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常识全知道
19788300000042

第42章 节日民俗礼仪(1)

传统节日礼俗

中国历史悠久,所孕育的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虽然各种节日的庆祝形式迥异,但都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先人的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元旦

元旦,是“一元复始”之意,我国古代称元旦为“旦日”,并且历代的元旦日期都不相同。相传,秦朝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相沿至清末。

辛亥革命后,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从此,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但由于人们习惯把过年与春节联系在一起,因此,元旦节日观念尚不浓厚,广大农村几乎没什么活动。在城市中,一般单位会组织“团拜”活动。

春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直至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每到年终,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每家每户都要彻底打扫屋子,以表示除旧布新。一进入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

腊月的最后一天,全家要团聚吃一顿丰盛的年饭,凡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都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一一年年有余,整鸡一一大吉大利,青菜一一清洁平安,年糕一一年年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能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在“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人们有通宵守岁的习俗。这一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在一起畅谈,小孩还可以从大人那里得到压岁钱。在除夕之夜,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春节拜年是一种极普遍的礼仪习俗。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喜话。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叫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1)舞龙或舞狮。各地组织龙灯队,从初三、初四开始走家串户玩耍,元宵夜,各队龙灯会聚在一起表演。

(2)放灯、观灯。按照“除夕火,元宵灯”的习俗,元宵夜,家家户户挂灯放烟火,人们以观灯为乐。有的地方还制灯谜,人们观灯之时还可以猜谜,增添了游乐兴致。

(3)吃元宵。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汤圆),象征着家庭团圆、和睦幸福。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又叫寒食节、踏青节,在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和踏青。清明节人们纷纷前去亡故亲友、祖先墓前修缮、供奉、怀念、祈祷。现在,人们往往前去公墓、烈士墓、先烈纪念碑进行祭扫活动,哀悼、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清明时节,正值万物逢春,人们三五成群结伴春游踏青,舒活筋骨,按传统习俗还要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端午节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或五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

在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因为天气转暖了,“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潮湿的气候容易滋生疾病,所以人们在端午节要把菖蒲、艾草或大蒜头等挂在门上,据说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驱祛病毒的作用。人们身上都要带上香包,内装雄黄、艾草等药材,大人要饮雄黄酒,小孩子则将酒抹在前额、耳、鼻等处,还要在手、脚、脖颈等处挂上五色丝线用来避邪。

端午节吃粽子,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楚国百姓找不到屈原的遗体,便向江里投粽子,希望水中的蛟龙、鱼鳖等饱食粽子,以免伤害屈原遗体。这一风俗沿袭后世,便形成了民间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传统习惯。

端午节,亲朋好友之间有送礼的风俗,一般以粽子、咸蛋、猪肉等相赠,女婿要去给丈人、丈母娘拜节。

端午节寄托了中华民族作为有气节的龙的传人的自豪,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中秋节

中秋原名“仲秋”,“仲”乃居中之意,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中间,故名“仲秋”。

中秋节有着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形圆如月,也叫“团圆饼”,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古代有众多诗人喜爱吟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均寄寓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深深的思乡念亲之情。如今,求学、差旅在外的人逢中秋之时一定要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表达自己希望和家人一起团聚的心情。

中秋节,民间要走亲访友,互赠礼品。青年男子趁此节日拜会岳父母,礼物不拘轻重,可以是月饼、糖果、酒类、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

重阳节

在《易经》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有两个阳数,故名“重阳”,乃大吉大利,这一天又叫“登高节”、“老人节”。这天的重要活动是登高、插茱萸、赏菊花。

秋季饮菊花酒、佩茱萸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由于农历九月时秋雨缠绵、天气阴潮、暑气未尽,故人易生病,衣物易发霉。菊花有清热祛风、平肝明目的功效;茱萸,可以驱虫御毒,这两种东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大有裨益。

重阳节登高其实也有实际的生活原因:秋天正值山上药材、野果成熟之际,农民此时已秋收完毕,正好有时间登高,在“九九”之日前往采收主要是图个吉利。

如今国家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

现代节日礼俗

节日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在近、现代社会又产生了许多节日。这些节日都是根据我国及国际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产生并延续下来的。

妇女节

3月8日,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的节日。

1908年3月8日,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在纽约街头举行抗议游行活动,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享有选举权等。

1910年,第二国际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首届国际妇女会议,大会通过了德国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的建议,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1949年以后,我国规定每年3月8日为妇女节,在这一天,全国的妇女们要放假半天。

劳动节

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经过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1889年7月,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通过了法国代表拉文的提议,把5月1日定为“国际示威游行日”,亦称“国际劳动节”。

1949年以后,我国规定5月1日为劳动节。

如今每年劳动节,全国放假1天。许多单位召开表彰会、庆功会,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不少地方举办游园会,张灯结彩,欢庆节日。

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列强侵犯我国领土,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了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为了纪念学生的爱国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49年,我国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此后,每年5月4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青年都要以举办报告会、演讲会、文艺晚会等形式,纪念五四运动,欢度五四青年节。

儿童节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

1949年,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生活,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的理事会上作出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每年6月1日,各地儿童们身穿节日盛装,举行联欢会、游园会等各种活动,和世界各国儿童共同欢庆自己的节日。

国庆节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中国的国家名称,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如今每逢国庆节,放假3天。全国各地都张灯结彩,悬挂欢庆标语,并举办国庆晚会等活动。

我国少数民族节日礼仪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与节日,下面就简单介绍几个民族的节日礼俗。

藏族香浪节

香浪节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举行。这是甘肃青海一带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时值气候最适宜、农活刚完和奶香肉肥之际,草地山间百花怒放,藏族人民带上丰盛的酒肉等食品,移帐于溪流、河滨之旁或山顶平坦之地,饮酒高歌,游乐玩耍几天。节日里最热闹的是赛马、赛牦牛。此外还有拔河、摔跤等体育活动。晚上燃起篝火,举行歌舞晚会。

藏族雪顿节

藏族的雪顿节,又称藏戏节。在藏历7月初举行这个节日,过节时各地藏剧团汇集于拉萨,举行会演。藏族人民身穿盛装,带上食品、用品,前往罗布林卡看演出。如今,雪顿节时,拉萨、日喀则、穷吉、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专业文艺团体和业余文艺宣传队也赶来参加庆祝,演出各种节目,热情歌颂西藏人民的新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藏族沐浴节

沐浴节也是我国藏族人民的一个节日,历时7天。每年夏末秋初,拉萨东南天空能看到弃山星时,各地的藏族百姓,都到附近的江河里去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