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9777200000036

第36章 传统技艺(3)

苏州宋锦最初是专供装裱书画之用的。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这一技艺特征被后来的云锦所吸收,并一直流传到当代的织锦技艺上。

苏州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末因五胡乱华导致蜀锦技艺传到江南。南宋朝廷迁都杭州后,宋高宗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将成都的蜀锦织工、机器迁到苏州,丝织业重心逐渐南移。两宋时在苏州、杭州、江宁等地设织造署或织造务。宋代,江南丝织业进入全盛时期,苏州出现了一种非常细薄的织锦新品种,是理想的书画装裱材料。从宋代留传下来的锦裱书画轴子来看,宋锦在当时已有“青楼台锦”“纳锦”“紫百花龙锦”等40多个品种。织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到锦,必称宋。

壮锦有何艺术特色

壮锦是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壮族的文化瑰宝。这种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主要用于制作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蚕丝和棉纱,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大都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完全覆盖,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壮锦的织机是百年前就已经定型,再经过不断改变的小木机。结构简单,机织轻便,易于操作,使用方便但是效率颇低。全机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组成。机身包括机床、机架、坐板。装纱包括卷经纱机头、纱笼、布头轴、绑腰、压纱棒。提纱包括纱踩脚、纱吊手、小综线。提花包括花踩脚、花吊手、花笼、编花竹、大综线、综线梁、重锤。打花包括筘、挑花尺、筒、绒梭、纱梭。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壮锦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常见的花纹有大万字、小万字,以及较复杂的双凤朝阳、凤栖牡丹、狮子滚球等。

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最适合做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

黎族树皮布是如何制作的

黎族树皮布是以植物的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布料,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树皮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出现了树皮布,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

黎族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所以制作树皮布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厚皮树、黄久树、构树等,其中构树古称“树”,学名“楮树”。古代黎族人民发现,用楮树树皮捶成的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可以当作制造衣服的好原料,便用它来制作衣物、垫单、腰带等。树皮衣的制作有一套很烦琐的工序,包括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然后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之一,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在掌握了棉纺织技术后,树皮布技术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这主要是因为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人民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树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穿用树皮布做的衣服,不是野蛮落后的标志,而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以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用树皮布制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盘扣有哪些独特样式

盘扣,也称为盘纽,是传统中国服装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在宋代汉服也已有使用。自此,盘扣成为中国民族服饰的代表性部件之一,是中国人对服装认识演变的缩影,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符号。

我国古代用长长的衣带来束缚宽松的衣服,元明以后,渐渐用盘扣来连接衣襟,用布条盘织成各种花样,称为盘花。盘花的题材都选取具有浓郁民族情趣和吉祥意义的图案。

盘扣的扣子是用被称为“袢条”的折叠缝纫的布料细条编织而成。这和现代用整块硬质材料打洞而成的纽扣不一样。如布料细薄可以内衬棉纱线。做装饰花扣的袢条一般则内衬金属丝,以便于定形。

盘扣的花式种类丰富,有模仿动植物的菊花盘扣、梅花扣、金鱼扣、盘结成文字的吉字扣、寿字扣、囍字扣等。也有几何图形的,如一字扣、波形扣、三角形扣等。盘花分裂两边,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花型扣、琵琶扣、四方扣、凤凰扣、花篮扣、树枝扣、花蕾扣、双耳扣、树叶扣、菊花扣、蝴蝶扣、蜜蜂扣等。罕见的有蝴蝶盘扣、蓓蕾盘扣、缠丝盘扣、镂花盘扣等。

盘花扣的作用在中国服饰的演化中逐渐改变,它不仅仅有连接衣襟的功能,更称为装饰服装的点睛之笔,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服饰重意蕴、重内涵、重主题的装饰趣味。

近几年,盘扣作为一种传统的衣饰手段又风靡一时。长袖盘扣、短袖盘扣、对襟盘扣、斜襟盘扣等。盘扣的种类良多,盘扣仍是那个盘扣,但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却表达着不同的衣饰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张爱玲时代的蕴藉和典雅;低领配盘扣、洋溢着20世纪90年代都市女性的浪漫和娇俏;短坎长裙中间密密地缀一排平行盘扣,于端丽之中见美感;斜襟短衫缀上几对似花非花的缠丝盘扣,于古雅之中见清纯。

庆阳香包绣制有何特色

庆阳香包绣制是甘肃省庆阳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庆阳汉族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贤妇制作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作为庆阳地区端午节古老的汉族民俗物品,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庆阳香包是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绣饰多以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以远古历史纹饰为主要内容,以装饰功用为目的,兼以观赏和佩戴,式样以香包为主,有挂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顶等多种类型。庆阳香包构型简单质朴,但不失美观和多样。刺绣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蛮荒韵味,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原始生态文化味浓。庆阳位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文化积淀深厚,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

庆阳香包刺绣手法多变,表现手法奇异多样。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各种动物香包,或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或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造型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既是庆阳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是庆阳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它不从物质生活着眼,而从意念出发,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意创作。以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则是庆阳香包的主要表现手法。

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和肯定,着名民俗学家靳之林题词赞誉“正宁香包,全国第一”。

中国结有什么文化内涵

中国结是一种汉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汉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开始,到清朝的中国结直至延续至今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汉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中国结的分类又有很多,有双线结、有纽扣结、有琵琶结、团锦结,还有藻井结、双联结、蝴蝶结等结式。

中国结,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出自于太初年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它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汉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因绳像盘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还是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不同的场合与配饰上装饰不同的中国结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

当代多用中国结来装饰室内、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中国结代表着团结幸福,特别是在民间,它精致的做工深受大众的喜爱。

蜡染是如何起源的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聚集的地区,人们都很擅长蜡染,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平常的事情了。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的具体工艺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浸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关于蜡染的起源,有一个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的且代代传唱的《蜡染歌》里叙述着关于蜡染的起源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她厌烦了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又没有好办法,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盯着漫山遍野的鲜花久久发愣,不知不觉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姑娘在花园中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

等她醒来才察觉那是个梦,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

可是,就当姑娘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融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

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南通蓝印花布是如何制作的

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传说为嘉定一归姓者发明。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