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9777200000023

第23章 曲苑杂技(1)

中国民间的音乐、曲调、剧种、杂技等,是展现民间百姓娱乐生活的重要形式。这些民间娱乐活动源于我国千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是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既是不同时代流行的文化产物,也体现出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

民间音乐是如何形成的

在民间流传的艺术形式当中,除了众所周知的民间绘画艺术,还有流传范围比民间绘画艺术更广的民间音乐,又被称为“民歌”或“民乐”。民间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平日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自行创作并由人民自己演唱的歌曲,而且经过世代口耳相传下来的音乐作品。

民间音乐有着极强的独特性。首先它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相关,有着极强的地域性和别的地方无法复制的地域特色。受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俗传统的影响,民间音乐又蕴含着极强的民族文化内涵。

从最早的《诗经》开始,民间音乐其实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造,被历史不断地抹去糟粕留下精华。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的音乐形式逐步演变发展成为同时兼具娱乐性和文化性并存的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民的生活精神风貌,深刻反映着群众的心声。

正是民间音乐这种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化艺术形式,才使得民间音乐在一次次的文化变迁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真实地反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生活。

如今,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民间音乐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发展,使其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与发展,为中国文化内涵不断地增光添彩。

我国有哪些形式多样的民间乐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开始追寻音乐之美的国家。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导致了我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民间乐器的种类就最能体现这一点。我国民间乐器与我国历史一样有着深远悠久的历史。在先人们的创造发明中有着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民间乐器。

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和民族的不断融合发展,后人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而将乐器大致分为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大类,也被称为“八音分类法”。

金,多指钟,除了作为乐器在祭礼上使用,也常常被视为权力地位的象征物;石,在乐器中多被称为“磬”,指用石料制成的打击乐器,也可作礼器;丝则指各种弦乐器,常见的有古筝、古琴、琵琶等;竹类是指可用作吹奏的乐器,代表性的有笛子和箫;匏类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是笙,匏其实就是葫芦,葫芦丝是匏类和竹类的混合体;土,说的就是陶乐,代表乐器有缶、埙等;革,多指用皮革类蒙起来的鼓,因鼓的用途不同还有具体的分类;木,在今天已经十分少见,木的本意指的是用竹条刮奏来表示乐曲的终结。

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多种多样的民族乐器不止体现了我国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而且其对于艺术上的贡献,直到现在,乃至今后都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什么是曾庄大鼓

曾庄大鼓是北京市顺义区曾庄村流传的一种民间大型打击乐器,大鼓表演更是曾庄村举办每年三月十五三河庙会、四月初一至十五的丫髻山庙会和四月二十七麻林山庙会等民间庙会的必备节目,充满当地特色的表演形式深受人民的喜爱。

最传统的大鼓表演特色在于不用鼓架来支撑大鼓,而是用绊带将大鼓系住挂在胸前,一手扶鼓使鼓稳定,一手紧握鼓槌用力击打。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曾庄大鼓是以大出名的。鼓面直径一般为60厘米,鼓高40厘米,整个鼓的重量可达20多公斤,结合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十分充分地调动了人们的精神刺激和追求。

大鼓表演在身形和步法上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是注重鼓手敲打的鼓点套路,它有着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分定点表演和进行表演,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在行动中进行打鼓表演,“走会”是大鼓表演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种,难度也最大,通常需要提前一天排练。

在民国初期的一次表演中,有人将十二面大鼓分别放在十二间不同的屋子里,表演者互不谋面且没有统一的提示,但是在演奏的整个过程中节奏有序,丝毫不乱,人们被这种高超的表演技艺深深折服。也由此开始,曾庄大鼓名声鹊起。慢慢地,曾庄大鼓被誉为“京东第一大鼓”。

什么是京西幡乐和中和韶乐

京西幡乐是我国汉族的一个传统吹打类音乐,产生于京西古幡会,是由庄户村和千军台村中音乐班和吉祥班两个音乐班演奏的乐曲,因为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古幡会上进行表演,所以得名京西幡乐。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珍贵的汉族民间文化遗产,极具特色的京西幡乐是以古幡会为代表的一类民间文化的缩影,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中和韶乐与京西幡乐相同,是从明清两代皇家的祭祀和朝会等活动中脱离出来的皇家音乐,中和韶乐的发展基础是从周代就开始有的雅乐,又被称为“六代大乐”。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朝代更替,但是雅乐沿用了下来。明朝的时候将雅乐改组后命名为“中和韶乐”,“韶乐”的意思即美好音乐的意思,其意思来源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明后“中和韶乐”的名称被留传下来,一直沿用到封建帝制历史的结束。

