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常识全知道
19788300000029

第29章 涉外礼仪(2)

献花适用于礼遇较高的外宾,迎接普通外宾,一般不需献花。献花须用鲜花,花束要整洁、鲜艳,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和黄色花朵。有的国家习惯送花环,或者送一、二枝名贵的兰花、玫瑰花等。向贵宾献花,通常由儿童或女青年在参加迎送的主要领导人与客人握手之后,将花束献上,并向来宾行礼。有的国家由女主人向女宾献花。

介绍双方人员

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应互相介绍。通常先将主人介绍给来宾,职位从高至低,可由礼宾交际工作人员、接待翻译或迎接人员中职位最高者介绍。有时也可作自我介绍。客人初来乍到,一般较为拘谨,作为主人应主动与客人寒暄。

各国、各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各异,称呼与姓名均有不同。在社交场合,称呼和姓名很有讲究,如果弄错了,容易闹笑话,有时甚至引起对方反感、误会。因此必须注意下面这些介绍称呼的礼节要求。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成年男子不论婚否,均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可称小姐或女士,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姓氏、职称、军衔等。如“威廉·泰勒先生”、“校长先生”、“少校先生”、“戴维斯小姐”、“秘书小姐”等。以“夫人”称呼妇女时,可以用其丈夫的姓名,如“约翰·史密斯夫人”,也可用丈夫的姓,本人的名,如“玛丽·史密斯夫人”;如以女士称呼时,一般用妇女本人的姓名。

对部长级以上或地位高的人,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在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地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在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学位的人,可称呼他们的职务,有时可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查理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桑尼博士先生”、“卡特医生”等。

对宗教界神职人员,可称呼其宗教职位,如“牧师先生”、“阿杜拉阿訇”、“罗斯神甫”等。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习惯上以“同志”相称。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人之间也互称“同志”,前面可加上姓名或职衔,如“某某同志”、“医生同志”、“主任同志”等。

接待外宾乘车礼仪

接待外宾乘车时不仅要遵守各种车辆的座次礼仪,还要注重一些乘坐车辆的细节礼仪。特别需要注意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上下车的先后顺序

在涉外交往中,尤其是在许多正式场合,上下车的先后顺序不仅有一定的讲究,而且必须认真遵守。

乘坐轿车时,按照惯例,应当恭请位尊者首先上车,最后下车。位卑者则应当最后登车,最先下车。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地铁时,通常由位卑者先上车,先下车。位尊者则应当后上车,后下车。这样规定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便于位卑者寻找座位,照顾位尊者。

2、就座时的相互谦让

不论是乘坐何种车辆,就座时均应相互谦让。争座、抢座、不对号入座,都是非常失礼的。在相互谦让座位时,除对位尊者要给予特殊礼遇之外,对待同行人中的地位、身份相同者,也要以礼相让。

3、乘车时的律己敬人

在乘坐车辆时,尤其是在乘坐公用交通工具时,必须将其视为一种公共场合。因此,必须自觉地讲究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对于自己,要处处严格要求,对于他人,要时时友好相待。

涉外会见、会谈礼仪

会见分礼节性、政治性和事务性等三种。礼节性会见时间较短,话题较随意;政治性会见一般涉及双边关系、国际局势等重大涉外问题;事务性会见指一般对外交涉、业务商谈等。

会谈,指多边或双边就某些重大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会谈也可涉及洽谈公务,或者对某些具体业务进行谈判。会谈的内容较正式,政治性或专业性较强。

程序礼仪

会见、会谈是社交礼仪的基本形式,在国际交往中较为常见。其活动程序一般如下:

(1)要求会见。要求会见方应向接见方说明被会见人姓名、职务以及要求会见何人、会见目的。接见方应尽早回复。

(2)接见方的安排者,应主动向对方了解上述情况,做好安排并通知有关出席人员。

(3)准确掌握会见与会谈的时间、地点和双方出席人员名单,及早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接见方应提前到达。

(4)会见与会谈场所的座位要安排足够。如双方人数较多,厅室面积较大,则应准备扩音设备。会谈如用长桌,事先应排好座位图。现场放置座签,座签上的字体应配有中、外文,字迹要工整清晰。

(5)如要合影,应事先排好位次,人数较多则要准备梯架。位次安排应由主人居中,按礼宾次序,以主人右手为上,主客双方间隔排好。要考虑人员身份,同时要考虑场地大小,即能否全部摄入画面。一般由主方人员站两端。

(6)主人应在门口迎接客人。可以在大楼正门迎接,也可以在会客厅门口,或者先由礼宾人员在大门口迎候,再引入会客室。如要合影,应安排在宾主握手之后。会见结束时,主人应送至车前或门口握别,目送客人离去后再退回室内。

