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歌剧欣赏
19861200000019

第19章 伊凡·苏萨宁(四幕歌剧)

(俄)格林卡

作曲:格林卡

作词:冯·罗森。苏维埃时期使用诗人果罗德基改写本

首演:1836年,彼得堡皇家歌剧院

人物:苏萨宁——农民(男低音)

安东妮达——苏萨宁的女儿(女高音)

瓦尼亚——苏萨宁的义子(男低音)

索比宁——安东妮达的未婚夫(男高音)

波兰警官——(男中音)

西基丝蒙——波兰王(男低音)

波兰使者、波兰绅士、波兰妇女、农民、俄国士兵等

时间:1613年

地点:俄国和波兰

创作背景

格林卡以前的俄罗斯音乐,基本上是俄罗斯正教音乐和民歌,而在歌剧方面则仅有意大利歌剧或模仿意大利歌剧的作品。格林卡生活的时代,是崇尚自由和民族主义的时代。格林卡十分注重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他善于学习,掌握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从而把俄罗斯音乐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创立了俄罗斯民族古典乐派。

1834年,格林卡回到俄国,以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投入歌剧创作中。

格林卡于1836年完成歌剧《伊凡·苏萨宁》的创作,它是俄国第一部民族歌剧,音乐生动地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刚强性格。虽然格林卡在这部歌剧中只用了两首民歌曲调,但整个歌剧都贯穿着俄罗斯民歌的风格,歌剧和民歌的旋律有时难以区别。彼得堡的贵族们轻蔑地把《伊凡·苏萨宁》的音乐称作“马车夫的音乐”,格林卡还击道:“说得很好,甚至很对!因为在我看来,马车夫要比老爷们能干得多。”

歌剧《伊凡·苏萨宁》最初只是在私人场所排练,后来才移到剧场进行排练。但剧场经理却给格林卡设置种种障碍,开始是不愿意接受他的歌剧,继而又对他吹毛求疵,说格林卡强迫演员在烟雾弥漫的吸烟室里演唱,好像故意要损坏他们的嗓子。最后还要格林卡签字,要他放弃自己所写歌剧的稿费。但是,在当时俄罗斯进步人士的热忱支持下,在演员的大力配合下,歌剧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理生动地写道:“我们贪婪地接受这部歌剧!”大诗人普希金也亲临剧场观看,在演出结束后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在为格林卡举行的庆祝晚会上,到会的每一位诗人都写了一首四行诗来歌颂这位俄罗斯卓越的作曲家。普希金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听了这部新作品,

恶意的忌妒心会黯淡下去;

让他们咬牙切齿吧,

格林卡不会被踩到泥里去。

在帝俄时期,沙皇曾下令将这部作品改名为《为沙皇献身》,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恢复了原名《伊凡·苏萨宁》。

作者风采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Глинка,1804-1857),俄国作曲家、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格林卡1804年6月1日出身在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庄园主家庭。父亲是退役将军,母亲是一位熟悉俄罗斯民间歌曲的主妇。据格林卡的回忆,他的童年是在民歌曲调里度过的。格林卡从十岁起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四岁进入彼得堡的一所贵族子弟学校,学习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和波斯语,同时向英国钢琴家菲尔德学习钢琴,跟俄国作曲家迈尔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30年,格林卡赴意大利学习观摩。他一方面悉心研究贝利尼、唐尼采蒂的歌剧和意大利歌唱家的美声唱法,一方面结识了柏辽兹,接触了方兴未艾的浪漫主义音乐。通过对意、法优秀音乐的研究,格林卡深深地激发起作为一名俄罗斯作曲家的民族责任感。他认为,在意大利式的创作中,他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灵感。格林卡决心要创作出“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是民族的”俄罗斯歌剧。1833年,格林卡在德国学习考察时,创作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俄罗斯主题随想曲》和《交响序曲》,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特殊草稿”。

格林卡十分注重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他善于学习,掌握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从而把俄罗斯音乐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创立了俄罗斯民族古典乐派。

1834年,格林卡回到俄国,以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投入歌剧创作中。格林卡的四幕歌剧《伊凡·苏萨宁》,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格林卡在他其后的歌剧和音乐作品中都大量地引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旋律,突出了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格林卡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1837年春,格林卡构思写作了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之后他又去了西班牙。1847年,格林卡返回俄国。在去波兰旅行期间,他创作了最出色的交响乐作品《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