瀛洲古调派琵琶是怎么回事

瀛洲古调派琵琶是我国众多琵琶流派中的一支,其名称的来源是因为古调派琵琶来自于崇明岛上的琵琶曲,但因为崇明岛在古代地理上被称为瀛洲,而此地的琵琶曲多沿用古调风格,所以由此得名“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为“崇明派琵琶”。

瀛洲古调派琵琶融合了南北琵琶的演奏风格,又加入了崇明岛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经历了几代名家才有所成,形成了“瀛州古调”。清末明初,由樊子云、刘天华等着名的琵琶高手演绎之后,曲震全国,瀛洲古调派琵琶由此闻名于世。

隽永淳朴但又清新绮丽的演奏风格使瀛洲古调派琵琶深受南北两地人民的喜爱,独成一派,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正体现了它“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可促”的主张。曲调充满了文静优雅的感情,配上琵琶独有的细腻柔和的音色,恬淡纤巧,细致入微。

瀛洲古调派琵琶的曲名内容多与崇明岛的风土人情有关,在乐曲上的分类属于文板小曲。这些曲目不仅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将不同的小曲连贯在一起进行组曲演奏。瀛洲古调派琵琶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色彩,这使其闪烁着耀眼光芒。

梁平抬儿调是什么

梁平抬儿调是梁平当地的抬工工作者在进行抬工工作时喊的一种号子,被后人进行艺术加工后得名“抬儿调”。

抬工在梁平当地话中称为“抬脚儿”,所以由此得名。梁平抬儿调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形式。

在梁平的民间,人们不管是建造房屋还是修路修桥等其他活儿,都会请抬工过来干活。抬工们喜欢在劳动过程中吼唱号子来激励自己,同时也具有提劲效果。号子的内容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可以是生活琐事,也可以是愉快的人际调侃。

抬儿调虽然是号子,但是旋律十分具有记忆感,节奏明快,呼喊时声音高亢嘹亮。语言朴实,内容贴近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个号子的第1、2、4句中都要押韵。

梁平抬儿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进行即兴创作,不拘于内容的要求,雅俗共赏。梁平抬儿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科技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今天,虽然抬工这个工种可能会消失,但是抬儿调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会永远的流传下来。

九华山佛教音乐有何特色

宗教音乐是民间音乐中独特的一种,历史十分悠久,通常是指佛教徒在举行佛教仪式时咏唱的歌曲的曲调,其中,安徽九华山的佛教音乐最具代表性。宗教音乐除了表达对自己宗教的崇拜和敬仰之外,在音乐的内容中还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九华山佛教音乐之所以能够从众多佛教音乐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调式构架了音乐的主要骨架,以商、徵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角调式,最少的是羽调式。虽然调式众多,但是旋律并没有特别大的起伏,节奏鲜明、音调平缓的佛教音乐可以使人的内心平静下来。一般为多人齐唱,在演唱的时候有专用法器为演唱伴音。

九华山佛教音乐根据歌曲内容和适用范围可以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种。仪规音乐指的是在佛前吟唱歌颂的赞、偈等形式的音乐性和真言、咒子、拜愿、三称菩萨等具有较强吟诵性的佛曲。道场音乐是指多用于弘扬佛法、超度亡灵的佛乐,佛乐的音乐色彩、风格情趣等和仪规音乐大有不同,音乐风格较为明朗,曲调明朗,使人放松,具有一定的民俗性。

九华山佛教音乐作为佛教音乐的一种,对于人们研究佛教音乐和文化以及有宗教的流传演变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什么是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丝弦锣鼓是安徽省西部金寨的一种独特乐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从江西省流传到金寨的,是一种具有独特演奏方式的吹打乐。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的演奏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它由25个乐段组成,演奏规模宏大,可以从基本鼓点演化成不同类型的演奏方式,变化多端,所以演奏方式也较为复杂。结合了金寨当地的民俗风情,所以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的演奏风格有着极其浓郁的大别山乡土气息,在民间各种庆典仪式中会看见它的身影。