(7)领导人之间的会见或会谈,除陪同人员和必要的翻译、记录员外,其他人员在安排就绪后均要退出。如允许记者采访,也只是在正式谈话开始前几分钟,然后全部离开。谈话期间,旁人不能随意进出。

一般官员、民间人士的会见,安排方面与上述相同,也应事先申明来意,约妥时间、地点,通知来人身份和人数,准时赴约。礼节性拜访一般不要逗留过久,半小时左右即可告辞。客人来访后,应伺机回访。如客人为主人祝贺生日或者节日等喜庆日来访,可暂不回访,而在对方生日时或节日前往探望祝贺。

座次礼仪

在国际社交礼仪活动中,会见、会谈是较正规的活动,要求慎重对待,其重点在于座位的安排。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会见和会谈的座位安排方式。

1、会见的座次

会见一般安排在会客室或办公室。通常宾主各坐一边,也可以穿插坐在一起。某些国家的会见还有其独特礼仪程序,如双方简短致辞、赠礼、合影等。我国习惯在会客室会见,客人坐在主人右边,翻译和记录员坐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其他客人按礼宾顺序在主宾一侧就座,主方陪同人员在主人一侧。座位不够时可在后排加座。

2、会谈的座次

会谈通常用长方形、椭圆形或圆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以正门为准,主人坐背门一侧,客人面向正门,主谈人居中。我国习惯把译员安排坐在主谈人右侧,但有的国家也让译员坐在后面,一般应尊重主人的安排。其他人按礼宾顺序左右排列。记录员可安排坐在后面,如会谈人数少,也可安排在前排就座。

如会谈长桌一端朝向正门,则以入门的方向为准,右为客方,左为主方。

多边会谈,座位可摆成圆形、方形等。

小范围会谈,有时只设沙发,座位按会见座次安排。

礼节礼仪

会见、会谈的礼节要求比较正规,因此要特别注意。主要分为介绍、握手、谈话三项。

1、介绍

(1)正式会见,应由第三者介绍。介绍时要自然得体,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2)介绍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我国传统介绍方式则相反)。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在会谈桌旁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即可。

(3)在我国,一般由引见人先将外宾向我方人员介绍,然后将我方人员向外宾介绍。如果外宾是知名人士(如国家元首等),就只需将我方人员向外宾介绍。介绍时,应将双方姓名、职务介绍出来,称呼可酌情而定。

2、握手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告别的礼节,在国际交际场合,运用最普遍,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

(1)在会见、会谈场合,在双方介绍完以后,可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可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轻握一下即可。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轻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老朋友可以例外。除特殊原因外,不要坐着与人握手。但如果两人相邻或相对而坐,可以微屈前身握手。

(2)握手应由主人、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但按西方传统,位尊者和妇女可以戴手套握手。作为主人,主动、热情、适时的握手是很必要的,这样做可以增添亲切感。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3、谈话

(1)在国际交往中,同外宾会见、会谈时,要落落大方,诚恳自然。同时注意内外有别,不要强加于人,自吹自擂。

(2)外宾谈话时,不要轻易打断,要给对方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要面向外宾,注意倾听,不可只和我方人员或译员私下嘀咕,也不要作出心不在焉或闭目养神状。谈话声音应高低适中。如没有听明白,不妨再问一遍。如发觉外宾对我方谈话有未领会的神情,应及时通过译员解释清楚。

(3)与外宾谈话,要实事求是。称赞对方不宜过分,自己谦虚也须适当。不要打听外宾的私事,更不要以对方的生理特征为话题。涉及对外事务和外宾的各种要求,如无把握,不得擅自表态许诺。我方的内部安排,未经许可,不得向外宾透露。自己不清楚的事不要随便答复。答应了的事,一定要设法办到。

涉外仪式中的礼仪

在涉外交往中,有关国家的政府、组织或企业单位之间的重要活动就是中外双方举行的各种仪式。因此,掌握仪式中的礼仪是十分必要的。

涉外开幕仪式礼仪

开幕式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展览会,如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商业性的博览会、文化艺术展览会等。还有工程项目的动工以及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的情况与开幕式相似。

开幕式一般由经办方主要负责人员主持。涉外开幕式则由东道国主持,邀请有关国家的代表团或国家大使参加;也有由某国展览团主持,邀请东道国有关官员出席。重大的展览会开幕式或重要工程的落成典礼,作为东道国国家领导人往往会出席。这样的仪式较为隆重,而一般小型展览的开幕式,则比较简单。

