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到1967年,希拉里正读大学二年级,当时的越战升级、民权运动新的动向已在其他校园里初露端倪。希拉里与其他同学、包括一些后来入校的黑人女生一起,鼓动黑人参加各种活动。当时,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其好强的性格也可见一斑了。
后来,希拉里作为一名学生议员,成为20世纪60年代校园反对派的领袖之一。他们抗议学校一直以来的夜间熄灯和鸣钟制,要求减少课业负担,支持不留级制度,甚至要求废除威尔斯利百年来不许男生进出女生宿舍的禁令。
对校方和女生来说,这种活动并不是一种羞辱,而是温和有序的改革活动,远不能与全国其他校园内暴力充斥的动乱同日而语,但在风平浪静的威尔斯利校园,希拉里的举动就显得格外大胆。20世纪60年代的学潮只是为这位来自帕克里奇的温和改革家提供了一个机会。她的改革旨在改变不再适用的条条框框,对最基本的权力结构则没有任何威胁。
还在上大学低年级时,希拉里就是学生组织的领袖,她看上去严肃认真,但不带书卷气。
大学毕业时的最后几个月,她都在找“工作”。班里的许多人只是想着结婚和家庭,但“威尔斯利盛行的女权主义……使希拉里决定从事法律工作。”在与一位傲慢的、有着鲜明的性别歧视观念的哈佛法律系教授有过接触之后,她就决定去耶鲁的法学院深造。
也就是在那里,她结识了她的丈夫——比尔·克林顿。
当克林顿成为美国的总统时,这位女人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第一夫人”。
作为第一位职业女性入主白宫第一夫人宝座,希拉里曾经因为强悍、干练而一度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受大众欢迎的第一夫人。自从莱温斯基事件曝光后,希拉里变得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倒又赢回了选民们的同情和支持。希拉里虽然历经磨难,但凭着自己卓越的才能和好强的个性,在那个基本属于男人的政坛中脱颖而出。
1993年,希拉里列席内阁会议和政治策略讨论会,参与职务任命和选定司法部长。起初,她的政治生涯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顺利。公众舆论甚至要把希拉里逐出白宫西翼的总统办公室,打入白宫右翼转而从事家务,人们责备她使克林顿名誉扫地。因此希拉里被套上了笼头,在1996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中退居二线。在政治方面,人们不准她发表意见,只能就青少年和家庭问题说说话。但是,生性好强的希拉里不甘心就这样被打败。她出访世界各国,就妇女儿童的权益说好话、做好事。最后,她终于得以走出禁宫,条件是,她必须遵循国风民俗。她同意了。这个女人掀起了保护儿童,反对烟草和禁止青少年性行为等运动。
当然,这些成就显然是不够的,希拉里还想竞选纽约州的参议员,进而竞选美国总统。她原本不是纽约州人,2002年年初,希拉里在纽约州一个富人居住区买下一座住房,成为纽约州人。在这里,希拉里提出了关心老人、儿童及妇女的福利政策,赢得了民心。
希拉里确实是一个能干的女性,她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之一的耶鲁大学,在从事律师职业中,她被评为美国100名最佳律师之一,她的收入甚至比作为总统的丈夫高得多,这给选民一个良好的印象。同时,她采取了明智的竞选策略。针对对手拉齐奥在所有场合特别是在电视辩论上的猛烈攻击,她总是满脸笑容,总是客观地阐明自己的政策。这大概是拉齐奥始料未及的。希拉里作为女性参选,以及在女性选民中所作的努力,也大大增加了她的得票率,在选举中,她赢得了女性选民中61%的选票。不仅如此,希拉里还赢得了90%的黑人选票,以及西班牙裔选民中的80%的选票。
在美国,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平民百姓,都知道希拉里在纽约州竞选参议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雄心勃勃的希拉里,这不过是一个跳板,她的眼光早已落在美国总统宝座上了。而且,希拉里从未掩饰她有朝一日登上总统宝座的愿望。她虽然表示在6年内将首先关注履行参议员职务,但并没有排除在6年后竞选总统的可能性。人们预计,她完全可以在2008年,甚至2012年她65岁时竞选总统。
人们有理由相信,希拉里可能会成为美国开国200多年来第一位女总统。
敢想敢做的杰克·韦尔奇
杰克·韦尔奇这位被企业界追逐的人物,在世界顶级的通用电气公司20年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时代》、《财富》以及《商业周刊》等诸多一流杂志都盛赞他是全美最优秀的首席执行官,并评价通用电气是“美国最受推崇的公司”。韦尔奇通过把通用建设得既庞大又灵活,而且又颇具赢利能力而改写了经营管理学的教科书,“全球第一CEO”的称号,韦尔奇当之无愧。他取得成功主要是由于他的敢为型性格,他的伟大也是由于他的敢为型性格。
韦尔奇敢想敢做,大胆改革,上任伊始,就对通用进行重组,提出数一数二原则,同时不畏艰难,一旦下定决心就坚持到底;他大刀阔斧,大力整治了官僚主义,把多余的管理层级摒弃掉;对产品质量,他坚持六个标准差(6δ)质量行动。他的不断进取,敢想敢为的个性使他成为通用的最杰出的领导者。
