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藏地区的间歇泉是解放后发现的。搭各加地区间歇泉数量多,喷发能量也大,完全可以和国外各大间歇泉媲美。
间歇泉为什么喷喷停停?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间歇泉的形成除了要具备形成一般泉水所需的条件,比如,充足的地下水源和适宜的地质构造等以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
第一,必须是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地下要有炽热的岩浆活动,而且距地表又不能太深。这是间歇泉的能源。上面提到的几个地方,都是这种类型的地区。
第二,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有人把它比做“地下的天然锅炉”。在这个天然锅炉里,要有一条深深的泉水通道。地下水在通道最下部被炽热的岩浆烤热,却又受到通道上部高压水柱的压力,不能自由翻滚沸腾。狭窄的通道也限制了泉水上下的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就不断地被加热,不断地积蓄力量,一直到水柱底部的蒸气压力超过水柱上部的压力的时候,地下高温、高压的热水和热气就把通道中的水全部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以后,随着水温下降,压力减低,喷发就会暂时停止,又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新的喷发。
南宋古井的奥秘
1962年夏,在广东省南澳岛的海滩上,一位到海边捞虾的青年发现一口水井,并在井口四角的石缝中捡到四枚宋代铜钱,分别镌刻着“圣宋元宝”、“政和通宝”、“淳熙元宝”、“嘉定通宝”。这是海滩古井在解放后第一次被发现。据当地渔民回忆,此海滩东以前便有一口古井时隐时现。古井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呈正方形,口径约1米,深1.2米。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古井尽管常常被海浪、海沙淹没,一旦显露,井泉便奔涌不息;尽管四周是又咸又苦的海水,涌出的井水却质地纯净,清甜爽口。于是便有人探寻这古井的历史来历,才发现古井原来是1277年南宋亡命皇帝到此避难挖筑的水井。
经有关部门考察分析,发现古井所处的海滩,原是滨海坡地,形成海滩,古井也就被海沙吞没了。被厚沙覆盖的古井,一般难以被人察觉,但当特大海潮袭来,惊涛骇浪卷走大量沙层,它便会裸露出来。
据有关资料和当地许多人的回忆,几次井露的位置和形状各异,看来古井不止一个。事实上当地也曾传闻,说是当年挖筑过“龙井”、“虎井”和“马槽”三口井。根据分析,1981年9月显露的是“马槽”井,现在已由南澳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人们已初步掌握了海滩古井的奥秘。纯净甜淡的井水是渗入地下的雨水汇集在因陆地下沉地势明显降低的海滩。一旦井露,地下水就有了出口,在水位差的压力作用下,就会在井底形成泉涌之势。同时,渗入地下的淡水,在底质为沙的古井内遇上海水,由于沙的孔隙中水质点较为稳定,淡水和咸的海水混合非常缓慢。又因为海水比重稍大于淡水,所以淡水可以“浮”在海水表面,并把海水压成一个凹面,淡水则成一个双凸透镜的形状,称为淡水透镜体。把苦咸的海水倒入古井,隔一会儿,人们汲上来的依然是淡水,因为海水沉入“淡水透镜体”下面去了。
但为什么古井水比当地自来水还纯净,却仍然是个谜。
清泉之谜
近30年前,英国《泰晤士报》悬赏数百万英镑,求解石棺之谜,引起了轰动。原来,法国南部的阿尔·修·提休古老教堂里停放着一具奇特的石棺。村民们长年在这里汲取“奇迹之水”治病。水不是放进棺内的,不知来自何处。每年水量多达700升。
原来石棺中遗骨的主人,是阿普顿和歇诺两位修道士。传说自从两人的遗骨被收藏起来后,教民又别出心裁地在棺盖上安了一根铜管。谁知数年后的一天,突有清泉由棺内向外滴出,从此年复一年,昼夜不息。
根据记录,石棺渗出水是从公元960年开始的,也就是说,奇迹之水已经连续滴落了1000年以上。此水对治疗湿疹、漫性胃病及肝病颇有神效。警官加贝斯·希沙说仅仅触及奇水后,其妻与其子的感冒便不治而愈。甚至内科医生安德鲁·欧利尔博士也坦承,奇迹之水对患者也极具奇效。据村民们说,这奇迹之水放进没有盖子的容器也不会蒸发,装在密封的瓶子里常年也不会发臭变浊。那么这奇迹之水是一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所致?人们曾就此做了大量调查。
971年,人们曾连续两周用塑料布包裹石棺,阻绝雨水及其他外来水源。但是,水仍然一滴一滴地掉落下来,并没有因此而间断。除此之外,人们还将整个石棺悬吊在半空中,经过几天仔细的调查,没有发现任何暗藏的沟、管或是夹板之类设施。而且,这段时间石棺还是如往常一样,出水不止。湿气的因素也曾有所考虑,但是每年700余升的水量实在也太多了。更何况这座教堂是位于法国最干燥的比利牛斯山脉。那么,会不会是教堂里的神职人员将水放进石棺里呢?
