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年3月《朱安党人》的问世,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诞生。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是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作的第一部成功作品。作品无论从结构、表现技巧以及军事细节方面都显示出伟大小说家的才华,为巴尔扎克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1830年到1832年,作为文坛新秀,他接连创作了17个中短篇小说,显示出惊人的创作速度与才华。以后的岁月,佳作迭出,特别是《高老头》、《欧也妮葛郎台》以及《幻灭》的发表。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24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巴尔扎克以其对现实观察之仔细,对社会本质揭露之深刻,塑造人物形象之生动,艺术手法之高超,使他无可争议地列入世界文学史一流作家之林。
.人们不禁要问,巴尔扎克是怎样利用这样短暂的时间来创作这么多的世界名著的呢?巴尔扎克有个创作时间表: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说在椅子上坐十二个小时,专心修改稿件和写作。然后,从中午到下午四点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五点用餐,五点半才上床睡觉,到半夜又起床继续工作.法国一位传记作家介绍时说:“每三天巴尔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阅读点睛:巴尔扎克的成功源于勤奋。他的时间表启示我们,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在写作上取得一定成就,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是难以做到的。
音乐大师巴赫:谁妒忌你,就感谢谁
刘东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作曲家。
1685年,巴赫生于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镇,九岁丧母,十岁丧父,15岁时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巴赫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演奏技艺,进入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图书馆里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为了练琴,巴赫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
逐渐突出的才华,让巴赫像一块光彩照人的玉器,惹来不少人的妒忌。因此,虽然巴赫很优秀,却很少有上台的机会。
起初,巴赫觉得奇怪,以为校长故意让他做一些幕后技术工作,直到有一次校庆演出时,巴赫意识到,问题不是想像的这么简单,那次,巴赫再次被安排做幕后技术工作,而才华远不如巴赫的笛斯诺,却参加了表演。
巴赫去找校长质问。校长告诉巴赫,因为每次表演前,都公开征求学生们的意见,而有不少人反对他上台。巴赫知道,是才华招来了妒忌。之后,巴赫尽量掩饰着自己。
果然不久,巴赫得到了一次上台的机会。巴赫走上台,拉了一曲小提琴,他投入的表演,和悠扬的琴声,成为当场的佼佼者。但是,掌声并不热烈,许多人用妒忌的目光看着他。从那以后,巴赫又失去了上台的机会。
那年,是学校的音乐年会,每个班级都推荐十名演员参加钢琴“同一首曲”盛典活动。巴赫也报了,但是,最后推荐名单出来后,并没有他。
巴赫知道,又是那些妒忌者在挤压他。巴赫心中如江河咆哮般愤怒,但是脸上却非常平静。巴赫装做毫不在乎的样子,照常打扫着舞台。第二天,笛斯诺来向巴赫请教,如何以复调音乐演奏《米歇尔之夜》,巴赫说,不可能的。笛斯诺说,如果不能以复调音乐演奏,那么,谁也没有把握胜出,因为参加演奏的同学实力相当,又是同奏一曲,很难分出高下。
笛斯诺走后,巴赫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正如笛斯诺所说,如果大家都演奏《米歇尔之夜》,的确谁也没有把握胜出,除非谁能以复调音乐演奏。可是,即使巴赫,也无法用复调音乐演奏这首曲子。
但是,巴赫没有放弃,他一想起那些妒忌者的嘴脸,就激发了内心中的斗志。盛典前的一个月,巴赫每天晚上都在用心揣摩,终于成功地找到了复调音乐的指法。
盛典这天,巴赫来到台下的角落里坐着,平静地欣赏着台上的演出。那些荣幸的学生们,一个个上台了,他们的演出不时地得到了掌声。当最后一个人演奏完,评委开始打分。就在主持人要宣布比赛结果时,巴赫突然走上了舞台,在钢琴前坐了下来,接着,一缕琴音响起,礼堂里又响起了《米歇尔之夜》,但是,这次的琴音具有双重的韵味,浑厚中带着轻柔,重音如滚滚江河,轻音如白云缭绕,琴音之美妙,震撼了所有的人。
一曲奏完,几位被邀请为评委的音乐家走上来纷纷和巴赫握手,并由衷地赞叹,太完美了。主持人当即宣布,本场盛典最荣耀的人是巴赫。
