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有期望拥有人生的辉煌。其实,自然界的生物都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春天里,百花竞放;秋天里,硕果累累。植物在成长的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也是一种实现。作为自然界中的智者,人类显然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从石器到青铜器、铁器,从蒸汽机到电动机、到计算机,一次次的突破与飞跃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便利,人类自身的价值也在一次次的飞跃中得以体现。
让我们把目光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转向我们每个人。我们从离开母体后便开始自强自力的奋斗历程,从不能支配自己的行动到灵活地使用四肢,从完全没有语言到熟练地使用人类语言,从意识的混沌状态到对自己的清晰认识……这一系列的过程显示了人类个体在追求自身充分发展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潜能。
但我们自身还存在着许多没被发觉或未被充分重视的潜能,若不充分利用这些潜能是很遗憾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理论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很大启示。马斯洛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人是万物之灵长,在我们的成长中,我们之所以能使自身存在的一些优秀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因为自我实现是人本质具有的最高需要。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追求自我实现。这是人的最高需求,具体来说,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生理需求
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人们很难想到自身价值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先满足自己生理方面的需要,如吃饭、睡觉等,只有这些要求有了保证后,我们才可能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
第二,安全需求
当正常的饥饿、睡眠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我们便会开始考虑安全问题:如果个人的财产或生命受到威胁,我们便会表现出焦虑不安、心神不宁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缺乏安全感的,否则个人的正常生活将无法进行。
第三,爱与被爱的需求
作为社会化的人,我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及个体发展的经历中,我们对于爱和隶属有了强烈的渴求,每个人都害怕受到孤立,虽然现实中也有性格孤僻的人,但这些人的性格正是由于以往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冷落而造成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经历中都难免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被人遗忘,这种由于不被重视的孤独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都会留下阴影。除了这种被人爱的需要外,我们还有强烈的通过某种合适的方式来向别人表达自己爱的需要。儿童对小动物常会表示出特别的关切,通过对动物的喂养和照料,他们会觉得非常快乐,许多家庭养宠物,大多数也是由于这种爱的需要。正由于爱与隶属的渴求非常强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希望得到别人的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比较积极的帮助。
第四,被尊重的需求
除了现实生活中这种爱与被爱的需求外,我们还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也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是希望受人尊重。由于年轻,我们可能很少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系列观念、思想,会形成自己的尊严,这种尊严会像保护层似的罩在我们周身,使我们不被外界轻易伤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越来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强烈的自我尊重的需要,这就意味着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满足了这一系列的需要之后,我们就会开始追求自我实现。这时,人们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储藏的各种潜能,达到自身的充分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纯粹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这正如人们对智慧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领会各种知识,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知识的兴趣,我们仍利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种知识技能。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也是这样:虽然完全的自我实现对于我们来说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仍应向这个目标努力,因为越接近这一目标,我们的人生便越有意义,我们自身的潜能也就越能得以发挥。自我实现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茫茫大海中指引我们航向的灯塔。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在生活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马斯洛考察了近现代历史上包括富兰克林、林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38位名人的人生历程,他发现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现实的人生观。
(二)积极地接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三)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
(四)有较广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
(五)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
(六)有独立自主的性格。
(七)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远感到新鲜。
(八)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体验。
(九)带有哲学气质,有幽默感。
从这些特征中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及的独立、自信、务实等态度和作风对于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渴求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变成瓶颈。
第二,在任何情境中,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对生活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第四,设定积极而可行的生活目标,并会全力以赴去实现这个目标。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
第五,对是非之争,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到底。
第六,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于自己潜能的发挥。
要想成为一名充分发展的人,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态度、长远的眼光和进取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整日纠缠于日常琐事,为一点儿小事而斤斤计较,只能徒耗时光。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时的挫折与失意在所难免,若不能乐观地看待,必将迷茫、困惑。无论做什么事都应从长远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不必要的困扰与羁绊。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能有过多的驻足与停留,尽早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有效的途径,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性格决定未来
人与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有人乐意干事务性的工作,而有的人对信息加工与处理非常擅长,还有的人热衷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都是人的性格偏好所起的作用。
性格是一个复杂、动态的混合体,受先天遗传、后天累积的经验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通过有意识和潜意识构成。不少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多种类型混合成的矛盾体,但是专家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你一定是以“本我”为核心的,也就是每个人的性格中一直保留着恒定的偏好,无论时间如何流动,它们都保持着本质的稳定。
性格偏好,就是你以某种方式做事的天生爱好。就像你的左右手。你每天都要使用自己的两只手,但出于本能,你一定偏好使用其中的一个,因为它更加自如、更能充分地发挥协调的功能。当然,你也可以用不很擅长书写的那只手写字,但你会感到别扭、费力,而且写出来的字肯定不如另外一只手。
有一位腼腆、内向的大学生,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工作。由于他不善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差,合同期满后公司没有与他续约。
离开公司后,他在家里待业的时间长达10个多月。后来,他为了挑战个人能力与性格,决定去从事寿险代理工作。
他的一个朋友知道他的职业意向后,便说服他放弃这样的努力,但没能成功。在此后的一年里,他只做成了一份保单,而且这份保单还是主管协助他完成的。在工作的后期,每天出门前,他的内心都会有剧烈地挣扎,最后不得不采用抛硬币来决定当天是否出门工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决定放弃了!后来,他问他的朋友:“你是对的,但你怎么知道我就做不好这份工作?”
