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鱼和熊掌你要哪一个
19651500000026

第26章 正能量,总能找到一个名人做榜样(2)

新世纪到来的那一天,卡塞尔应休斯敦大学校长曼海姆的邀请,回母校做创业方面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会上,一个学生当众向他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卡塞尔先生,您能在我单腿站立的时间里,把您创业的精髓告诉我吗?那位学生正准备抬起一只脚,卡塞尔就已答复完毕:生意场上,无论买卖大小,出卖的都是智慧。

这次,他赢得的不仅是掌声,还有一个荣誉博士的头衔。

8.别林斯基:为他人“腾出一只手”

“腾出一只手”给卑微者——赞扬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狂妄者——规劝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绝望者——鼓励他们……“我曾‘腾出一只手’给别人”。你能面无愧色地说出这句话吗?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多岁时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穷人》,工程专业的他怯生生地把稿子投给《祖国纪事》。编辑格利罗雏奇和涅克拉索夫傍晚时分开始看这篇稿子,他们看了十多页后,打算再看十多页,然后又打算再看十多页,一个人读累了,另一个人接着读,就这样一直到晨光微露。他们再也无法抑制住激动的心情,顾不得休息,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住所,扑过去把他紧紧抱住,流出泪来。涅克拉索夫性格内向孤僻,此刻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感情。他们告诉这个年轻人,这部作品是那么出色,让他不要放弃文学创作。之后,涅克拉索夫和格利罗维奇又把《穷人》拿给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看,并叫喊着:“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开始不以为然:“你以为果戈理会像蘑菇一样长得那么快吗!”但他读完以后也激动得语无伦次,瞪着陌生的年轻人说:“你写的是什么,你了解自己吗?”平静下来以后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出了反应:“我一定要无愧于这种赞扬,多么好的人!这是些了不起的人,我要努力成为像他们那样高尚而有才华的人!”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大量的优秀小说,成为俄国十九世纪经典作家,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格利罗维奇、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因各自的成就赢得人们的尊敬,但同样令人们尊敬的是他们“腾出一只手”托举一个陌生人的行动。从最初他们就预料到这个年轻人的光芒将盖过自己,圣洁的他们连想也没想就伸出了自己的手。

“腾出一只手”给别人肯定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别林斯基等三位伟大的艺术家虽然后来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抢了光芒,但他们也因陀氏的成功而使自己的人格举世皆知。生活中更多的“腾出一只手”者则是默默无闻的,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陀氏那样成为“不再重放的花朵”。然而“腾出一只手”给别人,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无论被托举者最后是否平凡,无论能否得到回报,都不影响爱的价值。

9.刘永好:钱只是符号而已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选择钱,但很多时候也要懂得放弃。

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在荣登“《福布斯》2001年中国内地100名富豪”榜首之后,对上海的记者感叹道:当一个人拥有10万元时,他对于财富的渴求最为强烈;当他口袋里装有1000万元时,他的感觉是“要什么有什么”;当他的财富增加到10亿元,他会感觉到口袋里只有1亿元,其他9亿似乎已经与他无关。他坦言,再多的钱,在他眼里也只是“符号”而已。

刘永好先生是爽快人,他的这番“答记者问”很诚恳,看不出扭捏作态的样子。但是,如果这话是出自一个每月只拿300元基本生活费的下岗职工,或者一个只拿400元最低工资的普通市民之口,恐怕就让人感到很不理解了。

他们认为普通人对财富的感觉应该更“近在眼前”一些。刘永好先生现在与他的兄弟们分享着8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再多的钱在他眼里都只是“符号”,但凭着他当初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他对财富的独到理解,对于下岗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为了每月能多拿几十百把块钱而欢呼雀跃,他也应该不会觉得小题大做吧。

