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心态叫放下
19542200000012

第12章 放下才能正确的取舍(3)

盖茨在同这位商业巨头会面的过程中像个布道者一样滔滔不绝地向他讲述自己的梦想、希望和正在着手做的一切。这位商业巨头不知不觉地被感染了,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当年白手起家的创业时代。他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反而鼓励盖茨:

“你已经看到了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而且正在开创这一个伟大的时刻。好好干吧,小伙子。”

父母很无奈,只得同意了盖茨的要求。

从此,盖茨一心一意地投身于自己的电脑软件领域中,他真的在梦想成真的成功之路上,开创了世界瞩目的业绩。

盖茨可是大企业家。他为了使自己的计划实现,权衡利弊,勇于放弃读完哈佛大学的机会,而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软件。如果他听取了父母的意见,读完大学再来创业,他现在又如何能誉满全球,成为世界上声名最显赫的“软件大王”比尔·盖茨呢?

理智的放弃是权衡利弊的结果,一些成功人士往往是因为适当放弃了一部分小利益,所以才获得了成大事的丰厚成果。

也许放弃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也许正是当年的放弃,才到达今天的光辉极顶和成功彼岸。

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舍不得家的温馨,就迈不开远行的脚步;不放弃眼前的虚荣,就得不到永远的掌声;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的青春。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有很多选择,但一定要把握住机会,该放弃的时候就不要舍不得,什么都不舍得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小王听说很多同学都下海经商了,而且发展得不错,不是开着奔驰就是宝马。于是他也想下海,希望多点赚钱机会,可他又舍不得离开这事业单位。毕竟旱涝保收,工作也是蛮稳当的。因此,小王犹豫不决。他的一位同事倒是辞职下海了,还如鱼得水,干得不赖,让小王很羡慕。他把自己的苦恼向那位同事说了,同事对他说,你不愿放弃,却又想获得,未免太天真了,有时放弃虽然是一种冒险,但是只有敢于冒险、敢于放弃才能把握更好的机会。听了同事的一番话,小王明白了,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充满着太多的选择,选择了巍峨的高山,就不能选择宽广的草原;选择潺潺的小溪,就不能选择浩瀚的大海;选择了平淡的生活,就失去了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其实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放弃的过程。于是,他毅然辞职了,选择了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工作——开酒店。最后的事实证明,小王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把酒店经营得很好,感觉比以前充实多了,虽然人生多了一些挑战,但回报却是成倍的。小王放弃了旱涝保收的工作,选择了酒店经营,他成功了。这也告诉我们,敢于放弃才能把握更好的机会。“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学问,选择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人生中,无论你的选择是对还是错,生命绝对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我们在选择的同时,也必须学会舍弃,因为舍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少年时舍其不能有,壮年时舍其不当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放下身段天地宽

俗话说“放下身段天地宽”,无论你的官有多大、学历有多高、权力有多广、财富有多多,一旦你失去了这些优势,便不能够像当初一样端着架子不放,如果你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气势,平常人不愿意接纳你,你就很难适应现在孤立的状态,更别提做出一番新的成绩了。

威廉·怀拉是美国一位享有盛名的职业棒球明星,40岁时因体力不支而告别体坛另找出路。他琢磨着,凭自己的知名度去保险公司应聘推销员不会有什么问题,可结果却出乎意料,人事部经理拒绝道:“吃保险这碗饭必须笑容可掬,但您做不到,我们无法录用您。”

面对冷遇,怀拉的热情未受丝毫影响,他下决心要像当年初涉棒球场那样从头开始苦练笑脸。

过了一个月,怀拉跑去见经理并当场展开笑脸。然而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答:“不行!笑得不够。”

怀拉没有悲观失望,他到处寻找搜集有迷人笑脸的名人照片,然后贴在居室的墙壁上,随时进行揣摩、模仿。另外,还购置了一面与自己的身体一样高的镜子,摆在厕所里,以便训练时更好地检查纠正。

一段时间之后,怀拉又来到经理办公室,露出了笑容。“有进步,但吸引力不大。”经理说。

怀拉生来就有一副倔脾气,他回到家里继续苦练起来。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个熟人,非常自然地笑着打招呼。对方惊叹道:“怀拉先生,一段时日不见,您的变化真大,和以前判若两人了!”