朋友说:“很简单,你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做保险销售工作。”
其实,这个故事所说的道理在我们今天的职场上依然适用。如果你发现自己处在不适宜的职位上,或者认为某个职业不适合自己,通常是因为职业角色的要求和你的性格不相匹配。为了有效行使职能或做好这份工作,你常常会改变自己已经定型的性格,这便带来更多的焦虑和紧张。举例说,一个内向的人要在一个大型演讲会上发表演说,或者一个叛逆型性格的人要扮演员工关系协调者的角色,这都会让他们感到紧张或将工作搞砸。由于性格偏好与职业角色的要求不协调,个人潜能便不能有效发挥,工作表现自然不如意。
由此看来,你的性格决定了你该干什么。
如果把一句比喻用在性格与职业上,则性格是脚,职业是鞋。合脚的鞋子能使你行走起来轻松自如,健步如飞;而不合脚的鞋子再漂亮也会夹脚,更可怕的是,它不仅会使你走起路来别扭难受,甚至还会磨破你的脚。穿着不合脚的鞋子,你就可能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就可能在人生的跑道上与冠军擦肩而过。
如果你能认识自己的性格,并力图使之和职业角色的要求相互匹配起来,那么你一定能在工作中保持和加强你的优势,控制和减少你的劣势,职业表现肯定强于别人!如果你想取得职业的成功,首先要理解、认清自己的性格;其次是明确在哪种环境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夏远原来是位出色的销售经理,他具有随和、易与人交往、工作努力等特点。由于工作表现出众,他被公司提升为高级营销经理,每天面对的工作也从原来的销售队伍管理、客户拜访转变为区域数据分析、市场调研计划和广告促销活动策划等。同事和朋友很羡慕夏远的新职位,但他却感到新工作非常枯燥,宁愿走访客户。
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公司和夏远都没能弄清销售人员和营销经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角色对性格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专业角度而言,营销经理的任务是从公司长远的营销战略出发,寻找、确定市场机会,制定营销策略、规划和组织新产品或服务上市,确保销售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而销售人员则是负责实施新产品进入市场和促进、维持销售活动。因此,营销经理大多具有以数据为导向的性格偏好,擅长规划远景蓝图,善于洞悉客户需求与行为间的关系,但销售人员的缺点是短期行为多,无整体战略性和缺乏整体分析能力。尽管相当部分的营销人员来自于销售队伍,但不是所有的销售人员都能胜任营销经理的职业角色。
在上面的这个故事中,如果你是夏远,你会怎么办呢?也就是说,当你的性格与职业相冲突时,你想改变的是你的职业还是性格?
几乎人人都懂得绝不能削足适履这一道理,我们肯定是去寻找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为了职业而改变性格的人却比比皆是。职业这双鞋难道就真的需要用改变性格的巨大代价来适应吗?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这一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为什么我们有些人却要花上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领悟到呢?
要知道,如果一个人的职业与自己性格特点相符合,那么枯燥的工作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就会产生工作动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不吻合,那么这个人的工作就始终是被动的。可以说,一个人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特点吻合,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
一般来说,性格外向、反应迅速灵活、情绪丰富易兴奋的人、极易适应环境,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易转移。他们不适宜从事机械性的工作和要求细致的工作。如打字员、校对员、检查员、化验员、数据登记人员、文字排版人员、机要秘书等。一个十分内向,反应速度慢,相对刻板而不灵活,情感细腻,做事谨慎小心,观察力敏锐,善于觉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容易感到疲劳的人,管理、导游、外交、公安、军官等职业就不适合他们。简而言之,外向强烈的人,在需要手部动作灵活、语言反应迅速、判断快速果断的工作岗位上,比内向的人更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需要精细、认真、持久的工作岗位上,性格内向又更合适一些。
总之,你的性格就决定了你适合做什么,一个聪明的人会为性格而改变职业,一个愚蠢的人会为职业而改变性格。
性格是职业的导向
职业匹配理论在西方国家早已占据主流了,该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Joh
n·Holland的“职业—人格匹配”理论为首。他认为,在现实中存在着与人格类型相对应的职业环境,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其人格类型是匹配的,则他工作起来就轻松愉快、得心应手、富有成就;反之,则会不适应、困难重重,给个人的发展和组织造成影响。这一理论用于职业指导中,就是帮助人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然后在对应的职业环境中寻找合适的职业,这样不仅缩小了人们职业选择的搜索范围,使职业选择的方向性更强,而且选中的职业与自己个性最为匹配,有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故此,Holland的理论在职业指导中深受欢迎。
谈到职业生涯,最基础的是要看一个人和环境之间的适应性。现代的职业观当然不再局限于一个工作,而是找到那些能让自己发挥能力、技术、能表达自己想法、能在某一方面承担某一角色的环境。
当然,对环境的适应也是因性格的不同而相异的。
第一,传统型
这种个性类型的人在事务性的职业中最为常见。这一类人容易组织起来,喜欢和数据型及数字型的事实打交道,喜欢明确的目标,不能接受模棱两可的状态。这些人可以用这一类的词语来表述他们:服从的,有秩序的,有效率的,实际的。如果用不太客气的话说,就是缺乏想象,能自我控制,无灵活性。出纳员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
第二,艺术型
这种类型与传统型形成最强烈的反差。他们喜欢选择音乐、艺术、文学、戏剧等方面的职业。他们认为自己富有想象力,直觉强,易冲动。这一类型的人语言方面的资质强于数学方面。如果用消极一些的语言描述,这类人是感情极丰富的、无组织纪律的。
第三,现实主义型
这种类型的人真诚坦率,较稳定,讲求实利,害羞,缺乏洞察力,容易服从。他们一般具有机械方面的能力,乐于从事半技术性的或手工性的职业(如管道工、装配线工人等)。
第四,社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