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奥运会在德国的柏林举行,也就是从这届奥运会开始,奥运圣火的点燃、接力成为奥运会期间最重要的标志性仪式之一,也正是在这次奥运会上,真正实现了圣火的人力传递。从那时开始,点燃和传递火炬成为每一届奥运会的传统。
我们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火炬,其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可是非常高的,除了要求防风、防水、安全、环保之外,在外观上也要轻巧、新颖、独特并与技术要求完美统一,能够展示出本国特色。
在火炬传递过程中,要求火炬必须能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燃烧,比如大风、大雨、大雪或酷热的天气;而且还要必须适应各种各样的传递方式,如在马背上、骆驼背上、半空中、水面上或水底下;同时,还要应付其他一些自然因素以及非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困难。
如果神圣的火炬熄灭了怎么办?当然不能随便找个打火机或火柴点燃,而是需用安全灯中保存着从希腊采集来的火种点燃。第21届奥运会期间,主体会场上空的圣火曾被一场暴雨浇灭,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员用打火机重新点燃,殊不知,这是有悖于奥林匹克传统的行动。于是大会取来了备用的火种,让奥林匹克圣火在主会场再次燃烧,直至奥运会的闭幕。
为了进一步保证安全灯内的火种万无一失,每届奥运会对安全灯的性能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组委会就要求:安全灯要有出色的抗风性,从30000米高空坠落不熄灭,风力超过每秒40米时不熄灭;还要有良好的抗腐性,同时造型要体现本国传统的艺术风格。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火炬传递活动,将高科技与体育精神完美结合,上演了一幕水火相融的奇特美景。2000年6月27日,奥运火炬水下传递仪式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著名的大堡礁举行。澳大利亚女运动员温迪·邓肯手持燃烧着特别化学燃料的火炬在水中游历了3分钟,创造了奥运史上首次水下传递奥运火炬的纪录。
中国第10届全运动会的火炬传递
2005年8月1日第10届全运会在江苏省举行。此次十运会的火炬传递活动规模空前,参与人员达百万之众,路线长,范围广,著名的喜马拉雅山也在途经范围内,然而环境差异性等客观因素成为十运会火炬设计、制作中绕不开的槛。因此,为了达到即使有外界因素干扰也不影响火炬燃烧状态的目标,主办地区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燃烧火焰智能感应技术,与点火系统及燃烧器结构相结合,此项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促进火焰的“再燃性”采火器燃烧器的设计,即使在6级大风等特殊环境下也仍可正常进行。先进的防熄火保护装置、电脉冲点火方式及电磁阀部件,使火炬达到了“遇雨不熄”的成效,保障火炬传递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通过精心选材,十运会的火炬重量控制在1公斤以内;火炬重心设计的更为合理,使火炬手跑动时火炬不会轻易晃动。迄今为止,十运会火炬是我国科技含量最高的火炬。
悉尼研制的这种奥运火炬既安全又比较环保。火炬重约1000克,能够燃烧20分钟。火炬分为3层,内层由不锈钢制成,内盛燃料系统;中层由蓝色电镀铝制成,内盛燃料罐;铝制外层包裹着其余两层。整个火炬的整体造型看上去像澳大利亚土著人用的飞镖。火炬所使用的燃料是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容易充分燃烧,且废弃物少,有利于环保。这种火炬经过严格的检验,其中包括在时速65公里的大风及热带瓢泼大雨中的燃烧。火炬还具有自动熄灭功能,当火炬被倒置或放在地上10秒钟时它就会自动熄灭。
随着奥运会的发展,火炬的形状、颜色、材质越来越多样化,与早期比较沉重的火炬相比,目前各种先进材料和成熟燃烧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火炬的重量。材质从铜铝合金、不锈钢到铝。现在火炬的重量多控制在500~1000克,最重不超过1500克,因此非常轻便,易于携带。人们尝试了从火药、镁、天然树脂松香、液化气、橄榄油到丙烷的多种燃料。在外观设计上,也越来越倾向于反映本国风土人情。
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是由金银两色的金属和木质手把构成的,火炬的外观设计呈现橄榄形状,设计超前,充满活力,燃烧时呈现出自由喷发的火焰外形,基本颜色是蓝色和木头的灰色。橄榄状流畅的外形体现出设计师的灵感。
相关链接
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上,有一位德国人是应该铭记的,他就是现代奥运火炬传递仪式的创意者,第11届奥运会的组委会秘书长卡尔·迪姆。卡尔·迪姆与顾拜旦是好朋友,他曾经4次担任德国奥运队的总领队。在1931年,他就提出了火炬点燃仪式与传递的设想,认为1936年柏林奥运会应当从希腊古代奥运会的遗址上取得火种,点燃仪式也应遵从古代的方式,并由运动员跑步从陆地上传递至德国的柏林。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历史的专家,迪姆教授深知圣火传递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们感受神圣的奥林匹克精神。为此,他设计了许多圣火传递的规则,比如,每位火炬手接力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火炬在途经地方怎样停留过夜,火炬在奥运会开幕的时间进入主会场,等等。卡尔·迪姆的这些提议最终被采纳了。1936年7月20日,在卡尔·迪姆的策划下,火炬接力计划在柏林奥运会开始付诸实施。
配图: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