏忽是仅有的一次。
令人高兴的是,伊索霍洛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蝉联了这个项目的冠军,并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成绩是9分3秒8。
相关链接
障碍赛跑运动最初起源于追猎狐狸的狩猎活动,一度是儿童模仿大人猎狐的游戏。最初的障碍跑所用栏架高度与跨栏跑的相同(91.4公分)但要求更坚固,运动员可以手扶脚踏。这项运动的技巧要比跨栏跑要求得更高。
1900年在巴黎举办的第2届奥运会首次设立障碍跑,分为2500米及4000米两个项目。从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第3届奥运会起将障碍跑的距离确定为3000米,并一直延续至今。女子障碍跑发展的很晚,1997年国际田联才开始推广。3000米障碍跑全程必须跨越35次障碍,每圈设有5个障碍栏架,其中包括7次水池。障碍架大约高91.1~91.7厘米,宽3.96米,重约80~100公斤。400米的跑道可摆放5个障碍架,各障碍架的距离为80米。在进行障碍赛跑中运动员可跨越障碍架,也可踏上障碍架再跳下,或是用手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