当主持人让巴赫发言时,巴赫手捂胸口,向台下弯着腰说,感谢我的妒忌者们,是你们将我推上了成功的舞台。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另外还有《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作品,他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阅读点睛:一个努力的人,或者有个性的人,不断取得成绩的人,是难免不被人妒忌的。把他人的妒忌看作“恩赐”,将来自外界的压力变成向上的动力,那么,妒忌又有什么可怕的。
吴道子:从画圆开始
刘东伟
吴道子,大约生于唐高宗时期,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唐代第一大画家,被称为“画圣”,民间画工的祖师。
吴道子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有一天早晨,吴道子在山中和师傅学画。师傅去镇上采购了,吴道子开始做作业。师傅留给他的作业是画圆,吴道子拿着毛笔在岩石上画着,画了几个,觉得枯燥无味,就倚着岩石睡去了。
睡着睡着,吴道子听到一阵脚步声传来,慌忙站起。此时,已是日上中天。师傅看看睡眼惺忪的吴道子,又看看岩石上的几个圆,哼了一声。吴道子嘟囔着说:“昨天画圆,今天画圆,明天是不是还要画圆?这枯燥的日子谁能过下去。”师傅说:“你不要小瞧这个圆,绘画的起承、运转功夫都可以从圆上显示出来,瞧你画的圆,粗细不一,着墨不均,想学绘画就要把圆画好。”吴道子只好拿起毛笔,认真地画着。一个圆画了大半,师傅瞧着功夫不到,一股水泼过来,全都毁了,只好重新开始。如此反复,到傍晚时,终于画成了一个圆。虽然仍不规则,却粗细着墨都马马虎虎了。师傅微微点头,说:“今天可以休息了,明天继续。”
第二天早晨,吴道子被一阵鸟鸣声惊醒,他爬了起来,见师傅正在做雕工。吴道子说:“师父,我可以学雕刻吗?”师傅说:“去画圆。”舞蹈制说:“师父,我已经会画圆了。”“会?”师傅冷笑一声:“你以为圆是这么好画的吗?师父也不敢自称会画。”说着,师傅起身在岩石上画了一个圆。吴道子见师傅手腕微抖,运笔自如,不多时,一个规则的圆便出现了,忍不住钦佩地说:“师父,你的功力真深。”师傅没有说话,又在旁边画了一个同样的圆。画完,凝神片刻,又画了一个。
就这样,一直画到第六个圆。师傅凝思苦想,终于画不下去了,摇头一叹,说:“师父的功力最多只能画六个圆。”吴道子觉得奇怪,这六个圆分明相仿,只要继续画下去,画上一百个又有何难?师傅见他嘴唇启动,显然想说话,便问:“你是不是觉得师父刚才的话很难理解?”吴道子点点头。师傅说:“你可以仔细看看,这六个圆有什么不同。”吴道子一愣,这六个圆大小差不多,又会有什么不同。“你仔细看吧。”说着,师傅又开始雕刻了。吴道子站在一个圆前,盯了半晌,又去看另一个圆,看了半晌,再看另外的圆。初看时,还觉相仿,渐渐地,便看出不同来了。他目光一亮,叫道:“师父,这六个圆的外形虽然一样,但起笔和收笔不同。”师傅说:“再看。”吴道子继续看下去,看到中午,突然大叫:“师父,我看出来了,走笔的方向也不一样,有顺笔,有逆笔。”师傅说:“饭后继续看。”吴道子来了兴致,一边端着饭碗,一边不停地观察。终于,他又看出六个圆在气势上各自不同,有的浑朴,有的凝重,有的纤秀,有的飘逸。师傅说:“从明天开始,你就努力画圆吧,什么时候能画出一百个不同的圆来,就可以出师了。”
从此,吴道子日日在岩石上做画,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从不懈怠。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几年后,吴道子终于在岩石上画出了一百个不同的圆来。当然,那一百个圆从外形上看,个个相仿。他见师傅连连点头,忙问:“现在,您可以教我绘画了吧?”师傅摇头说:“你的技艺已经超出师傅十倍,可以出山了。”
之后,吴道子出外做画,画技与日俱增。他无论画什么,只需看上一眼,运笔做画,气势如虹,几笔勾成,一时声明大震。开元年间,唐玄宗听到吴道子的名声,将他召入宫中,专在宫廷做画。吴道子常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每一幅状态各不相同。画佛像的圆光时,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却浑然天成,犹若神笔。
吴道子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后来,裴旻将军居母丧,请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像数壁,“以资冥助”。吴道子回答说:“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灵。”裴旻听了,遂脱去缞服,如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剑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数十丈,落地如电光下射。裴旻举起剑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观者数千人,齐声喝彩。吴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剑英姿,一时灵感大兴,遂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这是吴道子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同时,他又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派。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等。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被称为“圣人”的寥寥,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杜甫被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