据说,除纳粹时期外,千余年来这里的居民每天都从附近村庄来此取水。慕名而来的研究人员和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地到此参观、研究。石棺却尘封依旧,绝无渗水痕迹。而且,这水与附近涌出之水不同,含有微量的砷、氟、锶等物质,成分相去甚远。假如是剧烈的温度变化带来的水汽,那么大理石棺上便应留有大量的碳酸钙,但是奇迹之水的成分中并没有这种物质存在。
1961年,两位法国工程师断言此水由地下水流人石棺所致,也曾将石棺垫高,但泉水依然一如既往,长流不息。瑞士学者亦曾专程前往探秘,但仍然无功而返。1970年,英国《泰晤士报》曾悬赏数万英镑,以吸引对这一奇迹之水感兴趣的人士揭开石棺之谜。除此之外,教堂在数十年前也曾准备了1000枚金币,作为对揭秘者的奖赏。但时至今日,这1000枚金币依然寄放在修道院的金库里,谁也没能领走。
岩石之谜
在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地带,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足足有好几间房子那么大。这个地方居住着许多印第安人。每当圆圆的月亮升起在天空的时候,印第安人就纷纷来到这块巨石周围,点起一堆堆篝火,然后就静静的坐在地上,冲着那块巨石顶礼膜拜……
一堆堆篝火熊熊地燃烧着,卷起一团团滚滚烟雾,不一会儿,就把巨石紧紧地笼罩住了。
这时候,那块巨石慢慢地发出了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就好像一首优美抒情的小夜曲;忽而哀怨低沉,就好像一首低沉的悲歌。巨石周围的印第安人一边顶礼膜拜着,一边如醉如痴的欣赏着这美妙的乐声。
佐治亚州的岩石岛上有着神奇的“发音岩石”地带。
滚滚的浓烟带着这神奇的乐声,飘向了空旷的沙漠,飘向了深邃的夜空……
那么,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什么要对这块巨石那样顶礼膜拜呢?这块岩石为什么会发出那样动听的乐声呢?这块巨石为什么只有在寂静的月夜,并且只有在滚滚的浓烟笼罩的时候才会发出这优美神奇的乐声呢?这块巨石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在美国的佐治亚州,也有这样一种会发出声音的岩石,人们管它叫“发声岩石”异常地带。这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岩石,它们不仅能够发出声音,而且发出来的声音就好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如果人们在这个“发声岩石”异常地带散步,就会发现,磁场在这里失常了,人们甚至连方向也辨认不清。更有意思的是,当人们用小锤轻轻敲打这里的岩石的时候,无论是大岩石,还是小岩石,或者那些小小的碎石片,都会发出一种特别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奇妙的声音不但音乐纯美,而且音响十分清脆,就好像是从高山流下来的“叮叮咚咚”的清泉一样,令人听起来如痴如醉,妙不可言。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话,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这声音是靠敲打岩石发出来的。可是,更让人感到纳闷的是,这里的岩石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被敲击出如此悦耳动听的音乐。有人曾经做过一种试验,把这里的岩石搬到别的地方,不管怎么敲打也发不出那种美妙的声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地带产生这种奇异的现象呢?这里的岩石为什么在别的地方就发不出那种美妙的音乐呢?科学家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和考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种种推测和解释。有人说,这是个地磁异常带,存在着某种干扰源,岩石在辐射波的作用下,敲击的时候就会受到谐振,于是就发出了声音。可是,这只是一种推测。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有一个叫做“狄阿尼西亚土的耳朵”的山洞。关于这个山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名字叫狄阿尼西亚士的国王。谁要反对他就把谁关在这个山洞里面。看守山洞的狱卒们趴在山洞的顶上,用耳朵就能够监视犯人们的一举一动。因为,犯人之间说什么话,都可以传到狱卒的耳朵里。就这样,狱卒们把偷听到的话告诉那个国王,国王处死了不少犯人。到了后来,犯人们才知道,原来这山洞里到处都有耳朵呀!