开幕式除双方有关人员参加外,可酌情邀请各国驻当地的使节、外国记者等参加。在隆重的开幕式上,会场悬挂两国国旗,有的还要演奏国歌。致词完毕后,剪彩就开始了,这种仪式通常是由东道国或某国展览团人员中身份最高的官员或知名人士剪彩,当然也有宾主双方各一位或各两位人士剪彩的。接着参观展览,有时参观完毕还要举行招待酒会。

涉外签字仪式礼仪

在涉外交往中,有关国家的政府、组织或企业单位之间经过谈判,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内的某些重大问题达成协议时,一般需举行签字仪式,不同的签字仪式各有特点,在我国国内举行签字仪式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礼仪问题。

(1)要布置好签字厅,并作好有关签字仪式的准备工作,在我国国内举行的签字仪式,必须在事先布置好的签字厅里举行,绝不可草率行事。

(2)要确定好签字人和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签字人由签字双方各自确定,但是其身份必须与待签文件的性质相符,同时双方签字的身份和职位应当大体相当。

(3)要安排好双方签字人的位置,并且议定签字仪式的程序。我国的惯例是:东道国签字人座位位于签字桌左侧,客方签字人的座位位于签字桌的右侧。双方的助签人员分别站立于各方签字人的外侧,其任务是翻揭待签文本,并向签字人指明签字位置,双方其他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则应分别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于各方签字人员身后。

我方人员在外国参加签字仪式,应尊重该国举行签字仪式的传统习惯。有的国家可能会准备两张签字桌,有的国家可能要求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坐在签字人对面,对此不必在意,关键是要不辱使命,这一点我方人员一定要切记。

涉外谒墓仪式

许多国家首都建有已故领导人陵墓或无名英雄(革命烈士)纪念碑。谒墓、献花圈,是对被访国人民友好亲善的表示,也是对先烈的敬意。所以各国领导人出国正式访问期间,都会按各国习惯做法,往谒陵墓或向纪念碑献花圈。

各国安排的领导人谒墓(或向纪念碑献花圈)仪式大同小异。一般的做法是,现场安排仪仗队、军乐队,并派高级官员陪同。仪式开始时,乐队奏乐,花圈由东道国礼兵(或谒墓者的随行人员)抬着走在前列,仪仗队分列两旁,向来宾致意,谒墓人随行于后,搁置花圈时,谒墓人往往要上前扶一下,有的还要整理一下花圈上的飘带。然后稍退几步,肃立默哀,绕陵墓(纪念碑)一周。信仰宗教的谒墓人,有的还会为死者祈祷。

我国领导人出国访问时,也往往按对方的习惯往谒墓或向无名英雄纪念碑献花圈。前来我国访问的国宾和其他重要的外国宾客,根据其意愿,也会安排向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或瞻仰毛主席遗容。

国际上,有时出于某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墓(碑)的政治背景等因素,而不宜参加这类活动。所以在国外访问,如欲谒墓或向某纪念碑献花圈,应先将其政治历史背景了解清楚。

在我国举行的谒墓的整个过程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参加仪式人员应穿着素色服装(有的国家要求着礼服),谒墓时应脱帽(军人若不脱帽应行举手礼)。

谒墓式的程序应事先扼要地通告对方。在国外前往谒墓(碑)应事先向对方了解谒墓程序和其他习惯做法;花圈、飘带等物需早作准备,飘带上的题词要书写恰当。

有些国家的陵墓建在寺院内,谒墓有其独特的宗教仪式,不信教者前往谒墓,对于宗教仪式中的一些动作,可不仿效,但应遵守对方的风俗习惯。如进入清真寺要脱鞋,妇女需用头巾包住头发等等。

涉外社交中的忌讳

礼仪不仅表现为一种精神文明,而且是我们扩大交流、增进友谊、促成合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涉外交往中不仅要求以礼待人,还要求人们对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禁忌有广泛的了解,以通晓异国的礼仪来增进友谊,促进经济的合作。

颜色的忌讳

棕黄色:巴西人认为棕黄色意味着凶丧,因此非常忌讳。

绿色:日本人大都忌用绿色,认为绿色是不吉利的象征。

黑色:欧美许多国家以黑色为丧礼的颜色,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尊敬。

淡黄色:埃塞俄比亚人、叙利亚人以穿淡黄色的服装表示对死者的深切哀悼,因此视之为死亡之色;而委内瑞拉却用黄色作医务标志。

蓝色:比利时人最忌蓝色,如遇有不吉利的事,都穿蓝色衣服;埃及人也同样忌讳蓝色,因为蓝色在埃及人眼里是恶魔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