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兄弟自幼就被教导须严格遵守基督教教示,因此他们绝对不在安息日,也就是礼拜天飞行。有一次,西班牙国王要求,让他搭乘他们的飞机,那天刚好是礼拜天,所以他们拒绝他的要求,即使对方是国王,他们也绝对不作违背良心的事。
他们兄弟一生未婚,根据他们父亲的说法,不论是兄或弟,都无法同时负担太太及飞机的费用。结果,都放弃太太而选择了飞机。
阅读点睛:莱特兄弟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为了崇高的理想目标,两人宁愿放弃了婚姻。这是一种巨大的舍弃,也正因为舍弃,才获取了巨大的成功。当然,我们并不主张追求事业的人,要牺牲掉自己的婚姻。莱特兄弟是因为研究飞机的投资,负担太重,才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达尔文: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想像力
汪文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1809年2月12日,查尔斯·达尔文出生于富裕的医生家庭,他从小就爱幻想,他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
有一次小达尔文和妈妈到花园里给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成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听到这些话,小达尔文疑惑地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妈妈和蔼地回答他。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达尔文接着问。“是上帝!”妈妈说。“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小达尔文打破沙锅问到底。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个谜。”达尔文七八岁时,在同学中的人缘很不好,因为同学们认为他经常说谎。比如,他捡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却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类似的另类看法。还有一次,他向同学们保证说,他能够用一种秘密液体,制成各式各样颜色的西洋樱草和报春花。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做过这样的试验。久而久之,老师也觉得他很爱说谎,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达尔文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达尔文是在撒谎,而是在想像。
那天,达尔文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看,并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十八世纪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对达尔文的“说谎”,姐姐很是恼火,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以后,并没有在意,他把儿女叫过来说:“这怎么能算是撒谎呢?这正说明了他有丰富的想像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想像力用到事业上去呢!”
达尔文的父亲还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达尔文和他的哥哥,让他们自由地做化学试验,以便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历史选择了达尔文做为生物科学的创始人,似乎纯属偶然。达尔文曾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不象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天才。父亲有一次指责他说:“你除了打猎、玩狗、抓老鼠,别的什么都不管,你将会是你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耻辱。”固然,这时候他很热衷于收集矿石和昆虫标本,但这是在男孩子当中很普遍的一种爱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认为他未来的科学研究乃是儿时兴趣的延续。1825年秋,老达尔文准备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把他送进了爱丁堡医学院。可惜,小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更要命的是,他天性脆弱,不敢面对手术台上的淋漓鲜血。两年之后,只好从医学院退学了。医生是当不成了,当牧师也是个体面的职业,达尔文听从父命,进了剑桥学神学。虽然他对神学也没有什么兴趣,花在打猎和收集甲虫标本上的时间恐怕比花在学业上的要多得多,却也终于在1831年毕业,准备当个乡间牧师了此残生。
但是在这些年,他在课余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科学训练。他在博物学上的天赋也得到了这些博物学家的赏识。1831年,当植物学家亨斯楼被要求推荐一名年轻的博物学家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时,他推荐了忘年交达尔文。
在环球航行时,有三组事实使得达尔文无法接受神创论的说教:第一,生物种类的连续性。他在南美洲挖到了一些已灭绝的犰狳的化石,与当地仍存活的犰狳的骨架几乎一样,但是要大得多。在他看来,这可以认为现今的犰狳就是由这种已灭绝的大犰狳进化来的。第二,地方特有物种的存在。当他穿越南美大草原时,他注意到某种鸵鸟逐渐被另一种不同的、然而很相似的鸵鸟所取代。每个地区有着既不同又相似的特有物种,与其说这是上帝分别创造的结果,不如说是相同的祖先在处于地理隔绝状态分别进化的结果。第三,是来自海洋岛屿的证据。他比较了非洲佛得角群岛和南美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生物类群。这两个群岛的地理环境相似,如果生物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下应该创造出相似的生物类群才是合理的,但是这两个群岛的生物类群却差别很大。事实上,佛得角群岛的生物类群更接近它附近的非洲大陆,显然,应该认为岛上的生物来自非洲大陆并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进化过程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上更加明显。达尔文发现,组成这个群岛的各个小岛虽然环境相似,却各有自己独特的海龟、蜥蜴和雀类。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上帝故意在一个小岛上创造这些独特的物种,更合理地,应该认为这些特有物种都是同一祖先在地理隔绝条件下进化形成的。
1837年,在贝格尔号之行结束一年后,达尔文开始秘密地研究进化论,并最终写下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生物研究著作。
阅读点睛:没有好奇心,没有想像力,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达尔文的成功有益于父母特别注意和爱护他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当孩子第一次向你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正是他们走上成材之路的开始。想像力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想像,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
开动脑筋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孙利强
李四光,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里。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而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因此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是个秀才,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一生热心乡村教育事业,为黄冈培育了不少人才。他原在新庙开设了一个私塾,后又将其改为学堂,并自任堂长。由于他的学堂在鄂东一带很有名气,过了几年,县里将他的学堂改为公立,称“东乡小学”,并任命他为校长。父亲为人正直,口才甚好,学生很喜欢听他讲课。
6岁时,李四光到父亲的私塾里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李四光不贪玩,父亲不在的时候,他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
李四光的父亲与当时黄冈的革命党人吴贡三关系很密切。有一天,父亲在书房偷偷修改吴贡三托人捎来的《孔孟心肝》反清小册子。父亲边看边紧蹙双眉,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子。
李四光从门缝里看到父亲一晚上都在屋内来回走,感到很奇怪,于是他进屋问爸爸:“爸爸,你一定有什么心事吧?是生我的气了?”