格林卡的晚年由于受到贵族社会的打击和排挤,一直郁郁寡欢,只得频繁出国,借以排遣心中的苦闷。1856年,格林卡病倒在柏林。1857年2月15日,这位俄罗斯音乐之父孤独地客死在异国他乡。

剧情简介

《伊凡·苏萨宁》以史实为依据,写的是17世纪初波兰封建主入侵俄国,农民苏萨宁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613年,当时波兰封建主入侵俄国,俄国人民在波扎尔斯基的领导下,组织了义勇军抗敌,并向莫斯科挺进。波军非常惊慌,派骑兵前往莫斯科支援被围困的部队。波军闯进农民苏萨宁的家,威逼他带路去莫斯科。苏萨宁急中生智,把敌军领入荒无人迹的森林,使侵略者在那里冻死、饿死,全军覆没。他自己从容就义,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剧情欣赏

序曲

有序奏的奏鸣曲式。不过分的柔板。

在庄重的序奏后,双簧管独奏的旋律是尾声三重唱中瓦尼亚所唱的曲调;主部活泼的第一主题,取自第三幕终幕的农民合唱;欢快的第二主题是第三幕中瓦尼亚演唱的歌曲。

第一幕

德姆宁村的街道。波兰军队已经占领了俄罗斯的大半领土,为了击退入侵的波兰军队,俄国各地组织了义勇军,这时有一队义勇军经过这个村庄。欢迎士兵们的农民,高唱出对波兰军宣战的合唱《我们的祖国俄罗斯》,这是用俄国民谣写成的,旋律有浓厚的俄罗斯色彩。大幕在歌声中徐徐拉开。

农民苏萨宁的女儿安东妮达,因婚礼已近,很高兴地唱出咏叹调《啊,我的原野呵》。

这时,苏萨宁和农民们一起回来,说在这祖国被敌人蹂躏的时刻,实在不适宜举行什么婚礼。接着,女儿的未婚夫索比宁坐在小船上和一群民兵一齐到来,并向大家问好。他前来夸耀自己赶走了来侵略的波兰人,唱《没有新郎是空手到未婚妻身边》。这段咏叹调是用拿破仑战争时代的俄国军歌曲调谱成的。

接着米宁和波夏斯基大公站起来说,目前正在各地招募义勇兵,准备开往莫斯科。

大伙儿高喊着,如同莫斯科已经从敌人手中夺回那样。但苏萨宁却冷静地说,敌人已经把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团团包围住,婚礼必须等到祖国真的完全拯救后才举行。可是索比宁说,我已经等得太久了,马上让我们结婚吧!我们举行完婚礼就随义勇军一起进军莫斯科,于是大伙儿马上唱起婚礼之歌,盼望胜利之日能早一点儿来到。

第二幕

波兰古城内西基丝蒙宝座前的大厅,正在举行盛大的舞会。

这里除波兰国王西基丝蒙外,还聚集了许多士兵,在这舞会中不断展现出雄壮的合唱和芭蕾舞。这时从波兰舞曲和合唱开始,然后运用波兰音乐素材,演奏出波罗乃兹舞曲、科拉克维克舞曲、马祖卡舞曲和华尔兹舞曲。

贵族们在上述的合唱中,快活地表示,要到俄国夺取珠宝和毛皮。当华丽舞蹈正表演时,使者跑来报告说,整个俄国为对付波兰军队都组织起来了。有一位名叫米宁的农民居然变成指挥官,击破日耳曼骑士团、波兰军,正在莫斯科坚守城池。于是骑士们就激动地高喊着,现在正是勇赴沙场的时刻,而贵族则以合唱喊叫说,俄国是我们的。