这个山洞从洞顶到洞底有40米深,为什么狱卒趴在洞顶就能听见洞里犯人们的说话呢?一直到现在,人们也弄不明白。
看起来,这个“狄阿尼西亚士的耳朵”的山洞和那个奇特的“发声岩石”地带之谜一样,只能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团了。
蜃景之谜
山市蜃景比起海市蜃景更少见。清代周亮工曾说:“人知有海市,而不知有山市。山东省莱潍去西二十里许,有孤山,上有夷齐庙。志称春夏之交。西南风微起,则孤山移影城西。从城上望之,凡山峦、林木、神祠、人物,无不聚现。逾数时,渐远,渐无所睹矣。”(《书影》卷五)清代蒲松龄也曾记述道:“鲁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唧,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唯危楼一座,直接霄汉,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聊斋志异·山市》)描绘得可谓详细。
此外,清末光绪《兴山县志》,有神农架山市的生动记述:“神农山……一名神农架,高寒,为一邑最幽深险阻……久雨初霁,峰峦隐现,有如城郭村落,相传为山市。”神农架的山市,近年为当地人和进山考察的科技人员所亲睹目见。显然,山市蜃景和海市蜃景产生的原理是一样的,后者发生在海上或沙漠(瀚海)之中,前者则发生在高山上,它们同属于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只是高山的视野不如海面上、沙漠上平阔,常受周围崇山峻岭遮挡,远处的景物不易反射过来,如果山巅周遭的视野比较平阔,又有产生海市蜃景的那种气候条件,那么,这类山市蜃景就容易产生。如果某地山区有这种山市蜃景的奇观,当地旅游部门应该及时抓紧开发,因为这是一项十分珍贵的罕有旅游资源,定能招来远近游客慕名前往。正如元代赵显宏在《昼夜乐·春》曲中所说:“游赏园林酒半酣,停骖;停骖看‘山市晴岚’!”
1985年10月14日早晨7时许,在峨眉山金顶出现山市蜃景,一位目睹者事后记载道:。云彩铺着台阶上,楼阁森森,参差不齐。一排排、一座座楼房,连绵数十里,中央清晰,四周虚糊。最清晰的正中部分是白玉砌成的宫殿,拉着长长的倒影。宫殿楼房飞檐翘角,上接天际,宏伟轩昂,有点像北京的故宫”。“一排宏伟的宝塔,最气派的一座我数了一下足足有13层,每层都有一尊似像非像的菩萨,仿佛还有僧侣在那里忙着佛事”。
无独有偶。1992年7月3日上午,中新社记者在安徽滁县琅砑山观察到山市蜃景奇观,并作了如下报导:“是日上午8时50分,琅砑山顶会峰阁突被青灰色奇雾笼罩,继而又被乳白色雾帐代替,翻腾缭绕的雾帐之上,托起一座座当地从未见过的崇山峻岭,范围达百里之遥。其间的土石树木似伸手可触。会峰阁西南30里的石沛桥方向,六层雾帐,簇拥六层山峦,似争先恐后地向会峰阁朝拜;西10里英石坝方向,群山矗立在雾帐之上,山势整齐而陡峭,山体和雾分明;距会峰阁西部20余里的杨家饭店方向呈现出来的两座长形山体,青中藏黛,袋中含青,直立在会峰阁前;东南30里开外的乌衣镇方向,在雾帐中纷现出的群山群峰,位置显高,颜色显淡,距离拉得较远,但山景十分壮观。到10时,奇景退去,琅砑山顶又恢复了原来的景境。”
神灯奇景
“神灯”,又名“佛灯”、“圣灯”。到四川峨眉金顶,常有两种自然奇景:一日“佛光”,白天所见;二日”神灯”,晚上所见。皆名闻中外,传称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