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9777200000005

第5章 民族风俗(4)

“拦路酒”的规格视场地情况而定,少则三六道,最多十二道,其中最后一道设在主家门口。在门口桌上摆一对牛角杯或用两棵竹子连枝叶搭成拱门,牛角分别用粗线吊挂在竹枝上,牛角上各拴上一条毛巾,寨上或主家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站在旁边,恭候客人到来。如此一路想满饮进寨者,非“海量”才行。不过对于不善饮酒的客人,只需要将双手背在身后,弯腰用唇轻触酒杯后有礼貌地说一声“兜社莫”(苗语“谢谢你”)就可以“过关”了。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欢迎仪式还有燃铁炮、放鞭炮、奏莽筒、唱酒歌等。

白族“背婚”风俗是怎样的

作为聚居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代表,白族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新娘到了男方家门,要“退喜神”,即由两人持火把在新娘周身晃过,也称“退马车”。新郎新娘在堂前拜礼,新娘要依次敬苦茶、甜茶、泡酒,蕴含着人生苦尽甘来的意味。次日新婚夫妇回门,女方父母送以家畜家禽,女方当天要返回男方家。

白族的家庭组织基本上是小家庭制,儿子婚后多与父母分居,但白族社会内部依旧存在大家法制度,家族和各小家庭成员间的辈分很严,平辈兄弟姐妹间,也以“长支为大”,家族内部有族长,族内一切事务和纠纷必由族长仲裁方为有效。

背新娘绕“8”字的“背婚”风俗源于白族的传统婚姻制度,白族维系一夫一妻婚姻制,同姓同族不通婚,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订婚要测算生辰八字,彩礼较厚重。剑川与大理海东地区的男女订婚后,凡逢年过节(主要在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男方必须向女方按时送礼,直至结婚为止。中间若男方停止送礼,或女方拒而不受,就表示解除婚约。

品味白族“三道茶”

白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等喜庆日子里,都会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客人。

白族的三道茶很有讲究,其制作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也不尽相同。

第一道茶是苦茶,白族称之为“清苦之茶”,暗含着做人要先吃苦才能成功的寓意。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司茶者会将一只小砂罐放在小火上烘烤。等到小砂罐被烤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砂罐中,并不停转动,以便里面的茶叶受热均匀。等到里面的茶叶发出“啪啪”的响声,叶子的颜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一会之后,主人将茶水倒进茶杯中,用双手捧着献给客人。这道茶因为经过烘烤和煮沸,颜色很好,看上去像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起来苦涩中有清香。这道茶一般只有半杯,大多数客人都会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是甜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就会重新用小砂罐制作第二道茶,烤茶和煮茶的程序与第一道茶一样,不同的是这个时候要加入少许红糖。按照这种方法沏出来的茶,苦中有甘甜,甘甜中有清香,味道很好,它暗含着白族人“苦尽甘来”的美好愿望。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这道茶的煮法和前两道相同,只是里面的原料已经换成蜂蜜,还有花椒和核桃仁。客人在喝第三道茶时,要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用口轻吹,趁热喝下。第三道茶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回味无穷。

傈僳族自然历法有趣在哪儿

傈僳族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属于同一个族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傈僳族不断迁徙,并因此融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统和习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聪明淳朴的傈僳族人民逐渐认识了自己居住地域的自然物候变化特点,并结合生产生活的需要,总结出了一套简明、直观、易于掌握的生产节令和安排作物栽种的自然历法。

傈僳族的历法也称作“花鸟历”,这个历法借助山鸟鸣转、山花开放、大雪纷飞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作为判断生产节令的物候,确定季节,指导生产生活。“花鸟历”把一年分为干、湿两季十个节令,干季是公历11月到次年2月,湿季从公历3月到10月。十个节令则分别是:开花月、鸟鸣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傈僳族的“花鸟历”虽然不同于常用的“二十四节气”,但是两者作用却是大同小异。

京族“哈节”是怎样的节日

京族是中国南方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海滨渔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同时还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而他们自称“京族”。京族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要数哈节,哈节也被称为“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歌节。

“哈”在京语中含有“歌”的意思,各地京族哈节的日期不尽相同,有的是农历六月初十,有的是八月初十,也有的是正月十五。京族的哈节活动分为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形式。

在哈节来临之前,京族各家各户会把家里布置一新,宴宾待客。到了唱哈节那天,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云集到哈亭前举行祭祖、迎神、唱哈等活动,祈愿生产丰收,人兴畜旺。并聘请职业歌手“哈妹”歌唱,同时,进行其他文娱活动。

各地举办哈节活动都有着特定的地点——哈亭。哈亭是哈节活动的中心,位于村边,是用上乘木料建成的,雕梁画栋,飞檐高顶,坚固美观。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座位,听歌与宴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节期一般为三天,通宵达旦,娱神娱人,可分为四个程序: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和唱哈,最后一个程序是送神。送完神,历时数天的哈节才算结束。

关于哈节在民间有不少传说,据说在古代的京族三岛有位歌仙,她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阶级的压迫,她用歌声感动了很多群众。后来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建立了“哈亭”,并定期在哈亭中唱歌传歌,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生活富裕美满。另外,“哈节”也可能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而形成的。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所以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