有钱的感觉是什么?富兰克林有过一句听起来像“废话”的名言:“有钱的好处无非是有钱花”。而在刘永好看来,“财富对于我个人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积累财富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他说的其实和富兰克林的名言是一个道理,即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钱“花”掉,他的钱才算有“用”,他只有把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发生某种关系,比如投资、消费、捐赠或继承,他的财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的人整天忙得像陀螺,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有的人身家亿万,只想着怎样把手中的钱有意义地花出去。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命”,有多大的“命”挣多大的钱,挣多大的钱就会有多大的“有钱的感觉”。这是现实,但“富翁大款,宁有种乎”,要相信命运绝不会一成不变。

10.何鸿燊:不赌为赢

博弈人生,是智者的人生;而博彩人生,则是赌徒的人生。同为一个“搏”字,细细选择,则差在千里之外、天壤之间。

靠10元港币起家,如今已是亿万富豪的澳门“赌王”何鸿燊,在总结他毕生奋斗的人生经验时,出人意料地说:“不赌为赢”。

奇怪,赌王不赌,何以成为赢家?

纵观其历史,才渐渐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

想当初,赌王从香港抵达澳门时,身上仅有10元港币。他并没有用这10元钱去赌彩撞大运,而是找了一家贸易公司落下脚跟。由于他吃苦耐劳,又善动脑筋,很快就拥有了一批客户。股东看到他是个可用之才,便邀他入股成为合伙人。他慧眼识商机,用澳门的一些剩余物资如小汽船、发电机等运往内地,换取粮食运回港澳。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港澳粮食奇缺,这一来一往,便获厚利。这种独具慧眼的易货贸易,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赌王的真正机会,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承包澳门赌业的一家公司合约期满,有关方面登报公开招商。又是这双慧眼看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于是他竭尽全力参与竞标,最后终于以高于对手8万元的微弱优势和最小代价获澳门赌业专营权。

拿到了赌业专营权,他并未就此高枕无忧、坐收渔利,而是把赌业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他为了广招客源,投资建立来往港澳的现代化船队,同时又投资兴建直升机场和澳门机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他提出把旅游业与赌业结合,以赌业为龙头,带动全澳门的交通、酒店、饮食和旅游全面发展。他一改过去赌场中江湖人士把持局面的现象,在赌场各级管理人员中,重用懂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分子,使赌业由带江湖色彩的行业逐渐向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迈进。

不赌为赢,正是由于他不靠侥幸中彩而靠实干与抓住机遇起家,正是由于他不靠吃赌混日子而把赌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正是由于他不靠江湖义气维系赌业而引入现代管理从而让赌业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一切,都是他“不赌”的前提。

诚然,赌王是以赌业成名的,他的成功,离不开赌业。但他成功的历程,是博弈,不是博彩。博弈,凭的是心智与实力,博彩,则靠的是瞎撞与碰运,碰上了则乐迷心窍,碰不上则心灰意冷。博弈,是全局在胸的行棋,环环相扣、步步进逼,最终达到决胜的顶点,而博彩,则是系命运于股掌间的押宝,成败于混沌懵懂之间。

11.贝利:天才的圣诞礼物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这条路上有天才自己的一颗爱心。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他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汽水瓶、以及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口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恩人祈祷吧。”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便跑了出去,他来到教练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

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从别墅里走出来一个人,问他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愿意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三年后,这位十七岁的男孩在第六届世界杯足球赛上独进六球,为巴西第一次捧回金杯,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12.汪曾祺:手里有支笔,怕什么?

人在穷迫困难的时候,只会活出两种结果:要么就此消沉灭亡,要么激发心灵,奋勇而起。到底怎样?一切都由你自己选择。看清自己的长处,找准方向,你定会走出困境。

1946年的秋天,26岁的汪曾祺从西南联大肄业后,只身来到上海,单枪匹马闯天下。在一间简陋的旅馆住下后,他就开始四处找工作。工作显然不好找,他便每天在胳肢窝里夹本外国小说上街。走累了,便就找条石凳,点一支烟,有滋有味地吸着,同时,打开夹了一路的书,细心阅读起来。有时书读得上瘾了,干脆把找工作的事抛到一边,一颗心沐浴在文字里。