父亲见小四光一脸认真的样子,为了开动儿子的脑筋,让他立志报国,于是合上书本,叹了口气说:“孩子,中日甲午海战,由于清政府无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把台湾、澎湖、辽东割让给了日本人,把旅大租借给了俄国。这些地方的人民都沦为亡国奴了,我怎能不伤心?”
“爸爸,我听说北洋舰队从外国买来20多艘战舰呢!我们为什么还打不过外国人呢?”
“这是因为清政府派了卖国贼李鸿章向北洋水师下令不准抵抗日军,才招致全军覆没。”
“难道那么多战舰没有一艘去迎敌吗?”
“有一位名叫邓世昌的舰长就率兵抗敌,后来炮弹用尽了,战舰也受了伤。邓世昌下令战舰加速前进,想猛撞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是我们的战船没有日本人的速度快,结果不但没有追上敌舰,反而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都牺牲了。”
听了爸爸的话,李四光把拳头捏得紧紧的。他咬着牙说:“我长大了一定要造一艘最快的战舰。谁敢来欺负中国,就撞死它。”
从此,李四光对轮船发生了兴趣。有一天,爸爸到县城办事,李四光也跟着去了。在长江边,李四光看到江面上有一座像高大楼房的东西,上面还有窗户。父亲告诉他,那就是大轮船。
李四光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轮船是用盖房子用的毛竹和木头做的吗?”
“孩子,用毛竹和木头可以做简单的小船。这样的大船是用钢铁做的。”
“钢铁?”李四光想起了家里种地用的铁犁、锄头,砍柴用的柴刀。钢铁很重呀,一把柴刀掉到水里,一下子就沉下去了,这艘钢铁大船为什么沉不下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家,他向街上的铁匠叔叔要了一块废铁皮,又找出一张纸,在上面画出小船。然后把铁皮照着纸样子剪好。于是,李四光开始又敲又打地造起船来。干了一整天,一只小小的铁皮船做好了。他又用剩下的铁皮卷成一只小巧的烟筒,安在小船上,还用小布角做了一面小小的旗帜,插在船头上。
弟弟妹妹们一直围在哥哥身边看他“造船”。李四光收拾好工具,在村里的一大群孩子们的簇拥下来到池塘边。大家蹲在岸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李四光把小铁船放入水中。只见小船稳稳当当地停在水面上。李四光用手在船的后边拨了几下水,小船慢慢地向前驶去。
“哇,成功啦!小船走起来了!”李四光跳着脚欢呼起来。
这个小小的经历给李四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李四光慢慢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
阅读点睛:开动脑筋,发动机器。理想是成功的动力。不但李四光,很多人的成功离不开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人生就像一条船,只有扯起理想的帆,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杨振宁的“诺贝尔奖”梦想
佚名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
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安徽省合肥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的杨家宅院正屋内,降生了一个小生命。按杨家各房议定的家谱"家、邦、克、振"排行,这一辈的孩子该为"振"字辈,又由于他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此时正在安庆(旧名怀宁)的一所中学里教数学,所以他的父亲杨武之就为他取名“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母亲罗孟华是旧式妇女,虽然没有受过新式教育,但是,她极其贤惠,她决计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礼貌的读书人。
从小振宁懂事的那一刻起,罗孟华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种种知识。在小振宁4岁那年,罗孟华便开始用方块字纸教他认字了。妈妈教得认真,儿子聪敏好学,在一年多时间里,小振宁就认识了3000多个字。
1928年夏天,杨武之回国。第二年秋,杨武之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于是,全家到了北平。他们在清华园里住了8年。这段宁静快乐的少年生活,给杨振宁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1937年,正当杨振宁在北京崇德中学读高中时,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于是他们全家搬回合肥,杨振宁就读于安徽省立六中。
1938年夏,鉴于辗转流离到抗战大后方的中学生非常之多,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了一项措施:所有学生,不需文凭,可按同等学历报考大学。得此消息,随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的父亲杨武之迁至昆明的杨振宁,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以高二学历早早地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国立各院校昆明招生委员会办事处发给杨振宁的准考证为“统昆字第0008”,试场为“第一试场”,座位为“第8号”。
大学考试那天,杨振宁天还不亮就起了床,迅速地吃了几口饭,就精神抖擞地走进考场。这时候,考场上只来了寥寥几位同学。杨振宁穿着整洁的学生装,高高兴兴地领了准考证,贴上路过汉口时所照的照片,准考证上写着“统昆字第0008号考生业经审查合格,准予在昆明应考本科一年级”。由于他平时读书认真,苦学不辍,几天之后,便以出色的成绩,被大学录取了。
有一天,他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从心底里盼望儿子有出息的杨武之,十分清楚诺贝尔奖的份量。他鼓励儿子说:“好好学吧!”没想到,这个玩笑,在西南联大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开来,人们戏言:“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从父业攻读数学而学物理?哦,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