阅读点睛:不借助于工具一挥而就,画出的圆浑然天成,如同轮盘。这样的工夫并不是天生就拥有的,熟能生巧,胸有成竹。无论做什么,你失败了,是因为你比别人付出的少。你成功了,是因为你比别人付出的多。
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
朱砂
罗伯特·蒙代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欧元之父”。曾获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5年5月30日,“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再次聚焦了世界的目光。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及5位世界知名经济学家齐聚北京,围绕“人类的和谐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天的世界顶级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论坛。
上午10点36分,当一位七十三岁高龄、精神矍烁、顶着一头漂亮的银发,一双透明的蓝眼睛和一脸睿智微笑的老人走上讲台时,在场的每个人都竖起了耳朵,生怕一时疏忽漏掉什么。
人们之所以对这位老人的一言一行如此关注,是因为他所要做的报告与目前的中国经济息息相关,在人民币汇率处进退维谷的艰难时刻,这位权威人士的话无疑将会对人民币未来的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演讲的这位老人便是罗伯特·蒙代尔,他所做的演讲题目是《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一个大辩论》。
在演讲中,这位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欧元之父”的老人用他渊博的学识一针见血的指出,日美叫嚣让人民币升值的根本症结并非缘于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而是中国竞争优势的不断上升导致了其对世界经济竞争力的冲击。换言之便是,中国商品的竞争优势让日美一些不愿意看到中国迅速崛起的人们怕了。
“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报告中,蒙代尔用他权威性的论断,给了那些一直在向中国施压、企图迫使人民币升值的人们一个有力的回击,更是将那位从2003年起便向七国集团灌输人民币升值观念、妄图使中国经济重蹈日本覆辙的日本财长的诡计扼杀在摇篮里。
罗伯特·蒙代尔,这位从1994年便坚持“中国应该在美元稳定的情况下维持它的固定汇率制”的世界经济重量级人物,让所有人在对他素然起敬的同时,也对其七十三年来的人生足迹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1932年,蒙代尔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小时候的蒙代尔在加拿大很偏远一个地方上学,那个地方人烟稀少,只有一所小学、几户人家,再加上一个做奶酪的小工厂。他就读的那所学校就更简陋了,只有一间教室、十几个学生。由于条件所限,几个年级的学生只能共用一间教室。
虽然进入的是一个设施简陋的学校,但蒙代尔并没有因此感到气馁和失望,依然刻苦地学习着。在那里,蒙代尔和他的兄弟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多年以后,已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蒙代尔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一直认为,艰苦的学习环境并不是阻碍人们成才的一个因素,一个人想要成功,就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客观条件,把自己的兴趣放在首位,要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蒙代尔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一件偶尔发生的事让蒙代尔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9年,一直是整个19世纪世界经济市场上最强硬货币的英镑突然贬值了,蒙代尔对此十分好奇。当时只有17岁的蒙代尔问老师,“英磅为什么会贬值呢?英国通过这一做法究竟可获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