听完熟人的评论,怀拉充满信心地再次去拜见经理,笑得很开心。“您的笑是有点意思了。”经理指出,“然而还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那一种。”

他不气馁,再接再厉,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被保险公司录用。

昔日的棒球明星,却要为一份保险工作而刻苦练习微笑,不是他真的不会笑,而是以前成名时端架子习惯了,面对一般的工作,很难立刻放下身段,展开真挚的笑容。经理的用意不仅仅是让他学会真诚的微笑,也是希望他能够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去和每一个人接触,只有把自己的位置和别人放平等了,才不会给别人带来压力,才能够与大家和谐相处。

在工作中,不愿放下身段的人只会使自己的事业之路越走越窄,因为你的不愿放下,就是为自己限定了一个高度,限制了自己手脚的活动范围,老板在雇佣你的时候也会瞻前顾后,顾虑重重;而那些愿意放下身段,不计较得失的人,会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老板也会觉得这样的人一定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从而大胆地启用。

放下清高、放下好高骛远,放下那些虚幻的身份、地位,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路才会越走越宽,才能逐渐去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

不要刻意寻求赞许

毫无疑问,你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它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

有一位年轻人,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如人工流产、计划生育、中东战争、水门事件、美国政治,等等。每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便感到十分沮丧。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被每一个人所赞同,他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向别人谈起他同岳父的一次谈话。当时,他表示坚决赞成对绝症患者无痛致死法,而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便几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志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么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年轻人在注意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他在上司面前也谈到自己赞成施行无痛致死法,然而却遭到强烈的训斥:

“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难道不是对上帝的亵渎吗?”他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责备,便马上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我刚才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如果经正式确认绝症患者在法律上巳经死亡,那才可以截断他的输氧管。”最后,他的上司终于点头同意了他的看法,他又一次摆脱了困境。

当他与哥哥谈起自己的看法时,哥哥马上表示同意,这使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他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不惜时时改变自己的立场。就个人思维而言,这个人是不存在独立思维的,所存在的仅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决定着他的感情,还决定着他的思维和言语。总之,别人希望他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也不少。有一个做秘书的,领导让他看一篇报告写得如何。他看过后来汇报,说:“我认为写得还不错。”领导摇了摇头。秘书赶快说:“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也不算大。”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主要是写得不太好,表述不清楚。”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这些问题改改就会更好了。”领导还是摇头。秘书说:“我建议打回这个报告。”这时领导说话了:“这新衬衣的领子真不舒服。”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要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有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自我价值。

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如果我们事事都迎合别人,以求获得赞许,那么我们就会像路边的小草一样,风吹两边倒。放下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放弃“理想主义”,和谐交际

理想对应着现实,理想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对手。现实是残酷的,一味地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主义,就会不小心忽略了身边本属于自己的美好事物。何不试着放弃“理想主义”,轻松自然地生活,接受别人也放下自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一天,有位老师让班上每个同学各带个大袋子到学校,并让每个人去买一袋马铃薯,大家都以为老师发神经病,或者猜想她对马铃薯有特殊的喜好。

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告诉大家说,你们给自己不愿意原谅的人选一个马铃薯,将这人的名字以及犯错的日期都写在上面,再把马铃薯放到袋子里,这是这一周的作业。

第一天大家觉得还蛮好玩的,快放学时,很多同学的袋子里已经有了好多个马铃薯,他们把彼此之间不开心的每件事都欣然地写在马铃薯上放到袋子里,并发誓不原谅这些“对不起”自己的人。

下课时老师说,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大家不管到哪儿都必须带着这个袋子。

同学们扛着袋子到学校,回家,甚至和朋友外出时也不例外。

一周后,袋子里的马铃薯就很多了,有些人已经装了近五十个马铃薯在里面,真把大家压垮了,巴不得这项作业赶快结束。一周过去了,老师问:“你们知道自己不肯原谅别人的结果了吗?会有重量压在肩膀上,你不肯原谅的人愈多,这个担子就愈重,对这个重担要怎么办呢?”老师问了很多人,可大家都回答不出来,这时老师说:“很简单啊,放下来不就行了吗?”

如今,人们生存在高节奏、高强度的环境里,有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使得人际关系出现了敏感脆弱的新特点。而一个不能很好协调同事朋友关系的人,是不可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的,也不可能好好地享受生活。为什么就不学着接受别人呢?这个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所以,与人相处,一定要把心态放平和,也许别人做了对你不利的事,可是谁敢保证自己就没有做错事的时候呢?这完全是因为你自己的“理想主义”在作怪,人不能要求事事都完美,当与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你要做的不是否定别人的观点,而是试着去接受别人,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放弃你的“理想主义”,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充满了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