由于丝弦锣鼓历史悠久,所以调式大多遗传的古调,基本以宫调式为主调贯穿锣鼓鼓曲的始终,节奏可以根据调式的交替而快慢不同。鼓谱大多是以重复为手段,同时还有紧缩,扩展、移位等方法。乐曲系联排体等手法,每排中的唢呐和号互相呼应,这了两者在演奏的旋律、旋法、音色等方面与其他的打击乐器不同和演奏方法不同,除了有对比,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不仅为百姓们带来了娱乐享受,而且对于研究古代弦乐、打击乐的演变发展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学术价值和民俗价值。

于都唢呐有何特色

唢呐是一种在民间常见的乐器,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家中但凡有需要进行庆祝或者要进行宴客的活动,都会请唢呐乐手来演奏一番。唢呐乐声喜庆,极能烘托气氛。

唢呐在江西南部有着深厚的基础,最有名的当属于都唢呐,于都唢呐作为于都当地一种特色乐器受到了极大的推广,因此于都也被称为“唢呐艺术之乡”。

于都唢呐的表演形式丰富,吸收了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灯腔”“茶腔”等表演方式的长处,可以齐奏,也可以进行对吹和吹打的方式。

唢呐表演不仅可以表达喜悦,还能表达悲伤的情感,所以唢呐的曲调有喜调和悲剧两种,曲调不同相对应的演奏方式也不同。在悠久历史的演化过程中,于都唢呐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曲牌曲调,现在能在典籍上有记载的老调就已经有280多种。与其他民间乐器相同,于都唢呐也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很早就有了“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的记载。

于都人对唢呐乐手也有着很亲切的称呼,叫“鼓手”。在于都当地有着这样的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面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这证明了于都唢呐在于都人民心中的地位。

什么是承德清音会

承德清音会的习俗来自于清朝皇帝,每位清朝皇帝每年都有近大半年的时间在承德的避暑山庄度过,也在山庄中处理朝政和接见外国使节,所以封建宫廷礼乐因为政治的需要而随着皇帝的行动也带到了承德这个地方。到了承德以后,宫廷礼乐抛弃了其中沉重繁冗的部分,也结合了承德当地的民间音乐,形成了新的宫廷音乐。

1920年,有一些官员子弟和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了针对传承皇家音乐的名为“承德清音会”的团体。承德清音会最初的目的仅为上层人士和官员贵族们的自娱自乐,但逐步被世人所知之后,深受赏识。清音会的基础是宫廷乐,但是它又十分贴近民间,音乐风格同时兼具民间音乐的纤细优美和宫廷音乐的端庄大气,真正做到了的雅俗共赏。

承德清音会的乐器编制种类十分繁多,除了民间音乐常见的鼓、板、木鱼、笙、琵琶等,还有星、匙琴、提琴、胡雷等独特乐器.很多为宫廷御用乐器,材质、雕刻等都属于乐器中的精品。大部分被保留下来的乐器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

清音会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呈现出宫廷与民间的完美融合,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内容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儿女对美的追求。

青城洞经古乐是怎样的

青城洞经古乐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行巫音乐,是在四川省内以青城山为中心的一种宗教音乐,在民间地区广为流行。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因此唐宋时期的道教传播与发展促进了青城洞经音乐的发展。

青城洞经古乐的表演形式是演唱、朗诵《大洞仙经》,加以音乐伴奏和乐曲,有着“音乐活化石”的美称,也是全中国目前宗教音乐流派中洞经音乐流派中保存形式最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种。

早期的青城洞经古乐多作为为读书人祈福,保佑他们求取富贵功名和平安幸福,后来融入了民间音乐、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长处,风格婉转优美,抒情细腻。如今保留下来的青城洞经古乐的乐曲有八十多首,表现形态多为外道内儒,后来多在进行正规宗教****和祭祀庆典的时候使用,根据举行活动的内容不同所放古乐形式也不同,以古乐特有的庄严沉郁表现祭礼和庆典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