第三幕

在农民苏萨宁的农庄上。

幼年时成为孤儿的瓦尼亚,被苏萨宁收为养子。这时他唱着咏叹调《雏鸟的母鸟被杀了》,对养父表达感恩之情,这旋律在序曲中已经出现过。

农民们三五成群地到来,为一对新人的婚礼忙碌着,

苏萨宁则向大家表示谢意,希望大伙儿共享今晚的佳肴美酒。

农民们走后,苏萨宁对女儿和索比宁叮咛说,你们必须相敬如宾,和睦相处。加入瓦尼亚后,成为优美的四重唱。

当索比宁去邀请亲戚、安东妮达正在整理餐桌时,突然有一群波兰兵冲进来,威胁他们说出米宁的军营在哪里。苏萨宁说:“我不知道。”但对方立刻用剑顶住他的胸口。由于不熟悉道路,波兰兵在一起商量起来。苏萨宁立刻利用这机会小声命令瓦尼亚说,我把他们引入森林里,你快去通知米宁的军队,到那里把敌人歼灭。

接着,波兰兵就拿出一包金币要收买他,苏萨宁表示愿意带路,他对哭泣着劝他不要前往的女儿说:“婚礼即使没有我,也照样举行,希望好好养育未来的孙子。”说完就和波兰兵离去。

朋友们又回到这告别的宴会上,对哭泣的安东妮达说,这又不是永别,何必伤心。安东妮达就把父亲被波兰兵带走的经过说了出来。她的女友们为了安慰她,唱出了祝婚之歌《春天的甘霖注满牧场》,这是朴素的民谣曲调。安东妮达的心情稍许恢复后,也跟着唱和,这就是浪漫曲《朋友们,我不再悲叹》。

索比宁带着亲戚们回来,知道事件经过后,很愤慨地和农民同胞们高唱出同仇敌忾的合唱,强有力地表示和敌人势不两立的决心。

第四幕

第一场 森林中附属修道院的工商地区

深夜瓦尼亚找到米宁的驻地,在门上用力敲打许久,因为是在深夜,没有回应。他很气馁地唱出咏叹调《为什么我不是勇士》,最后好不容易惊醒过来的士兵立刻敲响警钟,拿起武器,向森林进发。

第二场 被大雪掩盖住,找不到道路的森林深处

苏萨宁带领着波兰兵,来到冰天雪地的森林深处,原来他不是带他们去沙皇那儿,而是把他们带入死路。这时他独自静静地唱出颇为感人的咏叹调《我的黎明哦,请快来》。

大风雪开始来袭,波兰兵惊醒,把苏萨宁摇醒后愤怒地质问他说:“你是故意把我们引入这深山里的吧?”苏萨宁看到东方已发白,就高喊着:“这里就是你们的葬身之地,祖国得救了!”波兰兵杀害了苏萨宁,但他们也在暴风雪中冻死了。

尾声

克里姆林宫前,正在举行一场庆祝典礼。新的沙皇来到莫斯科,他赞扬安东妮达和她的丈夫索比宁以及她的义弟瓦尼亚的爱国行为。同时他也痛悼英雄苏萨宁之死。最后大家同声高唱赞颂沙皇之歌。

音乐欣赏

请埋葬我,大地母亲(伊凡·苏萨宁的咏叹调)这是苏萨宁把敌人引入绝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的一段咏叹调。

进入冰天雪地的森林,敌人似乎有所察觉,苏萨宁知道自己也会死在这片森林中,但是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拯救了自己的祖国。他希望大地母亲给他力量,他希望大地母亲把他埋葬,他希望朝霞快一点儿升起,让他最后再看一次祖国母亲。

这首咏叹调是d小调,4/4拍。前七小节是宣叙调。第一句“敌人来了”,最后一个音突然下降八度,这一个大跳,让人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苏萨宁知道情况不妙,敌人已经有所察觉了。接下来的旋律低沉而坚定。

过门以后,是咏叹调。三部曲式。第一段速度较慢,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了苏萨宁

对祖国大地的眷恋之情。第二段则显得坚定,表现了苏萨宁为国牺牲的决心。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然后是尾声。尾声显得激动,但仍然

坚定不移,最后,在低沉的音调上结束。

版本推荐

埃米尔·恰卡洛夫指挥俄罗斯国家歌剧院索非亚节日乐团、合唱团版,Sony公司,片号:Sony46487

这款唱片的最大特点是保持了格林卡歌剧的俄罗斯风格,录音的质量很好,保证了音色的纯净和宽阔的空间感,是《伊凡·苏萨宁》录音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