日子越拖越久,兜里的光洋越少;能找的熟人都找了,能尝试的路子都尝试过了。终于,一天下午,一股海涛般的狂躁顷刻间吞噬了他!他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像一头暴怒不已的狮子,拼命地吼叫。他摔碎了旅馆里的茶壶、茶杯,烧毁了写了一半的手稿和书,然后给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诀别信。信邮走后,他拎着一瓶老酒来到大街上。他一边迷迷糊糊地喝酒,一边思考一种最佳的自杀方式。他一口口对着嘴巴猛灌烧酒,内心里涌动着生不逢时的苍凉……晚上,几个相熟的朋友找到他时,他已趴到街侧一隅醉昏了。

还没有从自杀情结中解脱出来的汪曾祺很快就接到了沈先生的回信。沈先生在信中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地,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

沈先生在信中谈了他初来北京的遭遇。那时沈先生刚刚二十岁,在北京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梦想着用一支笔闯天下。只读过小学的沈先生最终成功了,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作家。读着沈先生的信,回味着沈先生的往事和话语,汪曾祺先是如遭棒喝,后来一个人偷偷乐开了。

不久,在沈先生的推荐下,《文艺复兴》杂志发表了汪曾祺的两篇小说。后来,汪曾祺进了上海一家民办学校,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再后来,他也和沈先生一样,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

13.林达:做别人没有做过的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除了自己需要有过人的敏锐外,更需要一种执著和勇气,否则,你就只有放弃了。

很多外国的啤酒商都发现,要想打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场非常难。于是就有人向畅销比利时的某名牌酒厂家取经。这家叫“哈罗”的啤酒厂位于布鲁塞尔东郊,无论是厂房建筑还是车间生产设备都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但该厂的销售总监林达是轰动欧洲的策划人员,由他策划的啤酒文化节曾经在欧洲多个国家盛行。当有人问林达是怎么做“哈罗”啤酒的销售时,他表现得非常得意而自信。林达说,自己和哈罗啤酒的成长经历一样,从默默无闻到轰动半个世界。

林达刚到这个厂时还是个不满25岁的小伙子,那时候他有些发愁自己找不到对象,因为他相貌平平又贫穷。但他还是看上厂里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当他在情人节偷偷地献花给她时,那个女孩伤害了他,说:我不会看上一个像你这样普通的男人。于是林达决定做些不普通的事情,但什么是不普通的事情呢?林达还没有仔细想过。

那时的哈罗啤酒厂正一年一年地减产,因为销售的不景气而没有钱在电视或者报纸上做广告,就这样开始恶性循环。做销售员的林达多次建议厂长到电视台做一次演讲或者广告,都被厂长拒绝。林达决定冒险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于是他贷款承包了厂里的销售工作,正当他为怎样去做一个最省钱的广告而发愁时,他徘徊到了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于连广场。这天正是感恩节,虽然已是深夜了,广场上却还有很多欢快的人们,广场中心撒尿的男孩铜像就是纪念挽救城市而闻名于世的小英雄于连。广场上一群调皮的孩子用自己喝空的矿泉水瓶子去接铜像里“尿”出的自来水用来泼洒对方,他们的调皮启发了林达的灵感。

第二天,路过广场的人们发现于连的尿变成了色泽金黄、泡沫泛起的“哈罗”啤酒。铜像旁边的大广告牌子上写着“哈罗啤酒免费品尝”的字样。一传十,十传百,全市老百姓都从家里拿自己的瓶子杯子排成长队去接啤酒喝。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争相报道,林达把哈罗啤酒的广告在不掏一分钱的情况下就成功地做上了电视和报纸。该年度的啤酒销售产量跃升了1.8倍。

林达成了闻名布鲁塞尔的销售专家,这就是他的经验: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14.洛克菲勒家族:赠予即收获

其实有许多时候,赠予也是一种经营之道。有舍有得,只有舍去,才能得到。

“赠予”别人,其实就是“赠予”给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