在韦尔奇十几年的任期内,他敢想敢做,突出地表现了其性格特点——敢于创新,有勇气有韧性,开拓进取,使通用电气公司的业绩取得了迅猛增长。其间,他首创并实施了三项在当时还闻所未闻的经营策略。他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重组,坚持只保留那些能够充分占有市场份额的,且在所处领域的排名位居前两位的业务品种。这一经营思想,就是韦尔奇的数一数二原则。
韦尔奇坚信,只有占据市场第一或第二的地位,才会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韦尔奇想建立起最优化标准的制度,使那些表现平平的人在通用电气无法坦然立足。
在追求数一数二原则的同时,韦尔奇意识到一些小公司的优势。
通用电气公司之“大”,的确有其“大”的好处。例如,“大”使该公司那些具有前途的大型业务部门在起伏跌宕的市场上拥有持久的优势;使公司能够在20个世纪80年代经济衰退的几年中,在动力系统部大量投资,使该部门得以顺利地发展,在即将来临的全球经济繁荣时代有所作为,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部正走出20世纪90年代初的低谷,宏大的规模将使它继续投入巨额资金,去开发新产品,并且使该部门在这一经济周期内乃至21世纪保持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但是,在今天竞争极为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大”不再像以往那样是一张王牌了——当今的市场并不以公司的徽记和销售额的数字为评判标准,而是需求、价值和实绩。
由于认识到这一点,通用电气公司领导日益发现,为了在不断变动的市场上竞争,他们必须采纳小公司的许多价值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韦尔奇就指出,“我们必须找方法把这家大公司的资源、人力、技术等整合起来,并配合小公司的机敏、弹性及冲劲。”
的确,值得注意的是,《幸福》杂志20世纪80年代在评选500家优秀公司时,已经注意到小企业;而在这之前,小企业并没有引起报纸杂志那么高度的重视,《福布斯》杂志按照1979年创办的《公司》杂志的观点,评选500家发展最迅速的小公司,其中还有300家列入到最有希望获得高利润的中、小企业的名单。
因此,通用电气公司锲而不舍地力求做到,在这个庞大的公司肌体内注入小公司的灵魂和小公司的速度。在实践中,它积极地不断探索旨在吸取小公司的优势——自由坦诚的信息沟通、创新精神、集体情感、反应灵敏的某些做法,以便提高公司的生产力,增强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通用电气要求各业务部门主管都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在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随后他们必须做出果断的决策:哪些业务值得培育,哪些应该放弃。韦尔奇的策略并没有取得通用电气执行官们的共识,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仅仅由于一项业务处于该领域第三或第四的位置就放弃。然而他们的抱怨不能改变杰克·韦尔奇的意见。就这样,短短的5年间通用砍掉了25%的企业,裁减了10多万人。
在韦尔奇担任通用最高负责人之前,公司的大多数企业负责人要向一个群部负责人汇报工作,群部负责人又向高一级部门负责人汇报,直至公司最高负责人。而且,每一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负责财务、推销计划以及检查每一个企业的情况。韦尔奇解散了这些“群”和“部”,消除了组织上的障碍。现在,企业负责人与业务最高负责人办公室之间没有任何阻隔,可以直接沟通。
对韦尔奇来说,领导不是目标,而是过程。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领导”定义。领导是一个进化的概念。至于定义理想的领导者,韦尔奇承认他未必掌握着最好的答案。以韦尔奇的观点,不同的人,特别是通用人在定义理想的领导者时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当韦尔奇成为通用电气的首席执行官后,他就决定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他发誓要埋葬大多数管理者所习惯的发号施令的管理体制。唯一能使通用电气在这个日益激烈、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充满竞争力的办法就是改变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尽管韦尔奇的这一想法与大多数管理者的习惯格格不入,他们也只能更少地管理。
韦尔奇认为,管理不需要太复杂,因为企业是相当简单的。
对韦尔奇来说,经营一个成功企业的艺术是要确保所有主要的决策者获得同样精确的信息。如果这样,他确信,他们对如何处理企业事务将得出大致一样的结论,这就是企业缘何简单的原因。
经过裁员以后,公司行政班子的干预大大减少。
韦尔奇的思想就是要保留那些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的部门,主要的是高效和惟一,而不是大而无用、徒有虚名的大盘子。
杰克·韦尔奇采取的经营策略和创意数目之多,在美国的首席执行官当中是无人可以与之匹敌的。当然,这与他的性格是相关联的,他锐意进取,也善于付诸实施,敢想敢为,决不屈服于任何压力,更不拘泥于满足现状。