黎族鼻箫是什么

鼻箫是黎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黎语称“屯卡”“虽劳”“圆哈”。

鼻箫中的箫管采用石竹制作,其长短和粗细规格不一。民间的鼻箫多使用一根60-70厘米长、直径1.6厘米左右的无节的细竹管制作。在距离两端管口8厘米处,各自开一个圆形按音孔。按音孔的方向也各不相同。如果使用两端带竹节的竹管制作时,则需要在节隔中心开一个圆形的通孔,而吹孔则在竹管的细端。

演奏时,将鼻箫管身竖置,左手拇指按上孔,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按下孔和底孔。把上端吹孔斜放在右侧鼻孔,靠鼻孔呼气激振管内空气柱而发音。有时也可用手堵住左侧鼻孔吹奏,也可用嘴吹奏,只是音量会略大些。

鼻箫的音色清幽低沉且娓娓动听,低音犹如洞箫,运用丰富的泛音,能吹出三个八度音域,并能奏出颤音和滑音。有时由于气息较难控制,乐声出现似有若无、断续缥缈的现象,听来更有仙乐韵味。在夜阑人静时吹起鼻箫,整个村寨隐约可闻。鼻箫常用于独奏、对奏,并登上舞台、成为舞蹈的道具。

朝鲜族花甲礼是什么样的仪式

自古以来朝鲜族人民十分尊重老人,敬老是家庭乃至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按古代干支纪年,将60年作为一个循环单元,因此将60周岁称作周甲或花甲。

朝鲜族人将60岁看为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因此花甲礼也就显得尤为隆重,它是朝鲜族生活中一个重大的人生礼俗。花甲礼形成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中叶之间,是由生日祝寿和尊重老人的风俗演变而成的。最初产生于王室,后来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阶层。多年以来,庆贺花甲的习俗在中国朝鲜族一直传承着。

花甲礼的重头戏是花甲宴,是朝鲜族人为60岁老人所举行的生日宴,有着较为严格的程序,分别为摆寿席、献寿、放寿席、闹寿夜、分寿桌等内容。传统的花甲礼一般是在农家院里举行,寿星夫妇、亲属、子女都必须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在古时,参加花甲礼庆典一般都要身着白色的民族服装,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比较喜欢穿上颜色鲜艳的服装,以此来衬托喜庆的气氛。

摆寿席之前,需要先挂幕布或摆屏风,然后在现场题写祝寿的对联。在摆寿席时,菜肴摆放的位置也有规矩,菜肴的制作,由儿女双全、三世同堂、懂得礼俗的妇女操作,宴席开始两三天前就操办起来。等到寿辰当日的上午,妇女便在屋内往桌案上摆放整鸡整鱼、大块肉、糕点糖果、打糕等。花甲宴中的必备寿食不下50余种,摆宴席时要突出雄鸡的造型,使得宴席看上去丰盛美观、主次分明。

瑶族“盘王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

在瑶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了。盘王节又被称作“还盘王愿”“做盘王”“祭盘瓠”等。瑶族人民信奉“盘王”,将盘瓠看作瑶族的开山始祖,所以盘王节成为瑶族的重大节日,迄今为止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盘王节这一天,要举办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瑶族的男女老少穿上民族服装汇聚在一起,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节日期间,瑶族的各个山寨都是鼓乐齐鸣,歌声阵阵,演唱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双人或者四人对舞的长鼓群舞。

瑶族盘王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风俗,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观光参与。现今,“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地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不管以哪种形式,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时间延长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先敬奉盘王,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长辈在神像前供奉猪头、鸡肉、糯米粑、酒等祭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怀念。祭毕,众人唱盘王歌,跳盘王舞,通宵达旦庆祝节日。

什么是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是流传于瑶族男女青年之间的一种娱乐形式,瑶语称为“武多”。瑶族的花包用黄、蓝、红、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活动人数不限,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握两个花包,距离约一丈,左手接来右手抛去,男女对掷,往复循环。

关于瑶族抛花包,有一个古老传说。

相传从前盘阿思与刘三娘这对青年男女相爱,不料却遭到瑶族头领的阻挠,头领欲娶三娘为妾,于是对阿思提出要求,要盘阿思在一天之内制作一件五色凤凰衣。但阿思历经艰辛,却一无所获。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天上的仙女送给阿思一件凤凰衣,并帮助阿思推翻了瑶族头领,让他与三娘结为夫妻。为了感激仙女的恩情,三娘按照凤凰衣的颜色,舍弃了黑色,采用其余红、黄、蓝、白四色绣了花包,发明了抛花包的活动,以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抛花包方式有两种:一是群体抛,也称交际抛,男女双方可抛给任何一个人,一时之间满场彩花飞舞,煞是好看;二是专一抛,男女经过交往之后,如对对方产生好感,姑娘就把特制心爱的包抛给意中人并送给对方,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如果男方愿意,以花包为证,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作为男女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抛花包”已经使得许多青年男女永结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