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1954500000135

第135章 《达坂城的姑娘》

达坂城,坐落在新疆天山中部,位于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之间。它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村镇,却因一曲《达坂城的姑娘》而驰名中外。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络绎不绝前往旅游观光,不知是去领略那独特的西域风光,还是去结识漂亮的达坂城姑娘。一踏上那有着异样情思的土地,心里禁不住就想哼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民歌——“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只眼睛真漂亮……”同时,总想依照歌词所赞美的,多看几眼达坂城的姑娘,多瞧瞧赶马车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而此时,王洛宾先生当年在兰州再创作《达坂城的姑娘》的一段往事,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那是1938年4月,为了抗战事业,王洛宾同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等五位进步文化人士,从北京辗转来到兰州。

王洛宾住在当时的炭市街(现在的中山路)四十九号,作为“西北抗战剧团”的一员,从事唤起民众的抗日宣传活动。王洛宾生性好动、开朗,脾气也随和,经常深入民众下层,与劳动者广交朋友,注意从群众中汲取音乐创作的灵感和养分。他结交的朋友中有几位“葡萄客”,即从新疆来兰州经营葡萄干、哈密瓜干的维吾尔族小商贩。这些“葡萄客”维语说得地道,汉话说得也不错,还会唱许多新疆民歌,能歌善舞。王洛宾在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耳濡目染,对新疆民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学了一点维语,比如见面说一声“牙尔达西”(朋友)、“亚克西”(你好)等,为他后来从事新疆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再创作奠定了基础。

《达坂城的姑娘》的诞生过程,说来也很有趣。1939年的一天,新疆一支车队运送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路经兰州,王洛宾所在的西北抗战剧团,举办了两次慰劳车队工友的联欢会,一次为欢迎一次为欢送。在欢迎会上,车队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为表示答谢,即兴唱了几句新疆民歌。因为他是用维语唱的,歌词也不那么连贯,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但是,那特殊的曲调和韵律,却一下子震惊了音乐家王洛宾。他如获至宝,欢迎会后专门去向那位司机求教,还请“葡萄客”朋友帮忙翻译,匆忙地记下了乐谱和唱词。那天晚上,他兴奋得不能入睡,连夜加工整理,一遍又一遍地填词、改曲,几易其稿。一夜工夫,由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的全国第一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在兰州王洛宾的那间斗室里诞生了。他先让恋人洛珊试唱,听了很感满意。于是,第二天,在欢送新疆车队的联欢会上,王洛宾登台演唱了自己再创作的《达坂城的姑娘》,并配以刚学来的维吾尔族舞蹈。观众被清新、悦耳的曲调和生动幽默的歌词所打动,报以热烈的欢呼声、鼓掌声、口哨声,取得了空前的演唱效果。歌曲立即不胫而走,传遍了兰州大街小巷。时不时地听到青年人哼唱几句“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呀大又甜……”

《达坂城的姑娘》最初是由南下北上、东来西去的旅人口头传播的,从兰州传向了全国。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王洛宾的北师大同班同学赵启海,在王洛宾处获得曲词后,从兰州带到了战时的陪都重庆,一唱便轰动山城。随之又有人传到昆明,以至缅甸、马来西亚和南洋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