如今,通用的一切成就无不与韦尔奇的敢为型性格有关。若他优柔寡断,改革肯定会中道崩溃,只有敢想敢为、开创进取,用非凡的意志和毅力才能造就今日的通用。
巴菲特:捕捉股市信息,成就世界富豪
环顾全球,纵观天下,他感冒了,连华尔街都要陪着打喷嚏的人就是沃伦·巴菲特——全世界最富有的重量级大富豪之一。
自1985年他以10.7亿美元的净资产名列《福布斯》排行榜的第12位,到1995年的120亿美元排第二位,可以看出巴菲特在事业上的直线上飙、稳步前进的领袖群伦,执商界之牛耳的风范。
能够成为世界上金字塔顶的顶峰人物,巴菲特身上具备一种极为独特的性格,这种性格跟他的成功密切相关。
巴菲特从小就具有直觉敏锐,精于计划的能力。大多数关于他的传记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他童年时就表现出天才经营者的独特个性。
小时候,他的父母经常会带他到海滨去度假,他父亲给他一些零花钱,让他去买饮料喝,7岁的巴菲特不仅能买回饮料,还可以赚得一笔不算很少的零花钱。他从海滩到售饮料的店铺的路上,发现这段路上游玩的人很多,并且天气又热,他灵光一闪,觉得是赚一点儿零花钱的好机会。他跑到饮料铺,全部买了可乐,并把这些可乐从海滩的一端拿到另一端来回兜售,他的第一笔生意顺利地成功了。这个利用零售的差价赚钱的故事虽有许多种版本,但每一个版本都体现出巴菲特是一个具有敏锐感受力的经营者。
11岁时,他鼓动姐姐与自己共同购买股票,他们合资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满怀信心地等待出手赚钱。然而,该股不断下跌,姐姐很气愤,不断埋怨他选错了股。值得庆幸的是,该股价格很快反弹,上涨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气了,将股票全部出手,赚了6美元,扣除佣金,净赚5美元。正当他得意的时候,该股票价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卖早了。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赚得不多,收获了教训:在股市中一定要不为浮动所动,相信自己的判断,持之以恒。巴菲特不断地在股市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加上父母的指点,小获成果。初中毕业,他就用炒股赚的钱在拉斯维加斯购置了一块40亩的农场,成为一个“小地主”。
从巴菲特早年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身上独特鲜明的性格特征了。那就是他具有极度的敏锐,而又崇尚自由,对生活充满热情,不顾一切地去实现自我的价值的愿望。
他性格中的敏锐倾向又使得他成为一个性情复杂的人,一个在事业上达到无人可与之争锋的人。《新金融大师》的撰稿人约翰·特雷恩说:“从职业的角度上来说,巴菲特选择的是一个鹰派的行业,而他也的确是一只令人生畏的鹰,但同时,他又是一只令人感到愉快的鹰。”
美国一位大企业家曾这样说过:“巴菲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谜,一个充满魅力的谜。你越接近他,你越能发现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但是,如果你以此告诉人们他是某一种人,那你显然就是被迷惑了。”巴菲特不是一个实业家,不像比尔·盖茨,不像松下幸之助,他仅仅是一个证券经纪人。但他却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富翁之一。他的过人之处在哪儿?该如何来为他定位?
从另一个视度来看巴菲特,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他是一位操纵金钱的艺术家。
巴菲特作为世界投资大王,对投资的认识却迥然有别于他人。投资对他来说,既是事业,又是一项运动,同时也是娱乐。
现代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几乎一切都依赖数字,商场上是这样,金融业是这样。巴菲特作为投资大王,按理说更是如此。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他更多的是依赖直觉,依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不是现代社会人人都奉为神明的数字。这正是由巴菲特的性格所决定的。巴菲特的赚钱高招一直使人津津乐道:“我买的是企业家的头脑而不是股票。”
他极力反对许多投资者盲目地信赖统计数字,信赖电脑。他觉得这是一个误区。他曾讥讽地说,有很多人就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数字上,居然会荒唐到在87还是88之间徘徊上一天一夜,简直不可思议。而他,巴菲特——世界首富、投资大王、华尔街的上帝,则越来越看重那些无形的东西了。
人们习惯于把他看成是一个来自奥马哈的乡巴佬。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难以捉摸的人。事实是,一个性格极其敏锐的人,在生活中的确会让人感到迷惑。
他对桥牌复杂多变的技巧感到非常着迷,他热衷于吃玉米花,一天喝5瓶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